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割台三记 | 佚名 | 本书(一册七九面四七、四○○字)系一集刊,收录罗惇曧「割台记」、俞明震「台湾八日记」及吴德功「让台记」三种,因题称「割台三记」。「割台记」综述清光绪二十一年台、澎割让及台民抗日之经过,文极简略。作者罗惇曧另着「中日兵事本末」已刊于第四○种「台海思恸录」附录中,请参阅「思恸录」篇。「台湾八日记」记同年五月初五日日兵在澳底登陆后数日间中日两军之战况及十二日台北兵变之情形。作者俞明震,字恪士,浙江山阴人。原任刑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四月,调台派充全台营务处。五月初一日接署藩司,更于初八日奉命赴前敌督师兼理粮饷、电报事宜。此篇所记,皆其亲历之事。末附巡抚唐景嵩(维卿)电奏稿多通,即其藏衣带中携出之件,尤属可贵史料。「让台记」作者吴德功略历,已见第四七种「戴施两案纪略」篇。此记始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签约到台,终于九月二十七日日本北由川宫亲王卒于台湾、运柩返日。其间凡一百三十余日事,逐日记载,而于地方人士参与战役者叙述尤详。记末原附有录自同年十月「闽报」随笔一则,仍旧照刊; |
馥芬居日记 | 王汝润 | 王汝润撰,1926年印本,1册。记咸丰三年太平军在嘉定上海作战及人民响应事。 |
复社纪事 | 吴伟业 | 一卷。清吴伟业撰。《复社纪事》记明末复社创立始末及其主要人物、重要事迹。书称复社之举起于制艺经义之学。有周钟、张溥、杨廷枢、徐汧、夏允彝、陈子龙、张采诸人,以经义学问、应试文章、砥砺品行结交士人,成立复社。娄东二张”(张溥、张采)为主要领袖,订书籍,设都讲,洁馆舍,庇饮食,以待四方之友,士子纷纷响应,声势遍及海内。社中诸人登科入仕,议论朝政,干涉政治,声动朝野。后遭温体仁嫉恨,险些酿成大狱。吴伟业身入复社,所记之事详确,足资考证。然吴伟业记述多推崇其师张溥等,于复社起源未能详述,对江南应社等十几个社团联合而成复社未遑述及。记复社成立时之重要人物亦未周至,但云吴中大姓而已,计改亭曾致书以商榷之。《复社纪事》用笔记体,刊刻成后,引起很大反响。计改亭上吴梅村书称,伏读再四,窃有喜且慰者二:一则推崇老师张溥甚力;二则为周钟投效大顺出脱。又有不能无疑者二:一则不能推原应社一句,泯没吴、孙淳诸首创之人;二则娓娓言周延儒一案,似党人亡国罪状与复社相始终。谢国祯先生则称:“考当日事实,至张溥谋起周延儒以固社局,则亡国之罪,社中诸子亦不能辞其咎也。”(《增订晚明史籍考》)复社尽管是以讲学论文结社,实则经常评议时政,反映江南地主、商人及市民的利益,与大贵族官僚集团斗争,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计改亭以复社诸生“不过文字之会”,“陈俎豆,习礼仪为戏耳”,显然是不恰当的。《复社纪事》有《梅村家藏稿》本、《赐砚堂丛书》本、《昭代丛书》本、《屑玉丛谈》本、《借月山房汇钞》本、《复社纪略》后附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
福王登极实录 | 文震亨 | 恭闻监国自福邸至淮也,南都文武大臣及科道诸臣方集议拥立之事。佥谓以亲、以贤、以序,即当推奉为臣民主。操臣诚意伯刘孔昭、督臣马士英,各传谕所部将士,以代来中兴之意。将士闻命感泣,亦愿奉为六军主,建义旗讨贼。诸臣恭谒陵庙,告非常大变,恸哭;乃告奉监国之议。议协,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至浦口,具启迎驾于淮安;礼部司务官赍南都百官公启,迎驾于仪真。渡江,泊燕子矶,百官郊迎,命以王礼见。监国素袍角带,对百官恸哭; |
凤洲杂编 | 王世贞 | 笔记。明王世贞撰。世贞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已著录。世贞号凤洲,故以名书。此编皆抄录府库文献,如《偶于户部复疏见近来边费之详录于此》条,记载边区供奉朝廷钱粮数目惊人;《会典载番货价值》,亦可备查阅当时经济情况参考。其他如王公往来书信,诸王公主岁供之数,刘瑾构党,文臣谥号,武臣赏格,科举制度等均有记载。其中记癸未(1523)二月,会试大火,焚死举人九十余人,及正德戊辰,大学士王鏊、尚书梁储主会试,刘瑾以片纸书五十人姓名欲登第,因开科额三百五十人的传说,皆可见士人之悲惨遭遇及奸臣挟势右左考试的腐败。此书有一定史料价值。有《纪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 | 瞿元锡 | 一卷。