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

陈独秀
  • 姓名:陈独秀
  • 原名:陈庆同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安徽省怀宁县
  • 出生日期:1879年10月9日
  • 逝世日期:1942年5月27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政治学家、文字学家、“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谱名庆同,科举名乾,字仲甫,留学日本时名陈由己,辛亥革命后始用陈独秀名行世,曾用笔名有独秀、山民、陈仲子等二十余个。安徽省怀宁县(今安庆市)人。5岁起入家学,曾从祖父、胞兄孟吉及塾师读经书。1897年,参加安庆府试,考中秀才第一名。次年,赴南京参加乡试未中,饱尝了科举考试的腐败黑暗,遂同这种制度彻底决裂,后去杭州进求是书院(后为浙江大学堂、浙江大学)学习法文和造船学。因有反清言论受到追捕。是年开始著文。此后至1915年的十几年间,在被追捕和流亡的环境中,他参加和组织了多种革命团体,积极进行反清救国斗争,发表了许多演说和文章。“科学与民主”这个口号,就是他在1902年的一次演说中,首次在中国提出来的。在他所撰写的五十多篇文章中,对国家这个概念作了自己的解释,歌颂了中外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反对各种封建恶俗,开始抨击传统的意识形态,并且传播了一些地理知识。1915年秋天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改为《新青年》。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写有《吾人最后之觉悟》、《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袁世凯复活》等文章。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往北京,作《孔子无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复辟与尊孔》、《驳康有为共和评议》、《文学革命论》等文。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作《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破坏偶象论》、《克林德碑》等文。1919年五四运动后,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北洋政府逮捕,9月16日获释,年底去上海。作《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为什么要南北分立》、《新青年宣言》、《公理何在?》、《二十世纪俄罗斯革命》、《真正费解的国民大会》、《贫民的哭声》、《两个和会都无用》、《山东问题与国民之觉悟》、《实行民治的基础》等文。1920年,担负起组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8月,创办《劳动界》周刊。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12月,应陈炯明之邀去广州任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和大学预科校长,作《谈政治》、《答知耻》、《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讨论社会主义》、《革命与作乱》、《新文化运动是什么?》等文。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被选为中央局书记。8月由广州到上海,担负起党的领导责任。1922年春天去广州,出席全国劳动大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6月,起草发表了党的第一次对于时局的宣言。7月,中共“二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8月,杭州“西湖会议”上接受共产国际指示,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与李大钊、蔡和森、张太雷等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推动1924年国共统一战线正式建立。9月,创办并主编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11月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作《造国论》等文。1923年6月,党召开“三大”,继续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作《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文。从创办《新青年》到党的创立时期,是陈独秀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历史阶段。他发起新文化运动,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参加建党,准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他一生中闪光的一页。他的一千五百多篇文章的大部分是在这个阶段写成的。他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贡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党内以他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形成了投降主义,放弃了对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蒋介石的反革命进攻争取妥协投降的政策,革命遭到失败。1927年长子延年被国民党杀害。是年党的“八七”会议上,他被撤销总书记职务。1928年次子乔年被国民党杀害。由于陈独秀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成为取消主义者,并和托洛茨基分子勾结,成立反党组织,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同年12月,纠集彭述元等八十一人发表《政治意见书》。1932年被国民党逮捕,以“危害民国罪”判刑十三年,后改判八年,1937年8月获释。在狱中写成并发表了《实庵字说》、《老子考略》、《荀子韵表考释》、《孔子与中国》、《干支是字母说》等文,以及写成《金粉泪五十六首》诗稿。出狱后,拒绝参加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和出任国民党劳动部长,愿意回到共产党里工作。但是,陈始终不愿公开表示反对托派汉奸理论及行动,及坦白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自弃于党的期望与挽救。9月去武汉,积极宣传抗日,在武昌华中大学讲《抗日战争之意义》,在汉口青年会讲《我们要得到怎样的胜利及怎样得到胜利》,在武汉大学讲《怎样才能够发动群众》。并发表《从第一个双十节到第二十六个双十节》、《打倒消极先生》、《言和者即汉奸》、《多谢敌人的飞机大炮》、《我对鲁迅的认识》、《怎使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抗战中应有的纲领》、《准备战败后的对日抗战》、《给陈其昌等的信》、《中国古代语言音有复声母说》等文。1938年5月移居重庆。发表关于时局和革命问题的讲演和文章有《抗战中川军的责任》、《资本主义在中国》、《从国际形势中观察中国抗战前途》、《抗战中的党派问题》、《各党派应如何巩固团结》、《抗战与建国》、《我们断然有救》、《国民党究竟决心采用那一种政治制度》、《抗战一年》、《民族野心》、《论游击队》、《说老实话》、《敬告侨胞——为暹罗华侨日报作》、《你们当真反对资本主义吗?》、《告反对资本主义的人们》、《我们为什么而战》、《告日本社会主义者》、《我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我们为什么反对法西斯特》等。8月,由重庆迁居江津,1939年7月,又迁居江津城远郊鹤山坪,至1942年病逝。在江津,他曾校正整理了杨鲁承的一些遗著,后来印刷有《杨鲁承先生读〈皇清经典〉手稿》、《杨鲁承先生遗作六种》。陈独秀以主要精力研究写作古文字学,著有《小学识字教本》、《广韵东冬钟江中之古韵考》、《禹治九江考》等。也写了一些政治性文章和书信,其中主要有《给托洛斯基的信》、《给西流等的信》、《给连根的信》、《我的根本意见》、《给r的信》、《给S和H的信》、《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再论世界大势》、《被压迫民族之前途》等。陈独秀居处乡间,虽已不参加政治活动,但是仍处在国民党特务的监视之下,直至他死去。主要著作,早期大量散见于《新青年》、《每周评论》、《向导》等刊物及出版有《独秀文存》四卷;后期主要有多卷本的《陈独秀先生抗战文集》、《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政治的见解》、《陈独秀最后论文和书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