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 佚名 | 作为《清实录》曲笔问题之始的《清太祖实录》,因经多朝的改修.先后出现 了“崇德初纂本”、“顺治改缮本”、“康熙重修本”、"雍乾定本”等多个不同版本。 崇德年间,皇太极在位时,《武帝实录》即已纂成;后顺治年间对其进行了再修, 改动较小;康熙年阆又进行了重修,此次重修较之前内容上改动极大,书名亦由《武皇帝实录》改为《高皇帝实录》;雍乾年间,又对实录进行了字句方面的校对。而多次的改修与校订,亦使其真相不存,曲笔问题为最甚。经过对《清太祖实录》的 两个不同本子《清太宗武皇帝实录》与《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的对比之后发现,前者虽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但其行文质朴,载有许多其他文献未见之事,还是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的;而后者在经史官们的改订、删减、增补以及润色后,对一些史事的隐讳与文饰较之前更为详密,可信度大为下降,部分内容令人难以据信。 |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 | 佚名 | 《圣祖仁皇帝实录》300卷。全称《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实录》。雍正元年(1723)命大学士马齐、朱轼等人开馆纂修,九年(1731)十二月成书,书中记载了玄烨自顺治十八年 (1661) 正月继位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卒共61年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如登极、亲政、册封、巡幸、定礼乐、免赋税、开疆拓土、兴修水利等等。这些资料对于正确考察和客观评价康熙帝的政绩,及其所开创的 “康乾盛世”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
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 | 佚名 | 《世宗宪皇帝实录》159卷。全称《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实录》。雍正十三年(1735)十二月,乾隆皇帝在继位之初,令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开馆纂修,至乾隆六年 (1741) 书成。书中记载了胤禛自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十一月继位至雍正十三年八月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活动,如登极、典礼、祭祀、诏谕、选举、官制、文教、邦计、截漕、平粜、辑安边疆等等。这些资料对于研究爱新觉罗家族史及对于雍正皇帝的正确评价,都具有重要价值。 |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 | 佚名 | 《高宗纯皇帝实录》(清实录乾隆朝实录)1503卷。全称《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嘉庆初年大学士庆桂、董诰等奉敕修纂。书中记载了清高宗弘历自雍正十三年(1735) 八月继位,至嘉庆四年 (1799) 正月卒期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如登极、典礼、祭祀、视朝听政、册封、巡幸、诏谕、诗文、文教、武功、遣使、出征等等。这些资料对于研究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对于研究“康乾盛世”的形成和所达到的程度,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
大清仁宗睿皇帝实录 | 佚名 | 《仁宗睿皇帝实录》(清实录嘉庆朝实录)374卷。全称《大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实录》。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道光皇帝继位之初,令大学士曹振镛、戴均元等人开馆纂修,道光四年 (1824) 成书。书中记载了颙琰自嘉庆元年(1796)继位,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在位期间,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嘉庆年间是清朝由极盛而走向衰弱的转折点和过渡时期,虽然各种危机尚未爆发,但各种弊端却已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此书对于清史和爱新觉罗家族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
