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德舆

权德舆
  • 姓名:权德舆
  • 别名:字载之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天水略阳
  • 出生日期:759年
  • 逝世日期:818年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权德舆(759年~818年),唐朝宰相、文学家,前秦司徒权翼之后,起居舍人权皋之子。


生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祖籍天水略阳(今甘肃天水),小时候,父亲权皋便给他择字为“载之”。他天赋过人,3岁就能辨别各种声音,4岁就会做诗,7岁那年父亲过世,他哭得像成年人一样悲痛伤心,被誉为大孝子。


权德舆自幼酷爱读书,经常手不释卷,到15岁时已经写出几百篇诗文,编辑成《童蒙集》10卷就教于方家,深受学界名流的称赞。德宗建中初年,他被河南黜陟使韩洄招纳为秘书官,后考取秘书省校书郎。对他来说,这份工作枯燥无味,私毫提不起兴趣,文学特长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只好另寻出路,投奔到江西观察使李兼的名下担任副官,后来转升为监察御史。这个官衔虽然品位不高,但是权限非常广泛,监察百官,巡视郡县,过问司法审判等等,他都运用自如,干得非常出色。地方官杜佑和裴胄分别上表举荐,德宗皇帝在同一天接到这两份举荐信,遂提拔权德舆为太常博士,后转升为左补缺,隶属门下省,负责进谏和举荐人才。


贞元八年(792),潼关以东的河南、河北以及江淮地区的40多个州发生水灾,死伤颇众,二万多人无家可归。针对这种情况,权德舆及时向德宗皇帝提出建议,他说:“江淮一带是国家的重点产粮区,也是主要的赋税供应地。现在遭受水灾,大量的农田都被淹没,老百姓流离失所,形势非常严峻。陛下应该火速派使臣前去慰问,发放救济粮款,减免租税,这样可以稳定民心,抗灾自救。”德宗皇帝认为他言之有理,于是派遣奚陟等四位特使前往灾区组织救灾。


权德舆深知德宗皇帝并非喜好纳谏的贤明君主,但做为臣下,他仍不计个人得失,尽职尽责。司农少卿裴延龄以判度支的身份掌管国家财政期间,利用国库的正额税收四处进献,攀结私情,影响极坏,可是提升户部侍郎以后仍然兼管财政。权德舆直接上书反驳,他说:“裴延龄用国库的正常收入大肆进献,夸耀己功,欺上瞒下,实际上军粮匮乏,边疆空虚,根本没什么功绩可言,应该改由别人主管财政”。可惜权德舆的上书如石沉大海,没有引起任何反响。


贞元十年(794),他迁升为起居舍人,兼知制诰,有权为皇帝起草诏令,深受重用。门下给事中徐岱死后,朝廷没有及时派人接替此职,后来中书舍人高郢又被调去主管礼部贡举之务,权德舆继袭该位。他有极强的责任心,昼夜在中书、门下二省值班,二三个月才回了一次家门。他建议皇帝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德宗说:“不是朕不知道爱卿的劳苦,只是暂时还没有发现像爱卿这样可以重用的人。”就这样,权德舆在中书省任职8年,成绩有目共睹。贞元十七年(801),他以中书舍人的身份代理礼部贡举之事,第二年正式就任礼部侍郎。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尤其是他分管的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人才,日后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公卿、宰相,所以人们都称赞他知人善任。


贞元十九年(803)初,权德舆转任户部侍郎。当年关中一带遭受旱灾,出现大量饥民。他建议德宗皇帝减免租税,整饬地方官吏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恶习,主张把江淮的粮米通过漕运直接发到关中,以低于市场价格卖给灾民,稳定社会秩序,并指出国家税收应轻重适当,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让老百姓能够承受得了,这才是长久之计。他的这些主张,或多或少地得到了采纳。


唐宪宗元和初年,权德舆迁任兵部侍郎,随后又转为吏部侍郎。这期间,他因为选补官吏不当而被弹劾,降职为太子宾客。时隔不久,他被重新启用为兵部侍郎。当时泽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卢从史桀骜不驯,企图索取魏博(今河北大名)和恒冀(今河北正定至冀县)一带的统治权,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成德军(今河北石家庄)节度使王士真死后,其子王承宗自称留后,朝廷一时不知所措。权德舆全面分析了形势,认为对卢从史不可姑息相让,而对王承宗应谨慎从事。可惜他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而事态的发展基本上没出他的预料。


