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孙威敏征南录 | 滕元发 | 亦名《征南录》。孙沔镇压侬智高起义记。一卷。北宋滕甫(字元发,一字达道,浙江东阳人)撰。皇祐四年(1052),侬智高起义军据邕州,宋朝派狄青、孙沔、余靖率宋军前往镇压。次年,事平。狄青率宋军归朝,孙沔继续追捕义军余部。时余靖在长沙勒碑为记,专褒美狄青功,朝廷亦升青为枢密使,而沔仅加秩一等。甫以为南征之事出沔议,措施、计谋亦多出于沔,其功当不亚于青,因作是录以颂沔功绩,盖甫为沔知己也。其文与余靖所作,互有详略,可资考证。为研究侬智高起义事件的重要参考文献。有《四库全书》、《艺海珠尘》、《墨海金壶》、《续金华丛书》及清抄本等。 |
守城录 | 陈规 | 中国宋代论述城邑防御专著。陈规、汤璹撰。有《守山阁》本、《墨海金壶》本、《瓶花书屋》本、《半亩园》本、《长恩书室》本、《四库全书》本等丛书本,乾隆四十年(1775)抄本及嘉庆、道光刻本存世。全书由陈规的《靖康朝野金言后序》、《守城机要》和汤璹的《建炎德安守御录》三部分组成,原各自成帙,宋宁宗以后合为一本,刊行于世。现存清乾隆年间抄本及嘉庆、道光年间刻本,共4卷,大约17800字。该书根据攻城武器的发展和实战经验,着重阐述了守城战法的改革。它提出“善守城者”不能只守不攻,而要“守中有攻”,注意沟通城内外道路,便利随时乘隙出击。 |
麟台故事 | 程俱 | 宋程俱撰。五卷,首一卷。俱字致道,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举进士。历官吴江县主簿、礼部员外郎、秘书少监等。辞章典雅,诗文有风骨。著有《北山小集》等。此编约当绍兴元年(1151)成书。作者绍兴元年任秘书省少卿时,采摭三馆旧闻、简册所载,而成此书。分官联、选任、书籍、国史等十二篇,所记北宋一代翰林故实,最为详备。此书明代已佚,清乾隆中四库馆臣由《永乐大典》中辑出。有《说郛》本、《武英殿聚珍版书》本、《十万卷楼丛书》本。 |
林灵素传 | 赵与时 | 林灵素。北宋道士,温州(今属浙江)人。字通叟,本名灵噩。少依佛门为僧,因常受其师笞骂,后改从道教。善妖幻祷雨之术,往来淮、泗间(今安徽治北)政和(1115)末,由左道录徐知常推荐于朝廷,林称宋徽宗为神霄玉清王下降,又称自己是神霄府仙乡,褚慧,下降佐帝君之治,深得徽宗宠信,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建上清宝箓宫以居之,徒众美衣玉食者达二万人。随即又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冲和殿侍宸等。 |
梁公九谏 | 佚名 | 宋代讲史话本。今存《梁公九谏》卷首有一篇佚名序文,略云: “世有《梁公九谏词》者,即赵歧所谓外书也。传述既久,旧本多谬,与本传互有异同,观者不能无惑。今三复参考,订其讹而补其缺。”据此,知今传本《梁公九谏》是在唐五代以来流传的《梁公九谏词》的基础上改订而成的。当成于北宋仁宗明道二年 (一○三三) 以后。宋元以来向无刊本,公私藏家目录亦未见著录。清初钱曾《读书敏求记》及《述古堂书目》始见著录。讲述武则天废东宫太子为庐陵王,贬房州,欲立侄武三思为储君,诸大臣尽皆拜舞称贺,惟宰相梁公狄仁杰不图富贵,冒死直言,屡为劝谏,终于使武则天感悟,复立皇太子。所述故事与史书互有出入。今有《士礼居黄氏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
麈史 | 王得臣 | 笔记体杂史。北宋王得臣著。三卷。分类记事,共二百八十一则,分为四十四门。约3万字。对朝廷掌故,耆旧遗闻,耳目所及都进行编录。并间附考证。作者引经据典,辨别异同,考核详细精密,持论无所偏党,是研究北宋典章制度和考究古迹的参考资料。《四库全书总目》称:“其间参稽经典,辨别异同,亦深资考证,非他家说部惟载琐事者比。”“于当时制度及考究古迹,特为精核。”王得臣学问博洽,摭拾朝廷掌故、耆旧遗文等,详加考据,编辑成书,以“取出夫实录,以其无溢美,无隐恶”,“虽小道必有可观”(《麈史》序)之意,取书名为《麈史》。是书分类记事,共分睿谟、国政、朝制、官制、国用、任人、礼仪、音乐、台议、忠谠、惠政、利疚、贤德、志气、度量、知人、不遇、治家、场屋、神授、体分、学术、经义、诗话、论文、碑碣、书画、辨误、明义、姓氏、古器、风俗、奇异、盛事、戒杀、鉴戒等等。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 |
开禧德安守城录 | 王致远 | 宋王致远撰。一册。致远,浙江永嘉人。以文林郎任襄阳监仓。宋开禧二年(1206)十一月,金兵围德安府城(今湖北安陆县),德安府通判王允初率兵固守,相持百又八日围解。致远为允初子,当时亦在城中,因以日记体记其事,书成于嘉定十七年(1224)。约二万三千字。 |
