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红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原名铭衡,字平伯,以字行,浙江德清人,生于苏州。祖父俞樾是清代的经学大师,父亲俞陛云是学者兼诗人。他家学渊源,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1915年春入苏州平江中学,同年秋入北京大学文科,曾师从吴梅习词曲,1919年毕业后,赴英国游学。回国后于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1月与朱自清创办《诗》月刊。1923年秋到上海大学任教,加入语丝社。1925年底到燕京大学任教。1928年以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中国大学。1945年以后转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3年以后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他一生作为诗人,曾出版了《冬夜》等三本诗集;作为散文家,曾出版了《燕知集》、《杂拌儿》等四个集子;作为学者,又有《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唐宋词选释》等专著;作为红学家,他早在1923年就出版了《红楼梦辨》,1953年出版了《红楼梦研究》。而最为突出的,是他酷爱昆曲,提倡昆曲。1928年,他在京中组织了业余的曲社来熏社,1936年又在清华大学发起成立了谷音社。1956年以后,他专心致力于业余昆曲的活动,于1956年7月14日发起创办了北京昆曲研习社,他亲手制定曲社的章程和规则,联络各方面的曲友,在8月10日举行的社务委员会上,他被公推为主任。他不仅能唱生、旦、净、末、丑的各路曲子,而且能打鼓板为曲友伴奏,还曾粉墨登场,在《乔醋》中扮演丑角彩鹤(1956年9月8日演出)。1957年6月22日,他出席了北方昆曲剧院成立的建院典礼,并在会上讲话致辞。他和京沪的演员都有交谊,曾于1957年7月邀请朱传茗、沈传芷、张传芳、华传浩四位“传”字辈名角来京,帮助曲社排戏。1959年,他校订华粹深整理的全本《牡丹亭》,由社友排练,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在长安大戏院公演。1960年9月4日,在文化俱乐部同期曲会上,他和夫人许宝驯合唱了《紫钗记·折柳阳关》。1961年3月5日,在文化俱乐部春节联欢会上,他唱了《下山》一曲。1963年7月7日,他主持了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曲会,组织社友们演唱了《红楼梦·葬花、乞梅》等曲。1979年4月17日,他向曲友们发表了“南曲有北音,北曲有南音”及“昆曲统一了南北曲”的新见解。1981年4月,他为俞振飞写了《振飞曲谱序》。1990年10月15日,病逝于京中,终年九十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