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秦始皇当征服六国时,每灭一国,必囚杀君主,毁除宗庙社稷。又搜括妃嫔子女,宝器珍玩,一齐运入秦宫受用。当时六国人民见此情状,思念旧君,往往泣下。尽有忠臣志士,愤心切齿,痛恨始皇,欲报国仇,未得机会。中有韩国人姓张名良,字子房,其祖开地,父平,相继为韩国宰相,历事五君。张良生长宰相之家,资财甚富,单是家童一项,已有三百人。但他虽生长富贵,却极有志气,足智多谋,与寻常纨袴子弟大不相同。只因年纪尚少,故不曾出仕。到得韩国既灭,张良心想 :“我虽不曾食禄拜官,然祖、父世受国恩,为子孙者当图报效。眼前手无寸柄,无法挽回。就是将来要将祖国恢复,亦非易事。惟有设法刺死秦王,以报灭国之仇。纵使性命不保,死后也有面目见先人于地下。与其长作亡国遗民,偷生一世,埋没无闻,何如轰轰烈烈,拼却一死,尚得留名后世!但是秦王出入,护卫甚严,等闲近他不得。且恐行刺不成,空送生命,必须觅得专诸、聂政一流人物,作个帮手,方可行事 。”张良主意既定,便暗地将家财尽数散去,交结宾客。

张良有一弟,因见国亡,气愤而死。张良痛哭一场,将弟棺殓,停柩野外,也无暇替他埋葬。专心寻求侠士,一时竟不可得。张良心想 :“天下甚大,何不出外云游,向风尘中结识豪杰,以成吾志。似此长坐家中,终非了局 。”于是,借游学为名,独身出门。一连奔走三年,到处留心察访,却未访得合意之人。正是:大千虽踏遍,一士最难求!

一日,行到淮阳,闻说仓海君豪侠好义,门下素多奇士,张良遂往见之。彼此倾谈,意气相得。因托仓海君代寻侠客。仓海君也是有心之人,知得张良意思,便荐一位力士。张良见其人勇力绝伦,相貌雄伟,心中大悦。遂深相结纳,礼待殷勤。到得相交既久,张良便将心腹之事告知。自古道:士为知己者死,力士欣然应允。张良因密铸铁椎一柄,重一百二十斤,交付力士。自己身边也藏兵器,预备相机行事。

恰遇秦始皇二十九年,命驾东游。张良探得确实消息,便与力士议道 :“寻常天子出门,先有官吏清道,禁止行人,并不许在旁观看。若照此办法,不能近他身边,如何行刺?此次想是他恶贯满盈,命该横死,所以开筑驰道,出外游行。那驰道平日不许人民行走,当然无须清道。况那驰道中间高,两旁低,加以树木罗列,容易埋伏。虽有前驱官吏,也就不甚在高。我辈可预先埋伏其旁,临时突出,两人并力将他刺死”。计议已定,循着驰道行去。

一路拣择埋伏地方。到得博浪沙,见其地丘壑隐伏,树木丛杂,最便隐身,遂与力士在此守候。约计始皇将到,张良整顿衣服,东面向韩国跪下,拜了两拜。望空默祝道 :“君父有灵,鬼神辅助,使我得报灭国之仇。虽死无恨”!张良此时一腔义气,直贯云霄。祝毕,立起,收拾兵器,与力士前往驰道旁边埋伏。

等了许久,始远远望见一簇人马从驰道前面呼拥而来。张良知是始皇到了,蔽在树下,定睛观看。只见前导仪仗,打起日月龙凤旌旗,金瓜钺斧,云幡宝盖,一队队由面前经过。两旁护驾武士,顶盔贯甲,刀枪剑戟,排列如林。中间千乘万骑簇拥着始皇,风驰而至。张良遇见灭国仇人,怒从心生,勇气百倍。此时性命已付等闲,全然不顾危险,看看始皇銮驾将近,急与力士奋身一跃,从人群中直奔向前,势如流星闪电。觑定乘舆,手起椎落。此时只听得响亮一声,正如青天打个霹雳。一班护驾武士只顾前行,出其不意,惊得手足无措,自相扰乱。张良仔细一看,被击中者却不像天子乘舆,乃是从官乘坐之副车。方知忙中错误,枉费气力,心中自悔鲁莽。又想 :“事既不成,当留此身,以图将来。岂可束手就缚 !”便趁着众人慌乱之时,与力士分头逃走。其时始皇相跪不远,随从人员闻变,一齐拥至始皇车前保护,未及擒拿刺客。始皇见此情形,心中又惊又怒,立饬当地官吏严密捕拿。并通令天下,大行搜索十日。只累得人民家家户户鸡犬不宁,张良竟得逃脱。

