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

太祖初即位。有贾胡浮海以美玉至。制大明传国之宝。并制玉圭一。二年制一小玉玺。曰奉天执中。四年置玉图记二。一曰广运之宝。赐中宫。一曰厚载之宝。又制六宝。曰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天子之宾。曰皇帝行宝。皇帝信宝。皇帝之宝。三白。三青。终太祖世止此。未闻他宝也。文皇于壬午六月十三日乙丑入京师。十七日己巳即位。十九日辛未制皇帝亲亲之宝。二十五日丁丑制皇帝奉天之宝、诰命之宝、敕命之宝。终文皇及洪熙以下六朝。未闻增益。至嘉靖十八年。造御宝十一颗。曰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曰天子信宝。曰天子行宝。曰皇帝信宝。曰皇帝行宝。曰大明受命之宝。曰巡狩天下之宝。曰垂训之宝。曰命德之宝。曰讨罪安民之宝。曰敕正万民之宝。卫辉行宫火。法物、宝玉、多毁。则正统己巳土木之难。正德甲戌干清宫之灾。所失者必多。有所失必有所补。或随事随时添置。出之内庭。则史亦不得书耳。今查会典御宝二十四颗。旧制十七颗。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广运之宝、御前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表章经史之宝、钦文之玺、丹符出验四方。嘉靖十八年新制七颗。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民之宝。盖丹符用玉篆。在旧制十七颗之内。而新制十一颗。发尚宝者止七颗也。然新旧之间。终与史小异。亦不能深考矣。

洪武四年。制大本堂玉图记。赐皇太子。盘龙纽。方一寸二分。今会典有皇太子宝一颗。岂即用此四字为篆文耶。

建文皇帝在储位。梦神人致上帝命。授以重宝。元年使者还自西方。得青玉于雪山。方踰二尺。质理温栗。二年正月。帝郊祀。宿斋宫。夕梦若有睹。遂惊寤。命玉人琢为大玺成。亲制其文曰。天命名德。表正万方。精一执中。宇宙永昌。命曰凝命神宝。方一尺六寸九分。三年。告天地、祖宗。为文宣示远近。百官称贺。大宴于奉天门。颁赏。

中宫厚载之宝。原用玉。而册立则金册金宝。龟纽朱绶。文用篆书。曰皇后之宝。想册立入宫。方用玉宝也。皇贵妃而下。有册无宝。 【 今制亦有宝。】 宣德元年。以贵妃孙氏有容德。请于皇太后。制金宝赐之。未几。贵妃有子。旋正位中宫。自是贵妃授宝。遂为故事。

嘉靖末年。上谕内阁。皇祖初制六宝。今止存一。其五。正德甲戌火。失之。兹西夷有玉。可示户部。买盈尺之料补制。户部奉诏。索之贾胡。得及格者三。以进。诏姑留用。价于官用银内支给。大学士徐阶谓不中格。乃下部宣谕西夷。携巨材以入。当以高价酬之。未几。又进绿玉盈尺者三。上留用。发价银七千两给之。然终未惬意。仍命购白浆、水碧、二色玉以进。又召户部尚书高耀谕重价访购上品。未几。宫车晏驾。穆宗登极。未闻有所制造也。

红黄玉

世宗既改郊坛方丘。并朝日夕月坛。所用玉爵。各因其色。诏户部觅红黄玉送御用监制造。户部多方购之。不获。但得红黄码碯、水晶等石以进。诏暂充用。仍责求玉。十年。部臣言。中国所用玉。大段出自西域、于阗、天方诸国。及查节年贡牍。唯有浆水玉、菜玉。并无红黄二色。且诸国俱接陕西边界。宜行彼处抚臣厚价访购。诏可。至十五年。陕西抚臣上言。奉诏求红黄玉。遣人于天方国、土鲁番、撒马儿罕、哈密诸夷中购之。皆无产者。户部尚书梁材以状闻。上曰。尔等仍多方访求。并行巡抚诸臣设法悬购。务求必得。以称朕礼神之意。于是原任回回馆通事撒文秀言。二玉产在阿丹。去鲁番西南二千里。其地两山对峙。自为雌雄。有时自鸣。请依宣德时下番事例。遣臣赍重货往购之。二玉将必可得。部以遣官非常例。第责诸抚按督令文秀仍于边地访求。报可。

