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平滇始末 | 佚名 | 予吏滇,知逆藩吴三桂倡乱荡灭事颇详。然避伏深山,时日、地名、人名未确者不敢录。及东归十余年,亲友屡叩,谓桂势若可成而终败者,曷故?余曰:方乱起,余与同志刘文季、林牧士逆料必败,所以我三人始终洁身也。 |
平吴录 | 孙旭 | 三桂为明季罪人,又为本朝反贼,其生平亦何足道!以道路之口,传闻之笔,事多淆讹,难以传信,故略述其概。惟桂本贯辽东,藩封南,余生长浙东,又何能得其始末耶?缘余甲寅、乙卯间遭大难,丙辰用奇计遁迹江西,至吉安招抚韩大任,任自幼随桂,为余言甲申至丙辰事甚悉。得大任戊午归正之后,余又奉差往汉中,被羁贵州。时桂孙世藩嗣,据伪位,以贵阳为行在,其伪尚书郭昌、来度,与余交最契,每详言桂之末路。今虽不及具载,而源尾亦略可见云。侣云道人转庵孙旭识。 |
吴逆取亡录 | 姜虬绿 | 笔记。清姜虬绿撰。一卷。作者原署“苍弁山樵”。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成于同治间,约八千字。详细记载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至遭剿灭事。其中,涉及明、清两代重大历史事件,较国史《逆臣传》为详,可补史乘之阙。有《说库》本,《清人说荟》本,《长恩阁丛书》本等。 |
吴逆始末记 | 佚名 | 《吴逆始末记》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大约出于清康熙间人之手。所记始于吴三桂降清,止于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帝)被吴三桂所杀。文末附有《觚剩》(清初钮撰)故事一则,当是后人所加,因涉及吴三桂生平,今仍保留;但所引个别句子有删节,今为保存原貌,仍据《觚剩》卷四原文将所删补入。 |
吴三桂纪略 | 佚名 | 一卷。撰者不详。该书记吴三桂事,自其为明偏裨立功边塞起,至随清军大败李自成起义军止。记述颇详。现有 《楚之梼杌》本。 |
咸同朝将相琐闻 | 佚名 | 洪军既踞武昌,遂乘势东下,步骑夹岸,旗蔽野,帆樯如云。诸王皆衣黄袍,侯以下衣红,绣龙织凤,间以云物及麟狮鸾鹤之属,冠亦如之。时据船楼上置酒会饮,悬灯张彩,夜半照耀如火龙。后舱则鸣金擂鼓,丝竹间作,如世俗之戏十番者。长江数千里,仅于老鼠峡、东梁山两遇官兵,未及交绥而退。总兵恩长陈胜元中炮落水死,而两江督陆建瀛,缩首金陵矣。建瀛之初出师也,中军以下属橐将弁整队伍,敬候大帅祭旗,而建瀛久不出,则与爱姬执手涕泣,不忍遽别也。 |
晏林子 | 赵釴 | 《晏林子》五卷,附校伪、续校,明赵釴撰。赵釴,桐城(今属安徽)人。字子举,一字鼎卿,嘉靖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是书记载历代人物嘉言懿行、人生哲理、明朝史事、社会风俗、典章史治等,内容广泛。该书向无刻本,惟明祁?业澹生堂书目有载录,有汪士钟三十五峰园藏抄本,清咸丰年间据此刊刻。今有《琳琅秘室丛书》本,现据《丛书集成初编》本标点整理。 |
科试考 | 王世贞 | 《科试考》是明朝著名史学家王世贞《弁山堂别集》的一部分,共四篇,是记载自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科举史事的专篇,史料价值极高,是当今研究明代科举的重要文献之一 |
奇女子传 | 吴震元 | 明吴震元搜集历代女子“奇节者、奇识者、奇慧者、奇谋者、奇胆者、奇力者、奇文学者、奇情者、奇侠者、奇癖者”编纂成《奇女子传》。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卷十二《琐语之属》著录:“《奇女子传》四卷,明吴震元论次,泰昌间刻。”其余如《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征求意见稿》(北图编)等诸家书目均未著录。 |
上清帝七书 | 康有为 | 第一书。清光绪十四年十月八日(1888.11.11)呈递。请求光绪帝内修政事、讲求变法,慎左右、通下情,以期十年致强,二十年雪耻。是书以大臣阻难,未能上达。第二书,1895年5月2日,康有为邀集十八省一千三百余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变法的建议,史称“公车上书”。第三书。清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六日(1895.5.29)上呈都察院,十一日(6.3)上达光绪帝。详述变法方策,认为欲雪国耻、保疆圉,自应富国、养民、教士、治兵。光绪帝读后,深受感动,立命阁臣誊抄副本数份,发各省督抚会议奏复。第四书,清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八日(1895.6.30)上呈,力言变法体要及先后缓急之事。是书以顽固派拒绝代呈,未能上达。有上海时务报馆石印本。第五书,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三日(1898.1.24)上呈。请求光绪帝采法俄、日以定国是;集群才而谋变政;听任疆臣各自变法,以举庶政。并告诫说,如再不锐意更张,“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对光绪帝震动很大。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八日(1898.1.29)总理衙门代呈。极言“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之理,继请光绪帝取法日本,全面维新,并提出了全面维新的纲领。故宫档案《杰士上书汇录》存有真本。第七书,译纂((俄彼得变政记))成书呈请代奏折。 |
