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太平天国战记 | 罗惇曧 | 太平天国战记,清季野史掌故大家,有多种笔记行世,此即其中的一种,其主要资料来源据称得之于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之嫡子韦以成所秘撰的《天国志》,史料价值较高。民国时曾被编入《满清野史四编》,今据此整理。《李秀成供状》,亦为罗氏原书所附,现一并汇入。 |
中日兵事本末 | 罗惇曧 | 清罗惇曧撰。记叙清同治元年(1862)后中日关系及日本侵略朝鲜,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等过程。并分析中国失败的原因,斥责清政府腐败昏庸及其将帅的贪鄙无能;认为中日战争的结果加剧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 |
拳变馀闻 | 罗惇曧 | 罗惇曧撰。是罗氏《庚子国变记》的拾补。是书系杂记,记事不按时间顺序,随闻随录,记叙义和团各派源流,宗教仪式,在京、津活动情况和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等事。侧重记叙清廷上层各派之间矛盾,对毓贤、徐桐、赵舒翘、袁昶和许景澄等人有关活动皆一一叙其始末。首见天津庸报馆编印的《庸言》第1卷第3、4号,又见胡寄尘辑《清季野史》。是篇录有义和团揭帖、义和拳源流、义和团首要人物如张德成、曹福田和黄莲圣母的事迹,以及红灯照活动,均为重要的史料。作者序言中提及的《庚子国变记》,全篇约7000余言,叙述义和团兴起至那拉氏母子由西安启程回京止,材料系从李希圣撰《庚子国变记》中录出。 |
割台记 | 罗惇曧 | 清罗惇曧撰。载《庸言》一卷六号。所记《马关条约》订立后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之始末甚详。对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台湾爱国军民在刘永福领导下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事迹亦有所记载。 |
中俄伊犁交涉始末 | 罗惇曧 | 清罗惇曧撰。叙光绪四年(1878)至七年间,中国为索还同治十年(1871)沙俄趁浩罕头目阿古柏侵占天山南路之机强占中国领土伊犁的交涉过程。所记崇厚因沙俄胁迫擅自签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以及曾纪泽为修订崇约衔命赴俄谈判等事,可供研究近代中俄关系史参考。 |
中法兵事始末 | 罗惇曧 | 《中法兵事始末》,晚清罗惇曧(一八七一~一九二四)撰。罗氏为清季野史掌故方面的大家,著述丰富,此书即其中的一种,民国时曾被编入《满清野史》丛书中,现据此标点整理。 |
庚子国变记 | 李希圣 | 李希圣撰。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刻本,1982年上海书店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作者李希圣,字亦元,湖南湘乡人。光绪朝进士,后任刑部主事。义和团运动崛起之时,李氏在围城中所作日记详细记载北京城中发生的诸多情况。全书约1800余言,仿编年体裁,按年月日序次,记载义和团进入畿辅至慈禧、光绪母子仓皇逃出北京期间史事。而慈禧、光绪母子出奔途中情状以及由西安行在启程回归京城期间史事,则由罗惇曧以所见所闻补足之。是书所记史事皆为作者在围城中的亲身经历及见闻,其中尤以记载义和团在北京的活动情况和清朝王公大臣对国事的态度和八国联军在华北地区的暴行,尤为详尽。成书后,李氏“以触犯多,不肯示人”。1932年《人文月刊》3卷5期发表的惜阴堂笔记中的《庚子传信录》,约6000余言,其中文字与是书文字大体相同,惟内容仅为是书的三分之一。此外,李氏又托名日本小山重信撰《庚子传信录》,内容文字与是书基本相同,惟内容不及十之四五。后两书均为是书的节本。是书已收入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
