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女神。语出《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史记·补三皇本纪》将她与伏羲、神农并列为“三皇”。然而女娲究竟从何而来呢?2000多年前楚国诗人屈原就提出了疑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对此,学术界至今仍各有各的说法,没有一致的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蛙”是女娲的原型。女娲神话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以“蛙”为图腾的民族,“蛙”在当时被认为是生殖力旺盛的象征。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出女娲来源与原始人的石头崇拜有关。石为土精,蛇又是土地神秘的象征,因此,女娲也被描绘成人面蛇躯,具有把黄土捏造成人形的神奇本领。还有的认为女娲的来历与原始祖先对水产物贝类的崇拜有关。实质上是古代生殖崇拜的反映。
古时,“娲”与“蜗”同,与“蠃”通训,后人为了对它们做出区分,将水中可食者,称作“蠃”,陆上不可食者,称作“蜗”。据《玉篇》解释: 蠃属蚌类。在民俗中,因蚌都分两“扇”,所以常常被作为女性生殖器官的隐秘象征。冯梦龙编的吴语《山歌》中有一首《洗生姜》就以此为隐喻:“姐在河头洗生姜,洗生姜,有介个蟛蜞走来膀中行,姐道蟛蜞阿哥来做耍,蟛蜞道河干水浅要听蚌商量。”据《粤东小志》记载,广东蚕民把小妹叫作蚬妹。事实上蚬就是小蚌。
与我国南方接壤的崇拜女娲的越南农村,以前在阴历三月初八都要举行盛大的游蚬会,村民们兴奋地举着泥塑的女娲生殖器模型游村,游完后把模型拿到女娲庙里磨碎,撒在田地里,以祈祷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同时大伙必须住进山洞,未婚男女青年可以自由选择配偶。
苏联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博士在分析这一民俗学资料时,就推测女蜗名字来源的传承关系是“娲—蜗—蚬—阴hu”的象征。不过这并不出人意料,有关学者研究,仰韶文化的贝文就是女阴的象征。以贝类象征女阴,进行生殖崇拜的祭祀活动,并非中国独有。古希腊也以贝类祭祀爱神阿芙罗狄忒。希腊化时期著名雕像《贝壳中的阿芙罗狄忒》乃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波提切利的名画《维纳斯的诞生》,都是这一古老风俗和原始观念的形象反映。
现用来指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和补天理水的创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