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伦理学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者。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卢梭刚出生几天,他的母亲苏萨娜·贝纳尔就去世了。对此,卢梭悲痛地说:“我的出生使母亲付出了生命,我的出生也是我无数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见《忏悔录》第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4页)10岁时,卢梭父亲因与法国一陆军上尉发生纠纷而被迫逃离日内瓦。父亲走后,舅父贝纳尔做了他的监护人,将他送到一位牧师家住了两年,学习拉丁文。从12岁时开始,他不得不独立谋生,先后当过手艺学徒、仆人、伙计和随从,受尽了人生的艰难和凌辱。后来,他经过勤奋自学,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定居巴黎。在这时期,他同一位贫穷善良的客店女仆勒娃瑟尔结婚,由于生活的贫困,他们把五个孩子都送进了孤儿院,这给他造成了终生的痛苦和自责。在巴黎,卢梭结识了激进的青年狄德罗以及许多哲学家、诗人和文学家,并阅读了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著作,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1749年。卢梭经历了一生中的重大转折。一次,他去克桑尼城堡看望被关押的好友狄德罗。途中看到茅戍科学院《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的征文题目,一时有感写了《论科学和艺术》一文,文中卢梭大胆发挥了自己的独立见解,谴责了法国封建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在这种极端不平等的社会基础上出现的腐朽与堕落的文明。1750年7月此文获得科学院的第一名奖。由此,卢梭大获声誉,立时成为政治论坛上的著名人物。1755年他又应征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篇论文虽然没有获奖,但他在法国学术界更加引人注目了。1761年至1762年卢梭先后发表了三部著作:《新哀洛伊丝》、《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和《爱弥儿》。通过这三部著作更深入系统地阐发了他的哲学、政治、教育、宗教和伦理思想。但是,这些包含着新的世界观和成为革命派的“圣经”著作,却激怒了官方和教会。巴黎高等法院和教会下令把《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列为禁书;法国政府发布了逮捕令,卢梭逃到普鲁士属下的纳沙秦尔。巴黎教会宣布卢梭“是上帝和人们的敌人”,煽动舆论,挑起对卢梭的憎恶和攻击。1766年,受尽凌辱和困苦的卢梭抱病到了英国,不久他的精神受到过度的刺激,表现失常,改名易姓跑回法国。回到法国后,卢梭断断续续地写回忆录,有的收在《对话录》中,有的收在他去世前写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中,最集中的就是他的《忏悔录》。卢梭晚年生活是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的,但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宁肯以抄写乐谱为生也不接受皇室的佣金和权贵的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