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遵闻录 | 梁亿 | 遵闻录,一卷,明梁亿撰。太祖亲征婺州,时有民进一女子,年二十,善作诗。太祖曰:「我取天下,岂以女色为心也。」命诛之。 |
寓圃杂记 | 王锜 | 明代笔记。10卷。王锜撰。《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书载明洪武迄正统间朝廷事迹,于吴中故实尤详。”书前有祝允明序。其中不少记述,对研究明代文学史颇有助益。如“沈通理绣鞋诗”条记载的沈愚情况:“其诗皆清丽微婉,乐府尤高,有《吴宫词》诸篇,往往脍炙人口。又有《续香奁》四卷,盖仿韩致光之作。留于余者,数年后,被其累索,遂还之,今皆亡矣。止记《绣鞋》一首。”“通理乃宣德间金陵十才子中一人也。”它对全面认识宣德至景泰期间文坛的情况很有帮助。“周伯器”条、“施先生”条、“元敬乞米诗”条、“邢丽文见访”条、“刘廷美以诗取怨”条涉及的,皆是他处很少介绍的明代诗文作家。“祝希哲作文”条所记对祝氏文章评价也颇有见地:“文出丰缛精洁,隐显抑扬,变化枢机,神鬼莫测,而卒皆归于正道,真高出古人者也。”此外,书中提出《剪灯新话》非瞿佑作,可备一说。该书有《玄览堂丛书》本、《纪录汇编》本(节本,上、下两卷)、《金声玉振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4年6月出版了张德信的校点本,与《穀山笔麈》合订为一册。 |
平夷赋 | 赵辅 | 平夷赋,明赵辅撰。辅字良佐,凤阳人。成化元年,由中府都督同知拜征夷将军,因功封武靖伯。三年,总兵征建州女真,还进侯爵。其事迹见明史本传。本书所咏,即为其征女真之事。 |
典故纪闻 | 余继登 | 笔记。明余继登著。十八卷。是书选录明开国至隆庆历朝故实,意在提供历史经验。按冯琦序谓作者的初衷为“取法于远,不如近也”,故“凡关国家大政大本则书,非大事而于世为急则书,非大非急,而为异闻见则书,非异而事所从起则书。”卷一至卷五为太祖朝事,卷六卷七为成祖朝事,卷八至卷一○为仁宗、宣宗两朝事,卷一一至卷一三为英宗、景帝朝事,卷一四至卷一六为宪宗、孝宗、武宗朝事,卷一七卷一八为世宗、穆宗朝事。然亦往往因细大不捐,未免类似于《起居注》或某朝实录加以“润色之词”,而受到《四库全书总目》的指摘。但仍不失其史料价值,对于了解明代文学和文化思想,亦可供参考。如卷二明初朱元璋反对“深怪险僻用语”,“雕刻为文”。卷一○记宣宗言“朕于取士,不尚虚文”,对明初文风有影响。卷一七记嘉靖时出现“创为异说,诡道背理,非毁朱子者”。文学风气之大变,至如卷一八所云:“文藻竞工,览者每为所眩。”书中每有许多寓言或故事性的记述,清隽可读。有万历间初刻本,清光绪间《畿辅丛书》据以重刻,民国间收入《丛书集成初编》。1981年中华书局点校排印。 |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 | 徐学聚 | 明徐学聚撰。一卷。系作者辑录《国朝典汇》中之日本一篇。《八千卷楼书目》无“东南”二字,且不著撰人名氏,疑明末已节录单行。内容记述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指福建、浙江、广东等地),遭受倭寇之乱,以及各族人民抗倭经过。编年体,逐日详细记载抗倭过程。其中所述湖广土司率永顺、保靖、酉阳、容美土兵以及瓦氏率狼兵抗倭战斗之经过,对研究土家、苗、壮等民族历史有重大意义。书中所附“隆庆平倭”及“国朝典汇”,可从中窥见明洪武至隆庆(1368—1572) 200余年间中日关系及倭寇犯华之概貌。有镇江柳诏徵作跋。1936年版之《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辑其文。 |