张良刺始皇不成,一路逃走,也不知力士所在。见诏书捕拿甚急,便改换姓名,逃到下邳,寻个僻静地方住下。起初风声尚紧,过了一时,渐渐平静。自古道:静极生动。张良旅居无事,郁郁不乐,时常出外散步。

一日,偶然闲游,到一桥头。士人呼桥为“圮 ”,后人因称此处为“圮上”。张良独自一人立在桥边,十分无聊。举头看见前面来一老人,须眉皓白,身穿灰色宽大之衣,手持藜杖,足着赤履,徐徐行来。将近张良身边,不知何故,竟将足上所穿一履坠落到桥下去。那老人瞧了张良一眼,说道 :“孺子,汝可下去取履?”张良国亡家破,满腔冤愤,正在无可发泄。忽闻老人之言,心中错愕,觉得此人陌路相逢,素不认识,竟敢如此无礼!一时怒从心起,即欲动手将他殴打。蓦然转念:“他是老人,我若打他,于理不顺 。”立即住手,正要走开,又念 :“老人精力已衰,自己不能下桥拾取,失却一履,如何走路?我今遇见,何妨行个方便 。”于是依言前往桥下取覆,却见此履坠在桥柱之旁。张良搊起衣服,蹑足下去,取履到手,回身走上桥来。方欲交与老人,又听老人说道 :“可将履与我着上?”张良心想 :“既已替他取履,索性人情做个到底 。”便跪下去,一手捧住老人之足,一手将履套上。那老人伸足纳履,对张良笑了一笑,也不称谢一声,扬长而去。

张良不觉大惊!细想 :“此人行径甚是奇怪!不可当面错过 。”遂远远望着他走。老人走去约有一里之路,却又回来,向张良点首道 :“孺子尚可教训!由今日起算至第五日,平明时候,汝可来此地与我相会 。”张良听了,知他必有道理。遂恭恭敬敬跪下,应声曰 :“诺”。

到了第五日,张良一早起来,依着老人言语,行至其地。却见老人早已在彼等候。一见张良来迟,便怒道 :“汝与老人约会,何以后至?”张良被责,也不言语。少停,老人又道:“如今仍旧回去,再过五日,定要早来 。”张良依言回去。又过五日,张良一闻鸡鸣,立往其地。谁知老人又已先在。复责张良来迟,再约五日后相会。张良两次约会都被老人占先,心中甚是过不去。及至第三次,未及夜半,便即前往。到得其地,等候片刻,老人方至。老人见张良此次果然早来,心中欢喜,说道 :“正该如此 。”乃向袖中取出一书,付与张良。嘱道:“汝读此书,使可为王者之师。过后十年,功成名就。后十三年,汝至济北谷城山下,见有黄石,即我是也 。”老人言毕遂去。

张良得老人所授之书,携归寓中。披开一阅,原来是《太公兵法》,惊喜异常,无事时便将此书熟读。后来佐汉高祖平定天下,都得力于此书。过了十年,张良竟得封侯。又过三年,张良随高祖行经济北谷城山下,果见黄石,张良取归,当作老·14 ·人,香火供奉。及张良死后,将黄石一并埋在墓内。后代子孙每值春秋扫墓,年节祭祖,一体祭祀黄石。因此后人呼老人为“黄石公 ”,此是后话。

当日张良住在下邳,为时已久,地方情形渐渐熟识。又读得《太公兵法》,学问阅历都大长进,比前不同。只有复仇之心并未改变。他生就一种侠性,最好扶危济困。遂结识当地一班少年豪杰,专替人抱不平。到得交游既多,声气广通,凡有急难之人,都来投奔,竟包庇起犯事人来。张良有朋友项缠,时人称为项伯,因事杀人,被官中追捕甚急。奔到张良处藏匿,竟得免祸。从此张良便在下邳收召党羽,暗中预备。待至陈胜起兵,他便也聚众举事。唐人李白有诗一首,咏张良行刺始皇不成逃匿下邳之事,其诗道: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圮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且说始皇自在博浪沙遇刺未中,仍到海上考察方士,方回京师。欲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