明瞿元锡撰。《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记瞿式耜拥戴桂王抗清,留守桂林殉难事。顺治七年(1651)清军攻桂林时,桂林守将各营怯战怀私,清兵一至,四散奔窜,城中竟无兵可用,然瞿式耜、张同敝毫无畏惧,从容就缚。记瞿式耜等被俘后,拒孔有德利诱劝降,问答颇为具体,指孔有德为毛文龙门子。又记朱元烨微服出走,甫至月城被乱兵所杀,此二事均为《明史·瞿式耜传》所无。又,《明史·瞿式耜传》称朱元烨为丁元烨,亦属讹误。卷尾述瞿式耜孙昌文自永历行在赴桂林收尸改葬经过,间有荒诞不经之语,而记瞿式耜安葬经过及地点,当确而无误。又记杨艺请于孔有德敛葬瞿式耜,称杨艺为礼部主事,是为当日瞿式耜荐杨艺于永历所授之职。《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所述瞿式耜殉难经过,称瞿式耜为先太师,全谢山谓当是留守族人口吻,而末段昌文安葬事,似为昌文往返桂林所闻见自撰。《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有《荆驼逸史》本。 |
风倒梧桐记 | 何是非 | 二卷。明末何是非撰。《风倒梧桐记》述永历建国时事,描画小朝廷诸臣,沐猴文武,颇为尽致。首卷记隆武二年(1646)十月桂王称帝,以原两广总督丁楚魁为首揆,兼摄冢宰事。丁楚魁惟知鬻爵卖官,厚敛金银,清军破广州,纳降于李成栋,仍被斩杀全家,妻女银宝尽归成栋。又记永历帝西逃广西,进入湖南,收李自成余部为忠贞十营,兵败逃入南宁,巅沛流离形状,以及李成栋复降明叛清,拥立桂王,清军陷广州,成栋兵败逃亡,渡涧殒身事情。间记永历朝臣袁彭年反复小人,各派分立之状。卷二记永历三年(1649年)后袁彭年与丁时魁、蒙正发、金堡、刘湘客俱称五虎,为党朝中,把持事权。又记孙可望逼封为秦王,平定云南土司沙定州夫妇作乱,遂入云南事。最后述清兵入梅关,五虎结局及永历诸朝臣降清溃散死难情形。记至永历五年(1651年)五、六年间事。何是非撰《风倒梧桐记》有树倒猢狲散之寓意,揭露永历朝政腐败,于满朝文武无耻之态颇多诟斥。然体例颇似小说体裁,所记之事不可尽信。《风倒梧桐记》有清抄本,《荆驼逸史》本。 |
仿指南录 | 范康生 | 一卷。明末清初人范康生撰。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江西,吉安失守,范康生随从督师万元吉撤守皂口,旋入赣州。万元吉招集各处明军及城中士民固守,击退清军。绍宗在闽,不能遣兵救援,徒赐名忠义府而已。后清军破城,万元吉与杨廷麟等俱死于难,范康生被俘。同俘诸官乞降,独范康生、杨友如誓死不屈,竟不见杀,释归乡里。《仿指南录》寓意仿民族英雄文天祥《指南录》,记范康生随万元吉、杨廷麟抗清守赣州府事,用日记体。书中记守城战事经过颇详。又记清军陷城后焚城诸事,激战惨烈情形非亲身所历者不能名状。《仿指南录》有《荆驼逸史》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季野史七种》传抄本,北京图书馆藏《海甸野史二十二种》传抄本,海盐朱氏旧藏《苏城记变四种》抄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铅印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铅印本。 |
多铎妃刘氏外传 | 胡朴安 | 清摄政王多尔衮,与顺治母结婚,世多传者。豫亲王多铎之妃刘氏,系虞邑黄氏妻,知者绝少。康熙间墅西逸叟志此事颇详。删节为此篇,当亦清史中一段逸话也。 |
东瀛纪事 | 林豪 | 史学著作。作者林豪,字卓人,号孝廉,福建鹭江人。1862年(清同治元年)秋来到台湾,时值戴潮春起义失败。因综其见闻, 以成此书。正文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戴潮春起义经过及占领彰化县城经过,以及台湾各地官军防剿始末;下卷为官军收复彰化始末,及戴潮春被杀经过。文末附《丛谈》上下两编,收“凡正文不能备载者”入此。上编为与戴案有关事故,下编多为与戴案无涉的掌故。1957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将其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8种出版。 |
