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顺宗实录 | 韩愈 | 亦称《唐顺宗实录》。唐韩愈撰,共5卷,收入《韩昌黎集》外集。实录是我国中古时期出现的编年体史书,它以封建帝王为中心,是由起居注和日历发展而来的。起居注是皇帝的言行录,始于汉武帝。实录的最早撰修者为南北朝梁时的周兴嗣,他所撰修的《梁皇帝实录》三卷,今已不传。唐实录由房玄龄等创修,后来历代皇帝也都有实录,共计有25种之多,大都亡佚,仅存《顺宗实录》。是现存唯一的唐代帝王实录,主要记载了唐顺宗李诵在位的八个月中,即永贞元年(805)正月至八月唐王朝所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保存了一些有关唐代历史的珍贵史料。书成于唐元和九年(814)。以前史官韦处厚《先帝实录》尚未周悉,因予重修。愈等于韦书削除常事,增补关于时政诸事凡十之六七,遂成此编。 |
三国典略 | 丘悦 | 唐丘悦撰。三十卷,一作二十卷。以关中、邺都、江南为三国区域,分别记述起自西魏,迄于北周事迹,并兼及东魏、北齐、梁、陈四朝。宋代已仅存前十九卷。后散佚。 |
晋中兴书 | 何法盛 | 南朝宋何法盛撰。七十八卷(一作八十卷)。纪传体。记东晋一代史事。刘知幾称为东晋史书中之最佳者。已佚。今有清黄奭辑本,五百二十余则,收入《汉学堂丛书》。又有清汤球辑本,共七卷,卷一为《帝纪》,卷二为《悬象说》,卷三为《徵祥说》,卷四为《后妃传》,卷五为《百官公卿表注》,卷六为《盛蕃录》,卷七分郡记录大族姓氏,如《琅邪王录》、《陈留阮录》、《范阳祖录》、《浔阳陶录》、《吴郡顾录》、《丹阳纪录》、《陈郡谢录》等,计有三十二族,收入《广雅书局丛书》。近人陶栋也辑有二卷,上卷为诸帝纪略,下卷为诸臣传略,附史述论一则、胡俗二则,收入《辑佚丛刊》。 |
续晋阳秋 | 檀道鸾 | 南朝宋檀道鸾撰。二十卷。编年体。记述东晋史事。已佚。清黄奭有辑本一卷,收入《汉学堂丛书》;汤球有辑本二卷,收入《广雅书局丛书》。《南史·檀超传》:超叔父道鸾字万安,国子博士,永嘉太守。有文学,撰《续晋阳秋》二十卷。《史通·杂说篇中》王、檀著书,是晋史之尤劣者,方诸前代,其陆贾、褚先生之此欤。道鸾不揆浅才,好出奇语,所谓欲益反损,求妍更者矣。又刘遗民、曹缵,皆于檀氏《春秋》有传,至于今《晋书》,则了无其名(按道鸾编年书不宜言有传,刘遗民即刘坖之,今《晋书》列隐逸传,《史通》误也)。《隋书·经籍志》:《续晋阳秋》二十卷,宋永嘉太守檀道鸾撰。《隋书经籍志考证》:《世说·德行篇》注陈仲弓造荀淑,大史奏德星聚事在炎汉,而称道鸾《晋史》,未详其义。《开元占经》所引,则皆日蚀星移之征。《旧唐志》作《注晋阳春秋》,“注”当作“续”,“春”字误增。《新志》作《晋阳秋》,脱“续”字,卷同。 |
汉末英雄记 | 王粲 | 三国魏人王粲著。十卷。记述东汉末年人物的传记。已佚。粲有《王侍中集》已著录。此书以东汉末年杰出人物事迹为线索,简洁而形象地反映汉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的社会现实。首记汉末枭雄曹操,末记张俭。其中着墨最多者为吕布、公孙瓒、袁绍三人。事虽简略,但能显示人物性格特征。今有清黄奭辑本,称《王粲英雄记》,编在《汉学堂丛书》,此外,《汉魏丛书》、《说郛》、《五朝小说》也有辑本。 |
魏晋世语 | 郭颁 | 晋代志人小说集。西晋郭颁撰。十卷。杂记魏晋时事。东晋干宝、孙盛等著史,多采其言。史志不见著录。亡佚。现有版本整理以《说郛》辑本为底本。 |
晋后略 | 荀绰 | 《晋后略》又名《晋后书》《晋后略记》,五卷。西晋荀绰撰。久佚。该书记述西晋一代史事,现存八条残篇,分别叙述了晋武帝、贾后、成都王(司马颍)、张方、荀勖、刘漠、冯播、武含总共八个人的事迹。据《群书治要》《太平御览》、《世说》注采摭。 |
四朝闻见录 | 叶绍翁 | 宋叶绍翁著。五卷。全书分甲、乙、丙、丁、戊五集,凡二百零九条,每条各有标题。记叙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的朝章国政、名物制度以及时人轶事,尤其是对韩侂胄由得幸到被诛的缘由经过,记述颇详,为他书所不及。书中还记载了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陆游、杨万里、张孝祥、吕祖谦、辛弃疾、陈亮、叶適、刘克庄等人的一些事迹。此书成于南宋理学盛行之时,叶绍翁师承叶適,又与真德秀善。然《四库全书总目》称其“非攀援门户者比”,“所论颇属持平”。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亦云“足知其是非之公”。今有《知不足斋丛书》、《浦城遗书》、《丛书集成初编》、《四库全书》等本以及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的点校本。 |