今言 | 郑晓 | 《今言》4卷,计344条,明郑晓撰。书中所言,涉及明代洪武至嘉靖180余年事,凡国政朝章、兵戒邦计、治河漕运,边事倭情,于耳闻目睹之余,并笔之于书,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录,虽系“杂史之支流”,然却可补正史之缺佚,纠其谬误,为研究明代前期政治、经济军事等提供了颇为宝贵的资料。如第44条,以内阁辅臣解缙系诏狱为发端,言及20余例成为明代后期法律的故事,颇具史料价值。本书作者曾总督漕运,书中3处记述了他治河漕运的见的与方略,其中不乏远见卓识。郑晓在任兵部尚书期间,边事频仍,书中既谈到了瓦刺的崛起、南侵及其内部争斗,又叙述了“东虏”的侵扰,东南沿海的倭情,如将本书涉及边事所记联系起来,一幅明代前期较为完整的边患图即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无疑为研究这个时期民族矛盾的产生、演变,对后世的影响提供了绝好的材料。《今言》单行本世所罕见。嘉靖四十五年(1522),郑晓的外甥项笃寿为《今言》梓行,是为最早的刻本,这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唯一单行本,现珍藏在北京图书馆。1984年中华书局印行的《今言》,以民国二十七年(1938)上海涵芬楼影印《纪录汇编丛书》中所载《今言》为底本,通校了项笃寿刻本,整理后而成书。 |
锦衣志 | 王世贞 | 客有徵錦衣事者不能詳余以所聞荅之退而詮其語曰錦衣志 |
复斋日记 | 许浩 | 笔记。此书又名《两湖麈谈录》明许浩著。二卷。卷首有作者于弘治八年(1495)自序一篇,谓此书为 “随笔记录”而成,与叶盛《水东日记》“事多相 同”。唯《四库全书总目》则谓“此书皆纪叙明初 以来朝野事迹,与叶盛《水东日记》颇相出入。” “其中如杨荣料敌、于谦治兵、汪直乱政诸条, 叙述颇详。然如谓王振初时闲邪纳诲,以成英 庙盛德,不为无补,则纰缪殊甚。至于‘儿能成名妾不嫁,良人瞑目黄泉下’一诗,乃明初高启 《张节妇词》。载于本集,而以为章纶之母所作,亦失实也。”此书上卷记分宜人陈寿的故事,即 《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所本,此外尚有范仲淹、王冕、高启文学活动的记叙和作品品评,以及一些不经见的诗文纪事,可补文学史料之阙。有《涵芬楼秘笈》本,《历代小史》 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则为一卷。 |
双溪杂记 | 王琼 | 《双溪杂记》是杂记见闻的一部书,记载的都是朝廷中的故事。对于宏治以前的记事,真实性较强,足可以与正史相参照,即便是是非的评断取舍,亦不十分乖谬。到了正嘉之间的记事,就有些任凭私见,多有污蔑之处,不可据以考实了。有《今献汇言》本、《续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均一卷。 |
天变邸抄 | 佚名 | 天变邸抄是1626年(明朝明熹宗天启六年约五月间)在北京一份由民间报房编辑发行的邸报。内容集中报道了同年5月30日(天启丙寅五月初六)爆发的王恭厂大爆炸。“天变邸抄”四字是由收录者自己添加上去的,意为报道王恭厂灾详情的邸抄。“天变”源于当时的一条上谕,系因为厂灾爆发正值明朝政局不稳之时,故爆炸事件被理解为上天示警。 |
倭变事略 | 采九德 | 嘉靖三十七年(1558)十二月采九德著成《倭变事略》。全书共四卷,记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七年江浙倭寇事。作者亲历事变,所记多出自目击耳闻。书中对倭寇侵扰海盐一带的时间、地点、经过、人民受害状况,以及通倭头目王直、徐海等被俘斩的经过,记述尤详。 |
西征日录 | 杨一清 | 明杨一清(1454—1530)著。杨一清字应宁,云南安定人,少年随父迁居丹徒(今江苏镇江市)。成化间进士,历任陕西督学、陕西巡抚。正德初,受命为总制延绥、宁夏、甘肃三镇军务。在任期间,建议朝廷拨出大量款项修整边墙、碉堡,增戍兵卒,加强守备。后因与太监刘瑾不和,以“冒破边费”下狱,不久免官赋闲。正德五年(1510),宁夏安化王寘鐇反,武宗被迫再度起用杨一清为总制军务。杨一清从镇江起程奔赴西北,未至事已平。后又历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内阁首辅等职,一生对明朝的西北边防有重大贡献。该书便是他对正德五年出征的详细记述,对于研究明代西北边防设施、西北交通和正德五年的宁夏事变,是非常重要的资料。有明代沈节甫编《纪录汇编》本。 |
