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归庐陵日记 | 周必大 | 日记,周必大撰,《归庐陵日记》又称《癸未日记》、《癸未归庐陵日记》。隆兴元年(1163)三月,周必大因抨击天子倖臣获咎,辞官南归家乡庐陵(今江西吉安)。此日记主要记载其南归途中见闻、途中亲友应酬以及所历州县地理山川、交通道路、古迹名胜等,间加考证,足资参考。 |
龙飞录 | 周必大 | 周必大撰,《龙飞录》又称《壬午龙飞录》,乃周必大所第二部日记,内容紧接《亲征录》。“龙飞”,取意《易·乾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喻帝王即位。起绍兴午岁(1162)孝宗即位,所记主要为孝宗即位初期朝政政务,但凡军事动态、边疆军情、朝野铁闻、典章制度等都有涉及,是研究这一时期政治历史的重要资料。 |
文天祥 | 孙毓修 |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文天祥》孙毓修著。 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治今江西高安)、赣州(治今江西赣州)等州。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治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逃脱后,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不久兵败,退守广东。1278年被俘,于狱中作《正气歌》,誓死不屈。后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
朱子 | 孙毓修 |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朱子》孙毓修著。 朱熹, 字之晦,一字仲晦,号 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人。南宋 哲学家、教育家。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并讲学庐山白鹿书院。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 《朱子语类》等多种。据清人梁章钜《楹联丛话 ·卷一》载:“《朱子全集》卷后所附载联语尚 多,谨摘录如左,以见南宋时楹帖盛行,虽大 贤亦复措意于此矣。”唯朱熹联语颇欠文采, 而多含道统。如“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 古人心。”等。 |
官箴集要 | 佚名 | 成书于明朝,是仁和教谕汪天锡奉侍御张维之命编辑而成,集从政为官和治学为一体,以仁义礼乐为本,是历代官箴类作品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之一。书中辑录了诸多历史人物的佳言善行,既有经国济世的学问,又有从政为官的智慧;既有各种政务的操作方法和规则,也有调节政治关系的种种规定,为官员的实际选择提供了参照。从古至今,为官从政的具体操作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以民为本”的基本原则却得到了传承,为政者要爱民如子,要实行仁政,《官箴集要》在这些方面的规定具体而且实用,而这些规定是《官箴集要》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内容。 |
画家知希录 | 李放 | 《画家知希录》,九卷,李放撰。李氏认为有些画家之行迹,"可谓画苑之嘉谈,艺林之盛事",但画史未载,鲜为人知,是以把他们写出来,并以此作书题。(《自序》,见《清代传记丛刊》本,第81册第5页。)所记内容简略,且录自前人之作,但注明出处,如卷五任有刚传:"字无欲,平原人,官太原同知。山水苍秀,入宋人之室。弟子葛中谷传其术,每能乱真,以'山中人小印'别之。(《山左诗抄》)"(第81册第144页)有《辽海丛书》等版本。 |
岳飞 | 孙毓修 |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岳飞》孙毓修著。 岳飞,字鹏举,汤阴(今属河南)人。徽宗时,应募从军。高宗立,隶宗泽,为统制,屡败金兵。与张俊平定江淮,加神武右军副统制,升神武副军都统制。绍兴四年(1134年),授节度使,屯鄂州。五年,授两镇节度使,镇压杨么义军。六年,移军京西,置司襄阳。为张浚忌,解兵柄归家,旋复职。十年率军北伐,连克数州,中原大震,方指日渡河,以友军先退,势孤,又为十二道金牌催逼,忍痛班师。解兵权,为枢密副使。屡上书反对和议,秦桧诬以反,高宗令杀之,和议成。孝宗朝,谥武穆;宁宗朝,追封鄂王。治军严,善以少击众,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忠愤激烈,议论持正,尝曰: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后世极为推崇。 |
苏轼 | 孙毓修 |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苏轼》孙毓修著。苏轼 (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子。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第二名,官至礼部尚书。谥文忠。因上书论说王安石新法不便于民、下狱,又多次被贬、起复,曾为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最后被贬为琼州(今海南岛)别驾,后遇赦召回,死于常州。其名被王安石列入反对新法的“元祐党人”之一,因此死后很长时间其诗文在社会上禁行。诗、词俱为一代大家,影响深远。书画亦有很高成就,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书法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
司马光 | 孙毓修 |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司马光》孙毓修著。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反对王安石变法,于1071年退居洛阳。1085年哲宗即位,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罢新法。死后追封温国公。曾编撰《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