庚子国变记 | 罗惇曧 | 义和拳起嘉庆时,民间私相传习,其时禁令严切,犯者凌迟死。燕齐之间,犹有秘传其术者。光绪庚子,毓贤为山东巡抚,民间传习义和拳,以扶清灭洋为帜。时各省多闹教案,外人逼我甚,民情益愤,闻灭洋说,争鼓吹之。义和拳自山东蔓延及于直隶,聚众称义和团,遂围涞水。县令祝芾请兵,直隶总督裕禄遣杨福同剿之。福同败死。义和团进攻涿州,知州龚荫培告急。顺天府何乃莹格不行,以荫培召变,免其官。慈禧太后以戊戌政变,康有为遁,英人庇之,大恨。 |
宾退随笔 | 罗惇曧 | 凡三十八则,记有清一代朝野故实,如“孙尔准为年羹尧之子”、“世宗杀允禔”、“翁同龢荣禄交恶”、“太后下嫁”等等。此书为清代野史掌故方面的名作。 |
朱子年谱 | 王懋竑 | 全书共十卷,《年谱》四卷,《考异》四卷,《附录》二卷,并为清王懋竑撰。王懋竑字子中、舆中,号白田,宝应(今属江苏)人。康熙进士,补安庆府教授,授翰林院编修,以老病归里。少从叔父王式丹学,精研朱熹之学,归里后杜门著述校书。除本书外,还著有《读经记疑》、《读史记疑》、《白田草堂存稿》等。从宋李方子编纂首部朱熹年谱以来,历朝所作甚多,但大都详略失当。王懋竑以李默、洪璟本为蓝本,校以朱熹语录、文集、细心考证,订补舛漏,竭二十余年之力,四易其稿,撰成四卷本《朱子年谱》。而又仿朱熹校正《韩集》之例,将其去取之故列为《考异》,并采摘其论学要语,作为《附录》。大旨在辩别朱熹为学次序,故详于学问而略于政事,于朱熹著述一一叙其年月,为研究朱熹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最早的版本为乾隆十七年(1752)白田草堂刊本,其后有《四库全书》本、《粤雅堂丛书》(二编第十集)本、《丛书集成初编》 (史地类)本、《国学基本丛书》本等。 |
轩辕黄帝传 | 佚名 | 《轩辕黄帝传》是现存最完整的黄帝传记,唐初避讳,反映唐代制度,并且武周时就有人引用过,实即增广此书而成。清初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南宋之作。《轩辕本纪》使用故。《轩辕黄帝传》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唐初。 |
贫士传 | 黄姬水 | 二卷。明黄姬水(1509—1574)撰。姬水字淳父,吴县 (今属江苏)人。黄省曾之侄。事迹不详。该书是一部记载历代贫士的专著。选录自周至明代初年的贫困士人,共计75人。除传记外,每人还各为赞。然千古以来,贫士实多,而作者只录75人,漏略殊甚。而且有些人物,只因一事即为收入,亦有不伦,如庄周向监河侯贷粟,即被作者目为贫士就是一显例。该书曾收入明陈继儒辑 《宝颜堂秘笈》之中,1922年上海文明书局有石印本影印发行。 |
孟子传 | 张九成 | 二十九卷。宋张九成(1092—1159)撰。张九成字子韶,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二年(1132)中状元,历任佥判、著作郎、礼部侍郎等职。反对秦桧和金,又被诬与禅师宗杲交游,谤讪朝庭,一贬再贬。自号横浦居士、无垢居士,谥文忠。其学术思想宗程门理学,曾师事杨时,但受佛教影响,有援佛入儒之意,被朱熹指为“阳儒阴释”、“洪水猛兽”。有《横浦文集》、《孟子传》等著述。《宋志》载张九成《孟子传》三十六卷,《郡斋读书志》赵希弁《附志》著录张九成《孟子解》三十六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张九成《孟子解》十四卷,马端临《文献通考》亦著录《孟子解》十四卷,或作《孟子解》、或作《孟子传》,或十四卷、或三十六卷,是同一书卷帙分合不同。《四库提要》以为《文献通考》卷数传写有误,实属臆断。九成之前有冯休《删孟子》、李觏《常语》、司马光《疑孟》、晁说之《诋孟》、郑厚(字叔友)《艺圃折衷》诸书,皆掊击孟子。九成此书特别阐发义利之辨,认为孟子尊王道、贱霸道有大功,拨乱反正有大用。全书致力于阐发宏旨,并不笺释文句,类似论体。言辞切近事理,少空寂之语。《四库提要》称此书“在九成诸作中,此为最醇”。该书传本很少,宋刻本、元明本均已不传,四库底本及清琴川毛氏影宋抄本,今归南京馆,并非全本,只二十九卷。 |