旧玺

弘治十三年。陕西都御史熊翀等遣人献玉玺。一云。鄠县民毛志学等于赵伦村泥河水滨所得。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色纯白。微青。背有螭纽。周广一尺四寸。厚二寸。翀等以为此秦玺复出也。事下礼部。尚书傅瀚等覆。自有秦玺以来。历代得丧、存毁、真赝之迹。具载史籍。今所进玺。其篆刻之文既与辍耕录等书模载鱼鸟篆文不同。其螭纽又与史传等书所记文盘五龙。螭缺一角。及旁刻魏隶者不类。且又与宋、元所得之玺。色各不同。盖秦之旧玺。更历变故。亡毁已久。今陕西所进。与昔宋、元所得。疑皆后世模仿秦玺而刻之者。窃惟玺之为用。以识文书。防诈伪。非以为宝玩也。自秦始皇得蓝田玉。刻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转相因袭。巧争力取。意谓得此玺者乃足以受天之命。否则歉然愧耻。以为天命去之。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为轻重也。故求不得。则私为刻造。务以欺人。一或得之。辄哗然以为秦玺。君臣色喜。交庆徧祀。以夸示天下。贻笑取讥。千载一律。洪惟我太祖高皇帝神谟睿鉴。高出千古。不师前代之刻。制为一代之玺。文必有义。随事而施。真足以为圣子神孙一代受命之符。而垂法万世者矣。列圣相承。率由祖训。百余年来。别无古玺。而受命永昌之福。愈隆愈盛。皇上大德懋昭。天命匪懈。圣躬万福。宗社奠安。正无俟玺而得天之眷。有足征者。今此玺出于陕地。乃遂以为天锡圣符。交献愉悦。盖不自知其非耳。宜姑藏之内府。以备展玩。以彰圣德。以正人心。臣等不胜至愿。上从之。仍命薄赏志学等白银五两。

诰敕

国朝文臣诰敕。穷工极变。皆作谀语。大失丝纶之体。高文襄、张文忠、有禁。皆不能改。惟勋戚武弁。勒为定式。篇篇一律。即王府至重。然亲王而下。圹志皆用此法。止具本系生卒。进封日月与子女名。铭语寥寥。结曰并垂不朽云。此可称不朽乎。有志者间乞文人之笔。稍得发挥。然亦无几矣。夫由前言之。失于滥。由后言之。失于隘。此亦圣朝一偏重事。无可奈何者。

凡写诰敕。成化二十三年。奉旨照奏准年月填写。

总督兵部尚书王鉴川崇古。以金书诰轴用宝。给事中张楚城劾之。改正旧规。惟铁券填金。余皆用墨。

武定敕

武定克举之乱。实有司剥削。激之使变。考洪武十六年。高皇帝武定敕曰。朝廷政治。遐迩弗殊。德在安民。宜从旧俗。惟黔中之地。官皆世袭。闻有妇承夫位者。民亦信服焉。前武定府地法叔妻商胜。质虽柔淑。志尚刚贞。万里来归。诚可嘉赏。是用锡之以衣冠。表之以显爵。仍抚其民。以遵声教。特授中顺大夫。武定军民府知府。俾其小心事上。保境安民。以称朕一视同仁之意。尔吏曹如敕施行。毋怠。嗟乎。以今日克举之变观之。高皇帝何神智。真超千古也。

赐札

唐太宗讨王世充。赐少林寺札云。王世充叨窃非据。敢违天常。法师等并能深悟机变。早识妙因。擒彼凶孽。廓兹净土。闻以欣尚。不可思议。云云。盖当时寺僧之立功者十三人。惟昙宗授大将军。其不愿者。赐地四十顷。札至今宝之。传为敕。以后则敕赐纷纷。无之非是也。

批敕尾

李藩字叔翰。为给事中。制有不便。就敕尾批却之。吏惊。请联他纸。藩曰。联纸是牒。岂曰敕耶。后拜平章事。河东节度使王锷贿权近。求兼宰相。密诏中书曰。锷可兼宰相。藩取笔涂去宰相二字。署其左曰不可。还奏之。权德舆失色曰。有不可。应别奏。以笔涂诏。将无犯上怒耶。藩曰。事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竟得寝。此唐宪宗时事。藩则贤矣。宪宗能容。亦明主哉。

焚敕

宰相焚敕。已是难事。乃何益为益昌令。焚征茶诏书。尤为奇特。观察使闻而贤之。释不治。亦可为能知人用人者。此唐玄宗时事。惜史臣忽略。观察使轶其名。何轶其地。真缺典也。