因话录 | 赵璘 | 轶事小说集。唐赵璘撰。全书六卷,分为宫、商、角、徵、羽五个部分。第一卷为宫部,记叙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宪宗、文宗、武宗、宣宗诸帝王及后妃的一些生活琐事。第二、三卷为商部,记叙王公官宦之琐事。第四卷为角部,记叙没有入仕的平民众庶。第五卷为徵部,多记典故,并附有谐戏。第六卷为羽部,记见闻杂事。作者分类虽不甚严密,各部之间内容互有重复,但却大致有序。作者赵璘出身世代官宦之家,中外均为朝庭显贵,自己又做过皇帝的近侍。由于这些有利的社会条件,故能多识朝廷典故,娴于官宦旧事,他在本书中记载了较为丰富的唐人故事,是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社会政治、风俗人情、文学艺术的重要参考资料。据作品记载的内容推断,此书于宣宗大中七年之后不久撰成。《新唐书》、《宋史》均著录为六卷, 《崇文总目》作二卷。今六卷本有稗海本,笔记小说大观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又重辑百川学海本、说郛本等为一卷。 |
默记 | 王铚 | 笔记小说集。三卷。宋王铚撰。作者熟于掌故,所言可据者居多。此书多记载汴京朝野遗闻,有的是史书所不载。王铚掌悉掌故,所考证之事,多言之有据。载北宋朝野遗闻,可补正史之阙。其中记君主、大臣,直书其事而不隐,如《周世宗儿》、《徐铉》、《艺祖》、《神宗》、《欧阳文宗》等条。版本有《四库全书》本、《学海类编》本等,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行世。 |
齐东野语 | 周密 | 史料笔记。南宋周密撰。存明刊本、明正德胡文璧刊本、 《稗海》本、 《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说库》本等。有二十卷本和一卷本两类。近年排印出版的以二十卷本为底本,参以他书校勘而成,较为精湛。全书二百七十余则作品所记,不少是作者亲历亲闻的,也有部分是他从曾祖父和祖父的旧闻中辑录的,较为可信。书中内容以记述南宋的时政为主,兼杂有琐闻、书画和诗词,是珍贵的文史资料。集中有不少篇章是较为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如《曹泳》,通过秦桧勾结曹泳阴谋篡位的几个具体事例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政治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十分生动地刻划了秦桧的阴险和专横。 《严蕊》则赞扬了主人公耿直不阿的品质,暴露了道学的虚伪性。 《陆务观》则是对封建礼教下爱情花朵被摧残的血泪控诉。这些作品,不仅有积极的思想意义,而且有各具特色的艺术描写。本书现行的本子,有二十卷本和一卷本两类。近年出版的通行本即以二十卷本为底本,参以它书校勘而成,较为精湛。 |
日闻录 | 李翀 | 一卷。元末明初李翀撰。书中记有元顺帝至正甲辰 (1364)及至正丙午 (1366) 年间事,距明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仅一二年,可知其人已入明。又据书中皆称元为国朝,可知其人为元代遗老,入明以后不仕。书中主要杂记历代故事,间及元代朝野轶闻,于典章制度,颇多考据,末篇极辨佛氏之欺诞,尤为可取。书中亦有疏舛之处,如谓典命以九为节、以七为节、以五为节,即掌节之节,当属臆断;又谓唐以后有司给门旗二、龙虎旗一之类,乃变节为旗。不知《周礼》司常,诸侯建旗、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师都建旗、州里建、县鄙建旐,已各以旗常为表识,不能说自唐以后始变节为旗。再如,所记真德秀题三教图之类,也属传闻附会。然大致引据详核,足与史志相互拾遗补缺,可供治史者参考。此书成书后,不知何时刊行,后散佚,仅《永乐大典》按韵保存部分资料。《千顷堂书目》载有此书,但题作者为凌翀。《永乐大典》所题,亦有一条作凌翀,其余皆作李翀。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抄出,重新归类排比,编为一卷,以所题撰人多者定为作者,虽属残帙,于原书仍可见一斑,足资参考。今传本还有《函海》、《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丛书集成初编》 等丛书本。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 杨仲良 | 南宋杨仲良撰。150卷。今本缺6、7两卷及第114至119卷,5、8两卷也不全。本书根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改编。以北宋九朝各为事目,一部分事目又分子目。李焘原书中徽、钦两朝诸卷已经失传,其史事可从此书索考,为研究北宋史的可贵资料。 |