乌台诗案 | 朋九万 | 一卷。旧题宋朋九万编。是书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十三卷,胡仔《渔隐丛话》所录亦三卷有奇。《四库提要》考此一卷本当为后人“摭拾仔之所录,稍传益之,追题朋九万名”,而非陈振孙所云朋九万本书。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弹劾苏轼谤讪朝政,作诗讥讽神宗所行新法,因而下御史台狱,羁押四个多月,因御史台别称乌台,故称“乌台诗案”。本书即记此案始末经过。有明刻本、明秦氏玄览中枢抄本、清抄本(均存北京图书馆)、《说郛》(宛委山堂)本、《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本等。此外,清宋泽元辑录《杂记》一卷,《忏花盦丛书》又有《乌台诗案》一卷附《杂记》一卷本。 |
政海轶闻 | 陶菊隐 | 1934年8月.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陶菊隐先生的一部笔札《政海轶闻》。该书传主大多为民国政治舞台上的名流巨子,如袁世凯、蔡锷、熊希龄、徐世昌、王士珍、张敬尧、泞锟、吴佩孚、张作霖、张宗昌、冯玉祥、韩复榘、张辉瓒、苏曼殊、王闾运等。由于作者当时系名记者,长期养成了一种注重资料搜集、整理、积累的习惯 |
八十自叙 | 林语堂 | 《八十自叙》是林语堂先生的自传,内容计十三章,自童年故乡家庭始,中经攻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再后返国在北京教书,对所经过的三十年代及当时接触的人物有扼要的描述,最后是专心创作时代。作家于人生暮年之时所作,是站在一定高度上俯视自己八十年的过往历程,更宏观且客观地思考人生问题,对把握林语堂生平经历、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除去生活叙述之外,在思想方面,有论幽默、论老年,皆有独到的见解。最后是对主要作品的清查精点,读罢本书,对林先生作品更易了解,对这位情智谐融的哲人也有了概括的认识。 |
阎锡山回忆录 | 阎锡山 | 此系阎锡山所亲述其思想与经历的第一手史料,对了解乃至研究辛亥革命前后剧烈动荡的中国历史,必将有所裨益。 |
日本国志 | 黄遵宪 | 清末黄遵宪撰。四十卷。典志体日本史。黄氏于光绪初年随使日本时编纂。光绪十三年(1887)成书。意在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后“百务并修,气象一新”的情况,以供清廷取法。全书除卷首年表外,分国统、邻交、天文、地理、职官、食货等十二志。以详今略古史法,于《国统志》所记日本古史沿革及明治维新史,《邻交志》所记中日二千年来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史较详。而《职官》、《食货》诸志中,对明治维新后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记载尤为详实。兼用“史表”、“自注”、“史评”,叙史多夹以议论。征引日本原始资料广泛,采书至二百余种,凡维新以来政令、图表、条例,皆多采择。刊行后对戊戌变法影响颇大,是清末研究日本史的重要著作,日本学者誉其为近代中国人所撰日本史中最完善的一部。有光绪十六年羊城富文斋刻本。 |
鲁迅的青年时代 | 周作人 | 周作人生前亲自编定的最全面、最权威的文集。学者止庵穷数年之力校订,力求还原周作人作品原貌。全面的关于鲁迅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录,真实还原有血有肉的“人”之鲁迅。周作人,鲁迅二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最了解鲁迅的人之一。本书为鲁迅去世二十周年时,周作人应报刊之邀所写纪念文字的结集,是继《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之后又一种关于鲁迅的著作。其在前者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事实,且更为系统地介绍了鲁迅早年生活情状、学问兴趣所在、思想形成根基等。有别于当时诸多片面化、概念化的神化鲁迅之作,知堂尤为强调的是鲁迅作为“人”的一面,如《鲁迅的笑》《鲁迅与弟兄》各篇,让我们看到了“横眉怒目”而外“和蔼可亲”的鲁迅。 |
