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春(1586~1637),明代诗文作家。字友夏,号鹄湾。竟陵(湖北天门)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结识钟惺,颇得钟惺赏识,订为忘年之交。万历四十二年至四十三年间,与钟惺共同编订了《古诗归》、《唐诗归》。万历四十六年,因“文奇”受到黜等的处分。天启三年(1623)为贡生。天启七年举乡试第一,后参加2次会试皆落第。崇祯十年(1637)他第三次去参加会试途中,病殁于长辛店。他一生未入仕,主要精力用在文学事业上。他在《答刘侗人书》说:“惟生来有志于述作,不敢不尽心,初年求之于神骨,逾数年乃求之于气格,又数年乃求之于词章,前后缓急、难易加减之候,惟己得用之。故常以此为快。”著有《谭友夏合集》。
谭元春和钟惺是“竟陵派”的领袖。他诗歌创作前后有所变化。前期时有一些情真语朴的诗作,如《远村》,诗人选择“不揖径坐床”、“呼我以小子”、“导我凿藕塘”、“欣然求数章”几个富有感情色彩的场面就栩栩如生地将一个性格开朗豪爽的“长眉叟”勾勒出来。《客夜闻布谷》,通过布谷的啼叫催出诗人的想象,传递与家乡联系的深情。全诗首尾呼应,感情真切,语言也很简朴。后期诗风逐渐向深幽孤峭转化,如《太和庵前坐泉》:“石选何方好,波澜过接时。应须高下坐,待看吞吐奇。鱼出声中立,花开影外吹。不知流此去,响到几人知。”虽嫌艰涩,但可窥见诗人运词的用心。无论情真语朴,还是深幽孤峭,都不是钱谦益所贬抑的那样:“无字不哑,无句不谜,无一篇章不破碎断落。”(《列朝诗集小传》)
谭元春散文创作的成就胜于诗歌。它的特点是:1.观察细致。3篇游乌龙潭记,准确而奇特地捕捉到他人常常忽略的山水精神和风貌,这是他提倡“住”游而不走马观花的缘故。初游乌龙潭,勾勒出外貌,写得典雅、素朴;再游乌龙潭,写出雨中乌龙潭的景观,游者的情趣,妙趣横生;三游乌龙潭,是月夜漫游,因而特别注意表现景观的色彩,并在这变幻莫测的色彩中发掘拨人心弦的诗意。2.构思精巧。《题客心草》是一篇自序,为了说明自己漫长行程,写道:“子美所数月憩者也,心沉沉乎其滞也,此沣也;三闾所为思公子也,心涔涔乎其若泪也,自武陵桃源也;太白所以入夜郎也,因为洞庭叶飘泊之潇湘,其心至今耿耿在也。”这真是古今熔为一炉的精彩表现。3.议论新警。《女山人说》通过对比,说明“山人”名号已被欺世盗名男人弄得臭不可闻,而妇女“反以存山人之实”。这实际是为妇女扬气的议论。《二杖说》说明友谊的重要性:“与其仗也,相依如家人,相嗜悦如田宅美女,相发如神理,相得如朋友之无所为而交深者。”也颇有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