内外制

宋朝以翰林学士带知制诰。谓之内制。他官带者为外制。我朝视草者皆词林。则是有内制。无外制矣。而其人每自云。典内外制若干。岂遂以官之内外分耶。

别撰赦书

郑首字晋信。福清人。少年强记。有俊才。能文。年十九。魁乡荐。朝廷新颁温公通鉴有鬻于门者。首一览。辄能默识。高宗南渡。大赦天下。首以赦书不文。别撰数语。遣弟子二百人驰宣于水南山下。躬效县官跪拜。又以乡人借地架屋。首戏答之曰。近来土地窄狭。无处可借。遂为人所讦。有诏赐死。临刑之际。天雾酸黑。太史奏。东南文星坠。上有旨赦之。而首已死矣。平生著述。有六经解及榕溪文集行于世。

颁印

洪熙元年颁制谕及将军印于边将。云南总兵官佩征南将军印。大同总兵官佩征西前将军印。广西总兵官佩征蛮将军印。辽东总兵官佩征虏前将军印。宣府总兵官佩镇朔将军印。甘肃总兵官佩平羌将军印。交址佩征夷副将军印。宁夏佩征西将军印。有旧授制谕者。封识缴回。

印惟征虏大将军为最重。洪武中。魏、卫、凉、三公佩之。出塞破虏。常、李、冯、诸公亦止副将军。左右副将军。即专征。不得佩也。永乐七年。丘福败没胪朐河。失之河畔。时时红光一道。起射星斗。又每有风雷甲马之异。虏不敢过。不知福与诸将能为神。抑印之灵光所浡发耶。其败卒没虏中者。文皇出塞。多自拔来归。有一卒知印所在。言于上。掘得之。四周皆成龙纹。上见。且愠且喜。藏内库。洪熙元年方补铸。然不以颁给也。此外有镇朔大将军印。出口外巡边。阳武侯薛录等佩之。平虏大将军印。有急听征。保国公朱永等佩之。印皆柳叶文。军行鼓纛。护而前驱。嘉靖二十九年。咸宁侯仇鸾佩平虏印。屡发光怪。一夕。忽作叱咤声。又一日。悬空挂于佛灯前。众骇异。告鸾。入视之。鸾再拜。坠地。声甚厉。砖皆碎。鸾生时。其母梦胡奴入室再拜。忽自斩首裂其尸。及是纵恣不法。未几病。命成国公朱希忠入卧内收其印。鸾悸即死。后四日。陆炳发其反谋。剖棺剉尸如所梦。

毅皇帝自称威武大将军。勒内阁写敕。大学士蒋冕至以死捍。卒别取敕行之。有敕必有印。蒋所执曰。臣不敢名君。礼部则无词以拒矣。

印者。信也。古公私皆有之。其制金、玉、银、铜。凡四品。天子曰玺。二千石以上曰章。千石以下曰印。朱文入印始于唐。而汉器物铭多作阳识。

矫刻将印

慈溪张公楷以佥都御史监刘聚军征邓茂七。先用招降檄。檄无聚印信。不听。遂矫刻征南将军印用之。贼稍有降者。事平。劾奏夺职。贼之存亡。不止招降一节。且贼首负固。降者偏裨。亦济甚事。而大将军印。岂可矫用乎。自古权宜行事多矣。此不可训。

古印

弘治十六年。河南府大雨。冲坏墙垣。下有砖池。内藏古铜印三百颗。本府官以闻。事下礼部。令铸印局官办验。有识兴定二年者。至顺、至元、至正年者。因言至顺、至元、至正。俱元文宗以后年号。龙凤、兴定、又元末伪主宋年号。盖元政不纲。羣雄角逐。或掠得元时有司之印。或僭窃之徒。假元年号而私造之。伪相署以号令其党。事败而遁。潜瘗于此者。命悉毁之。以备别用。

许松皋太宰为司寇时。得古铜印一纽 【 枢纽有棱。棱下有池。方寸余。而小篆朱文若私印然。】 于阎伯仁。阎得之邠人辟地者。曰廷美之章。与松皋字正同。因摹其文。图其形。装潢为卷。而夏贵洲题曰神锡金符。此事往往有之。闻丙戌科有吴之鲸者。镇江人。未遇时。得一印。正与名同。遂联捷。入中秘。事固有偶然者。亦不可谓非数也。

存问

存问大臣是国家盛事。邦家极荣。有司官宜肃恭将事。以侈君宠。近见使者至城外。仅主家周旋。有司漫不经心。亦不出见。行宾主礼。比迎诏时。一切仪仗俱备。老臣与使臣盛服控马。趣请所司。偃蹇不至。有经半日者。是何心肠。又辛丑年间。中书存问一南大司马。至驿。恶其不整。捶隶人。所司闻之大怒。擒舟人。捶加一倍。使者皇急引避。草草了事而去。真所谓委君命草莽。是谁之过与。莫谓闲散之事。以为无伤也。

