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希纳

费希纳
  • 姓名:费希纳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格罗斯一萨尔兴
  • 逝世日期:1801.4.19
  • 民族族群:1887.11.08
  • 主要作品:

费希纳,古斯塔夫·西奥多(Fechner,Gustav Theodor 1801.4.19—1887.11.08)德国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实验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生于夏路萨提亚的格罗斯一萨尔兴。父亲是一位牧师。青年时先在文科中学求学,以后进医药学院学习。1817年入莱比锡大学学医,18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定居莱比锡,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和工作。1824年任莱比锡大学物理学讲师。1826年电学中公布欧姆定律,他也发表文章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和物理学的其它问题,久而久之,终被学术界认为是一位物理学家,并于1834年升任为莱比锡大学物理学教授。但这时他的兴趣又转向心理学,并任哲学教授。他对心理学的研究当时是在补色和后象等方面。在研究后象时,由于长时间观察阳光得了眼病,加上身体虚弱,1839年辞去物理学讲席,长期卧病,达十数年之久。晚年他在莱比锡继续从事心理物理学的研究和写作,于1860年出版了著名的《心理物理学纲要》,提出了心理物理学的测量方法的基本类型。同时还对美学感兴趣,提倡实验美学的方法,如等级法、评定法等,并于1876年发表了他对美学研究的总结性论文《美学初探》。费希纳喜欢F.W.J.V.谢林的自然科学,怀有宗教灵学的神秘思想,并为论证他的泛灵论,长期致力于寻求一种科学方法,借以使具有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范畴统一于灵魂之中。


费希纳把心理物理学定义为:“讨论心物之函数关系或相互关系的正确的科学”。他认为,感觉本身虽然不能测量,但是感觉是由一定量的刺激引起的,通过测量刺激强度就可以间接地测量感觉。只要解决了刺激和感觉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可能进一步研究心物关系问题。他想到心理强度的算术级数可能与物理刺激量的几何级数相当,于是在德国生理学家E.H.韦伯研究之基础上,尝试以最小可觉差jnd为感觉单位,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最后得出感觉与刺激以对数为比例的关系,其数学表达式S=KlogR(S代表感觉,R代表刺激,K是常数)。该公式表明,刺激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按照算术级数增加。这个公式费希纳称为韦伯律。但它已超出了韦伯发现的事实,指出了物理刺激与其引起的感觉强度的关系,所以,后人称这一公式为韦伯一费希纳律或直接称之为费希纳律。该公式引起了心理学界种种怀疑和争论,于是费希纳又经过多年研究,于是1882年发表《心理物理学要义》一书,为其心理物理学辩护。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虽然出自于唯心主义的哲学意图,却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他创造了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3种心理测量方法,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来,为后来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一些方法。打破了康德认为心理无法测量、无法数量化,因而不能成为科学的偏见。费希纳的工作和贡献使他成为建立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他的心理物理学的方法经过加工沿用至今。其心理物理学为冯特的心理学建立起了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