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乃德[惪,悳](1898~1947), 中国近代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字燕生,笔名惠之、平子、凡民、新光等。山西省榆次县车辋村人。1916年,毕业于阳兴中学,赴北京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史地部。1920年夏,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留校于北京高师附中任教。1921年,应上海吴淞公学中学部聘请任教,一度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24年,到燕京大学教授历史。1926年7月,在中国青年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1927年,到上海,供职于中国青年党总部,并主编《醒狮》周报。一度在上海大夏大学授课,编有《历史研究法讲义》。1934年任山西大学教授。1935年,任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室秘书。1938年任四川大学教授,在史学系讲授历史哲学。1941年,任川康工农学院及华西大学教授。1934年,将历年所作有关历史文化问题的论文十余篇集成册,书名为《历史哲学论丛》,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44年,任齐鲁大学教授。常乃德撰写了大量的史学著作,这些著作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一、史学理论。常乃德在《历史的本质及其构成的程序》、《历史与历史学观念的改造》等文中,阐述了史学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例如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主体与历史学对象的关系,历史学对象的几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当时史学界关注的重要史学理论。二、中外历史著作。 《中国文化小史》、 《中国思想小史》、《文艺复兴小史》、《法兰西大革命史》等著作内容涉及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范围广泛。这些著作是常乃德以史学救国的表现,其中表达了他对中国历史的忧思,对中国前途的关注以及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向往和追求。三、历史哲学。在《社会科学通论》、《生物史观研究》、《生物史观与社会》等著作中阐述什么是历史观,历史观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生物史观是常乃德创立的从生物学角度解释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观。他试图以这一学术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救国主张。生物史观首先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体,是宇宙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社会有着完整的结构:个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分为生理和心理两部分。在生理系统中,政治组织起着神经中枢的作用,经济和其它社会组织在它的支配下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社会的生理系统又都统一服从于心理系统的指挥。生物史观认为,宇宙、社会、人生都有生长、壮大、衰弱和死亡的四个阶段。这是有机体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家庭社会、部族社会、民族社会、国族社会。国族社会是社会演进的最高阶段,好比社会的成年时代。生物史观提出,在生物世界的生存竞争中,低等动物竞争不过高等动物。同样,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中,发展程度低的民族竞争不过发展程度高的民族。当时的中国还很落后,没有进入国族社会阶段,因此长期遭受已进入国族社会的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压迫。只有把中国建成强大的国族集团才能战胜外来侵略。为此必须改造国民的素质,提高中国的国民性。因为国民性决定社会发展的程度,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常乃德还主张发动社会革命,对外消灭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对内消灭欺压民众的官僚和军阀。常乃德的历史观包含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常乃德的主要著作均收入黄欣周编的《常燕生先生遗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