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浙东纪略 | 徐芳烈 | 一卷。明末清初人徐芳烈撰。《浙东纪略》记乙酉年(1645年)清兵破金陵,弘光出走,浙东抗清一年间情事。是时清尚未能统一江南,浙东一隅亦分南北,鲁王监国,沿江布防,浙东义师四起,绅缙破家守土,聚兵抗清,终为清军所败。《浙东纪略》记鲁王监国遗事,多为他书所无,颇足考证。作者身历行间,广采博收,所记见闻真切,尤于浙东死难殉国诸绅士等诗文遗墨多所辑存。成书时间不详,有《痛史》本、上海涵芬楼旧藏抄本、浙江古籍出版社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本。 |
天朝田亩制度 | 佚名 | 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1853年(咸丰三年)下半年在天京(今江苏南京)颁布。太平天国在反对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的农民战争中,曾设想了“地上天国”或“小天堂”的理想,作为这次革命的目标。这种理想集中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中,其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其中规定,遍天下土地全归以天王为代表的“上主”所有,确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好坏搭配,平均分配给每个成员。成员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种桑养蚕、喂猪、饲鸡、织缝衣裳等副业。 |
永历实录 | 王夫之 | 二十六卷(第十六卷已佚,实存二十五卷)。清王夫之 (1619—1692)撰。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居衡阳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崇祯举人。曾参加桂王政权,后觉国事不可为,遂隐居,从事著述近四十年。对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等都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和文学。著作一百多种,后人辑为《船山遗书》。该书记载永历帝朱由榔在位五十年史事。卷一为大行皇帝本纪,即昭宗匡皇帝永历帝朱由榔。余为诸臣列传二十五卷,于永历一朝人物一百零八人立有专传。其《死节》、《佞幸》、《宦者》诸传,较他书为详。对农民起义领袖高必正、李来亨等皆为立传,记其战功,存其事迹。惟与金堡、蒙正发、刘湘客友善,不免门户之见。又因在朝日短,后事得之传闻,所记年月常与他书不符。王闿远称为 《永历实记》、《永历事记》。有同治四年 (1865)金陵书局《船山遗书》本,民国间《船山遗书》本,岳麓书社1982年校注本。 |
读通鉴论 | 王夫之 |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阅读《资治通鉴》及历史的议论。书成于王夫之晚年,盖读史有感,随事触发,初无意于为文,故每篇皆不立题目;而于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均有论列。全书30卷,包括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四篇为“卷末”,约六十余万字。《读通鉴论》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夫之从69岁开始执笔,“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直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逝世前完成,用意在于“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在四库全书中为史部史评类。目前中华书局所刊印的《读通鉴论》采用曾国藩金陵刻本为底本。 |
宋论 | 王夫之 |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晚年撰,共十五卷,以代划分;是对宋代历史的评论,包括了北宋、南宋。书中的观点多不同于前人,敢于批评。早年王夫之即有“陋宋”之说,其《黄书·宰制》言:“圣人坚揽定趾以救天地之祸,非大反孤秦、陋宋之为不得延。”王夫之根据读《宋史》心得开始撰写《宋论》,“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1691年《宋论》定稿,每卷别以帝王庙号分类,无标题。 |
书湖州庄氏史狱 | 翁广平 | 查维佐年箫查慎行年措清初的“庄氏史狱”,因庄廷撬其人“私撰”明史而兴,牵连甚广,死难者甚众。其情节大致是,庄廷巍购已故朱国祯所撰明史,召集宾客加工成书。庄死,其父刊行。有吴之荣者,因贪赃罢官,将庄氏史作为把柄欲诈取钱财,并图复职,诈财未遂,即向官府告评,致兴大狱。该史列名“参阅”(亦作“参订”)的二十四人中,颇有当时的知名人士,无不牵连在案。 |