靖康纪闻 | 丁特起 | 又名《孤臣泣血录》。杂史。宋丁特起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3卷、拾遗1卷。今本仅1卷,附拾遗1卷。是书记事起自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初五金人犯京师,迄于次年五月初一康王即位南京。时作者适在汴京,痛惜京师失守、二帝播迁,作此书欲以激忠臣义士之心,正乱臣贼子之罪。所记多亲闻目击,盛行当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等引用颇多。有《学津讨原》、《学海类编》、《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
江南别录 | 陈彭年 | 宋陈彭年撰。一卷。记南唐义祖徐温、烈祖李昪、元宗李璟、后主李煜四代史事,以补《江南录》之所未备,故名别录。《宋史·艺文志》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皆著录四卷,当是以一代为一卷。今本一卷,疑为后人所合并。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李心传 | 原名为《高宗系年要录》或《系年要记》,由《四库全书》定为今名。南宋李心传撰。本书在南宋宁宗宝祐初年曾刊于扬州,流传甚少,今本系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该书为编年体,记录南宋高宗一朝国内外大事。仿《资治通鉴》例编年纪事,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相衔接。始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书中所收材料较多,条理也较精密。元末修《宋史》时未见此书,可能当时原书已失。今本是乾隆时修《四库全书》而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这是研究南宋时期历史的重要古籍。 |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 李心传 | 中国南宋高宗等四朝史。李心传(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撰。分甲、乙两集,分别成书于嘉泰二年(1202)和嘉定九年(1216)。有《函海》本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木活字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会稽孙星华据殿本翻刻,并参照归安陆心源藏影宋本作了校改,1937年商务印书馆又据孙刻本排印。取宋南渡以后事迹分门类编,分为甲乙二集,体例实同会要,与作者另一著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互相经纬。于高、孝、光、宁四朝礼乐刑政及职官、科举、兵、农、食货皆有记载,且多有《文献通考》、《山堂群书考察》及《宋史》诸志所未载者。 |
韩忠献公遗事 | 强至 | 一卷。宋强至撰。强至字几圣,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尚书祠部郎中。本书记宋韩琦事迹。韩琦 (1005—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 (今属河南)人。曾多次出任边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封魏国公,谥忠献。强至曾任韩琦幕僚。故本书叙韩琦遗事颇详。世所传韩琦《重阳》诗:“不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句,即本于此书。有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徐缙芳刻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百川学海》(壬集)本; 《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本;《武林往哲遗著后编》又有《韩忠献公遗事》一卷,《补遗》一卷本。 |
