冯汉骥(1899年—1977年3月7日),历史学家,字伯良,湖北省宜昌人。10岁入宜昌美华书院学习。1914年,因鼓动同学反抗美华书院美籍校长柯柏侮辱中学教师,被罚停学半年。1917年春入安庆圣保罗高等中学,1919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入武昌文华大学。在校攻读文科,兼修图书馆科。1923年毕业后到厦门大学时正适鲁迅亦在任教,两人过往甚密,鲁迅考订中国古籍,从而引起他对文物考古的兴趣。1931年夏赴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人类学系,半工半读。在校时,受狄克逊(R·B·Dixon)影响较大,采用狄氏文化进化论观点。1933年转入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系,从哈罗威尔(Hallowell)学习,受哈氏文化心理学的熏陶。同时,又向布郎(N·Brown)及斯派塞尔(Speiser)学习亚洲考古知识。1936年夏,得人类学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后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38年,只身往松理、茂汶等岷江上游地区考察羌族现状,历时三月,获得大量资料,又在川县雁门乡清理一座石棺葬,开创了对川西高原此种类型墓葬的研究。1941年,被推荐筹备四川省博物馆,任筹备主任。1943年又应邀在华西大学社会学系兼课,次年代理该系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发掘前蜀王建墓。解放前夕,拒绝国外友人约去美国工作的建议。解放后,任西南博物院副院长。1955年任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兼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1959年应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所及云南省博物馆之约赴滇研究晋宁石寨山滇王族墓葬出土文物,所写的《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的族属问题试探》、《云南晋宁出土铜教研究》等文,对古代滇族的历史、族属、风俗进行了全面分析,不仅学术价值很高,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新的突破。1962年,完成了《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这是一部重要的考古学报告,同时对我国工艺美术史、建筑史和音乐史也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重译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从60年代开始,在研究中形成了一种看法,即我国早期新石器文化可能要到长江流域去找而不一定限于黄河流域。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证实了他科学的预见。他在大学任教近40年,主持博物馆工作30余年,著作甚多。除上述著作外,重要的还有《中国亲属制》、《作为中国亲属制构成部份的从子女称》、《五皇的起源》、《倮倮之历史起源》、《以蛊著称之中国巫术》、《由中国亲属名称上所见之中国古代婚姻制》、《王建陵墓的发现和发掘》、《成都平原的大石遗迹》、《四川古代的船棺葬》、《四川的画象砖墓与画象砖》、《王建墓内出土“大带”考》、《前蜀王建墓出土的平脱漆器及银铅胎漆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