庄氏史案 | 佚名 | 一卷。清不著撰人名氏。《庄氏史案》是据陈寅清《榴龛随笔》而录,述清初庄廷鑨史狱案。明故阁辅朱国祯,曾欲为明史,未成而卒,书稿为湖州庄氏窃据为己, 庄廷鑨遂招集宾客, 整理增删成书。庄廷鑨死后,其父庄胤城召匠刊刻,名曰《明书》。时有归安县令吴之荣,因赃落职,闻庄氏私修明史之事,始则欲以此事诈财,继而欲以此事复职,指为逆书,卒成大狱。 |
扬州十日记 | 王秀楚 | 《扬州十日记》是明末王秀楚所写关于清兵在扬州屠城的一本约八千字左右的史书。明弘光元年四月(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年)),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的人民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史称此事件为“扬州十日”,此劫扬州死难八十万人。清代列入禁毁书目。 |
明季南略 | 计六奇 | 明末清初无锡人计六奇著,凡十六卷,上起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止于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记述南明史略与郑成功事迹。其序曰:“虽叙次不伦,见闻各异,而笔之所至,雅俗兼收,有明之微绪余烬,皆毕于是矣。” |
明季北略 | 计六奇 | 明末清初无锡人计六奇著,共二十四卷,记录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努尔哈赤崛起东北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分年记事,于崇祯一朝之事记载甚详,李自成入北京后之事,几乎是按日编排。 |
天潢玉牒 | 解缙 | 此书载明太祖历代世系,及其自微时以至即位后事。略以编年为次。凡皇后、太子、诸王谥号封爵,皆详列之。书中称成祖为今上,则永乐时所编。天潢:皇族,宗室。玉牒:帝王族谱。此书以编年体叙明初帝王世系,故名之日《天潢玉牒》。有《金声玉振集》本、《纪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粤游见闻 | 瞿共美 | 清代禁毁古籍,一卷, 详述明王朝最后的时光,清兵屠金华督师阁部朱大典杀清贼数万逾月城破,督师阁部朱大典举家自焚殉国。 |
国闻备乘 | 胡思敬 | 近人胡思敬撰。二册,四卷。记录清代掌故一百五十七篇。作者居京师七年,经历甲午、戊戌、庚子三大事变,以当时史官失职,宫廷机密要闻无人记述,故撰是书。所记多为见而知之者。它以笔记的形式分条记载清季掌故、轶事, 并且穿插作 者评述史事的札记, 各条皆有题目, 是胡思敬在京为官期间随时记载、陆续撰写, 清亡后汇编一起, 分为四卷。 |
台湾通史 | 连横 | 连横著。两册。写于1908年,成书于1918年,初刊于1920年。体例仿效司马迁《史记》,分纪、志、传、表四类,表附于志类。中国第一部由台湾人撰写的纪传体台湾通史。1920—1921年在台湾分3册刊行,1945年商务印书馆重排出版,1983年分2册修订重版。 |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 | 郭廷以 | 郭廷以编著。四册。依台北“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图书馆所藏图书报刊及其他资料辑录而成,记1912年元旦至1949年12月31日间史事。逐日编排,条列大事。所辑史事,依年区划,分别列举要目,另摘子题,注于页旁,并于卷首冠以年月简表,以为目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大事。上与编著者所编《近代中国史事日志》(清季之部)相衔接。虽间有不准确之处,然不失为研究中华民国史重要工具书。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1985年出版。 |
后汉纪 | 袁宏 | 东晋袁宏撰。三十卷,编年体东汉史。《后汉纪》是继《前汉纪》之后,又一部断代编年史名著。它记载了自更始元年(公元23年),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东汉终结为止,共198年的历史。体例仿荀悦《汉纪》,依据《东观汉记》和谢承、司马彪、华峤、谢沈等的《后汉书》及其他史料编成,简明易检,考订、剪裁都较精密。是范晔修《后汉书》的重要依据之一。本书在宋代时的刻本已“衍文助语,乱布错置”,无法句读。至明代,有嘉靖黄姬水刊本和万历南京国子监本,基本恢复了原貌,但仍有脱误。清康熙年间,蒋国祚、蒋国祥兄弟以明刊本互校,又详采其他史书考校,实为近代精本。此外,流传于世的还有学海堂本,龙溪精舍本以及四部丛刊本。今人周天游在上述诸刊本中,择善而从,兼取诸本之长,精加校注,于1987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后汉纪校注》 |
