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

罗洪先
  • 姓名:罗洪先
  • 别名:字达夫,号念庵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吉水人
  • 出生日期:1504
  • 逝世日期:1564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罗洪先(1504-1564),明理学家。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父循,山东按察副使。早年师事黄弘纲、何廷仁,后亦就学于李中。上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至阴阳、算术,无不深究。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撰修,次年请告归。后召拜春坊左赞善,因上疏议获罪,削籍为民后回归故里。严嵩为相时,曾召其复出为官,坚辞不就。嘉靖43年(1564)卒,隆庆改元后,赠光禄少卿,谥号文恭。(据《明儒学案》。《明史》作:隆庆初卒,谥文庄。)洪先幼时闻王守仁讲学,即非常向往,及得到守仁讲学笔录,日夜阅读废寝忘食。后聂豹倡导归寂之说,遭众人非难,惟独洪先深谙豹旨,自辟石莲洞,静坐沉思,3年足不出户。此后,经常外出求师访友,无论僧道俗家,只要志同道合便与之结交。其学以阐述守仁“致良知”之说为主要内容,但几经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宗陈献章。形成了以陈献章的致虚主静、李中的默坐存养和魏校的复归静根为主线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方法与修养学说。主张通过静坐、思考,恢复到原本存在的寂然无欲之体;第二阶段与守仁门下高足王畿交往甚密,接受了王畿所主张的良知现成学说,开始对原先所学产生怀疑,认为只要顺着良知本体自然而然地发展,不添加任何人为的因素,便可达到“自然无欲”的境界。第三阶段崇信聂豹的学说,从信良知转变为致良知,主张良知虽然原本就存在,但必须通过静坐思考等锻炼与修养,才能重新体认与复归良知,要“不以良知为足,而以致之为功”。(《夏游记》)他认为良知不必通过“学”和“行”来取得,只要静坐归寂即可,即耳目越是闭塞,受外界的干扰就越少,心灵就越是纯真,所得到的良知也就越充分。从而将王学的致良知要通过学、思、行才能得到的思想体系割裂开来,片面地选择了“主静以复之”的致思路径;第四阶段是他独创体系的时期。开始由寂静主义转变为经验主义,主张寂感合一,主寂通感。即寂和感是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其中寂为主要,感为次要。追求良知,不能单纯从静寂中求得,也要取之于感应,但首先应做到寂,只有在保持内心纯一清净的状态下,才能对外界事物有所感应,才能做到“随动随静”。也就是说,归寂不是目的,而是遇事从容不乱,胸有成竹。同时,晚年的罗洪先还将“济天下”当作己任,为改革政治、整顿社会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他的这种思想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有着较大的影响。《明史》卷283有传。著作有《冬游记》、《念庵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