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罗宾逊

琼·罗宾逊
  • 姓名:琼·罗宾逊
  • 别名:
  • 性别:
  • 国籍:英国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903年10月31日
  • 逝世日期:1983年8月5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 1903年10月31日-1983年8月5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左派凯恩斯主义者”。生于英格兰坎伯利,1921年10月入剑桥大学吉尔通学院学习经济学,1925年获学士学位,192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与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奥斯汀·罗宾逊结婚。1926—1928年随丈夫侨居印度。1931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助理讲师,1937年任讲师,1949年任高级讲师,1965年任教授,1971年退休转为名誉教授。1979年荣获皇家学院第一位名誉院士称号。


主要著作:《不完全竞争经济学》(1933);《论马克思经济学》(1942);《资本积累论》(1956);《现代经济学导论》(与约翰·伊特威尔合著,1973);《发达与不发达问题诸方面》(1979);《经济论文集》(5卷,1951—1979);《现代经济学文稿》(1978);《现代经济学文稿续集》(1980)等。


罗宾逊早年属于以马歇尔为首的剑桥学派,后成为凯恩斯经济学的热诚的信奉者和传播者。同时,她也看到了当经济接近于充分就业时,就出现通货膨胀的趋势问题,这也是凯恩斯理论没有解决,后来成为资本主义现实的重大问题。罗宾逊最突出的贡献是她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是她在P.斯拉法的论文《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中,对马歇尔的厂商理论和完全竞争模式提出的批评的启示下,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决定的一个开创性研究。它与美国学者E.H.张伯伦同年出版的《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垄断竞争价格论一起,被称奠定了西方现代价格理论的基础,并使现代微观经济学进入一个新阶段。


她认为“凯恩斯革命”的实质,从方法论说就是从传统的均衡概念转变为历史概念,历史地考虑问题就要考虑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给予经济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问题成了经济学家注意的中心。罗宾逊用长期的、动态的理论方法取代凯恩斯的短期的、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她的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特征是:把经济增长同国民收入分配问题联系在一起,并把总收入分成利润和工资两大部分,对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作了补充和发展。论证了经济增长的结果有利于资产阶级,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但是,她认为只要政府采取适当的干预经济的措施,特别是抑制垄断势力的增长和使收入分配趋于平均化,资本主义经济还是能够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50年代后期开始的同新古典综合派,以经济增长理论为背景,围绕经济科学的理论方法和资本理论、价值理论、分配理论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她是竞争中的新剑桥学派的代表和主将。她坚持继承和发展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和分配理论,批判新古典学派的基本观点,反对新古典综合学派把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同新古典学派的均衡价格及边际生产力理论结合起来。她着重批判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的社会政策含义,指出他们是从资本家的角度来评价经济成就的理论,因此,不能解释和解决重大现实经济问题。


罗宾逊提出,当前西方经济理论正经历着“第二次危机”,第一次危机是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无法解释失业问题,而第二次危机是由于经济理论无法解决就业的内容问题,也就是考虑评价政策的社会影响问题。当前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南北问题”、“繁荣中的贫困”等一系列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不考虑就业的内容和对经济成就的社会道德的评价问题。她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但还是没有找到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种种弊端的根本途径。


她曾致力于沟通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理论,最早也是最积极地提出“向马克思学习”的西方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