请封

嘉靖初年。吏部右侍郎温仁和以父玺年及八十。陈情乞封。允之。未几。詹事董屺以父复先任云南知府。年八十三。母娄氏。年七十五。比例乞封。亦允之。此皆未及三年。而邀特恩者。云南公。知县御史。太守致仕。老益康强。灯下能细书。一日晨起。拜家庙。瞑坐而卒。

移封

大臣移封本生大父母者。国朝仅大学士杨士奇。少保朱衡与太宰张瀚。瀚以兵部左侍郎得之。尤为异数。

移封本生者。京官起于世庙年间修撰诸大绶。外官起于神庙年间长垣县知县刘学曾、刘恂。恂笃雅坚正人。与余善。为佥都御史。抚保定卒。行人司一署皆进士。除司正副外皆八品。故事。八品。父在可貤封。没者不与。余同年友王吉士为行人。丁父忧。叹曰。存没一也。朝廷岂有靳焉。特未有明言者耳。特疏以上。得允。自是。司务、助教等以为请。皆得允。而母亦得借七品。例称孺人。此真锡类之仁也。王姿貌魁伟。有丰裁。而性特慈厚。官至太常少卿。

异涂移封。起于世庙都事欧阳念、鸣赞乔可跻、巡检魏烱。至穆庙为例。万历十五年停。

王官封典

故事。王府官九年秩满。得封赠父母。万历新例。止及存者。为王官已自可怜。又靳其父母恩。抑何酷也。

谕祭

谕祭。有遣本县主簿者。正德中。王襄敏公轼。其前三祭又皆参政。

优恤

大臣归家。加舆隶。或四或五。多至于八。惟孙清简需止加三人。子侄欲请县官补其一。公不可曰。上已赐矣。又烦有司耶。近见杭州、苏州。即庶僚在家。亦有出入舆隶四人。暇则守门担柴水如家仆。然此不知起于何时。我湖独无。

宋朝襃崇前代名臣。如求郭令公之后。得其裔孙曰元亨者。官永兴助教。余谓此事可法。如宋之岳武穆、文丞相。官其子孙。或于本县增一廪生优之。亦无不可。而惜乎未有言者。虽然。以颖国之元功大烈。绝世且不继。而况议及前朝乎。故国朝。法至备而恩至薄。

弘治中。苏州陈副使冷庵以考察被诬归。家贫。鬻书自给。有司援天顺例。诏岁给米五石。

杨照为辽东总兵。与户部郎何东序、巡抚侯汝谅。先后互相讦奏回卫。久之。还镇。感愤战死。无子。有二母。贫不能自给。都御史王之诰闻于朝。月各给米三石。免三丁。终其身。

萧亮。新喻人。以廪生讨华林有功。后战死。都御史陈金遣官祭之。上功。诏赐绢二疋、钞六百贯。录其子长孺为臬司吏。何赏之轻乃尔。萧当赠官。并廪其子可也。

忠孝二字不并谥。盖许国、养亲、不两立。此颜真卿之议也。

宋黄勉夫谓本朝单谥文者。惟杨大年、王荆公、二三人。单谥正者无之。然其后有程正公。

韩忠彦卒。请谥。王居正谓公在熙宁时。辟王氏坐讲之说。有功名教。宜谥曰文礼。韩氏子以故事未有以礼为谥。求易。不从。

补谥。惟穆庙初最多。录诸忠义致死者。然一概覃及。亦伤于太滥矣。

陈敬宗至嘉靖乙巳始加赠礼部侍郎。谥文定。诰云。学优而正。行直而坚。经事历五朝。抗权贵而弥劲。司成淹六考。植模范以称尊。诚一代之儒宗、笃行之君子。

郭明龙在礼部。锐然欲夺谥改谥。议不克行。而一时大嚷。有某。素亢直。对郭大言曰。宋高宗时。秦桧加尽美之谥。当时何尝夺。今日何尝称。公欲以此定人品。末矣。郭怒甚。欲言。其人长揖而去。郭惘然曰。不做也罢。

日记载。陈文卒。议谥。故事。凡入阁者皆用文字。下加一字。如文正、文贞之类。众论鄙文。特改例。谥之曰庄靖。此说非也。谥以易名。陈谥文。是用其名也。王文谥毅愍。林文谥襄敏。亦此意。或谓程文德谥文恭。林文俊谥文修。何居。曰。程、林。二字名。非一字名也。二字名谥。重在下一字。

扬州兴化县高阁老谷卒而赐谥。阁本礼部本及通纪诸书。皆书文义。列卿传作文毅。余尝见高文集十二卷乃宗子相校刻者。甚精好。称高文懿集。不独票签为然。叶叶中间细字皆如之。宗与其子若孙必无悞。可见诸书皆谬。其文亦简质。所作自诸体外。其赠章都曲艺卑秩处士文。绝不见有大富贵人酬应之篇。即此可见其为人矣。

