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金史 | 脱脱 | 纪传体史书。元脱脱、阿鲁图等撰。一百三十五卷。包括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另附《金国语解》一卷。修于元至正三年至四年(1343—1344)。记述了从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阿骨打称帝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蒙古灭金,共120年的史事。以王鄂的《金史》做蓝本,兼采《金实录》及刘祁《归潜志》、元好问《中州集》与《壬辰杂编》、张《大金集礼》等书,笔削而成。条例整齐,记事较详密,胜于同时所修的宋史、辽史。本纪叙次严整,先列一篇《世纪》,追述金先祖,末载《世纪补》,记述景宣帝、睿宗、显宗这三位后来追认的皇帝。诸志最为系统、详备。食货、兵、百官、选举各志对金代制度和社会特色多有记载。河渠志记载二十五埽创设和黄河治理,保存了重要资料。“文聘表”为首创,用表格形式记录了金与宋、西夏、高丽等国和战庆吊往来诸事。简明扼要。是研究金代的基本史料。不足之处是人名错讹、互相岐异。清代施国祁有《金史详校》,今人陈述作《金史拾补五种》可供参考。版本有元至正本、明南监本、清殿本、百衲本。1975年中华书局有校点本。 |
辽史 | 脱脱 | 纪传体史书。元脱脱等撰。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成书于元至正四年(1344)。记述唐昭宗天复元年耶律阿保机称夷离堇至顺帝至正三年(1343)间辽朝兴亡史事,取材主要依据辽耶律俨的《皇朝实录》和金陈大任的辽史,兼采《资治通鉴》、《契丹国志》等书。因未能广泛参考宋人著作,仓促成书,内容较为贫乏,且详细不一。本纪记事较为充实,天祚帝纪内所载耶律大石所建西辽始末,为罕见史料。诸志较为简略,但也能反映契丹游牧民族特色。列传部分最为简略,缺陷很多,开国前和灭亡阶段的记载尤其缺略。但因《皇朝实录》和陈书《辽史》皆已不存,故该书为研究辽史的基本史料。清厉鹗作《辽史拾遗》,杨复吉作《辽史拾遗补》,今人冯家升有《辽史证误三种》,都可增补此书。有明南、北监本、清殿本、百纳本等。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是以百纳本为基础,采用各种版本进行参校,改错补漏,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
宋史 | 脱脱 |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496卷,旧题元脱脱撰。书中所录内容从宋建隆元年(960年)起到宋祥兴二年(1279年)止,记载了两宋320年的历史。元至正三年(1343年),元翰林国史院组织宋史局撰修。 由右丞相脱脱及阿鲁图等为督总裁官,欧阳玄、揭奚斯、张岩起等38人,据宋历朝实录,国史、会要、宝训及《东都事略》、《皇朝编年备要》、《中兴小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朝北盟汇编》、《契丹国志》、《大金国志》、《西夏事略》、《金陀粹编》等别史,于至正五年(1345年)修成。计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卷首列“凡例”5项,说明修改的要点。全书体例完备,志15门,占全书三分之一,为正史中最多者;列传记载了2000余人的事迹,分立外国与蛮夷传;首创《道学传》,列朱熹等24人。该书有元代至正本、明代 成化本、清代乾隆殿本等版本。 改写者有,明代柯维骐的《宋史新编》、王维俭的《宋史记》、王洙的《宋史质》、清代陈英中的《宋史稿》、陆心源的《宋史翼》。 今人邓广铭的《宋史职官志考证》、《宋史刑法志考证》及聂崇歧的《宋史丛考》为订误之作。中华书局校点本为较好的版本。 |
新五代史 | 欧阳修 | 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有74卷,系北宋欧阳修编著。记事时间与《旧五代史》相仿。欧阳修以为薛书“繁猥失实”,从景佑三年(1036年) 开始进行修订,经历10余年,将《五代史记》完成。熙宁五年(1072年),欧阳修逝世,“朝廷闻之,取以付国子监刊行”。当时为区别于宋薛所编的《旧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计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仿《春秋》书法,褒贬人物;效《史记》体例,纪传表志俱全。重编薛书列传,改志为考,列十国为世家。宋朝徐无堂曾作注释,阐书法要义。 吴缜《五代史记纂误》,列举谬误200余条。吴书后亡失,清初,自《永乐大典》辑出120条,重编为3卷。清彭元瑞、刘凤浩撰《五代史记补注》74卷,以欧阳修所著之书为主,以宋薛所著元书为辅加以补注,并存徐无堂注。通行本有百衲本影印南宋庆元本。今中华书局校点本,以百衲本影印宋本为底本,参校各本,为较好的版本。 |