元和五年(810)九月,宰相裴身患重病不能理政,权德舆从太常卿的官职升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堂堂正正的宰相,肩负着治国安邦的重任。河中(今山西永济)节度使王锷到朝廷拜谒皇帝,直言不讳地索要宰相官衔,有些权贵人物随声附合,但宰相李藩坚决反对,权德舆也不同意,他说:“任免宰相是件极其严肃而又务必慎重的事情。以前倒是有几位节度使挂宰相官衔的,不过他们都是战功显赫的忠臣。至于代宗以后那些专横跋扈的节度使兼领宰相,那是朝廷实在没有能力控制他们,不得已才这样做的。现在这两种情况都不存在,王锷既非大功臣,又不是朝廷管不了他,不应该轻易地封他为宰相。”宪宗皇帝听从了他的劝谏。


运粮使董溪和于皋谟在主管军队粮料期间监守自盗,影响很坏,宪宗皇帝下诏将他们流放到岭南(今广东广州)。诏书下达后,唐宪宗有些后悔,觉得处罚太轻,又秘密派遣使者把他们杀死在途中。过了几天,权德舆知道这件事以后上奏宪宗皇帝:“董溪和于皋谟之流不识抬举,辜负了圣上的恩典,盗窃军用钱财,罪该万死。陛下既然觉得对他们处以流刑太轻,就应该重新更正罪名,告示天下。现在诏令早已下达,天下百姓都知道处罚的结果,再派人暗杀他们,恐怕影响不好。小臣知道这件事已经是马后炮,来不及更改了,但日后如果遇到这类事情可以名正言顺地让有关部门处理裁断,杀一警百,事半功倍。”唐宪宗听得连连点头。


权德舆擅长思辨,经常分析古今君臣治国的成败得失以提醒皇帝。唐宪宗曾经问他,治国应当注重仁政还是推行酷法?他说:“隋炀帝暴虐无度,流毒深远。高祖建立大唐后推行仁政,太宗皇帝进一步崇尚德教,废除了用皮鞭抽打后背的刑罚,创立的一系列政策深得人心,所以像安史之乱那样大的祸患也被很快平定下去。”唐宪宗说:“爱卿讲得很有道理。”元和六年(811)正月,李吉甫从淮南(今江苏扬州)被征召入朝重新担任宰相,十二月,李绛又被提升为宰相。当时宪宗皇帝励精图治,所有军国大事都要征求宰相们的意见。可是李吉甫和李绛的观点主张往往针锋相对,经常在皇帝面前争吵辩论,唐宪宗比较为难,想借助宰相权德舆的观点做出选择。可气的是,每逢这种关头,权德舆守口如瓶,不发表任何意见,生怕得罪于人,由此遭到朝臣的讥讽。宪宗皇帝大失所望,罢免了他的相位,让他仍做礼部尚书。元和八年(813)初,前任宰相于頔的儿子于敏想通过熟人梁正言向宪宗宠幸的宦官梁守谦行贿,为父求情。可是梁正言从于敏家拿走了大量财物却不见结果,于敏一气之下诱杀了梁正言的家奴。这件事败露后于頔主动将自己捆绑起来到朝廷自首,没有人替他求情。这回权德舆不知哪来了一股勇气,直接劝谏宪宗酌情减轻处罚,贬于頔为恩王傅。当年七月,权德舆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出任东都(今河南洛阳)留守,赐爵为扶风(今属陕西)郡公。不久改任太常卿和刑部尚书等职。他留心法令,当初许孟容和蒋乂等大臣奉宪宗皇帝之命编定格敕,尚未完工许孟容就被调离,蒋乂独自编成30卷进献皇帝,但一直被搁置不用。权德舆主管刑部时请求继续完善这部法令,与刑部侍郎刘伯刍一起完成了这项使命。元和十一年(816),他又以检校吏部尚书的身份出任山南西道(今陕西汉中)节度使。任职二年,健康状况日趋恶化,请求回京城养病,获得宪宗皇帝的恩准。元和十三年(818)八月,权德舆在回返途中不幸病故,终年60岁。朝廷追封他为尚书左仆射,谥号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