沂阳日记 | 佚名 | 明代人撰写的随笔。作者不详。 |
玉堂荟记 | 杨士聪 | 笔记。明杨士聪撰。二卷。士聪字朝彻,号凫岫,济宁(今属山东)人。崇祯进士,明末供职翰林院(别称玉堂),入清官至谕德。崇祯十六年(1643)成此书,凡二百八十三条,约五万字。多据闻见记晚明时局朝政、物态人情,如叙宗藩仪节、经筵讲书、科举“选贡”之例、“监视”之设等,皆有裨补史传。于晚明时政颇敢讥评,多切中时弊,如记宫中耗费金银,全凭内监口说,无处稽考;锦衣卫职重,诏狱踵接;朝官逢迎、贿赂,不轨于正等等。余如记建文帝墓在西山、苏有功被擒解京,一度逃走等,不见他书记载,足广异闻。唯多杂戏笑不经、神怪猥亵之琐事。有《借月山房汇钞》、《泽古斋重钞》、《嘉业堂丛书》和《丛书集成初编》等本。北京图书馆现藏钞本二册, 为善本。 |
妇人集 | 陈维崧 | 一卷。清陈维崧(1625—1682)撰。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宜兴 (今属江苏)人。康熙十八年 (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入馆修《明史》,后病卒。著有 《箧衍集》(已著录)。是集收录了有关明末清初一些颇有才气和行为贞烈女子的资料(包括其生平及著述等),如长平公主、宗梅岑、袁氏三女、桐城姚夫人、会稽商夫人、钱塘陆么凤等。每述一人,辄详述其生平事迹 (尤其贞烈之行)和主要著述,并广征博引,于文中详加注释。集中所述及妇女的故事,大多有哀怨,凄惋之意,反映了战争年代,国破家亡流散妇女的悲惨命运。是一部研究明末清初、尤其是南明妇女问题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其所引之材料,如董以宁 《楚游闻见录》、汪婉 《钝翁说铃》、钱谦益《文江集》、孙承泽《春明梦余录》等亦是研究明清之季笔记小说的参考材料。现存最早刊本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本,如皋冒丹注。后重刻于道光二十六年丙午 (1846),录入 《海山仙馆丛书》。 |
庚申君遗事 | 万斯同 |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之长子。母罕禄鲁氏,名迈来迪,郡王阿儿厮兰之裔孙也。初,太祖取西北诸国,阿儿厮兰率其众来降,乃封为郡王,俾领其部族。及明宗北狩,过其地,纳罕禄鲁氏。延祐七年四月丙寅,生帝于北方,当泰定帝之崩,太师燕铁木儿与诸王大臣迎立文宗,文宗既即位,以明宗嫡长,复遣使迎立之。明宗即位于和宁之北,而立文宗为皇太子,及明宗崩,文宗复正大位。 |
宦游纪略 | 高廷瑶 | 《宦游纪略》,高廷瑶撰,二卷,高廷瑶在此书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仕途经历。 |
宦游偶记 | 陈惟彦 | 上下两卷,为陈惟彦晚年所著的笔记作品,所记为作者为宦的亲身经历,一则一事,具有回忆录的性质。于1912年成书,1918年梓行,为《强本堂汇编》之一种。前有陈澹然题词,严修续和作者自序。上卷主要记在贵州的从政经历,计有《辨开州无教案》、《断杨氏承袭事》,《争开州报灾事》、《书田其嘴事》、《判婺川命案》、《辞安顺府厘捐》、《整顿贵州厘金》、《免黎平票差催粮》、《缉匪得杀人案》、《记龙世渭事》、《记鸭贩事》11则,下卷主要记赴南京之后的经历,计有《查金陵厘捐》、《整顿金陵厘捐》、《记皖岸盐务》、《记与端督论辨数则》、《记美商造油栈案》、《记日本购米》、《辞查皖南道》、《莅湘始末》、《整顿淮鹾》、《撤西鄂湘掣验》、《辞皖财政司长》、《附记密查云贵总督案》12则。 |