继世纪闻 | 陈洪谟 | 明陈洪漠撰。6卷。是作者撰写的两部笔记之一(另一部名《治世余闻》)。专记明正德一朝的见闻,书成于嘉靖初年。其中对于明王朝与西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哈密、吐鲁番等地关系有详细记载;披露了明朝后期宫廷内部对于吐鲁番问题的矛盾和争议。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可补正史记述之不足。有明万历陈于庭所刊《纪录汇编》本、晚明《历代小史》本遗世。今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 |
治世余闻 | 陈洪谟 | 明陈洪谟撰。分上下篇,各四卷。成书于正德末。陈洪谟,弘治丙辰进士,累官至兵部左侍郎。本书专述弘治一朝见闻,皆即一时所闻,或因一言一行之微,均予记录。对于经筵讲读、科举考试、学校教育,亦多有记述。如上篇卷一记华亭钱福为文不属草,卷三记张元祯七岁属文称为奇童;下篇卷二记状元入阁事、进士行贿事、冒名场屋事,卷三记京官出任乡试考官事,卷四记父子状元、探花事,等等。有纪录汇编本,今有中华书局校勘本。 |
从公录 | 戴肇辰 | 清戴肇辰撰。一卷。戴肇辰,江苏丹徒人,咸丰末年任登州(今蓬莱)知府。是书即系集其1861年(咸丰十一年)秋登州知府任内守城御捻的有关公牍而成。包括“筹办郡城防堵”、“南捻窜入蓬莱边境经团勇击退”、“大股南捻窜逼郡城布置防剿情形”、“连日防剿捻匪及派兵勇出城剿办情形”,“登属一律肃清郡城酌撤募勇仍严密防守“等给山东巡抚谭廷襄的禀文多件,及“劝捐掩埋胔骼告示”一件。记载了当年捻军由莒州(今莒县)、平度、掖县(今莱州)攻入黄县(今龙口),直逼登州府城与官军相持及复由莱阳、海阳,经胶州、即墨退回的大致经过,所载史实与《东牟守城纪略》相符,详略互补。为研究捻军首入登州府地区的规模及其斗争、活动范围等情况,提供了较详尽的原始材料。有同治九年(1870年)刊本行世。后收入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捻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出版)第3册。 |
延平二王遗集 | 佚名 | 延平二王指延平武王国姓爷朱成功(郑成功,字大木)与其子延平文王郑经(字元之)。伪将施琅攻占台湾后,搜罗明政府与二王资料销毁篡改。大清时代满洲人用文字狱恶法压制汉人,使得关于二王的资料不仅无法付梓,甚至私人传抄保存都要承担宗族性命危险。有佚名人氏在其侄即将烧毁的书籍中发现延平二王诗一章,求借不得,连夜抄录。之后冒死保存诗集,并补上别处收集的延平文王墨谕编成延平二王遗集,希望能使二王诗文以后重见天日。辛亥复国后,郑振铎搜集晚明史料编纂《玄览堂丛书》时将此集收录影印。 |
明名臣琬琰录 | 徐紘 | 明徐纮编。二十四卷,续录二十二卷。仿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辑洪武至弘治九朝诸臣事迹。前录载一百十七人,续录载九十五人,资料主要来源于碑、铭、志、传、地志、言行录等。其中少量人物事迹,虽有矛盾,但大部分无缘饰夸大之词,尚属可信。其中尤以郁新、吴寿昌等数十人,皆史传所不详,可资参考。 |
甲戌公牍钞存 | 王元稚 | 福州将军兼署闽浙总督文煜、福建巡抚王凯泰奏 |
尚史 | 李锴 | 一○七卷。清李锴撰。李锴字铁君,镶白旗汉军,自署襄平,即盛京辽阳州地人,大概为其祖籍所在。康熙中,邹平人马骕作《绎史》,采摭百家杂说,上起鸿荒,下迄秦代,仿袁枢纪事本末之体,各立标题以类编次,凡所引证悉录原文,虽若不相属而实有端绪。李锴以马骕之书为稿本,经过剪裁连络改为纪传体。该书有世系图一卷、本纪六卷、世家十五卷、列传五十八卷、系六卷、表六卷、志十四卷、序传一卷,并在每段之下各注所出书名,而遗文琐事不入正文者,则以类附注于句下。书前自序称著书始于雍正庚戌,成于乾隆乙丑,阅十六年而就。此书一用旧文,剪裁排比,使事迹联属语意贯通,其中也偶有未能精核之处。 |
世宗实录 | 佚名 | 世宗实录,凡四卷,载本卷及卷三六、三七、三八,后附穆宗实录。未着撰者姓氏。是篇皆当传抄实录之一种,与今明实录世宗实录(江苏国学图者馆传钞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相核,其文简,其事合,似节本,然亦有明实录世宗实录所未收录者。 |
吕著中国通史 | 吕思勉 | 《吕著中国通史》是我国二十世纪初期著名史学家吕思勉一部史学论著。该书系抗日战争期间吕思勉为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纂写而成,1940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上册,下册受当时条件限制于1944年出版。以该书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探讨吕思勉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成就,不仅对于我们把握吕思勉史学思想发展的轨迹,探讨其断代史、专门史与通史之间的关系,以及推进当今史学大众化和展望21世纪中国通史撰述在形式和内容的更好表述等方面具有必要性,而且通过对其研究,总结吕思勉通史撰述的成就,有助于分析和总结20世纪新型中国通史在体裁、体例方面的创新成就,进而分析体现在通史编纂与撰述中的历史观的变化和发展,展示通史撰述对于中国史学的重要意义。 |
