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引之

王引之
  • 姓名:王引之
  • 别名:字伯申,号曼卿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清扬州高邮人
  • 出生日期:1766
  • 逝世日期:1834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王引之(1766—1834),初名述之,字伯申,号曼卿,清扬州高邮人。出身儒林世家,王念孙长子。幼颖异,五岁从师读,能笃志于学。十岁遵庭训,手录《童蒙须知》置案头,又习朱子小学、吕氏《小儿语》,皆能仿而行之。年十七,补博学弟子员。二十一岁应顺天府乡试,未售。归而侍母,乃究心于声音、文字、训诂之学,取《尔雅》、《说文》、《方言》、《音学五书》读之,日夕研求。二十五岁入京师,以所学质于父,念孙喜曰:“是可以传吾学矣。”由是授受一庭,无间寒暑,焚膏继晷,中夜不辍。尝夜读,有盗贼入书斋窃物而去,终未觉,其专心致志竟如是!嘉庆四年(1799)举进士,授编修。历贵州、湖北、浙江乡试正考官,河南、山东学政,会试总裁,翰林院侍讲学士,吏部、刑部、户部、礼部侍郎。道光七年(1827),迁工部尚书,十年调礼部,明年复署工部。道光十二年(1832),丁父忧。十四年,服阕,补工部尚书,同年卒于京师。赐致葬,谥文简。


引之立朝,不阿比,不矫激,所至皆有声。凡两任学政,四主乡试,再充会试总裁,悉心衡校,试艺而外,兼重经策。以故所取之士,学问经济,咸皆名彰一时。嘉庆十八年(1813)为大理寺卿,时天理教徒林清率众犯禁门。是年冬,有议请加筑圆明园宫墙,或请增宿卫兵额者,引之度而非之,上疏切谏,颙琰帝大动容,诏对良久,乃罢,谕军机大臣曰:“王引之言人所不敢言。”所言终未泄,其后果无事。嘉庆二十二年(1817)为礼部左侍郎,会福建龙溪知县朱履中,因欠盐课银2000余两,请以吏欠追抵,不允。遂诬陷前按察使李赓芸有受贿事,总督汪志伊等劾赓芸,解其职,逼令招供。赓芸素廉洁,不能堪,遂自缢。引之偕吏部侍郎熙昌受命往按,雪其冤,从民所请,为建遗爱祠,汪志伊等俱以谴。时论多之。引之立身行事,怀忠秉信,表里如一。服官数十年,不蓄妾媵,不近声色,虽位登极品,清约一如寒素。于乡里置田数十亩,以所入为资助族人之用,贫者岁时皆有赡恤,冬有衣费,应试有路费,终其一生如一日。


引之少承家学,精研古义。与父念孙亦师亦友,治学各有所重,亦互有吸纳。世称“高邮王氏父子”或“高邮二王”。念孙主治子、史、小学,所著间采引之之见;引之以治经学为主,所著每引念孙之说,而以“家大人曰”区别之。引之尝曰:“吾之学,于百家未暇治,独治经。吾治经,于大道不敢承,独好小学。……用小学论经,用小学校经而已矣。”因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以见意,而学者奉如圭臬矣。


《经义述闻》32卷。(据寿藤书屋刻本,《皇清经解》本为28卷)其考订之书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戴礼记》、《礼记》、《左传》、《国语》、《公羊传》、《谷梁传》、《尔雅》,附《周秦名字解诂》、《太岁考》、《通论》。《国语》本非经书,以《汉书·律历志》有《春秋外传》之目,因入是编。书中多引述其父所言,己复加按语于后,故以“述闻”为题。是书摘经句为题而作解,间摘一句或二句、三句、数句不等,凡前人传注不全合于经者,则择其合经者从之;皆不合者,则以己意逆经意,而参以他经,证以成训,而别为之说。非专守一家,亦无少出入。如《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毛传》曰:“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孔颖达毛诗正义》云:“言旦出者,旦犹明也,旦出谓向晨时也。”引之乃以“日旦出”为题,引父所言辨之曰:“家大人曰:‘旦’当为‘且’字之误也。‘且出’与‘既入’相对为文,日未出而明星先出,故谓之启明;若日出,则明星不见矣。”是知引之谓《毛传》之“日旦出”,当为“日且出”,“旦”“且”形近,传写误耳。引之为学,惟务严谨,逢错必纠,辞不让人。时惠栋戴震诸家号为通儒,而其疏虞处,引之辄引古义驳正之。如《易·升·象传》:“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孔颖达《周易正义》并惠栋《周易述》据别本,皆谓“积小以高大”当为“积小以成高大”。引之以为非是。谓岳珂本《中庸注》、《七经考文》所引宋本、《中庸正义》述郑注,皆无“成”字。复辨之曰:“《升卦正义》经文作‘积小以高大’,且释之曰:‘始于细微,以至高大。’《口诀义》引何妥曰:‘积其微小,以至高大。’是孔氏、何氏所见本并无‘成’字。”言不可据俗本妄改经文,甚是。阮元心折王氏之学,谓“怀祖先生家学特为精博,又过于惠、戴二家”。其序《经义述闻》曰:“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在,使古圣贤之必解颐,曰:‘吾言固如是,数千年误解之,今得明矣。’”


《经传释词》10卷。汉语文字之用,一为实词,一为语词(即虚词),经史子集,概莫能外。自汉以来,说经者崇尚雅训,实词义显,皆明著之;其于语词之例,则略而不究。倘以实字释之,遂使文义捍格难通,积世愈久,而古义愈湮。是书举古人语词,分字编目,历引《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及周秦西汉之书,摭其语词160字,引申触类,推明隐义。综其分类,大略有六:曰常语,曰语助,曰叹词,曰发声,曰通用,曰别义;释词之法,亦有六端:曰举同文以互证,曰举两文以比例,曰因互文而知其同训,曰即别本以见例,曰因古注以互推,曰采后人所引以相证。凡此旁通曲尽,皆凿然有据,诚解经释文之管键也。支伟成谓此书与《经义述闻》互为表里,“实今世文典之先河”。日后孙经世《经传释词补》及《再补》、章炳麟《王伯申新定助词辨》、黄侃《经传释词笺识》、裴学海《经传释词正误》相继出,斯编乃臻于至善;而后世治古汉语者,亦缘此脉而蔚成专门之学矣。


引之所著,尚有《字典考证》不分卷、《重刊字典考正》12卷、《王文简公遗文集》8卷、《王伯申先生文补编》2卷、《伯申先生治学要语》15则、《高邮王氏父子论韵文稿》不分卷、《石臞府君行状》1卷;与撰《仁宗实录》374卷,与纂《续修词林典故》64卷;校批注补图书有《周礼》6卷、《论语孔注正伪》2卷、《校注臧氏拜经日记》12卷以及《校正王照圆列女传补注》、《校正北堂书抄》、《校正郝氏山海经笺疏》、《批杜诗会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