大清宣宗成皇帝实录 | 佚名 | 《宣宗成皇帝实录》(清实录道光朝实录)476卷。全称为《大清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实录》。道光三十年(1850)六月,咸丰皇帝继位之初,令大学士文庆、花沙纳等开馆纂修,至咸丰六年 (1856) 十一月成书。书中记载了旻宁自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继位,至道光三十年正月在位期间,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道光年间是清朝国势明显衰弱的开端,特别是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而被迫签定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走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书较多地保存了这一时期的有关史料,对研究爱新觉罗家族史、清史及鸦片战争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大清文宗显皇帝实录 | 佚名 | 系咸丰皇帝奕詝在位时的大事言行录。356卷,清官修。监修总裁官贾桢,总裁官周祖培等。1937年,日本大藏出版公司据沈阳清故宫崇谟文阁藏清代诸皇帝实录的清抄本影印出版,总名之曰《大清历朝实录》,此书为其中的一部分。全称《大清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实录》。咸丰十一年(1861) 十月,大学士贾桢、周祖培等奉敕纂修,同治五年(1866)成书。书中记载了奕詝自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继位、至咸丰十一年六月在位期间,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特别是对在此期间发生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记载得较为详细,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对研究爱新觉罗家族史和鸦片战争史及太平天国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
崇祯实录 | 佚名 | 十七卷。清初编成。是书以崇祯皇帝的活动为中心,按年月详细记述了崇祯朝的国政大事,保留了当时朝廷中所呈缴的章奏、批件和派往各省地官员所收集的情况,是了解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和明末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的重要史料。明代惯例,下一代嗣君登基后,组员编辑先朝《实录》。而末代毅宗因为清人撰写,则一方面比较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明末的许多史实,而另一方面又对涉及到清朝初年的一些问题多有掩饰。《崇祯实录》与明代其它各朝实录总汇一起,成为完整的《明实录》,1962年台湾影印的原北平图书馆所藏“红格本”,就有明代历朝所编《实录》及校勘记、《崇祯实录》、《崇祯长编》、《皇明宝训》等。另外,《明实录》在传抄中流传多有舛误,现所见的版本已有十余部。《崇祯实录》此版为吴兴刘氏藏旧抄本。 |
清代名人轶事 | 葛虚存 | 本书系绍兴人葛虚存于民国初年从众多清人笔记小说、方志、文集、书牍、奏摺、诗话中采集编纂而成,全书分学行、令节、治术、将略、文艺、怜才、吏治、先德、异征、度量、清操、科名、风趣、境遇、闺阁、杂录16类,573则,记述了清代各式名人的各种轶闻趣事,既可助谈资,又可以此了解清代社会的状况。 |
星阁史论 | 赵青藜 | 一卷,清赵青藜撰。 “星阁”是赵青藜的号。是书是作者的史论著作。共由14篇论文组成,涉及上至秦汉,下迄明代的政治、人物等。“项羽本纪书法论”论述《史记·项羽本纪》的写作意图,不在于“伸项以绌刘(邦)”,而在于“援楚以利秦”;“治不复三代论”认为封建井田之不复,不应该归咎于汉文帝、汉高祖,实际上是势使之然;“武侯论”认为诸葛亮为政体恤民力,卒得成功; “费祎论”认为蜀汉之亡,亡于费祎,黄皓等人不足责;“唐论”说明唐亡不在于建立藩镇,而在于宦官; “宋论”论述宋代诸小人的亡国; “于谦论”认为于谦在“夺门之变”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还有“徐勣论”、“汉王允唐五王合论”, “蜀汉后帝论”、 “先帝不取荆州论”, “灌婴论”等。全书议论,观点新颖,有理有据,对历史发展的某些线索作了一定的探讨。 |
国史四十四讲 | 王国维 | 《国史四十四讲》是一部由多位历史名家撰写的通史。它上起先秦,下迄清末。该书的每一个章节均由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学术权威人物来撰写。比如由王国维来讲解先秦的历史,吕思勉来讲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该书的每一编都有一篇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总体概述,同时又有数篇专门的文章对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较为重要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它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 |
明光宗实录 | 佚名 | 明官修。八卷。记光宗在位期间史事。天启初年,以叶向高等为总裁官,与《神宗实录》同修,三年(1623)成书。后魏忠贤当国,以其党霍维华主持改修,对原稿大加涂抹。改本未及上而熹宗死,至崇祯元年(1628)始进呈。事后,霍本与叶本并存皇史宬。今之影印本为叶本。 |
明熹宗实录 | 佚名 | 明官修。八十四卷。起泰昌元年(1620)九月,讫天启七年(1627)七月。崇祯元年(1628),命朱纯臣为监修官,温体仁、张至发、张贞运、贺逢圣、黄士俊等为总裁官,负责纂修。然因当时纲纪废弛,史官旷职,至崇祯末始成书。清军入北京后,实录仍在皇史宬。清顺治二年(1645)诏修《明史》,明降臣冯铨任总裁,以其事阉党丑行备载于天启四年实录,遂私自窃去毁灭。又天启七年实录亦缺六月一卷,至今遂无完本。通行的1940年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天启四年实录十二卷,虽已由后人据《熹宗旧纪》、《两朝从信录》、《明史稿》诸书补纂,聊存梗概,而七年六月一卷仍阙。 |
漱华随笔 | 严有禧 | 该书以记载明末清初两代名臣、文士言行轶闻为主,对当时的政坛大事、典章制度、文坛风气以及社习俗也多有涉及,是一部较重要的野史笔记。今以守山阁本为底本。 |