旧五代史 | 薛居正 | 纪传体断代史书名。“二十四史”之一。宋薛居正等撰。原名《五代史》,后世为与欧阳修《新五代史》相别,改今称。开宝六年(973)成书。一百五十卷。分《梁书》二十四卷(本纪十卷,列传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本纪二十四卷,列传二十六卷)、《晋书》二十四卷(本纪十一卷,列传十三卷)、《汉书》十一卷(本纪五卷,列传六卷)、《周书》二十二卷(本纪十一卷,列传十一卷)、《世袭列传》二卷, 《僭伪列传》三卷, 《外国列传》二卷,志十二卷。记事上起后梁开平元年(907),迄后周显德七年(960)。据五代实录与范质《五代通录》等修撰。文献颇备,事实较详。后《新五代史》出,书渐湮废。清乾隆时,邵晋涵等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文,旁及《册府元龟》与百余种宋人著作,照原篇目编排成今本,乾隆武英殿本删去原附辑录出处与校语,对原文也有所改易。今人陈垣有《旧五代史辑本发覆》。张万起有《新旧五代史人名索引》。 |
新唐书 | 欧阳修 |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225卷,系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写。记事时间大体与《旧唐书》相似。北宋时,仁宗以《旧唐书》“记述失序,使兴败成坏之迹,晦而不章”,先诏王尧臣,张方平等对《旧唐书》进行个别修改,但久而未就。到庆历年上(1045年),又诏欧阳修、宋祁等进行重修,到嘉佑六年(1061年)修改完毕,由提举编修曾公亮领衔奏上。计本纪10卷,志50卷,列传150卷。本书继承了《史》、《汉》的传统,重新立表,是后世史书年表世系的代表;列《仪卫》、《选举》、《兵》志,详记典章、科举、府兵之制度;《地理志》详记各州县沟渠,陂塘、池枢、运河、井泉;列传削减了《旧唐志》的61位人物,新增加331人的事迹。宋朝吴缜编著有《新唐书纠谬》20卷,汪应辰编有《唐书列传辨证》20卷,对 《新唐书》中的讹误进行校正。现存最早版本为宋嘉佑本。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 |
旧唐书 | 刘昫 | 后晋刘昫等撰,共200卷。原称《唐书》,为了与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所撰的《新唐书》相别,宋时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记载始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共290年唐代的历史。所取史料较为丰富、可靠,宋代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唐纪部分多根据《旧唐书》。它的志,比较详细记载唐代的典章制度。列传中类传的突厥、回纥、吐蕃诸传,较为完整地记述这些少数民族的情况。《文苑传》留下了有关唐代文学发展的许多材料。是研究唐史的重要史籍,可与《新唐书》参照使用。 |
北史 | 李延寿 | 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有100卷,为唐代李延寿编著。书中所收录的内容从魏登国元年(386年)到隋义宁二年(618年),共记载了包括后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四个朝代232年的历史。李延寿根据其父亲遗留下的编年旧稿,参照各朝史书,并收集各种杂史千余卷,于唐代贞观十四年(643年)开始编写,到唐代显庆四年(659年)成书,历时16年之久。有本纪12卷,其中魏本纪5卷,齐本纪3 卷,周本纪2卷,隋本纪2卷;列传88卷,无表志。纪传顺序,按朝代先后按列;类传人物,按时间先后排列于一传。宋人曾以此补《魏书》、 《北齐书》、 《北周书》之缺。据清代钱大昕等考证,传世本中《隋炀帝本纪》系后人根据《隋书》所补。列传亦有脱误。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 |
南史 | 李延寿 | 中国南朝史著作。李延寿撰。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大德本,后又有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等,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的点校本。80卷,约116万字。包括本纪10卷,列传70卷。记载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共4代170年历史,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排,一朝为一部分。本纪分为宋本纪3卷,齐本纪2卷,梁本纪3卷,陈本纪2卷,记述南朝24帝生平要事。列传中同一家庭人物和类传人物,则不分朝代,集合一处。本书以《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为基础,加以删节、增补而成。所删掉的主要是本纪中的册文、诏令,列传中的奏议、文章,以及记载重复之处,尤以《宋书》所删最多,删掉一半以上。增补资料亦不少,在专传和循吏、文学、隐逸、恩倖等类传中均有一些新补的整篇传记,增加附传或在原有传记中增补史实之处也较多,尤以齐朝史增补最多。新增史料多取材于杂史,较为生动具体,更能反映当时真实情况,有较高的价值。本书文字简练,故能删繁补漏,事增而文省。叙事能直书无隐,纠正了前史许多隐讳和错误。因此,本书具有新的史料价值,可与宋、齐、梁、陈各书互为补充,作为研究南朝历史的一部重要史籍。本书缺点主要是在删节时重要资料删削过多,官名删削不当,甚至造成史实错误,文辞晦涩;在新增资料中掺入了不少鬼神符瑞之类内容;刘昶、萧宝寅等传亦与《北史》重复。 |
