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森狄

伽森狄
  • 姓名:伽森狄
  • 全名:皮埃尔· 伽森狄
  • 性别:
  • 国籍:法国
  • 出生地:普罗旺斯省
  • 出生日期:1592年1月22日
  • 逝世日期:1655年10月24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皮埃尔· 伽森狄(Pierre Gassendi,1592年1月22日~1655年10月24日)法国17世纪科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唯物主义者和反神学者。伽森狄出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省的尚太尔西耶,曾在该省的迪尼和艾克斯受过教育,1614年在阿维尼翁获神学博士学位,1617年成为神甫,同年承担了艾克斯大学的哲学讲座,因在讲授中批评了亚里士多德而引起耶稣会士们的不满,1623年被迫离职,翌年他发表了《对亚里士多德的异议》。不久后,他来到巴黎,结识了麦尔塞纳、笛卡尔以及其他有名的学者。他还到过荷兰和英国,结识了霍布斯。1631年他回到普罗旺斯省,一直住到1637年,在这期间他主要是研究天文学。此后又到巴黎,就在那里他写成了著名的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的诘难。1645年,伽森狄到法兰西皇家学院教授数学,翌年发表了《关于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和《天文学指南》,这些著作都是维护哥白尼和伽利略的太阳中心说的。1647年以后,伽森狄重点深入研究了伊壁鸠鲁的哲学,复兴了原子学说。1647—1649年间,他先后发表了《伊壁鸠鲁的生、死和快乐学说》、《伊壁鸠鲁哲学体系》等著作,在此基础上还写成了《哲学体系》一书,积极发展自己的哲学学说,该书是在他死后三年(1658年)收在全集中发表的。伽森狄于1655年死于热病。


伽森狄哲学思想是在批判亚里士多德主义,批判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以及系统地研究伊壁鸠鲁的哲学中形成的,其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全面而彻底地恢复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把伊壁鸠鲁从教会的禁书中拯救了出来。


在世界观上,伽森狄用伊壁鸠鲁的原子和虚空来解释一切。他认为世界是由简单的物质要素构成的,他赞同伊壁鸠鲁的观点,把这种要素归结为原子。原子是绝对结实和不可分割的,它们作为实体来说是相互同一的,没有差别,而就其形态而言则相互差异。世界的另一个基础是虚空,虚空是原子分隔开来时所利用的场所,它是物质的否定,它的特点在于无实体性,但它也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不动的,不依赖于物体的变化的。运动是原子固有的属性,原子永远在虚空中运动。伽森狄还具体分析了原子运动的各种情形,并以此解释天体的形成与演化。另外,伽森狄还用原子论的观点来说明精神现象。他批判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认为灵魂也是有广延的,是一种由特殊的原子构成的渗透和散布到肉体中的非常精细和疏散的精气。


在认识论上,伽森狄与伊壁鸠鲁一样强调感觉论,他批判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认为“全部观念都是外来的,它们是由存在于理智以外的事物落于我们的某一个感官之上而生起的。”认为感觉知识是真正可靠的,别的知识都建立在感觉知识的基础上,即使是上帝的观念也是人们把见到的一切优秀的东西集中起来的结果。至于一般概念,更是人们根据感觉经验概括的结果,理智是在看到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以及其他很多人都有理性之后才做了“一切人都有理性”这一判断。实体也是人们从能够感觉到的偶性(如大小、形状、色香声味等)中抽象出来的,离开了感性的知识,一般概念和实体概念都不可能得到。此外,人之所以在认识上犯错误,其原因不在感觉,而在于理智对感觉作了错误的判断。


在伦理学上,伽森狄继承和复兴了伊壁鸠鲁的快乐论。他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幸福并不是禁欲,而在于快乐之中。幸福乃是摆脱灾难,精神刚毅,不畏死亡,不怕艰苦,不惧神灵,不回忆过去的幸福,也不空想未来的幸福。真正的快乐在于身体健康和精神宁静,即肉体上不痛苦,无病无灾,精神上恬静平和,不激动。与伊壁鸠鲁一样,伽森狄也认为快乐决不是恣情纵欲,只有理性才是获得快乐和幸福的手段。


伽森狄的哲学思想促进了近代哲学的发展,特别是他的原子论思想直接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