乙酉。礼部题补谥者廿九人。皆从百年上下采公论甚确。淛得六人。我湖独居其二。为大理卿陈公恪。少司马吾师许公孚远。此真盛事。

余年友吴继疏仁度。疏山先生之子也。先生清德重望。法应得谥。继疏毕一生精神命脉皆萃于此。余丁酉至京。即来共谋。怂余单疏题请。时继疏新入吏部。余曰。如此。恐人将以媚吏部二字疑我。且新进词臣。未容草草。必省臣乃可。遂属之给舍罗龙皋栋。余起草。所引凡十六人。吾郡陈大理公与焉。罗又益以数人。以后十六人皆得谥。此真生平得意事。 【 其年。许师尚无恙。】 许师开府闽中。闽士夫多借商税为蠧。师尽革之。兼喜讲学。会江右李见罗谪戍入闽。雅称同志。日夕会讲。从人太多。稍有费用。是以怨谤大兴。李九我阁学非私税者。却循声一口。牢不可破。惟叶台山少师雅所契慕。癸卯师没。叶以南少宰考满入京。余会于京口。以师身后事嘱之。

时李为少宗伯。署部事。叶皱眉曰。李公在。无可为者。余戏曰。他日先生在。事当如何。叶应曰。不负。不负。后议谥。李、叶、俱在相位。李被弹不能出。叶乃得行其志。亦天之所以相许师也。

登闻监鼓

登闻鼓院。宋颛设官为监。国朝以给事中、锦衣卫、各一员直之。而无专职。名而已矣。大约奏者不真。真者又不能奏。甚至有自刎鼓下。而无能穷究其实者。即不设可也。

奏疏

成化初。御史姜洪陈言时事四。曰辨邪正。推举在位在野诸臣凡二十三人。皆一时名硕。而指挥许宁谓其廉能骁勇。军民悦服。太监怀恩。忠清公亮。善守成法。俨然与吏书王恕、王竑、李秉并。卓矣。卓矣。

林见素在家。刘瑾荐起抚四川。具本奏弹曰。宜以知己为报。然不忍坐视将乱将危。而不之救。草疏与御史陈茂烈议。无可托写本。又无可托賷进。相对饮泣而止。及赴四川。稍续前稿。令教谕范府誊净奏上。而瑾已擒。复上疏庆幸。忠臣之爱君如此。万历庚子。余典闽试。策问人才。以公为首。督学沈泰垣。为朔刱颛。

嘉靖初。以抄没钱宁等房屋给皇亲邵茂等。此细事。乃工部议量留。言官余瓉等又以疏争。如何动得圣主。

汪鋐亦有好处。在都察院时。有罗增者。南城县人。为族人所诬。其子鈇。诣登闻院。七上章。皆格不行。又再诣阙。泣不绝声。汪悯之。为奏闻。释之。事始终。凡三十六年矣。卒得终养。鈇之笃孝不必言。而其时当事者皆何如人耶。

萧何转关中粟以给荥阳、成皋之军。是实。乃近日有计臣上疏曰。萧何转饷。韩、彭、因以成功。韩、彭、用兵何地。而萧得以粟济之耶。

攻上官

胡梦豸。不知何许人。举人。司教。万历初年。奏为条陈学校急务。遵复祖制。申明卧碑。以正士风事。下部立案。升河南某府推官。江西巡抚潘季驯疏。武宁、万载、二县。盗贼之区。并德化、永丰冲烦之地。乞用甲科。胡复奏为庸邪大臣。悖违祖制。蔽塞贤路事。潘自陈。部覆。夺梦豸官。

千户郑一麟奏抚按孙矿等迟玩。乃万历丙申年事。

攻大臣

一科臣攻大臣云。且今大臣之举动。亦可异矣。谢过则重伐其善。言去则厚觊其留。既阳为必去之形。以乞怜主上。又阴为复留之势。以骇制羣情。谄泪交流。方摇尾而扫地。雄心未歇。更砺齿以待人。语极呕心。而元气已斲。大臣到此地位。其人、其时、可知矣。

参属官

有按臣参一属官云。一目已盲。未盲者兼为阿堵所遮。七窍已迷。未迷者止有孔方一线。不过描写贪字耳。何作巧乃尔。

发私书

近年有某官。以事回籍。投书给事中李某。李发其书上闻。其人遂得重谴。书中必多乞哀之言。陋则甚矣。然直置之不答可耳。亦何足渎君父之听。即渎听。亦不过寻常摧枯拉朽举动。非有大关系。而票云。举发私书。忠直可嘉。着与纪录。李后亦以考察去官。