隋书 | 魏徵 | 唐魏征等撰,85卷。现通行版本为中华书局校点本。现存最早版本为元刊本。本书起自隋开皇元年(581),迄于隋义宁二年(618),记38年隋之史事。其中纪、传55卷,由魏征、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撰。志30卷,由于志宁、李淳凤等撰。全书的主要观点是,以隋亡为鉴。本书是第一部出自史馆诸名家之手的纪传体断代史,结构严谨、文笔简捷,在二十四史中也是一部较好的著述。其列传存有很多珍贵史料,如《万宝常传》记载了《乐谱》64卷。《耿询传》记载了制造水转浑天仪、马上刻漏。《张胄玄传》记载了精密的天文推算。《临孝恭传》记载了《欹器图》及《地动铜仪经》。《杨素传》记载了制造五牙战舰,容战士800人。像此类珍贵史料,足以说明中国在6、7世纪时,就已有高度的科学创造,是很值得重视的。《隋书》的十志,材料丰富、内容真实、论述精确,如《天文》、《律历》二志,至今仍是研究天文、气象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而《经籍志》所创立的,把中国历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4大类的方法,具有指导作用,成为旧目录书籍分类的标准,一直沿用到近代未变。故宋郑樵早在《通志·艺文略》中就高度评价说:“《隋志》极有伦理,而本末兼明,可以无憾,迁、固以来,皆不及也。” |
周书 | 令狐德棻 | 中国西魏、北周史。令狐德棻等撰。原书至北宋时已残缺,今本为宋仁宗时林希,王安国采取《北史》等书补缀而成。最早传本为“三朝本”,通行本有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印书馆百纳本、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的点校本,是现在较好的本子。令狐德棻(583—666),唐代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历任丞相府记室、起居舍人、礼部侍郎,秘书少监、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等官。曾参加编撰《艺文类聚》、《五代史志》、《晋书》、《唐律令》等书,主编《周书》、《太宗实录》、《高宗实录》。本书共50卷,记事起自东西魏分裂,止于杨坚代周,共48年间的历史。全书由纪传两部分组成。卷1至卷8为帝纪;卷9至卷50为列传。本书主要取材于西魏史官柳创的史书及隋代牛弘的国史。叙事考订较为草率。但因唐以前记述此段历史的史籍均未传下来,故稍后的《北史》对西魏、北齐的记述基本由此书删补而成。本书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发展及其上层内讧的有关情况。在一些纪传中保存了诸如府兵制、奴婢、部曲、客女的地位,庄田及以庸代役和各族起义等方面的片断资料。增加了《梁书》所没有的一些人物传纪、诏令等史料。全书内容简繁得当,文笔简劲,形式也较正齐。 |
北齐书 | 李百药 | 原名《齐书》,宋时加“北”字,以与萧子显《南齐书》相区别。中国古代纪传体东魏和北齐史。李百药撰。本书北宋以后散佚很多,后人取《北史》及唐人史钞中相关纪传补全。传本保存原著约17卷,其余大部分为后人所补。常见版本有宋元明三朝本,明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是现在较好的本子。李百药(565—648),字重规,唐定州安平(今河南安平)人。在隋为太子舍人兼东官学士,礼部员外郎。入唐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太子右庶子等官。曾受诏修定《五礼》、《律令》,其父李德林在北齐时曾预修国史,写成纪传27卷,隋初又奉诏续撰,增至38卷,书未完成而卒。贞观元年(627)李百药据其父旧稿,奉诏续修齐史,于贞观十年(636)定稿。记载了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至齐幼主高恒承光元年(577)共44年的历史,50卷,包括帝纪8卷,列传42卷。帝纪记述了北齐8帝的生平要事,列传共收各类人物260余人。书中语言通俗,叙事生动,较多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残暴腐朽行为,记载了不少有关东魏和北齐时的农民反抗斗争情况。因为今本是由众手杂集而成,所以体例混乱、脱误、前后文不联贯及详略不当之处较多,但本书原文保存了一些北史所没有的史料,故仍具有参考价值。 |
魏书 | 魏收 |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系北齐魏收所著。全书共130卷,起自拓跋圭建国(386年),讫于东魏孝静帝(550年),全书记载了北魏165年的历史。北魏立国即置史官,尚书郎邓渊的十余卷《代记》,是修史之始。后来,崔浩、崔鸿、邢峦、温子升、元晖业等均有修撰。北齐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奉诏撰修。搜采亡遗,缀续后事,至天保五年写出初稿。后经3次修改。原版本为130卷,到北宋,残缺39卷。刘颁等校定时,取隋魏澹《魏书》、唐代李延寿《北史》及张太素《后魏书》、高峻《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等补之,仍维持130卷。计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创《释老志》,述佛道之源流。旧有秽史之说,《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已甚之词”。 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 |