三朝北盟会编 | 徐梦莘 | 编年纪事本末类史书。南宋徐梦莘撰。250卷。成书于绍熙五年(1194)。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对金和战事,故名。梦莘(1126—1207)字商老,临江军清江县(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仕官。每念生逢靖康之乱,欲求亡国之由,乃撰此书。起政和七年(1117)海上之盟,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上下46年,分上中下三秩,上为政和、宣和25卷,中为靖康75卷(末五卷为无年月可系之杂记),下为建炎、绍兴150卷。对宋、金通和、用兵之事,按年月日,悉为铨次本末。取材极宏富,凡敕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等,皆录载无遗。引用宋代官私书记杂考共286种,金国诸录10种,征引皆注明出处。全录原文,无所去取和论断,是非并见,同异互存,以备史家之采择,故以《会编》命名。详于宋金军事、外交活动,对当时政治、经济、地理、人物等亦多有反映。汴都丧败、南渡立国、治乱得失,循文考证,比事推求,皆可见其所以然。是研究宋、金关系史的重要史料。有光绪四年(1878)袁祖安木活字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许涵度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许涵度刻本。 |
明史纪事本末 | 谷应泰 | 清谷应泰撰。80卷。断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作者 博采张岱《石匮藏书》、谈迁《国榷》及各种私家野史,综合史料、汇列专题,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撰成,记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近300年明之史事。此书述治乱兴衰之事尤详,农民起义专题多达15篇。宦官阉党专权、倭寇侵略我国东南及修治运河、治水江南、矿税之害等,均有专篇记述。 此书早于官修《明史》80年撰成,可作考证《明史》之用。有顺治十五年筑益堂原刻本,翻刻以江西、广雅书局本最为通行。今中华书局校点本,多所参考校订,并收录以傅以礼传抄本为底本之《明末纪事本末补遗》6卷,清初彭祖贻所著《明史纪事本末补遗》5卷,以及《谷庸虞先生传》等10篇资料选辑,为最佳之本。 |
三朝圣谕录 | 杨士奇 | 明杨士奇著,三卷。书前有明正统七年(1442)著者序。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海吴弥光芬陀罗馆刊印,集在吴氏辑刊之胜朝遗事二编第七册。著者于永乐(1403—1424)初年历翰林编修、侍读、左中允。永乐五年(1407)进左谕德,后下狱,寻释。永乐十五年(1417)进翰林学士,兼故官。十九年(1421)改左春坊大学士,仍兼学士。仁宗(1424—1425)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进少保、少傅、并兼兵部尚书。宣德三年(1428)进少师。本书记著者生平历任各官时与明成祖(1403—1424)、仁宗(1424—1425)、宣宗(1426—1435)三朝皇帝应答之文,编年排列,未分门目。内有请谕法司禁诽谤、消弭试场舞弊之风、革贪风、论官田减租及逃民之赦宥等事,对研究明初和明中期之际的法制有一定参考价值。 |
文史通义 | 章学诚 | 中国古代文史理论著作。章学诚著。本书通行有《章氏遗书》本,1921年吴兴刘承干刻印。1956年12月中华书局据此排印出版,1961年9月第2次印刷。章学诚所著除本书外,还有《校雠通义》内篇3卷,《方志例略》2卷,《文集》8卷等。后人合刊为《章氏遗书》。全书8卷,分内外篇,各收文章61篇。共计25万字。史文并论,论文部分主要有《诗教》、《文德》、《文理》、《古文十弊》等篇。本书在文学上的理论主张主要有3方面:1.提倡文德说。其所谓文德,也就是指著作者和批评者的态度。认为作者的态度要“敬”,批评者的态度要“恕”,“凡为古文辞,必敬以恕。”所谓“敬”,又包含“修德”和“养气”两方面的功夫,其根本在于“修辞立诚”。“恕”是指品评文学作品时不要刻求古人,又不能无原则的宽容: “论古必恕,非宽容之谓也。”要“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着想,不能以一个不变的模式去衡量一切古人。2.提倡文理说。要求文章要言之有物: “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而有物的关键在于“中有所见”;“古人著为文章,皆本于中之所见,初非好为炳之烺烺,如锦上绣女之矜套彩色已也。”也就是强调要有“阅历”。3.提倡“文贵发明,亦期用世”。强调文质统一:“文重于质,视具质如何生吾文焉。”由此出发,对拟古和形式主义文风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今舍己之所求,而摹古人之形似,是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西家偕老之奴亦学其悲号”,是极为可笑的。对清代流行的“桐城派”古文,则以《古文十弊》进行批判。章学诚的这些观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受研究者重视。 |