海东逸史 | 佚名 | 撰人不详。原题翁洲老民手稿。十八卷。纪传体。记南明鲁王政权事迹。前两卷为鲁监国纪,卷三为家人传,记监国诸妃,卷四至十三为诸臣列传,卷十四至十七为忠义传,卷十八为遗民传。称郑成功先后奉监国驻金门、澎湖,为他书所不载。约成书于清康熙年间。 |
蜀碧 | 彭遵泗 | 《蜀碧》,清彭遵泗撰,四卷。彭遵泗,字磬泉,四川丹棱人,乾隆二年进士,官翰林编修。此书记载明末张献忠军在四川的活动,起自明崇祯元年,止于康熙二年,对于研究明末民变有一定的价值。作者记事多据传闻,因而所记不尽可信。本书有《借月山房汇钞》和《明清史料记编》等版本。鲁迅评此书:这是“讲张献忠祸蜀的书,其实不但四川人,而是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 |
纤言 | 陆圻 | 《纤言》,清朝陆圻撰,所记皆为晚明清初要事。上部记晚明“三案终始”;中部记“三案”馀波及清初南京、淮扬文武诸臣事;下部记南明弘光、隆武、鲁王诸事,其中“金陵七十三人”、“大悲和尚”、“酒色串戏”等篇,尤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今据神州国光社排印本整理。 |
蜀记 | 佚名 | 甲申六月,四川闻京师之变,威宗烈皇帝殉难后,中原无主。是时,流寇张献忠号八大王。先是,榖城就抚复叛,破襄阳,杀襄王。督师阁部杨嗣昌,自以剿抚无功,致贼猖獗,遂仰药死。献忠焚劫楚地,大肆杀戮。闻闯贼李自成陷京师,献忠遂欲称雄并立,乃由夔巫逆流而上,水陆并犯,于甲申六月攻蜀之重庆,不数日,城陷。蜀抚陈士奇率师御贼,不克,被执;囚见献忠,骂不绝口,贼断其手足,剜目割舌,死之。 |
全相平话五种 | 佚名 | 讲史话本。元至治年间刊行。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国志平话》。每种分上中下三卷。当时应有《七国春秋平话》前集和《前汉书平话》正集,但今未见。《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又名《乐毅图齐》,描写燕、齐两国之间的战争和内部矛盾,以孙膑、乐毅为中心人物。《秦并六国平话》又名《秦始皇传》,主要描述秦始皇吞并六国以及秦国因始皇暴虐无道、不行仁政而很快灭亡的故事。《前汉书平话》(续集)又名《吕后斩韩信》,写刘邦和吕后杀害功臣韩信的事。《武王伐纣平话》主要叙写纣王的荒淫无道和周武王起兵伐纣的经过。《三国志平话》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各书大都演述史事,杂以民间传说,文笔粗糙,对后来《封神演义》、《前后七国志》、《东周列国志》、《西汉演义》和《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的创作有一定影响。 |
明神宗实录 | 佚名 | 明官修。五百九十六卷。记神宗在位期间史事,起隆庆六年(1572)五月,讫万历四十八年(1620,即光宗泰昌元年)七月。天启元年(1621)三月始修,以张惟贤为监修官,叶向高、刘一燝、韩爌、史继偕等为总裁官。次年,命董其昌往南方采辑先朝奏章、遗事,录成三百册,又选录留中奏疏,别为四十卷,以备修纂之用。三年,叶向高、史继偕等相继去位,改命顾秉谦、丁绍轼、黄立极、冯铨等为总裁。书未成而熹宗死,至崇祯初,始由温体仁等续成。其时朋党之争已烈,纂修官各持门户之见,是非难于统一。然其记载建州事迹则详,多不见于《明史》诸书,颇为可贵。 |
明穆宗实录 | 佚名 | 七十卷。记穆宗在位期间史事,起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终隆庆六年(1572)五月。隆庆六年十月始修,张居正任总裁官,万历二年(1574)成书。与《世宗实录》同修,凡例略有不同,内容尚详实。 |
明武宗实录 | 佚名 | 一百九十七卷。记武宗在位期间史事,起自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终于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正德十六年六月始修,先以杨廷和、蒋冕等为总裁官,复以费宏、石瑶等为总裁,嘉靖四年(1525)六月书成。述事极详,亦多有曲笔,如王守仁平宸濠事。 |
明孝宗实录 | 佚名 | 二百二十四卷。详记孝宗在位期间史事,起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终于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正德元年(1506)始修,刘健、谢迁等主其事。后刘、谢去位,李东阳、焦芳等任总裁。正德四年四月书成。 |
明宪宗实录 | 佚名 | 二百九十三卷。述宪宗在位期间史事,起天顺八年(1464)正月,终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弘治元年(1488)闰正月,以刘吉为总裁纂修,四年八月成书。因刘吉与宪宗末年大学士刘珝及吏部尚书尹旻不和,故记事中多有曲笔。 |
明英宗实录 | 佚名 | 《明英宗实录》共三百六十一卷,其中附有《景帝实录》九十一卷,在《明实录》中,其卷数是较多的。实录中收有大量奏疏,本文将对其所收奏疏及其价值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奏疏是古代社会臣民与帝王沟通的纽带,是民情上达的一种渠道,不同种类的奏疏,其用途亦有不同。《英宗实录》中所收奏疏数量宏大,上书者身份迥异,上疏内容更是广泛。有治国安邦疏、经济改革疏、礼仪文化疏、军事防御疏、民生救济疏、举荐贤才疏、弹劾疏、规劝皇帝疏等等,几乎囊括国家治理的一切事务。奏疏的收录方式亦是多样化,有全文收录、提炼而书、选择而录、仅有提及等方式。因其为官修史书,其修纂者多为进士出身,水平较高,且史料来源广,资料可信度高,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本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