避戎夜话 | 石茂良 | 杂史。南宋石茂良撰。1卷。是编载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人陷汴京事。此书逐日记载开封被围直至最后陷落的经过,其中主要写都统制姚友仲守御东南两壁的详细情况,据朱胜非《秀水闲居录》说,作者在围城期间一直住在姚友仲家,而本书中也提到作者跟随在姚的左右,后来姚在城破时被乱兵所杀,还是石茂良为他收的尸。书中记守城经过最为详尽,谓金军攻城之具有火梯、云梯、编桥、鹅车、洞子、撞竿、兜竿之类,又记宋军分别用什么办法来对付这些攻城器具。后来徐梦莘撰《三朝北盟会编》时,大量采录此书的材料。书中还对靖康之变的教训进行了总结,对宰相唐恪等人的一味主和进行了揭露,说靖康元年春金军第一次围城撤退后,朝廷不务边防守备,却尽料理些不急之务,如恢复春秋科考试、太学生免解、改舒王从祀之类,当时有民谣说:“不管肃王,却管舒王,不管燕山,却管聂山,不管山东,却管陈东,不管东京,却管蔡京,不管河北界,却管秀才解。”确实切中了时病。在宋人记载靖康事变的各种著作中,《避戎夜话》堪称第一手材料,值得研究者重视。今本已非完帙,通行者有《说库》、《广四十家小说》等本。此书有《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1982年上海书店改题为《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重新影印出版。 |
邺侯外传 | 李繁 | 又称《李泌传》。传奇。唐李蘩撰。一卷。蘩,赵郡中山(今河北赵县)人。李泌之子。是篇子为父传,为传记文学,写泌生平政绩,凡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累为权倖近臣妒陷,数遁隐山林学道,复诏入相。顾问朝廷,提出许多治乱兴邦之策,对中唐政治颇有积极影响。主要情节与两唐书《李泌传》相符合。唯述其智慧过人,深究鬼谷,极尽神秘化之能事,对个人作用亦有夸饰。有《唐人说荟》、《唐代丛书》、《龙威秘书》、《艺苑捃华》等丛书本。又《古今说海》、《历代小史》、《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等丛书均题《邺侯外传》。商务印书馆《说郛》又题《邺侯家传》。 |
新城录 | 沈亚之 | 《新城录》生动地记录了唐朝名将裴度、李曜在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叛时,在寿春之南霍丘万胜冈筑城御敌与平叛的经过。系作者客于寿春时亲闻记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说郛》(宛委山堂本)卷五二著录其文,今据以标点整理。 |
唐国史补 | 李肇 | 唐李肇撰。原称《国史补》。三卷。肇为中唐时人,曾官翰林学士,宪中元和时任中书舍人,穆宗长庆时任尚书左司郎中。著有《翰林志》。是编成书于长庆间(821—824),记事起自开元终至长庆,共百余年事。为补史志之阙,故名。上中两卷各记一百又三则,下卷记一百又二则,共三百又五则。近三万字。每则以五字标题,少则三十字,多则四五百字。记有唐代社会风俗、政界传闻、人物事迹、文学掌故史料等,内容广泛。所记为开元至长庆间轶事、琐闻,颇多有关唐代人物传说、职官制度沿革、社会风尚等方面材料,少数条目述及唐中叶运输与贸易情况,亦有资料价值。本书每条皆用五字标目,后为宋欧阳修《归田录》所取法。本书有明汲古阁刊影宋本、《津逮秘书》、《学津讨原》、 《笔记小说大观》本、得月簃翻明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另外《说郛》、 《唐人说荟》、《唐代丛书》诸本只有一卷,是不完整的本子。 |
记事珠 | 冯贽 | 唐冯贽撰。一卷。贽有《南部烟花记》已著录。是编记秦汉至唐以来掌故遗闻五十六则,每则皆三言两语。其如徐福为秦始皇作“自然帘”,班固嚼墨喷而成字,杨贵妃所遗“马嵬锦袜”,唐代宗赐郭子仪“九花虬”,唐穆宗置“惜春御史”,白居易有姬善舞名“春草”等,常为后世小说戏剧创作所取资。有《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唐人说荟》等丛书本。 |
壶关录 | 韩昱 | 唐韩昱撰。三卷。记述隋末李密、王伯当领导农民起义反隋经过。已佚。《资治通鉴考异》有征引。 |
翰苑 | 张楚金 | 民族史书。唐张楚金撰。原书30卷,雍公睿注。国内存旧抄本残帙,失卷次、卷尾。仅存《后叙》。日本《秘府略》、《香字抄》、《药字抄》存片断残文,西高迁氏存残本一卷,即《藩夷部》及《后叙》。20世纪30年代,辽阳金毓黻借得日本原书校勘付印,收入 《辽海丛书》。复收录日人内藤湖南跋翰苑之文,总计约2.6万言。书中记载唐以前历朝之周边各少数民族或各国的概况。其中,对乌桓、匈奴、鲜卑、肃慎、扶馀、高句丽等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地理沿革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状况,同中原王朝的关系,载述尤备。文字晓畅,内容宏富,其注文,征引尤为繁富,荟萃了不可多见的大量民族史料。实属民族史专书。现有《辽海丛书》本行世。 |