詈人不憾

刘子翼。字小心。在隋为著作郎。峭直有行。尝面折僚友。退无余言。李伯药曰。子翼詈人。人多不憾。

报恩不受

张弼脱李大亮之死。后大亮贵。求弼不得。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大亮言于帝曰。臣及事陛下。弼之力也。愿悉臣官爵与之。帝为迁中郎将。代州都督。弼之行谊。更在丙吉上。盖吉为大臣。且君臣之间。谊不当言。如弼处卑位。有活人之德。其人贵显。相遇而不言。既遇而不任受。圣贤岂有过哉。

文官嫉媢

郭子仪困于程元振、鱼朝恩。犹曰宦官。可言也。至李晟困于张延赏。延赏文臣。为宰相。而嫉媢大功臣。殆逢迎德宗猜忌之性。故为此憸计。真可恨可杀。其子弘靖陷于幽州。天所以报也。晟祀于武成王庙。位在十哲。宋孝宗黜之。则汤师退所为。汤殆延赏之后身。而论者犹谓晟讦奏。失大体。余谓此正大体。不可失也。

韩裴

令狐绹荐裴坦为职方郎中、知制诰。裴休持不可。而不能夺。故事。初诣省视事。丞相送之。施一榻堂上。压甬道而坐。坦重愧谢。休勃然曰。此令狐丞相之举。休何力。顾左右。索肩舆。亟出。省吏骇愕。以为唐兴无有此辱。人为坦羞之。坦性清俭。子娶杨收女。嫁具多金玉。坦命撤去。曰。乱我家法。今受辱于休。休好佛。亦非污士。而相阨如此。中必有故。然休固失矣。方悍然出省。坦宜何如自处。力辞之可也。坦后拜相。从子贽。昭宗时。亦继其位。帝疑其外风检而昵帷薄。以问学士韩偓。偓曰。贽。咸通中大臣坦从子。内雍友。合疏属以居。故臧获猥众。出入无度。殆此致谤。帝为释然。偓真长者。遇他人。坦难乎免矣。偓又解陆扆之阨。

王谢

江左之晋。必称王谢。王氏辅元帝。号称中兴。在位不闻谢氏一人。谢氏破符坚。最为上功。在位者亦不闻王氏一人。岂天之生才。随时各聚一族。抑亦有褊心阻抑。不相容耶。如谢安与王愉翁壻成仇。便自可见。

吕霍意见

张永嘉入朝。南九卿约吕仲木往贺。以不识面辞。既卒。约会祭。乃不拒。曰。今自合从众。永嘉清而狠。殁后。家中有扰攘事。闻于御史。霍渭?在南京。约仲木。冀力保其家。吕与书。责其阿私党奸。且望其一变为正人。霍复以书辨。称永嘉十善。吕不应。事遂止。二公议礼原不合。霍之约吕。可谓不智。马西玄为吕作墓志。言永嘉暴横其乡。侵田宅无数。事或有之。宜其后之不振。

渭?生而重瞳。既病。或言当考命书者。公言。志定即命定。自疑梦兆不佳。两子在远。曰。死斯已矣。尚惜千百岁耶。门人约御医王琠候问。王曰。尚可药。但曾辱吾家。夺吾弟监生。药如不效。谁任其咎。乃止。既革。张目旁视。口称天地间道理。次日卒矣。嘉靖庚子顺天试。其子若馆宾。不得与。欲上疏摘录文及卷之疵谬。并中者纳贿事。门人李中麓力止不听。李又复书。言所中卷多可观。诸子进取。不必在一时。安知本省无入格者。遂碎其疏。不果上。而子与瑕中广东第九。已不及见。其性之刻急如此。□□□循王文又何怪焉。是年。顺天典试者为童□□□学诗。吁。亦危矣。

解怨为德

□□□□僖公永明掌台篆。为给事中。魏时亮所□□□□□魏新进。未知公之素。而张之亲吴某□□□吏部不得怨公而揭之魏者。公既去。众知□□来吴考察夺官。魏。江右人。居官清整。后副院□□僖少子天德行取至京。深虑旧却。魏闻之。引□□谢曰。少年入流言。误弹尊公。终身为恨。今乃□补过。遂荐入台。盖君子人相处。解怨为德如此。魏长身谔谔。余初第。犹及见之。后官至尚书。

