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原名参一,单名融,字任重,浙江义乌人。曾就读于之江大学。1915年初赴日本留学1919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毕业后回国任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同时投身新文化运动,1920年夏翻译出版了 《共产党宣言》 第一个完整的中文本,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1920年起,历任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等校教授。1952年起任复旦大学校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
陈望道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达60年,涉猎了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在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文艺学等方面多有著译。他学术事业的基点和重心是对中国语文的研究,为语文改革、语法学和修辞学等方面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陈望道对民族语言的共同化、言文一致、汉语拼音、汉字简化和语文教育革新等问题都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发表了许多有影响的文章。1923年提出 “把白话文完美化”的主张。1934年在上海发起“大众语” 讨论,提出建设“大众说得出,听得懂,写得顺手,看得明白” 的公共语,对民族语言共同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939年发表《中国拼音文字的演进》,对明末以来中文拼音的历史发展作了精要总结。
陈望道是“五四” 后最早研究白话文语法的学者之一。1920年起连续发表《“的”字新用法》、《“和” 字问题》、《评胡适论“除非”并说“又不”》 等一系列探讨现代汉语虚字特点的文章。1935年在复旦大学讲授《中国文法研究》,探索研究汉语语法的新途径。1938年在上海发动和组织中国文法革新讨论,倡导语法研究要从汉语自身特点出发,并借鉴索绪尔关于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的理论,提出了 “功能” 说,所撰《文法的研究》 (1943) 是中国语法学史上关于功能观念最早较完整的理论阐述。而后《试论助辞》 (1947)、《漫谈〈马氏文通〉》(1958)、《我对研究文法修辞的意见》(1961) 等文章又对功能观点有所阐发,至《文法简论》 (1978) 一书,功能说更臻完备。依据功能说,陈望道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词类划分系统,对句子类型、谓语类型的划分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陈望道的功能说,对于中国语法学的理论建设和方法探索,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
陈望道始终关注和探讨语言的运用问题。1920年就开始在复旦大学讲授作文法和修辞学。1922年出版《作文法讲义》,对文章的构造、体制和美质作了系统的阐释,是第一部讲解白话文写作法的专著。1924年发表《修辞学在中国的使命》,提出了中国修辞学须要创新的任务。1932年出版《修辞学发凡》,这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今的修辞学书,全书以语言为本位,体现了修辞研究的语言学性质; 提出了“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的原则,并对修辞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作出了理论阐述,建立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修辞学体系,全面探讨汉语文的修辞手法,对汉语修辞格作了系统而详尽的描述。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陈望道的学术成果集中收入在《陈望道文集》 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陈望道语文论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陈望道修辞论集》 (安徽教育出版社) 等著作中。1991年由企业家姚美良提供基金设立了陈望道修辞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