为袁绍檄豫州文 | 陈琳 | 《为袁绍檄豫州文》 汉魏时期陈琳作。陈琳(?~217)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射阳湖镇)人。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中国古代檄文名作之一,为历来文人胜赞。 |
汉奸丑史 | 佚名 | 《汉奸丑史》,民国时期笔记小说 |
四友斋丛说 | 何良俊 | 明何良俊撰。 38卷, 分经、 史、 杂记、 子、 释道、文、 诗、 书、 画、 求志、崇训、尊生、娱老、正俗、考文、词曲、续史等17类。何良俊,字元朗,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嘉靖中以岁贡生入国学,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弃官归家后移居苏州,与文征明等人交游。藏书4万卷。在明代学者中,堪称博学多闻。 自称和古人庄周、王维、 白居易为友, 因名斋曰“四友斋”。此书搜采甚广,记有很多明代史料,苏松等处地方掌故,以及各类专门性考证和批评。 其中“文”、“诗”、“词曲”三类,论及文、诗、 曲诸方面源流变迁等,如,“诰敕起于六朝,然其来甚远,肇自舜命九官与命羲仲和仲之词,后《君奭》、《君牙》、《蔡仲之命》,皆其遗制也。”(《四友斋丛说·文》如,“金、元人呼北戏为杂剧,南戏为戏文……夫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歌曲,则歌曲乃诗之流别”(《四友斋丛说·词曲》)。 |
冷庐杂识 | 陆以湉 | 笔记。近代陆以湉著。八卷。全书系据作者读书所得以及日常见闻随手记录而成,内容以清代学者文士的学术、文艺撰述成就、言行事迹为多,对他们的师承交游关系、学术源流等的记载,可以作人物传记的补充史料。对清代以前的历史人物与经史著作、诗词典故、金石书画以及医药、地理等的考证、评述,也颇有参考价值。所录诗词楹联乃至印文、砚铭、箴言等,“亦清逸警炼”,“虽品格各殊,而皆可供人玩味”(崔凡芝《点校说明》)。所记清代著名文人有方苞、吴伟业、金农、胡天游、黄任、阮元、郭麐、陈文述、舒位、姚莹等。前有咸丰六年(1856)自序。有咸丰六年初刻本,附续编二篇,另有《笔记小说大观》本、《清代笔记丛刊》本、光绪十九年(1893)乌程庞氏刊本、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
陶庐杂录 | 法式善 | 也称《陶庐杂咏》,六卷。清法式善撰。此书为读书笔记,不分门类。记述明、清两代典章制度、社会经济情况、图书目录和文献资料等。前四卷主要记述明清政治、经济情况,并考证掌故和文献。对清代前期人口、财赋、户部库藏银两、铸钱数字,元明清学官姓氏,历代户口、纸币、铸钱等均有记载。特别对明修《永乐大典》、清内府藏书、明清以来丛书的刊刻以及宋元明清诗文选集的目录等记载尤详。如康、雍、乾三朝人丁户口存银之数,钦定书籍存储之情状,《稼轩集钞》的刊行,《绥寇纪略》的版本,以及记载毕沅校正古籍多出孙洪之手,诸如此类,都可以广见闻、备考证。后二卷主要为摘抄经世之文,借以隐砭时政。版本主要有嘉庆二十二年(1817)大兴陈氏刻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涂雨公点校本。 |