三国杂事 | 唐庚 | 二卷,宋唐庚撰。唐庚 (1071—1121),字子西,北宋眉州丹棱 (今属四川) 人。绍圣中举进士,调利州 (今四川广元县)负责狱讼,后迁郎中令,又拜为宗子博士,又由宰相张商英的推荐,提举京畿常平。政和元年 (1111),张商英罢相,唐庚亦坐贬,谪居惠州 (今河北磁县),后复官承义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卒于归蜀途中。通世务,工诗文,人称“小东坡”。著作有《眉山唐先生文集》、《三国杂事》等。《三国杂事》 一书杂论三国时期的事件,共写成三十六条,自序一篇,后人都编入唐庚的文集中。唐庚在论述三国时期诸事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论诸葛亮宽待法正以及改元之事,论荀或争曹操九锡之事,都与一般人的论述不同。当然,书中也存在一些纰缪之处,但总体来看,他的议论可以采取的地方颇多。此书有单行本。还有《函海》本、《学海类编》本、《读书斋丛书》本、汪亮采刊 《眉山集》本。 |
史通 | 刘知几 |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撰。二十卷四十九篇。书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内篇三十六篇,多论史书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十三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刘知几在该书中批判了史学著作中流行的宿命论观点,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对于《汉书》之类史籍专列五行、符瑞等《志》,把灾异、图谶、神怪故事作为天命的征兆,穿凿附会,大量记载,则斥之为“言无准的,事涉虚妄”,主张废除。认为历史是变化发展的,应从当时的客观形势出发去评判人物和事件,决定写史的详略。还反对是古非今,认为不应“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人”。认为史家必须兼有才、学、识“三长”,而特别重视“史识”。对于写史,则提倡直笔,主张“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要求做到“不掩恶,不虚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并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进行讳饰的史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史通》中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卓越见识,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史通》在重视人事作用的同时,往往把某些统治人物的性格、道德、智能等看作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说明作者的史观仍属唯心主义的范畴。注本有清代浦起龙《史通通释》,新标点本又附录《史通补释》、《史通通释补》和《史通增释序》三种。 |
宋朝事实 | 李攸 | 二十卷,宋李攸撰。李攸,字好德,江阳 (今四川泸州市)人。其生卒年月不详,曾官承议郎。其书原共有六十卷,前三十卷流行后,后三十卷因书中有涉及秦桧的内容,而未能公诸于世。今本二十卷是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并据赵希弁《读书志》所载门目加以编次的。其门目为“祖宗世次”一卷,“登极赦、纪元”一卷,“诏书、圣学、御制”一卷、“郊赦”二卷,“庙制”一卷,“道释”一卷,“玉牒、往”一卷,“官职、勋臣、配享”一卷,“宰执拜罢”一卷,“仪注”三卷,“科目、乐律、历象”一卷,“耕田、财用”一卷,“兵刑”一卷,“削平僭伪”一卷,“升降州县”二卷,“经略幽燕”一卷,共二十卷25门,属宋代会要体史书。其中记载的一些史实,如周世宗下三关,新、旧《五代史》只载益津、瓦桥二关,而是书则于此之外,并载淤口关;“登报赦”门载历朝登报南郊大赦诏令,还有太宗亲制赵普碑铭等,也为许多史书所缺。作者对是书用力颇勤,在所述人物、地名、时间、事迹下附有小注,其史料价值很大,常为研究者所征引;或纠谬、或补缺、或互为参订。修《四库全书》的纪昀等在奏上此书时说:“攸熟于掌故,经靖康兵燹之后,图籍散佚,独汲汲搜辑旧闻,使一代典章,粲然具备。”另外,书中有绍兴乾道间州县升降,淳熙绍熙间馆职员额,光、宁、理、宗四朝神御殿名等,为后人所附,也为十分有用的资料。此书原本已佚,赖《四库全书》辑录、编订而得原稿十之七八。1935年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出版标点排印本。1955年中华书局据此重印。 |