陈书 | 姚思廉 | 36卷。姚思廉、姚察撰。唐太宗贞观三年,姚思廉受诏撰梁、陈二史,魏徵总领其事。他是根据其父旧书稿,又采择史著撰成。陈朝是南朝的一个小朝廷,统治仅33年的历史,全书只36卷,是《二十四史》中卷数最少的。记事从武帝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建立陈朝开始,到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为隋朝所灭止。本纪6卷,记陈朝五个皇帝史事,高祖陈霸先之纪分上下两卷。本纪中有两篇标有“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字样,其他为姚思廉所修撰。列传30卷,安排大致与《梁书》相同,第一篇是《皇后传》,记五个皇后,最后是后主贵妃张丽华传,传尾有魏徵的评论一篇,接近史事。列传第二十一《姚察传》三千多字。类传中除《皇后》、《宗室》外,还有《孝行》、《儒林》、《文学》等门类。《陈书》无志,志的内容包括在《隋书》里。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校定本《陈书》为现时最通行之版本。 |
梁书 | 姚思廉 | 纪传体史书。唐初姚思廉撰。56卷。其中本纪6卷、列传50卷。无表志。成书于唐贞观十年(636)。思廉父姚察在隋时撰有旧稿,贞观三年(629),思廉奉命修史,在其父旧稿的基础上,参照梁谢吴《梁书》等诸家史书,补充整理,续成此书。记载南朝梁自萧衍建国至萧方智之国56年间历史(502—557)。内容对梁朝的政治、军事及思想、文学、史学、宗教、民族关系都有叙述。篇中有关梁与北朝抗衡、屯田、农民起义等事较有参考价值。文笔较为简练,记事较为详备,是现存梁史比较原始的记载。范缜、阮孝绪、陶弘景等传,保存了当时思想、目录、医药方面的史料。版本有宋大字本,明南、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百衲本。1973年中华书局出版卢振华点校本。 |
南齐书 | 萧子显 | 60卷。梁萧子显撰。《南齐书》是一部记载封建割据政权的史书。原名《齐书》,宋以后为了区别于李百药的《北齐书》而改名。《南齐书》为纪传体的南齐史。有志无表,各志也不全,缺《食货》、《刑法》、《艺文》。南齐初年设史官,命檀超、江淹等编撰国史,梁代有沈约著的《齐纪》,吴均撰的《齐春秋》,萧子显在此基础上请求编修齐史,修成《南齐书》。有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自序》一卷已佚。今存59卷。“本纪”8卷记七个帝王的事,高帝萧道成事迹较多,分为上下两卷。《高帝本纪》是孙子为祖父作史,在二十四史中不多见,所以粉饰之词难免。“志”11卷分为八目,大体与《宋书》相同,只是没有《律历志》,加了个《舆服志》。宋齐二书均无《食货志》。这是不足之处。“列传”40卷,作法与《宋书》也略同,只在名目上稍有改动,如《宋书》的《良吏》改为《良政》等。又立《文学传》,但所叙十人却不都是文学家。有《大明历》、造指南车、千里船、水礁磨等科技史料。因为萧子显是王子,生长于王宫,对当代史事耳闻目睹,因此书中有不少原始资料,如《竟陵王萧子良传》有收租、征赋役、兴水利、垦田等事,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状况资料较可靠。《南齐书》叙述使用类叙法,即在一个人的传中,叙同类几个人物的事情,此法班固首创,但到萧子显就成熟了。有的“志”和“类传”的前面还有序,可考见作者的思想和历史观。通行的《南齐书》有宋蜀大字本、百衲本,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 |
宋书 | 沈约 | 中国古代纪传体南朝宋史。沈约撰。主要版本有宋元明三朝递修本、明北监本、毛氏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商务印书馆影印三朝本等,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点校本是最好的本子。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时期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史学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宋时官至尚书度支郎,齐时任五兵尚书、国子祭酒等,梁时官至尚书令。齐永明五年(487)春奉命修撰《宋书》,根据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爱等人所编国史,补充修订,于次年二月完成纪传70卷,后来又续成志30卷,全书最后定稿当在齐末梁初。传世著作还有文集9卷。本书共100卷,约140万字。包括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自永初元年(420)起,到升明三年(479)止,记载南朝宋一代60年的历史。本纪分述宋武帝至顺帝共8章的生平要事。列传所载人物多达400人以上,其中收录的许多奏议、书札和文章,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重要资料。