郭子仪 | 孙毓修 |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郭子仪》孙毓修著。郭子仪, 唐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出河北击败史思明,潼关失守后退兵朔方,拥立肃宗即位。后主持平叛,率军收复长安、洛阳。758年迁中书令。与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压回河北。进封汾阳郡王。后被夺兵权。代宗时仆固怀恩叛变,纠合回纥、吐蕃攻唐,他说服回纥统治者与唐联兵,共破吐蕃。 |
玄奘 | 孙毓修 |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玄奘》孙毓修著。玄奘,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代佛教学者、翻译家、旅行家,唯识宗创始人之一。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后遍访名师,精通经论。因感国内众说纷纭,决心西行赴天竺求法,以释所惑。行程五万里,历时十七年,名震五竺。回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又记旅行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和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中亚等地古代史地以及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中国民间根据其经历演绎创作出不少文艺作品,著名的有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 |
陶渊明 | 孙毓修 |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陶渊明》孙毓修著。陶渊明,东晋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初任江州祭酒,后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义熙初任彭泽令,不久弃官归隐。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其诗多描写田园生活与风光,往往寄寓其厌恶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风格兼有冲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散文、辞赋名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辞》《闲情赋》《五柳先生传》等。有《陶渊明集》。 |
李秀成自述 | 李秀成 | 《李秀成自述》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所写的一篇自述,全文约五万余字,现存33,300多字,比原本少10,000余字。1864年7月22日(同治三年六月十九日),李秀成兵败被俘。曾国藩在处决李秀成之前,令李秀成在囚笼中书写供词,自同治三年六月廿七日至七月六日,每日约写七千字。曾国藩亲自审阅,供状上每行每句都有曾国藩朱笔圈点,改正人名、地名的错误和错字,“其谀颂楚军者删之,闲言重复者删之”。例如:“有一日”简化为“一日”,“具”改为“俱”;“寻”改为“浔”,“两国奸民”改为“曾帅追兵”,也有写成“左京堂”之误,曾国藩却不改正为“左宗棠”。李秀成被处决后,曾国藩将其自述原稿删改一部分,并撕毁原稿第74页以后的内容,命人抄写送军机处,名为《李秀成亲供》,只有二万七千余字,原稿送曾纪泽处珍藏。 |
康熙瑞安藩乱记 | 佚名 | 清鲍廷荐撰,一卷,孙诒让跋。咸丰二年抄本,杨绍廉手写本,存温州图书馆。原题《困苦悲愤记》,瑞安鲍廷荐景生著。首有林宗弼《叙》,称廷荐“廪膳生员”,事迹无考。此本不知何人重抄,字画潦草,幸首尾尚完具耳。所记皆康熙间闽藩耿精忠叛,使曾养性渡据瑞安及大兵平寇首尾之事。以骈文纪之,词颇俚拙。其中若以耿藩名贞忠,又云江西有雁门关,皆传闻之误。惟所记本邑各事,则多出于目睹,故翔实足凭。自康熙距今二百余年,文献散佚,幸有流传,固不必以文词工拙求之矣。每句皆有小注,亦复甚详。然林《叙》作于康熙丁巳秋,其举廷荐名已称“讳”,知作《叙》时廷荐已亡。而注中诛耿藩事,或他人所增益,抑或林《叙》“讳”字为重录者所窜入,莫能定也。 |
居官日省录 | 佚名 | 清代官箴,六卷,(清)觉罗乌尔通阿编。四部分类史部职官类细目之一。著录有关官吏道德,为官的教条及帝王大僚诰命官属的书。 |
禁火葬录 | 佚名 | 本书收集的同治年间翰林钱宝廉根据石门县举人所反映的嘉兴地区土民进行火葬的情况而向清廷上折,奏请出示严禁,清廷据折饬令地方官出示晓禁的资料。清朝以满族统治为主,满俗亦习火葬,清初仍然沿用,至中期则一改旧例,严禁火葬,且诉诸礼法,这是满族汉化的标志之一。尽管政府颁布礼法,并鼓励设立义冢,火葬之风并未杜绝,这说明,葬俗不只是伦理问题,它涉及到政治、经济、人口、土地、社会意识、社会治安、宗教信仰等方面。该资料对研究近代社会史、文化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有浙湖最乐斋善书坊光绪乙酉(1885年)重刻板,现据同善斋善书坊光绪丙戌(1886年)重刻藏板整理。原书藏于南京图书馆。 |
全面抗战论 | 潘汉年 | 潘汉年著,生活书店,1938年1月第1版。本书收录“全面抗战释”、“全面抗战中政治动员的基点”、“如何确保抗战的全部胜利”、“群众动员的基本问题”、“上海中立区问题”、“承认上海中立区的外交意义”等22篇文章。 |
诸葛亮 | 孙毓修 |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诸葛亮》孙毓修著。诸葛亮,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字孔明,人称“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属湖北襄樊),建安十二年(207)出山,任刘备军师,221年刘备称帝,拜为丞相。死谥忠武。 |
