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麟

张荫麟
  • 姓名:张荫麟
  • 笔名:素痴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广东东莞人
  • 出生日期:1905
  • 逝世日期:1942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张荫麟(1905—1942),中国近代史学家。笔名素痴,广东东莞人。1921年考入清华学堂。在清华求学八年,发表《老子死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等文,受到梁启超等人称赞。又著文批评《古史辨》“根本方法之谬误”为误用“默证”,专力于中国科技史,在学术界崭露头角。1929年秋至1933年夏,在美国留学,学习西方哲学、社会学。1933年秋至1937年夏,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讲中国学术史、宋史,编著《中国史纲》(上古篇,止于东汉开国),1941年3月由浙江大学史地教研室出版,为其代表作,获得广泛好评。1937年夏至1942年10月,任教于浙江大学,后任教于昆明西南联大,复离昆明至遵义任浙江大学教授,直至去世。其间专治宋史,与人创办《思想与时代》杂志,声誉甚高。除《中国史纲》外,另有《论历史哲学》、《张荫麟文集》(共三种)。张荫麟的史观与史学思想主要有:一、以偏爱循环史观为特征的综合史观,代表作是《传统历史哲学之总清算》,主要观点译自西方学者,杂以己意。归纳传统历史哲学为五派:目的史观、循环史观、辩证史观、演化史观、文化变迁因果律(理想史观、唯物史观、气候史观、人物史观)。反对黑格尔历史哲学,否定历史必然性与规律性思想,不承认历史进步,偏爱循环史观,认为“吾人若以循环之观念为导引以考察人类史,则每可得惊人之发现。此则吾所确信不疑者。”又认为唯物史观“难成立”,但在他处又说: “晚近案据马克思主义讲中国史者,大抵议论多而实征少。此等著作自有其时代之需要,而非桎梏于资产阶级意识之井底蛙所得妄诽。”二、对历史认识局限性的详细阐述,代表作是《论历史学之过去与未来》,认为历史研究不可“先有成见在胸,本此一定之目的,搜寻各种证据,推勘文字,比例事实。”试图回答“过去历史资料所受之限制何在”、 “有打破或减轻之可能否”、“如何打破或减轻”三个问题,提出史料有15种局限性,认为史料局限性能够随历史发展而减弱,历史学能够达到对历史的完整认识。三、认为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代表作是《历史之美学价值》,并提出: “持审美态度而作之史,名艺术化之史;持穷理态度而作之史,名科学化之史,其鹄的皆以显真。前者之所显者为真相,后者之所显者为真理。”“小说与历史之所同者,表现有感情、有生命、有神彩之境界。”“理想之历史须具二条件:正确充备之资料,忠实之艺术的表现。”四、详细探讨史实的选择与综合问题,代表作是《论史实之选择与综合》。认为史家选择史料有六项标准:新异性、决定性、实效性、文化价值性、训诲功用性、现状渊源性。提出:史实在时空位置(社会静力学)与内容(社会动力学)上的特殊性,决定史实的“新异”程度。史实的新异性随时间发展、自身发展、环境变化、广袤度量而变化。某史实“所决定的别些史事所占的时空范围愈大,则愈重要。”旧史家常用的史实训诲标准,与近代史学趋势相背,应予放弃。“我们的历史兴趣之一是要了解现状,是要追溯现状的由来,众史事和现状之发生的关系有深浅之不同。随着社会当前的使命,问题和困难的改变,久被遗忘的史迹每因其与现状的切合而复活于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