在类传中,新设了《恩幸传》,记述出身寒门得到皇帝信用而掌机要居高位的人物,反映了时代特点。志的篇幅约占全书一半,不仅记载南朝宋一代制度,于魏晋制度也极详细,可补《三国志》之缺。其中《律历志》收录的杨伟《景初历》、何承天《元嘉历》、祖冲之《大明历》全文,《州郡志》详细记载了南方地区的地理沿革及侨州郡的分布与户口,《乐志》保存了许多汉魏乐府诗,都有很高价值。本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南朝宋史专著,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南朝宋一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但本书传至北宋时,已有散失,后人取李延寿《南史》等书补足卷数,仍非原貌。书中叙事多所忌讳,时有曲笔,又无食货、刑法等志,均为明显之缺点。 |
晋书 | 房玄龄 | 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为唐代房玄龄主编,共有130卷。起自晋泰始元年(262年),讫于晋元熙二年(419年),记载了157年两晋的历史事实。在两晋南北朝,撰编晋书的有20余家,到唐代初期存有18家,唐贞观十八年(644年),房玄龄、诸遂良、令孤德芬、李延寿等奉诏重修。以南齐臧荣绪的《晋书》为底本,参诸家晋书及晋人文集, 于贞观二十年(648年)修成。计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原称《新晋书》,后臧氏书佚,遂简称《晋书》。因宣武、武帝两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由太宗世民撰“论”,故旧题“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是书既成,旧本皆弃,一代史料由是书而存。其中,《束晰传》所载《汲冢书》发现经过,《裴秀传》所载《禹贡地域图》之制图六法,均为珍贵资料。注释者,有唐代何超的《晋书音义》3卷。清朝乾隆殿本及同治金陵书局本,均将何超的书刊于全书之后。清朝吴士鉴集各家之说,并广为补证,撰成《晋书校注》,附注文于正文之下,以方便后人。中华书局校点本以金陵书局本为本,并参照百衲本之影印宋本及武英殿本,为今通行最佳之本。 |
三国志 | 陈寿 | 纪传体断代史书名。“二十四史”之一。西晋陈寿撰。六十五卷,分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记载三国时代历史。全书无表、志,《魏志》有纪、传,蜀、吴二志只有传。魏、吴二志,系根据两国国史及魏鱼豢《魏略》、吴韦昭《吴书》、晋王忱《魏书》而成。蜀无国史,该志多为寿据自身见闻、收集史料,详加考证而成。三志本独立,北宋咸平六年(1003)始合印为一书,原附《吴志》之《叙录》已亡佚。其书记载较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作注,引书达二百一十种。对原书补充缺漏、订正谬误、评论得失,增加了许多完整史料。清代以来为《三国志》作补注者很多,如洪亮吉《三国疆域志》,钱大昭侯康《三国艺文志》,陶元珍《补三国食货志》,王欣夫《补三国兵志》,洪饴孙《三国职官表》,黄大华《三国三公宰辅表》,钱钟英《三国大事年表》、《三国疆域表》,赵一清《三国志补注》六十五卷,梁章钜《三国志旁证》三十卷,潘眉《三国志考证》八卷,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六卷等。以近人卢弼著《三国志集解》最为详尽。索引有燕京大学引得编纂处编《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高秀芳、杨济安《三国志人名索引》。 |
后汉书 | 范晔 | 文集。南朝宋范晔(398—445)撰。一百二十卷。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任尚书吏部郎,累官太子詹事。后因谋立刘义康为帝一案牵涉被杀。全书分帝纪九卷,后纪一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共一百二十卷。范晔所撰纪传,梁刘昭取晋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三十卷合成全书。上起新莽灭亡(23),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记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多年的历史。范晔撰此书前已有十八家后汉史书,范氏博采众书,斟酌去取,纪传写得颇具特色,叙述人物,多以类相从,增创有《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烈女》列传。叙事抑势力,薄公卿,褒党锢,尊独行。如表彰班超事功,为有才行的妇女蔡文姬立传。直写曹操“自领冀州牧”,“自为丞相”,为史家所赞肯。其《东夷传》、《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各传,记载和保存了大量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习俗资料,如在《南匈奴传》里,记载了王昭君为良家女,入宫多年,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远嫁匈奴的史实。被后世戏剧创作所取材。唐史学家刘知几评范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然书中也反映出范氏反对农民起义,对黄巾军多所诋毁。又缺表,无食货、艺文、河渠等志,缺少对后汉社会经济、交通、文化情况等专章叙述。唐章怀太子李贤为纪传作注。清惠栋有《后汉书补注》,王先谦有《后汉书集解》。版本以宋谆化五年(994)初刻最早,南宋绍兴本为善,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 |
