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文甫(1895年12月17日—1963年10月10日)历史学家、哲学家。原名明。出生于河南省汲县。年少时家境贫寒,借人书读。后上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因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而辍学,回家教小学。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去开封河南省立第一师范,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省立女师、中州大学等校任教。时值“五四”运动时期,与进步学生一起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并动员学生去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参加革命。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因患肺病返国。随即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国大学、女师大等校执教,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讲授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社会经济史。1930年底,出版专著《先秦诸子政治社会思想述要》一书,并积极参加了中国社会史论战,撰文批判陶希圣。因应北平进步学生之邀作题为《封建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诸形态》的报告,政治色彩鲜明,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又因教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为学术界所不容,遂离京返河南大学任教。此时期出版了所著《左派王学》、《船山哲学》两本小册子,赞扬王学左派诸子的革新精神,对王船山则从其一般哲学和历史哲学两方面来叙述。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在地下党领导下参加抗日爱国活动,与王兰西,姚雪垠共同主编《风雨》周刊。1937年12月,与范文澜共同创办了以地下党员和“民先”为骨干的“河南大学抗敌工作训练班”(后改为“河南抗战教育工作团”),担任该团团长,领导学员直接走向农村进行抗日宣传。1938年秋,被聘任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1年秋遭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1942年春释放。此时期国民党控制严密,河南大学远处深山,他便以写作为主,学术代表作之一《晚明思想史论》便是这时撰写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河南大学迁返开封。1947年全国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运动广泛展开,曾向学生演讲《真理的具体性》,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抨击时弊,极受听众欢迎。与此同时,他被国民党列入了黑名单。1948年开封第一次解放,随军进入豫西解放区,在中共中原局领导下,参与创办中原大学。中原大学迁武汉后,他留开封办理河南大学,任校长,后又改任郑州大学校长。这一时期他还参与创办了《新史学通讯》(后改为《史学月刊》)、《历史研究》、《历史教学》三个全国性史学刊物。解放以来,先后兼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河南省分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多种职务。1963年因脑溢血逝世。
学术研究以先秦诸子和宋明理学为其所长,特别是对晚明思想更有研究。认为,春秋战国和晚明清初这两个阶段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变动最剧烈的时期,是承前启后的时期。认为王船山的学术思想是我国旧唯物论思想的顶峰,王船山亲身遭遇亡国剧痛,其学术完全是经邦济世的真实学问。他一生著作甚丰,约二百多篇(书以篇计),二百多万言,包括政治、哲学、史学、时事等多方面的内容。专著除上述外,还出版有《春秋战国思想史话》、《关于历史评价问题》、《王船山学术论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