奉天录 | 赵元一 | 唐赵元一著。四卷,一百零二条。多据见闻,记唐四镇之乱始末,起建中四年(783)十月,终兴元元年(784)七月。所述泾原兵变,朱泚称帝,李怀光叛唐,德宗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梁州,以至李晟唐军收复长安等事,较他书为详,多为《新唐书》所采取。记叙详细史料可靠,可证《旧唐书》、《新唐书》之舛误。有《粤雅堂丛书》本、《指海》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大业杂记 | 杜宝 | 一作《大业拾遗》、《大业杂志》。唐杜宝撰。原十卷。今本一卷。作者预修《隋书》,嫌其缺漏,因作此编。今本仅叙隋大业三年(607)至十二年事。详于炀帝土木营建和巡幸江都故事。对洛阳城营建,江南河开凿,西苑、汾阳十二亭和毗陵四殿十六宫及永济桥建造等,记载较为切实。 |
晋阳秋 | 孙盛 | 东晋孙盛撰。《隋书·经籍志》著录三十二卷,《旧唐书·经籍志》作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作二十二卷。“阳秋”即“春秋”,因晋简文帝母郑太后名春,避讳改。编年体东晋史。已佚。今有清黄奭辑本一卷,辑有荀至杜乂共八十一人事迹,计一百零八则,收入《汉学堂丛书》 |
竹书纪年 | 佚名 | 这是一部编年史书,古版本为13篇,现行本为2卷,系战国时魏国史官所撰。原名《纪年》,又称《古文纪年》或《汲冢纪年》。南朝梁沈约(441—513)附注。约有《沈约集》已著录。《晋书·束晢传》载:太康二年(281)汲郡(河南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墓(或云安釐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皆蝌蚪字。经荀勖、束晢等人整理成书,完整的六十八篇,残缺者七篇,共七十五篇。其中有《纪年》十三篇,记黄帝以来至周隐王时编年史。自周幽王后接晋国,晋亡特记魏国。以夏正纪年,记事简短。记事起自黄帝(一说起自夏、殷、周),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晋后,专述魏事,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9)。 |
靖康稗史笺证 | 确庵耐庵 | 《靖康稗史笺证》,由宋人确庵、耐庵编纂。靖康稗史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北宋都城陷落始末及宋宫室宗族北迁和北迁后的情况。本书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者大都是亲历、亲见其事的人,它为研究靖康祸乱始末,不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本书所涉作者,既有宋人,又有金人,他们对同一件事的记载,不论是相同还是不同,都有助于我们考订历史的真实。可贵的是,本书编者显然十分注意这一点,故记同一史实,往往兼收出自宋、金不同作者的两种同类著作,如记汴京失陷和宋帝出降,就既有宋人编着的瓮中人语,又有金人编录的南征录汇;再如记宋帝等北迁和北迁以后的情况,亦既有宋人编着的呻吟语,又有金人编着的宋俘记。这些,都极为清楚地体现了编者尊重历史的求实精神,而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需要强调,赖本书所保存的金人史着,如南征录汇、宋俘记等,除对研究北宋灭亡这一历史事件有极大价值外,对研究史着多所散佚的金代史学,亦有同样的价值。 |
邵氏闻见后录 | 邵博 | 又作《闻见后录》。南宋邵博撰。三十卷。博字公济,河南洛阳人。绍兴进士。历任秘书监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出知果、眉、雅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降授左朝散郎,是年卒于犍为县(今四川南部)。祖邵雍(尧夫)为北宋著名哲学家。父邵伯温曾撰《闻见录》(《前录》),故以《后录》名书。成于绍兴二十七年。体例与《前录》相同,内容博涉经史子集,兼及地理、方言、民俗、医药、书画等。在摘引《尚书》、《易经》、《论语》、《孟子》等书时,对孔子、孟子等人的言行间加议论。评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亦颇有见地。所记国史旧闻,多有本源,所辑录北宋遗事,尤足资考订。《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二十卷,今本皆为三十卷,有《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原》本、涵芬楼辑《宋人小说》本等。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刘德权、李剑雄校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