汉书 | 班固 |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作者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县东北)人。明帝永平元年(58)在其父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开始私撰汉史。5年后,有人上书明帝,控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弟班超上书解释,明帝阅读了著作的初稿,很赞赏他的才华,召为兰台令史,著《汉书》。过了一年,升为郎,典校秘书,并继续《汉书》的编著工作。经过20余年努力,至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的一部分“志”、“表”是在他死后由妹班昭和马续续成的。本书在体制上承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100篇。它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兴亡历史。本书真实地记载了西汉时代的历史风貌,对于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作为史传文学,书中有不少传记写得十分成功,它注重通过具体生动情节的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摹声绘影,笔触工致,语言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另外,书中附录了大量的辞赋和散文,这是后世文章家喜好《汉书》的一个原因,但也影响了它叙事的集中和人物特征的鲜明、突出。 |
史记 | 司马迁 | 原名《太史公书》。西汉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撰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按帝王世序和年代记述政治上的重要事迹。“表”排比并列了历代帝王和侯国间的一些大事。“书”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论述。“世家”是记叙诸侯王国和辅汉功臣。“列传”是各阶层人物传记。《史记》以这五种不同的体例互相配合补充,构成一个严整体系,全面记述了上起传说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来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其历史观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和批判精神,《陈涉世家》肯定陈涉起义的正义性和历史作用,《酷吏列传》等揭露了统治者的暴行。《史记》所开创的体例,为后世各史所沿用;它的人物传记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地位。后人注释《史记》,有著名的三家注:南朝宋裴骃的《集解》、唐代司马贞的《索引》和张守节《正义》。另有清代梁玉绳的《史记志疑》、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及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皆为阅读《史记》之重要参考书。 |
风俗通义 | 应劭 | 简称《风俗通》。东汉应劭著。原书30卷,今本仅存10卷。清·严可均在《全后汉文》中辑佚文6卷;《姓氏篇》自宋已佚,后又在明《永乐大典》中辑出,附录于末。1980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除10卷外,还将收集到的唐、宋、明三代各类书中保存的佚文编文27部分附于后。10卷篇目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神经、山泽,137条。该书写作于“王室大坏,九州幅裂,乱靡有定,生民无几”的东汉末年,写作目的是“言通于流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从而用以整齐风俗,使上下之心“咸正于正”(引文均见《风俗通义》序)。全书依据原始儒家理论,论考古代历史、风俗礼仪、时人流品、音律器乐、山河薮泽、怪异传闻,内容涉及极广,多侧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范晔在评价该书时曾说过:“文虽不典,后世服洽闻。”版本甚多,《四部丛刊》影元大德本较佳。注本还有1981年中华书局版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