纪丰润张学士马江战事本末 | 赵增禹 | 直隶丰润张学士,名佩纶,字幼樵。其先世雨樵中丞,仕至安徽巡抚。学士以同治庚午辛未联捷入翰林,年甫冠,未娶也。甲戌散馆授编修,光绪丙子大考二等第二,擢侍讲,旋转侍读。学士长身伟干,天资聪颖过绝人,读书目十行并下。初入塾,一日背诵鲁论至泰伯第八。既以丰才硕学,置身玉堂,职地清旷,则日与张文襄之洞,宝竹坡廷,陈伯潜宝琛,黄漱兰体芳诸芸署名流,颉顽上下,究心经济学,考核中外利弊,兼及东西洋舆地,交涉战守机宜,期有用于当世。 |
嘉庆东巡纪事 | 佚名 | 恭查聖駕每日寅末卯初動身己未午初入營路中常多乘馬入營後宮門甚嚴聽事官員俱在外層白布城外侍立嚴禁聲音營盤總要寬闊欽派儀親王稽查大營慶郡王稽查尖營將軍每日隨營駐扎隨駕行走並在前查看修墊道路臨營先到大營更換衣服在宮門外站班後恭候召見晚膳後膳牌發出以後始回他坦 |
甲申战事记 | 池仲祐 | 同治十二年,法人突攻北圻河内等省,越招广西人刘永福率众败之,议和罢兵;而法人终眈眈于北圻者,喜在窃伺滇与蜀、楚之矿路也。光绪七年间,屡胁越南撤刘永福入富春--而刘永福据保胜,号「黑旗军」;越南恃以御法,屡战皆捷。越人庸弱,意恋求和,而法之劫制过甚;势虽曲从,欲乞我国援救,又恐泄漏戎机,愈遭荼毒。八年,吏部主事唐景崧自请于朝,赴越襄理军事。 |
江上遗闻 | 沈涛 | 《江上遗闻》是一部由清朝沈涛所著的书,此书共一卷内容。该书真实、生动地记载了清初江阴士绅、百姓反抗清朝发令的悲壮事迹。今据民国年间排印本整理。 |
江南闻见录 | 佚名 | 一卷。(明末清初)不著撰人。此书逐日记顺治二年 (1645)南京迎降前后二十日间事。首记弘光帝潜行出城,不知所往,城中混乱,马士英出逃,赵城忻迎降,献太子于豫王多铎,又记寻到弘光,豫王设宴,嘲笑之语。书中录有当时明太子硃笔告示,摄政王多尔衮令旨,豫王多铎令旨等文书,均为原始资料。《江南闻见录》大略与《圣安本纪·南略》所载相同,别无异闻,惟列张有誉殉难,未免传闻之讹。《南疆逸史》记有张有誉时奔武康,后归江阴,久乃卒。《江南闻见录》用日记体,后有附跋,署名 “剑心”。《附跋》称《江南闻见录》旧抄本与刊本颇有异同,“疑旧抄本系当时舆论,而刊本乃后人改定者。兹悉校从抄本,而附论其抵牾于后”(《江南闻见录》附跋)。附跋者认为弘光奉太后同出,目击为真,不赞同《小腆纪年附考》谓太后乃马士英挟之出奔。又云钱谦益降清,纳以珍宝古玩,并非如《柳南随笔》所载牧斋所献最薄。《江南闻见录》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传抄《定鼎江南纪略》本,题七峰樵道人辑,又有《明季稗史汇编》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
鹿樵纪闻 | 吴伟业 | 三卷。原题娄东梅村野史撰。《鹿樵纪闻》记南明福王、唐王、鲁王、桂王诸事以及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等节。卷上记福王、史可法、黄得功、高杰等事迹,及嘉定之屠、马阮始末等。卷中记唐王、鲁王、郑成功、张煌言、张献忠等事迹,及日本乞师,沙定洲之乱等。卷下记桂王、孙可望、李定国、张名振、瞿式耜、何腾蛟、李自成、吴三桂等事迹。书用记事本末体。每卷先列诸王,后列当日时事,类分为41篇,均有小标题。 |
绥寇纪略 | 吴伟业 | 《绥寇纪略》,又名《鹿樵纪闻》,明末清初吴伟业撰。《绥寇纪略》记述崇祯元年流寇起义至明亡之事。《绥寇纪略》以纪事本末体例,各卷皆以三字为标题,分为〈渑池渡〉、〈车箱困〉、〈真宁恨〉、〈朱阳溃〉、〈黑水擒〉、〈谷城变〉、〈开县败〉、〈汴渠埝〉、〈通城击〉、〈盐亭诛〉、〈九江哀〉、〈虞渊沉〉等12卷。卷九〈通城击〉论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明史》的“李自成传”多采用本书,徐鼐《小腆纪年附考》、查继佐《罪惟录·李自成传》、冯苏《见闻随笔·李自成传》、陈鹤《明纪》亦多采此书。嘉庆九年(1804年),有人附加补遗上、中、下三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