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

托马斯·曼
  • 姓名:托马斯·曼
  • 别名:
  • 性别: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卢贝克
  • 出生日期:1875年6月6日
  • 逝世日期:1955年8月12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年6月6日—1955年8月12日),德国作家。出生于卢贝克一个大商人家庭。他是亨利希·曼的弟弟,早年曾随兄旅居意大利。在此之前曾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工作,并在大学里旁听历史、经济和文学艺术课程。1901年发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给他带来很大声誉,确立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1929年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时特别提到这部小说。这部作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德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一个旧式资产阶级家庭在精神道德和经济上的没落,刻划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揭示了弱肉强食的资产阶级法则。小说具有卓越的艺术技巧,在婚丧嫁娶、圣诞节日等平常活动中,反映出重大的社会历史变迁和时代的更迭。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是德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他的中篇小说《特里斯坦》、《托尼奥·克勒格尔》、《在威尼斯之死》,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生活,作品主人公的孤独、彷徨、苦闷的情绪和某种病态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初艺术家的时代特征。长篇小说《魔山》的发表,又一次受到文坛的重视。这部作品描写发生在瑞士达沃斯疗养院里的故事,通过主人公汉斯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国际资产阶级寄生生活的空虚和腐朽,同时也反映了托马斯·曼自己的哲学观点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他的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描写催眠术对人的欺骗作用,但青年马里奥一旦醒悟,就致敌人于死命。通过这个故事,隐喻法西斯的精神统治只能欺骗一时,最终总是要崩溃的。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托马斯·曼在慕尼黑大学发表题为《理查德·瓦格纳的苦难与伟大》的讲演,激烈反对法西斯对瓦格纳和德国文化的歪曲,竭力维护人道主义的传统。不久,他就被迫流亡国外,先在瑞士参加反法西斯阵线,1938年去美国,应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授。流亡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反法西斯主义的文章和演说,收在《注意,欧洲!》、《民主即将胜利》、《德国听众》等文集里。这个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是卷帙浩瀚的长篇小说《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这是一组伟大的人道主义著作,取材于《圣经·旧约》中关于约瑟的传说。作者描写了犹太人善良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借以驳斥法西斯种族主义者妄图灭绝犹太人的种种谬论。在反犹高潮中发表这部作品,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长篇历史小说《绿蒂在魏玛》,描写老年歌德和他青年时代的情人绿蒂在魏玛会面的故事。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歌德的伟大形象,同时也写出了他渺小的一面。托马斯·曼后期的重要作品是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它通过主人公音乐家莱弗金1885年至1941年的一生经历,象征性地反映了帝国主义时代德意志民族的命运和灾难。作者自己说这部小说是“痛苦之书”,它不单是“一部音乐小说”,首先是“一部文化和时代小说”。50年代,他又发表两部长篇小说:《被挑选者》和《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回忆录第一部》。前者是一部赎罪小说,后者是一部流浪汉小说,但再次探讨了艺术家的命运问题,原计划中的后几部,因作者去世而只留下一些片断。托马斯·曼对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十分反感,但由于有两个德意志国家他只好移居瑞士。他对两个德国持对等态度,迫切希望德意志民族重新统一。由于托马斯·曼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他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并被认为是20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