三国遗事 | 一然 | 朝鲜现存重要古籍之一。高丽忠烈王时代的名僧一然所著的历史书。5卷2册,印刷版。记述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及古朝鲜的遗事。全书首先记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的年表,然后分五卷。1—2卷纪异,3卷兴法,4卷义解,5卷神呪、感通、避隐、孝善。除王历外,其余八个部分内含一百三十八个小节。成书年代不详,据推约作于1281年前后。 |
过江七事 | 陈贞慧 | 该书以纪事本末体的方式专记南明福王政权的七件大事,是研究南明和清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
西夏书事 | 吴广成 | 西夏编年体史书。吴广成撰。清道光五年(1825)小岘山房初镌,其后有1935年北平文奎影印本。吴广成,字西斋,江苏青浦人。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一生治史,精于史学,用10年功夫撰写成本书。其撰述尚有《廿二史金石考异》、《明史纪事本末补》、《历朝名臣纪略》、《明遗杂记》等。本书凡42卷,约30万言。广泛搜集唐、宋、辽、金、元诸史,宋人著作、文集及稗官野史中有关党项及西夏史料,采用《通鉴纲目》编年体,参证排比成书。收集唐、宋、辽、金诸史及文集、野史等资料,采用编年体的形式,记叙上起唐中和元年(881)拓拔思恭占据绥银,下至宋绍定四年(1231)西夏亡后其故臣王立之及部分遗民入金止,共300余年西夏的大事。 |
明季三朝野史 | 顾炎武 | <明季三朝野史>四卷,原为抄本,世无刊本。余借钞同郡友王石农家,藏之箧笱逾四十年,原稿已毁於火。旧题昆山顾炎武辑。因其详细书记福王、唐王及桂王之事,而又称清曰虏,在清代当为禁书。清季文网渐弛,遂有印本行世。< 本书末录入汪光复撰「航海遗闻」一篇,作为附录。 |
圣安本纪 | 顾炎武 |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记述弘光一朝史事,起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史可法督师淮上,至弘光元年(1645)六月弘光帝被俘至北京止。隆武朝上弘光帝尊号曰圣安帝,故名。 本书由两本合编:一为「二卷本」,见于「亭林遗书汇辑」及「明季稗史」,题顾炎武撰;一为「六卷本」,见于「荆驼逸史」,题昆山遗民宁人顾炎武著。炎武略历,见第一○六种「明季三朝野史」篇。两木均记南明弘光朝史事,盖弘光帝北狩,监国鲁王上谥号曰「圣安」,故称「圣安本纪」。「二卷本」又名「圣安纪事,起明季崇祯甲申(十七年)四月史可法督帅,讫乙酉(弘光元年)弘光帝北狩止。「六卷本」起讫与「二卷本」同,并有「发明」与「附录」,记事详。据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圣安本纪」亦名「圣安纪事」,顾氏「遗书」及「明季稗史」皆二卷,当以「遗书」本为准。「荆驼逸史」之「六卷本」,盖即文氏(秉)之「甲乙事案」,且与本纪体裁不合,知非顾氏原作也』。附志一笔,以示存疑。书后,今另附「隆武遗事」一卷。「遗事」见于「痛史」,无撰人姓氏。所记隆武事,始于乙酉五月郑鸿逵奉唐王入闽,至郑芝能降清北上止。卷末,并附有「隆武皇帝亲答监国鲁王御书」。 |
曾文正公年谱 | 黎庶昌 | 清黎庶昌编,李翰章审订。十二卷。附于《曾文正公全集》。光绪二年传忠书局印刊。是谱记嘉庆十六年(1811)至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生平。谱内引用大量奏稿详记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办洋务、处理教案等情况。系据曾氏遗稿、日记及所见所闻厘订而成。始于嘉庆十六年 (1811),迄于同治十一年 (1872)。是研究曾氏生平言行的第一手资料。1986年岳麓书社易名为《曾国藩年谱》再次刊行。有光绪二年(1876)刊本。 |
东都事略 | 王称 | 南宋王称撰,共130卷。东都,指北宋都城河南开封府。《东都事略》记载北宋九朝的史事,起自太祖建隆,止于钦宗靖康。成书于《宋史》之前,有些史料是《宋史》中所没有的。以北宋都开封称东都而命名。其父王赏曾任实录修撰,称承家学,以实录国史为本,旁搜公私著述,采辑成编。上起太祖,下迄钦宗,共9朝。凡本纪12、世家5、列传105、附录8,叙事约而赅,对研究宋史有较大参考价值。 |
行营杂录 | 赵葵 | 太祖初受周幼主命北讨,至陈桥为三军推戴,时太后以下眷属悉在定力院设斋,有司来搜捕,主僧令登阁而固其扃钥。俄大搜索,僧绐云:“皆散走,不知所之矣。”甲士入寺,升梯且开钥,见蛛网布满其上,而尘埃凝积若累年不曾开者。乃相告曰:“是安得有人。”遂皆去,有顷,太祖已践祚矣。 |
文昌杂录 | 庞元英 | 北宋庞元英撰。庞元英于宋元丰五年(1082)入尚书省为主客郎中,元丰八年罢职,本书即是这3年多时间的日记随笔。尚书省旧有“文昌天府”之称,故名。六卷,补遗一卷。主要记载有关宋代朝章、典故材料。于元丰年间初行之新官制、朝仪,记叙尤详,为考证宋代典制者所依据。有雅雨堂刻本,《古今说海》本。1958年中华书局有排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