鲁迅的故家 | 周作人 | 《鲁迅的故家》是周作人晚年回忆鲁迅的重要著作之一,从“百草园”、“园的内外”、“鲁迅在东京”、“补树书屋旧事”四部分,记述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交游情状。不仅重笔勾勒活动于园内外的鲁迅,而且兼及背景中隐现的人事物,在其“生活着的空气”中,徐徐延展出一卷卷清末民初风俗画。文章沿承知堂怀人忆往之作平白真切、不落空言的风格,文字简洁朴讷,寥寥数笔,便曲尽人事物景情,为旁人所不及。 |
知堂回想录 | 周作人 | 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的长篇回忆录。1974年4月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作者在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自己从诞生到解放后七十余年的经历,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整个社会的变迁。全书共分为四卷,第一卷写从出生到去日本之前的生活经历。其中重点记叙了他出生的经过,家道的中落,以及到南京和北京求学等事件,第二卷写的是他在日本的生活,记载了辛亥革命对他的冲击。第三卷写他从日本回国,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北京大学任教,直到大革命失败后的经历。最后一卷写的是他在日伪时期沦为汉奸,抗战胜利后被捕入狱,以及解放后的生活历程。整部作品写得朴素自然,它展示了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由崛起到堕落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
资治通鉴直解 | 张居正 | 《资治通鉴直解》原名《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首辅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此书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片段与事件加以讲解,一方面通俗易懂,一方面也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先读经,后读史,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资治通鉴直解》是明朝隆庆六年,由两朝帝师张居正给万历小皇帝日讲的宫内读本。《资治通鉴直解》以最通俗的白话文写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还融入了大政治家张居正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当年为皇帝讲解《资治通鉴》,意在教育皇帝如何做一名圣明之君。即使在今天,此书对各级管理者与读者大众,依然可资借鉴,更可从中读出立身处世的智慧光辉。 |
成吉思汗传 | 冯承钧 | 此传是成吉思汗诸多版本中不可多得且与众不同的一个。作者简要的介绍了成吉思汗的身世、崛起及对蒙古诸部落的整合。对于成吉思汗的西征、平西夏与过世,作者相对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述却也并非赘述。此书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为人物作传而写,更为我们展现了成吉思汗时期中国的边疆史,民族史及地理志。此传作者以《元秘史》、《亲征录》、《元史》,以及西方巴儿脱德《蒙古侵略时代之突厥斯单》、伯希和考订诸文等基础,祥加考订,撰成此书。兼之作者通晓多种语言,对史实考证也十分审慎,实为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
东山国语 | 查继佐 | 此书记明亡殉国者传略。分省为编,以地系名,分浙语、舟山前语后涪、临门语,虔南语,右江语,中州语.楚语,闽语、粤徼语、粤语,西粤语、台湾前语后语、国语补、墨子语,后自序并诗十九章。每编签题为查东山笔、沈仲方阅,或东山散笔,墨庵补述。东山原著实名《国语,,取义于《诗经·国风》。采风诸围,记其士庶妇女,穷乡下邑,怀念京师,追思亡国而奋起斗争之事迹。原本应有十五国,虽经沈仲方增补,仅存十一困,有目缺传。传中名氏见于《罪惟录》列传者颇不乏人,详略互异,意在褒扬忠烈,叙事记人皆较简略。 |