庄僖为芜湖令。拜南给事中。天德亦令芜湖。后父子并祀于县。

忘怨威德

新昌吕光洵之父。豪于乡。县令曹祥抶之。卒为善士。曹祥。太仓州人也。光洵为御史。按太仓谒祥。祥已忘前事。光洵语其故。祥不自得。光洵曰。微翁。吾父安得改行善其后。盖戴恩十余年如一日也。留竟夕谭。乃去。且厚赠之。祥为循吏。不必言矣。若光洵父子。不以为怨以为德。不忘亦不讳。而恳恳致谢。贤于人远矣。光洵官至尚书。有名。

忘怨释罪

金诚。字诚之。籍广州右卫。读书社学。指使麻张。最无赖。系之。诟曰。军余乃敢效儒生耶。褫其衣。使薙草烈日中。稍缓挞之。诚泣曰。读书冀显扬。今亏体辱亲矣。张愈怒。逮其父。窘辱之。父子相视不敢言。行贿乃免。永乐丁酉。诚领解首。明年进士。为刑部主事。张坐杀人逮至。望见诚。一步九顿。诚笑迎之。言于堂官。释其罪。张造诚。诚执礼如平时。张感泣。以女妻其子。诚。敦朴人。以寿终。

仇怨相遇

凡人仇怨。能解为上。其有仇怨在贫贱。而富贵偶然相值者。尤为不幸。当求善处之策。歙汪雅堂公名在前。隆庆戊辰进士。嘉兴司理升刑部主事。罢归。凡二十余年。余辛卯谒吾师许文穆公。师曰。此中惟汪雅堂好客。盍往拜之。相见恂恂。公筑小园。曲折甚有致。治具精甚。盖明干有用才。问其罢官本末。不答。后访之。则其父原平湖丞为刘尉所构。太守徐摄之。公方为诸生。蒲伏请罪。徐不为礼。竟逐其父。明年。公乡举联第。司理嘉兴。二人尚在。徐惭郊迎。刘自缚请罪。公本不较。两人中疑厚为备。徐入觐败官。疑出于公。讦之。俱罢。岂非冤对不能避者乎。要之。选时亦可避。而官止于此。避亦何益。汪入庚午棘围。收冯具区。先生既没。冯为墓志云。虽耀俗眸。终亏远到。耀之一字。亦可思已。

善谑

具区与贺伯闇吏部同年。贺长一月。以文字相知。冯既贵。贺尚滞诸生。冯善谑。贺矜庄自律。相会。冯故以谑语挑之。贺大怒。愈怒愈谑。贺无如之何。权全拂衣去。且怒且骂。冯只笑谑。致书曰。果不出吾计中也。贺无如之何。亦一笑如初。朱生曰。两公心事真如青天白日。具区先生能游戏三昧。而贺去之远矣。

具区得寒疾。五日不交睫。忽大鼾卧。寤而汗如沐。曰。方鼾时。梦出门。见远山蔽天。身入空室中。如纱厨。外错星霞。手拭之。石也。行里许。大海中万山色正如郁蓝金碧相射。涛声雷震。其澄彻处。蛟龙鬼神可数指也。仰视诸山。秀色可餐。忽已在足下。耸身而入。两隶前导。启朱门。中有伟丈夫数十。以旌幢迎。庭中树多异香。风吹作声如丝竹。阶砌峻整。宫宇弘丽。皆有封识。俄然洞开。其中物似光妙所成。又似家所常御。出门返顾。其额曰宛委之山云。梦之九年新春。正噉粥。箸堕地。不能拾。屈一臂以枕。呼之不应。逝矣。或梦之为城隍神。呵殿出门。而郭明龙五岁时。目忽盲。梦神人抉之复明。舟火燎须。有神赤面。自火中引出。归。舍舟登陆。堕水灭顶。若有木践而升。渡江风作。舟侧且覆。亟泊芦洲。露宿终夜。犹吟诗不废。生时三梦为城隍神入庙治专。事历历可指数。没之前二日。梦城隍神约日交代。如期而卒。

具区不甚教子。每叹曰。人生自性。苦苦督训。多费物力。供师友之奉。真痴人也。筑精舍于孤山。曰。得附林处士足矣。并买舟西湖。二女侍歌舞甚适。不能饮。惟佳茗清香。与衲子为伍。亦逍遥地行仙也。评者曰。抛却富贵易。并忘子孙难。

奉师友

黄鲁直居涪州。有广人林师仲者。往谒之。勉以教子。曰。人家有宾客。动辄费数千金。乃不能捐百千奉其师友。非善计也。师仲兄弟感其言。创义斋以教。遂有登第者。至今振振不替云。

师弟子礼

孙明复居泰山。孔道辅往谒。见石介事明复。执杖履甚恭。鲁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此语却不然。鲁固素多礼义者。