班超 | 孙毓修 |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班超》孙毓修著。班超 (32—102)东汉名将、外交家。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固弟。本读诗书,后投笔从戎,随外戚窦固击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西域31年,为西域都护,巩固了汉在西域的统治。封定远侯。暮年回京,不久病死。 |
马援 | 孙毓修 |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孙毓修著。 马援,东汉名将。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为新莽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依附陇西隗嚣,终归刘秀。建武十一年(35年)任陇西太守,破先零羌。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将军,镇压交趾征侧、征贰起义,封新息侯。后病死于征“武陵蛮”途中。精于相马术,著有《铜马相法》。 |
张良 | 孙毓修 |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孙毓修著。张良,西汉初大臣。字子房。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谋刺秦始皇未遂。后更姓名,亡匿下邳 (今江苏邳县西南),得《太公兵法》。前208年,聚众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汉朝建立,封留侯。刘邦曾夸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信陵君 | 孙毓修 |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孙毓修著。信陵君,即“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门下有食客三千。公元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将军晋鄙,因惧秦,救援途中观望不前。他设法窃得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兵权,解赵之围。前247年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军。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合称“战国四公子”。 |
苏秦 | 孙毓修 | 《少年丛书》之一,《少年丛书》最早于1908年冬天由张元济主持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出版,又名《中外伟人的传略》。《少年丛书》共28册,分别讲述了28位中外名人的人生故事。《苏秦》孙毓修著。苏秦,战国时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字季子。奉燕昭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为燕复仇。齐湣王末任齐相。秦昭王约齐湣王并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与燕、韩、赵、魏合纵攻秦,被赵封为武安君。秦被迫废帝号,并归还部分魏、赵之地。齐乘机攻灭宋。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其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 |
贞观政要译注 | 吴兢 | 集录唐代“贞观之治”的政治法律观点和业绩的重要文献。唐吴兢撰。它分类编辑了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以及唐代的政治法律设施。全书包括《刑法》、《公平》、《赦令》、《君道》、《君臣鉴戒》、《择官》、《政体》、《纳谏》等,共10卷40篇,记述了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太宗君臣“安人宁国,先存百姓”、“正身修德”等的治国思想;削减繁苛,法贵宽平,简约刑罚的立法思想和“设法与天下共之”的守文奉法的“慎杀”的司法思想。《贞观政要》中关于贞观年间的史实比《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等书都较详尽,是研究唐初和中国封建政治和法律思想的重要文献。 |
战国策译注 | 佚名 | 简称《国策》。国别体史书。一般认为由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官或策士的史料、笔录编纂而成,非一时一人之作。最后编定者乃西汉末刘向。刘向校录群书时发现诸抄本“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便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去其重复,得三十三篇。“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刘向《校战国策书录》)。此名遂沿用至今。此书记载春秋以后至楚汉之起的二百四十五年间史事(前453—前209)。内容主要为当时策士、谋臣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和有关主张、言辞。广泛地反映了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历史。较之其他史书,则显虚构成分多,文学性强。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其中所记策士、谋臣之思想、情操及所起的历史作用各不相同:有不择手段追名逐利者,如苏秦、张仪之流,朝秦暮楚,权谋谲诈;有排难解纷、消兵弭战者;有不畏强暴、沉毅勇决者,如荆轲、唐雎等。也颂扬了一些有作为的统治者,表现了一些以民为本、崇尚革新的进步思想。所记多有夸张失实处,其思想内容在封建时代颇遭非议。然艺术成就却为世所公认。其文特点长于记事,善夸张渲染; 说辞气势磅礴,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或曲折迂回,巧设机彀,或危言耸听,颇具说服力; 善以对话刻画人物形象; 大量运用寓言、比喻、典故,尤显生动活泼; 语言铺张扬厉,富于文采。对汉以后的辞赋家、散文家均有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