安龙纪事 | 江之春 | 一卷。明江之春撰。《安龙纪事》记永历帝自广西南宁移跸贵州安龙府,有马吉翔者,原为北京内监长班,复为书办,冒功受宠,逢迎内监,官至文安侯,与内监庞天寿谋逼永历禅让位于孙可望,事发,求于太后得免。时孙可望恃兵自重,挟制明帝,马吉翔、庞天寿为之耳目,日夜谋禅位。永历亟发密敕予李定国军,被马吉翔探知,报于孙可望,遂兴大狱。与谋诸臣十八人,以欺君误国,盗宝绍诏罪连翩被戮。《安龙纪事》记密敕之狱事颇详,惟十八人姓名传闻不一。张鉴《冬青馆乙集》卷七记为吴贞毓、徐极、蒋乾昌、李元开、周元吉、杨忠、李顽、朱议、郑允元、赵庚禹、张镌、蔡縯、朱东旦、易士佳、任斗墟、胡士瑞、太监张福禄、全为国,而无林青阳、刘议新。朱希祖有《永历十八年先生记事》,考证尤详。《安龙纪事》有《记载汇编》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
也是录 | 邓凯 | 一卷。明末清初人邓凯撰。邓凯,江西吉安人,又名弘智,字无可,号药地和尚、是非和尚,生卒年月未详。唐王时,邓凯随杨廷麟、刘同升、万元吉等起兵,功授江西总兵。清军破赣州后,邓凯潜入云南,被永历授为扈从总兵,加督都同知衔,守卫宫禁。永历帝流亡入缅甸,邓凯侍从左右。南明亡后,清廷以邓凯隶满洲镶黄旗,不受,旋入昆明普照寺为僧。邓凯还着有《滇缅日记》、《滇缅纪闻》、《遗忠录》、《求野录》等书,《也是录》自题曰《自非逸史》,专记永历帝流亡入缅事。起于永历十二年(1658年)永帝入缅启程,迄于康熙元年(1662年)缅王献俘,永历被杀。书中所记均为邓凯亲历之事,记永历帝被俘遇害事甚详。全书简明扼要,用纲目体,前有冥鸿子无益氏序。全祖望称其“质无虚语”,“但其责李定国似太苛”。而今本《也是录》于李定国军中事记载甚略,与全祖望之言不合。傅以礼认为,《求野录》于李定国事颇详,或本为一书,因辗转传抄,致互有详略,后人遂另标名目,岐而为二。《也是录》有《明季野史汇编》本、《明末十家集》本、北京图书馆藏本《明季野史四种》传抄本、海盐朱氏旧藏《明季稗乘四种》抄本、吴江柳氏《明季野史杂抄》本、南京图书馆藏《三异词录》旧抄本、《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本、《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
东明闻见录 | 瞿共美 | 记载南明永历朝有关史事的史书,共一卷,明瞿共美著。《东明闻见录》只记载永历王朝四年史事,从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起,到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终,写到桂林沦陷、瞿式耜殉难便再无下文。瞿式耜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抗清将领,是永历王朱由榔的主要拥立者,也是永历朝抗清军事行动的主要支持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他具有坚韧不拔的非凡志向,在万分困难中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致力于复兴明王朝的事业。他拥戴永历帝、驻守桂林“都城”、协调各路抗清义军,为永历王朝的建立维持和当时的抗清运动都立下了汗马功勋,瞿共美作为瞿式耜的族人和部下,以瞿式耜幕府官员的身份常伴于瞿式耜左右,得以耳闻目睹永历王朝的许多军政大事。所以,一方面,《东明闻见录》中的许多记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本人对瞿式耜推崇备至,尊敬有加,故书中有关瞿式耜的记载中便难免有“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乃至于“为亲者讳”的倾向;有些关于瞿式耜的评价,也会难免有溢美之辞,有失公允,这也是我们在重视该书史料价值的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
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 冯玉祥 | 作者冯玉祥,此书以冯玉祥口述,其夫人李德全笔录,披露众多蒋介石鲜为人知的内幕。本书由初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动摇不定、民心尽失、为政不仁、一意孤行、蝇营狗苟、 倒行逆施、穷途末路九个部分组成,全景再现一代枭雄蒋介石失败与成就、耻辱与显赫复杂交织的心路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