门生天子

张后胤。字嗣宗。昆山人。唐太宗微时。尝从受业。后即位。召燕月池。帝从容曰。今日弟子何如。对曰。昔孔子门人三千。达者无子男之位。臣翼赞一人。乃王天下。计臣之功。胜于先圣。帝为之笑。此真所谓门生天子也。为睦州刺史。乞骸骨。帝见其强力。问欲何官。因陈谢不敢。帝曰。朕从卿受经。卿从朕求官。何所疑。后胤顿首。愿得国子祭酒。授之。卒年八十三。考后胤与羣臣以春秋酬难。则所授之经必春秋也。宰相张镒即其后。

通家

陆务观云。前辈遇通家子弟。初见请纳拜者。既受之。则设席望其家。遥拜其祖父。乃就坐。

巢谷袁炎

巢谷。字符修。徒步省二苏于海上。因得立传垂名。后百六十年有袁炎。炎尝学烟吴潜。潜谪循州。往从之。有力阻者。叹曰。岂可使巢谷专美于前哉。潜亦为立传。

死不忘友

贾餗与沈传师善。餗拜相。传师前死。常梦云。君可休矣。餗寤。祭诸寝。复梦曰。事已然。叵奈何。餗以李训谋覆族。然实不与训谋也。若传师者。死不忘友。今之翻面弄舌者。可以馈矣。

鹄粮

张司令。元时人。亡其名。富而好礼。慕杨铁崖名。往抑之。铁崖谓其不知书。弗应。司令乃延鲍恂为师。受业焉。后迎铁崖。乃往。席间以妓奉酒。妓名芙蓉。酒名金盘露。铁崖题云。芙蓉掌上金盘露。妓即应声曰。杨柳头边铁笛风。盖杨又号铁笛道人故也。铁崖抚掌笑曰。妓能文。其主可知矣。辞去时。司令出米。满载送之。云是鹄粮。铁崖素爱鹄。不能却。随访顾阿瑛。召阿瑛之邻人贫者。分给之而去。

旧僚执礼

况镇锺守苏州。与吴江参政平思忠有礼部旧寮之谊。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使儿辈知公为吾故人耳。其见敬如此。思忠居贫自守。未尝以事干锺。人尤多之。

子畏真心

唐子畏长于文衡山。自请北面隅坐。其书云。非面伏。乃心服也。项它七岁为孔子师。子路长孔子十岁。诗与画。寅得与征仲争衡。至其学行。寅将北面而走矣。寅长于征仲十阅月。愿例孔子。以征仲为师。求一俯首。以消镕渣滓之心。非徼徼为异。亦使后生小子钦仰前辈之规矩丰度。征仲不可辞也。袁郎中叹曰。真心真话。谁谓子畏徒狂哉。

子畏知己

子畏举弘治戊午乡试第一。其年应御史科不见录。太守新蔡曹凤荐之。得隶名末。曹初因文温州见子畏文。奇之。曰。此龙门然犀之鱼。不久将化去。盖子畏知己第一人也。

子与好客

徐子与先生好客。尤好少年美丽者。一客丑甚。自负能诗。介蔡子木先生荐之子与。蔡作书。盛言客自喜可喜状。以家人将之。恐客之窥书而求易也。子与得之大欢。亟延入。愕然。笑吃吃不止。赠以诗曰。自信金声能掷地。谁知玉貌不如人。客犹得意。传示为重。

公瑕设像

吴中周天球。字公瑕。善大书。少为文征仲奖赏。感之甚。设像中堂。岁时祀如祀先。与王百谷穉登相左。见即避去。万历乙未九月卒。年八十二。无子。子弟之子长康。亦夭。无子。以甥邵姓者为嗣。亦不克终。

扮虎

湖湘二生。一姓程。一姓郑。同窗友也。程先中甲科。授咸阳令。郑贫甚。贷钱访之。至则大出条约。禁乡人不与相见。郑乃告乞数文。作回路费。亦不与。在途不胜狼狈。后郑中二甲。除差直隶公干。程以事调获鹿县丞。又被告赃。郑前来按郡。程乃远迎叙旧。引苏章二天等语。郑笑而不答。至晚。命戏子演戏宴程。郑私唤戏子。具言前事。戏子领命。因扮二虎。一虎先衔一羊自食。旁有饿虎踞地视之。虎怒吼。衔羊而去。他日饿虎得一鹿。前虎尤饿甚。欲分食。乃扮山神出。判之。曰。昔日衔羊不采揪。今朝获鹿敢来求。纵然掏尽湘江水。难洗当初一面羞。程遂解印。步行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