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上瀛

徐上瀛
  • 姓名:徐上瀛
  • 别名:号青山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徐上瀛,明音乐家。生卒年不详。号青山。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武举出身。明末曾参与抗清,后改名谼,号石帆,隐居吴门。为明代古琴虞山派集大成者,和严澂同受业于陈爱桐的弟子,但琴风不同。其音乐美学,特别注重琴曲演奏的实践体验,在传统简要的琴论基础上,创造了琴况二十四论。其基本观点,虽未超出儒家传统声音美学思想,但系统地描述了“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等二十四个美学范畴,从音乐演奏的神情趣味,到演奏的美声意态形貌,均有所涉及。明确提出“首重者,和也”、“弦上之取音惟贵中和”的美学命题,把“淡和”、“清和”、“和静”、“清淡”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和审美标准。又提出“丽”、“亮”、“采”的美学要求,以使琴音免于枯淡,但他否定“媚耳之声”,反对“其声艳而可悦”,规定“丽”只能出于“古淡”,“美”只能发于“清静”,“亮”只能显于“沉细之际”、“无声之表”,“采”只能是古玩般的“宝色”,商彝周鼎般的“暗然之光”。又提出了“劲”、“健”的审美要求,以使琴音免于疏慵、柔懦,但只能“于从容闲雅中刚健其指”,使“冲和之调无疏慵之病”,仍以“淡和”为最高的美学原则。要求演奏必须“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忧,意到而不自浓”,规定琴乐必须绝无“雄竞柔媚”之态,“间杂繁促”之音,反对“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纤秾”、“绮丽”的美学风格。强调儒家传统美学风格,即“正始风”或雅正之音,又注意吸取道家美学精华,追求“希声”的美学意境:“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又说:“调古声淡,渐入渊源,……此希声之引伸也。”反映其糅合儒道美学精神的特色。在阐明琴乐的审美原则时,又提出一整套演奏美学思想,认为琴音的道理,不全在指上,又无一不在指上,其关键仍在指上:“未始是指,未始非指,不即不离,要言妙道固在指也。”强调必须明音律,通音理,讲指法,善处理,做到指音相合,使指之吟猱绰注,轻重缓急传达出音之韵味、情趣。既重视意,强调必须意先于音,音随乎意,又不忽视音,认为用意必先练音,练音方能洽意。要求演奏者深于“气候”,臻于至美。认为“若手指任其浮躁,则繁响必杂,上下往来音节俱不成其美矣”,认为“不足则音亏缺,太过则音支离,皆为不美”。只有演奏纯粹、自然、神妙,熟练掌握乐曲结构变化的关键所在,才能使演奏获得生命。指出演奏意境具有“宛在”、“若在”、“影现”、“徜恍”等意象特征,它存在于深微之处,须经“始作”、“引伸”而后才能“通乎杳渺”,达于“寓境”。并有“可会而不可即”,“非知音者未易知”的特点。要求演奏者必须成为“养气之士”,通过“养气”修养工夫,才能使气息平静,使演奏者具备有“君子之质”、“贞静宏远之度”。其美学思想,对于我国古典音乐美学影响至巨,对今天的器乐演奏仍有借鉴意义。著有《万峰阁指法閟笺》一卷、《溪山琴况》一卷,又辑有《大还阁琴谱》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