采石瓜洲记 | 蹇驹 | 绍兴辛巳,金人渝盟。先是,遣使贺大中节,登对出悖语要将相大臣,乞割两淮襄汉之地。朝廷骇愕。上命宰相就都堂宣其悖语,侍从台谏备边之策。宰相又宣圣语:"今日更不问和与守,只问战当如何?"金已提兵驻汝州之温汤,示渡江汉,从上流以窥吴会。朝论欲遣成闵提禁卫万兵守襄汉,中书舍人虞允文言:"今金为疑形形我,上流不足虑,直恐尽撒禁卫之兵,万一金出两淮,异日何以应之?"不从,遂除成闵湖北京西路制置使以行。未几,金还汴京。 |
李相国论事集 | 李绛 | 六卷。旧本题《李深之文集》,唐李绛撰。实为唐史官蒋偕辑录李绛生前论奏编纂而成,卷首有蒋偕大中五年序文一篇,已有说明。李绛(764~830)字深之,赞皇 (今属河北)人。宪宗朝宰相,佐宪宗平定藩镇有功。文宗时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南诏犯蜀,诏绛募兵入援,兵乱遇害。本集所录李绛任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及宰相时论谏事共65条,其中多为正史所不载。司马光《资治通鉴》多采纳其言,如论镇州事宜、镇州淮西事宜、论裴武事、泽潞事宜、上言承璀事、论魏博等等。故本书实为研究唐史特别是宪宗一朝历史的重要史料,足以补两《唐书》之不足。版本有《四库全书》本,《指海》(道光本、影道光本》第八集,另《畿辅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 有 《李相国论事集》六卷、《遗文》 一卷本。 |
十七史百将传 | 张预 | 又名《张氏集注百将传》,简称《百将传》。古代军事家与将领传集。宋张预撰,翟安道注,其书采历代军事家与名将百人,始于西周姜太公,终于五代刘。各于正史及别史中搜集有关事迹,进行综合论述,特别注重其军事战例,凡与《孙子兵法》合者,皆一一表出,或别以《孙子兵法》题其后。其他生平,如地理诸方面考述也颇琐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说:“然其分配多未确当,立说亦未免近迂。仍为宋人之谈兵而已矣。”《郡斋读书附志》:《百将传》十卷,东光张预公立所进也。由太公而下,至于五代之刘词,凡史辞泛漫而不切于兵者,一删去之。或非兵略而可以资人之智虑者,间亦存焉。各以《孙子兵法》题其后,次以行事合之。 |
百越先贤志 | 欧大任 | (明)欧大任撰,4卷。这是一部记述古代闽浙一带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体工具书,共收录从西周到东汉的历史人物如欧冶子、畴无余、讴阳、文种、计倪、范蠡等134人。古代闽浙一带有东越、闽越、欧越、南越、西越、骆越,统称百越。本书依据《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会稽典录》、《交广记》等80余种史籍,摘抄有关人物史事而成,根据人物的生平事迹和重要活动分别立传,传后还附有资料出处。本书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特别是古代闽浙地方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清末刻《岭南遗书》本传世。 |
国朝献征录 | 焦竑 | 一名《献征录》。明焦竑撰。一百二十卷。作者曾参与修纪传体本朝史,此书即依修国史时所搜集的资料,并在其后继续补续编辑而成。所载为明太祖洪武至明世宗嘉靖时期朝野的名人事迹,体例以宗室、戚畹、勋爵、内阁、六卿以下各官分类标目,庶人无官者,以孝子、义人、儒林、艺苑、隐佚、寺人、释道等目分别记载,共六十八门。本书搜集极广,保存了丰富的明人传记资料,可用来校正实录和《明史》之误。缺点是叙述芜杂,兼有前后牴牾之处,不皆可据。所引之书,凡所载神道碑、墓志铭均注明作者,而所载野史、杂文资料等多未注明出处;有注有不注,不免疏略。但仍是一部研究明史的重要史料书。此书清时列为禁书。有明万历刊本;1965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收入《中国史学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