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中平

严中平
  • 姓名:严中平
  • 笔名:晦明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涟水人
  • 出生日期:1909年7月15日
  • 逝世日期:1991年1月24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严中平(1909年7月15日-1991年1月24日),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的奠基人之一。江苏涟水人,曾用笔名晦明。他以杰出的学术成就、高尚的思想品质、鲜明的立场、严谨的学风蜚声中外。他的研究实践和科研组织工作,开创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新阶段,为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严中平在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系。之后进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为研究生,1938年后任该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47年秋,他接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赴英进修。1950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研究员。1953年该所改为经济研究所,他出任副所长,兼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组(1978年改为中国经济史研究室)负责人。1978~1982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主任。1982年后被聘为经济研究所顾问。198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他历任第三、第四、第五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经济组副组长。他还担任经济学团体联合会顾问、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等职。


严中平相信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当年他正是为了掌握有关社会发展基础的知识和理论而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的。他不满当时大学讲堂上教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因而努力自学《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在以后的研究实践中,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历史。50年代初,他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曾致力于翻译马克思的论著,有多篇论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等书中。


严中平一生执着追求真理,从1936年起直至1991年因病逝世,孜孜于科学研究工作达半个多世纪,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科研成果。30年代末~40年代初,他在艰难的战时条件下,完成一部30万字的专著,题为《中国棉业之发展(1289~1937)》,这部专著于1942年获第一届“杨铨纪念奖金”,1943年正式出版。撰写此书时他还没有机会看到毛泽东等人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有关论述,但他经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细致分析和独立思考,作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不能顺利发展的结论,这是难能可贵的。因此,这部著作引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重视。该书以后又经过修订更名为《中国棉纺织史稿》,于1955年出版发行,1961年被高教部列为高等院校政经专业指定参考书;1966年,由日本学者译成日文(名为《中国近代产业发达史》)在东京出版。


严中平认为,研究中国产业发展史,既要研究大机器工业发生发展特点,又要研究传统手工业的发展轨迹。于是他又选择了云南铜矿这一中国手工矿业重要部门进行专题研究,写成《清代云南铜政考》一书,于1948年出版。该书内容涉及到清代200余年间滇铜开采的兴衰始末、组织形式、生产技术、运输、采买、铜价、厂欠,以及有关制钱鼓铸等问题,书中证明清代云南铜矿业的生产组织尚非工场手工业。


1958年,严中平应东德科学院院士J.Kuczinski的邀请,合作写成《上海棉纺织工人状况》一书,于1964年在柏林出版(尚无中文版)。这项工作实际上是他关于棉纺织史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严中平一向反对轻视资料的倾向,蔑视教条主义的空论学风。他认为,要想写出好论文,只有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大量坚实可靠的资料基础上,因此他提出了在积累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的工作程序。针对5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史研究缺乏资料的状况,他组织经济研究所的同志先编了一本《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接着编辑一套《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先后出版了近代工业、农业、手工业、外贸、铁路、外债和航运等方面的资料。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的政治形势变化使得这项工作未能继续下去,但已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了比较系统的基本的资料,同时也倡导了重视资料的踏实严谨的学风,对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为编辑这套资料丛刊和推动清代“巴县档案”、陕西长盛和商店账册、安徽屯溪资料及其他资料的整理工作,他付出了大量劳动。他曾于1956年发表《编辑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工作的初步总结》一文,为后人编辑经济史资料提供了丰富而具体的经验。


为了促进新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严中平在学术界多次强调经济史学科的重要性,并组织经济史学科的研究力量。他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出发,于1956年发表《中国近代史研究上的一个薄弱环节》一文,指出经济史研究的落后状况将阻碍其他研究的前进。其后,他还在各种会议上一再呼吁要重视经济史研究。他还积极参加领导1956年全国12年科学规划关于经济史研究及资料规划的制定工作,为这一新兴学科以后的发展作出了带头人的贡献。


1961年以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严中平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经济史专家,编写大型学术专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通过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他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对中国进行间接政治统治;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的操纵把一个统一的中国变为军阀割据的混乱天下。帝国主义的侵略,归根结底,为的是从经济上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他认为,从事经济史研究,必须时刻记住政治暴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经济现象不能单纯用经济规律来说明。根据这一总的线索,他提出,19世纪40~60年代中国历史的突出特点是西方入侵者凭仗条约、政治声势和炮舰威力对中国人民进行赤裸裸的暴力掠夺,这种暴力掠夺具有为所欲为的随意性和伤天害理的残酷性;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100多年的经济侵略无不具有暴力掠夺性,但随着帝国主义经济力量的增长,他们对中国人民的侵略也随之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在19世纪70~90年代,帝国主义主要通过攘夺中国进出口商品的领导地位进行侵略。为此,他们把势力深入到交通运输、保险、仓库、商品购销和金融周转等各个方面,培养了一个买办资产阶级,形成一套买办资本商业高利贷剥削网和一整套控制商品流通渠道的完整体系;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它们在继续把持中国进出口商品市场领导地位的同时,更深入到中国的生产和财政领域,全面地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他的这些论点,是从大量的历史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具体地体现在他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一书中。


《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这本1700多页的巨著,198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荣获1990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一届吴玉章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在“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发奖会发言中评价这部著作“是解放以后40年来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科学著作之一,代表了已有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最高成就”。刘国光认为这部著作既是一本科学著作,又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其突出的特点和优点是:(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2)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结合;(3)史论结合,实事求是;(4)全书结构严谨,分析细腻,文字流畅。严中平主编的这部著作,标志着中国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严中平还在鸦片战争史和老殖民主义史的研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在英国收集了关于鸦片战争的大量第一手珍贵资料,并先后发表了《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英国鸦片贩子策划鸦片战争的幕后活动》等数篇论文。他的《老殖民主义史话选》一书,对老殖民主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们对美、亚、非三大洲土著居民的杀戮和迫害,罪行累累,令人发指,不应作丝毫肯定。


严中平在科研方法论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撰写了《关于选择研究题目》、《关于发现问题和分析研究》、《规律性判断研究和价值性研究》等论文,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们举办了有关科学研究方法的系列讲座,并写成《科学研究方法十讲》一书,从学科性质、治学作风、选题、积累资料、分析方法等方面,系统地总结了老专家们的经验。他强调要扩大视野,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要多作比较,要破“四就”(即不能就中国论中国、不能就近代论近代、不能就经济论经济、不能就事论事),立“四新”(即要提出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提出新材料、运用新方法)。他的这些著述,价值已经大大超出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范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并为培养年轻一代研究人才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1991年1月24日,严中平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