清史列传选 | 佚名 | 《清史列传》80卷,不著编撰人,又无序跋,莫详来源。书中记录了清代300年间著名人物的传记,共有2894篇,分为宗室王公、大臣、忠义、儒林、文苑、循吏、贰臣、逆臣等八门。叙事较《清史稿·列传》详备,又可补订《清实录》之遗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928年上海中华书局排印出版了这部《清史列传》,分装80册。这是该书唯一的一个版本。为了适应现代研究工作和读者的需要,也为了纠正排印本中的讹误和不足,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承担了对本书的标点、校勘工作。他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和书籍,并据清国史馆所修大臣列传稿体及《满汉名臣传》、《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国史列传》等书与原书逐一校勘,拾遗补缺,订误纠失,改正了原书中的错讹,并写出了2000多条校勘记,达10万言之巨。并对全书加标点分段,还编制了新的以四角号码排列的人名索引。既大大地提高了该书的质量,又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研习和使用。新的点校本《清史列传》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分装20册。 |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 佚名 | 官修。记述清开国初期史事的官修编年体史料长编。四卷。清太宗时期编纂。1932年北平故宫博物院铅印本。该书详述太祖一生中的重大活动,对清朝入关前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民族多有涉及,材料比较真切,是研究清太祖及其时东北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该书记及满洲起源神话﹑太祖世系及自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後事迹﹐文字质朴﹐叙事翔实﹐较康熙重修及乾隆改定诸本讳饰为少﹐是探研清开国初期史事的珍贵资料。 |
大清宣统政纪 | 佚名 | 《大清宣统政纪》。七十卷。宣统在位三年清廷即亡,故无“实录”,仅存“政纪”。金毓黻等编纂。采用编年体裁,记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至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宣统一朝诏令。对于了解武昌起义前后清方动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附于《清实录》一并出版,有1934年奉天(今沈阳)辽海书社印本,四十三卷。1964年台北华联出版社和1987年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亦附收此书。 |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 | 佚名 |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清实录光绪朝实录)595卷。陈宝琛、世续等修纂。1986—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实录》中包括该实录。清代实录是一种编年体的史籍,资料来源于内阁和皇史宬的各种档案,以及各衙门的则例和禀牍奏疏,尤为重要的是皇帝的文集和御笔。有清一代实录,虽然卷帙不等,但体例不变,记载的主要类别是相同的。领衔修纂德宗实录的陈宝琛,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后为溥仪的师傅,并任弼德院顾问大臣。在已修成的清代12朝实录中,德宗朝的份量最大,共有597卷,是在清亡后1927年修成的。从卷437至卷492,共有57卷记载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三年期间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及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情况,其中记载义和团事变颇详。 |
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 | 佚名 | 《穆宗毅皇帝实录》(清实录同治朝实录)系同治皇帝载淳在位时的大事言行录。374卷,清官修。监修总裁官宝鋆,总裁官沈桂芬等。1937年,日本大藏出版公司据沈阳清故宫崇谟文阁藏清代诸皇帝实录的清抄本影印出版,总名之曰《大清历朝实录》,此书为其中的一部分。1970年,台湾华联出版社据以翻印。1986年中华书局据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大红绫本为底本影印,《穆宗实录》内载同治朝十三年(1861—1874)间的大事。其时正值太平天国、捻军以及西南各族人民起义相继失败,西北回民起义正在兴起,有关记载甚多。 |
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 | 佚名 | 一百四十四卷。清巴泰等修。巴泰,清光禄大夫,内阁大臣,吏部尚书,中和殿大学士。该书原题为《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康熙六年(1667)正式设立实录馆,命大学士巴泰、图海等人纂修,至十一年成书。前有御制序、进实录表、纂修凡例。是书有满、蒙、汉三种文字,并写三部。存贮内府者,不易轻见;存辽宁者,今已不可考其卷数;另有传抄本流传到日本。今有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藏稿本,南浔刘氏藏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