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1897年10月14日—1986年3月6日),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朱光潜父亲朱黼卿是位古文修养较深的私塾教师,所以他自小便受传统文化的教育,1918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次年被选送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修英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1923年毕业,先后执教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1925年9月赴国外留学,此后直至1933年7月归国,先后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出版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谈美》、《变态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等著作。归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北京大学教授,历任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1986年3月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89岁。
朱光潜毕生致力于美学、文艺学的研究,成绩卓著。他本有较深的国学根底,又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西方近现代文艺思想,故能融汇贯通,成一家之言。他早年受尼采、康德、克罗奇等人的美学思想影响较深,持论较多唯心主义色彩,然对文学鉴赏、文艺心理学、中国诗学的研究颇多创见,其《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阐述文艺心理学的专著,《诗论》在当时同类著述中亦为扛鼎之作。解放后,朱光潜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己以往的学术思想作了清理,提出了“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理论见解,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一些重要问题如形象思维、艺术典型、创作方法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写作的《西方美学史》,获得了学术界的好评。朱光潜还大量译介西方美学名著,如克罗齐的《美学》、黑格尔的《美学》、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维柯的《新科学》等,都已成为文艺理论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之书。朱光潜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朱光潜一生著译颇丰,据阎国忠《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重要的美学文艺学著作11种,译著7种。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开始编辑出版《朱光潜美学文集》五卷集,收入了朱光潜主要的美学著作,以及有关的文学、心理学、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