阅世编 | 叶梦珠 | 史料笔记。十卷。约15万余字。清初叶梦珠撰,约成书于康熙三十年代末或四十年代初。叶梦珠,字滨江,号梅亭,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生卒年不详。只知其生于明末,死于清朝康熙中叶稍后。他博学多闻,关心世务,著述除本书外,尚有《续编绥寇纪略》等。本书内容,主要是记述作者生活的六十多年中,凡“阅历之所及,无事不书,有闻必录,而于松江一郡之沿革创置为特详”。故取名为《阅世编》。本书体例编排,采用分类分目叙述,叙述时,各按时间顺序进行。共分天象、历法、水利、灾祥、田产、学校、礼乐、科举、建设、士风、宦绩、名节、门祚、赋税、徭役、食货、种植、钱法、冠服、内装、文章、交际、宴会、师长、及门、释道、居第、纪闻等二十八门。它主要涉及到明清之际以松江为中心的这一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事各方面情况,记述颇称详备。它的体制虽为备纂辑府志时的采择,而于治史者尤资参考。 |
竹叶亭杂记 | 姚元之 | 史料笔记。八卷。清姚元之撰。初刊行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姚元之,字伯昂,号廌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咸丰二年(1852年),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道光二十三年离官。是书内容丰富。约十万字。主要记载清廷掌故、前贤遗事、地方风俗等。对乾隆、嘉庆间川、陕、楚等地教军起义及和珅当政,擅权纳贿的情况记录尤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
防海纪略 | 王之春 | 王之春编(原题芍唐居士编)清同治十年(1871)顺天原刻本 二册中国边疆图籍录著录又二卷:清光绪六年(1880)上海文艺斋刻本二册。系删补《英夷八寇记》而成。作者鉴于清同治年间中外争端日多,欲以此书为清政府对外交涉中提供借鉴,故叙次得体,事实准确,语词秉直,无多顾忌。书末附《津事述略》,记述同治九年(1870) 天津教案事颇详。 |
榆巢杂识 | 赵慎畛 | 《榆巢杂识》为笔记。清赵慎畛撰。二卷。慎畛字遵路,湖南武陵人。嘉庆进士。历任编修、御史、广西巡抚、闽浙总督等职。颇有政绩,撰述亦多。是书成于光绪间,凡八万余字。内容多记当时典章文物及名臣嘉言懿行。于塞外山川风土,亦有所涉及,记载翔实,文笔简洁,可供研究清代掌故。有光绪间浙江官纸总局铅印本,《笔记小说大观》本。 |
椒生随笔 | 王之春 | 八卷。清王之春撰。之春字爵棠,清泉 (今湖南衡阳)人,1894年出使俄国,著 《使俄草》。是编乃记之春生平耳闻目睹之事。意在正人心,原风俗,以兴平治之事。其特点是讲学则有渊源,考典则刚直原本,论诗则力宗风雅,序事则务求切近。《清史稿艺文志补编》著录。版本有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1983年8月岳麓书社 《近代湘人笔记丛刊》本。 |
檐醉杂记 | 何圣生 | 世事纷纶,吾人置笔而起,不能更预一事。沧流到地,白日驰梭,奚遣幽忧?惟宜弄墨,有若负剑,所诏绪纟番。所收旧京梦华,或存国典;洼巷丛语,亦荟异闻。掌录备忘,久乃成帙,剔繁纂要,巨细杂综,类皆成于《瓮牖》、《负暄》,不复能权体例。冬日初出,映檐白醉,斯其境也,取以名篇。童习白纷,岂当乎儒林公议?野处伧语,安厕于荐绅旧闻,却扫无谬丛猥,掇拾贤于博奕,是托是居云尔。岁在旃蒙赤备若夫椒苏何圣生。 |
春冰室野乘 | 李岳瑞 | 杂史。清李岳瑞撰。3卷。关中丛书之一。岳瑞字孟符,陕西咸阳人。光绪进士,以工部员外郎充总署章京,因赞成变法被革职。本书记有清一代轶事遗闻,不分年代,随事标题。有曾国藩、左宗棠等逸事,以及内务府糜费、奏疏纰缪、文牍谬误等共140余则。对左宗棠在西北镇压回民起义及其大肆搜括活动有所揭露。民国二十五年(1936)宋联奎、王健、冯光裕校点印行。收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回民起义》第四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