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

百官二。

○寝园署掌守卫宗庙。 文宗定: *大庙署令一人秩从五品; 丞二人正七品。 神宗五年升令为 秩。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改为寝园署属典仪寺令降正七品丞省一人降正八品后又降令从七品丞从八品。 恭愍王五年复改*大庙署复升令正五品丞从七品加置注簿从八品。 十一年复改寝园署员吏如故。 十八年复改*大庙署二十一年复改寝园署。吏属文宗置史四人记官二人。

○诸陵署掌守护山陵。 穆宗朝有诸陵署令丞。 文宗定: 令一人秩从五品; 丞二人从七品。 神宗五年升令为 秩。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为典仪寺所辖。 恭愍王五年只置丞仍从七品。 十一年复置令从五品丞仍旧。吏属文宗置史六人记官二人。

○司 署掌供酒醴。 文宗定: 良 署令二人秩正八品; 丞二人正九品。 后改为掌醴署。 肃宗三年复为良 署忠烈王五年罢宣送酒色倂于本署加置 上 外别监各一人。 三十四年忠宣改为司 署置: 提点三人兼官正五品; 令仍二人其一兼官升正五品; 丞仍二人其一兼官升正六品。 加置: 直长一人正七品; 副直长一人正八品。 后罢提点降令正六品丞正九品直长副直长如故。 恭愍王五年复改良 署又升令正五品丞正六品。 十一年复改司 署员吏如故。 十八年复改良 署二十一年复改司 署。吏属文宗置史六人记官二人。

○司膳署掌供膳羞。 穆宗朝有尙食局奉御直长食医。 文宗定: 奉御一人秩正六品; 直长二人正七品; 食医二人正九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改司膳署以御厨别厨迎送倂焉置: 提点一人兼官正五品; 令三人其一兼官正五品; 丞三人其一兼官正六品; 直长三人正七品; 副直长三人正八品。 后罢提点丞副直长降令为正六品复置食医正九品。 恭愍王五年复改尙食局改令为奉御直长食医如故。 十一年复改司膳署改奉御为令。 十八年复改尙食局复称奉御。 二十一年复改司膳署又复称令。吏属文宗置书令史四人记官二人 士一人杂路八人。

○奉医署掌和御药。 穆宗朝有尙药局奉御侍御医直长医佐。 文宗定: 奉御一人秩正六品; 侍医二人从六品; 直长二人正七品; 医佐二人正九品; 医针史二人药童二人。 忠宣王二年改掌医署后改奉医署置: 令正六品; 直长正七品; 医佐正九品。 恭愍王五年改尙医局改令为奉御直长医佐如故。 十一年复改奉医署改奉御为令。 十八年复改尙医局又改称奉御。 二十一年复改奉医署仍改为令。 恭让王三年倂于典医寺。吏属文宗置书令史二人 士二人。

○掌服署掌供御衣。 穆宗朝有尙衣局奉御直长。 文宗定: 奉御一人秩正六品; 直长一人正七品。 忠宣王二年改掌服署改奉御为令直长如故。 恭愍王五年复改尙衣局改令为奉御。 十一年复改掌服署改称令。 十八年复改尙衣局又称奉御。 二十一年复改掌服署又称令。 恭让王三年倂于工曹。吏属文宗置书令史四人记官二人注衣一人。

○司设署掌供铺设。 穆宗朝有尙舍局奉御直长。 文宗定: 奉御一人秩正六品; 直长二人正七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改司设署置: 提点一人兼官正五品; 令二人亦正五品; 丞二人正六品; 直长二人正七品; 副直长二人正八品。 后罢提点降令正六品丞正九品罢副直长。 恭愍王五年改尙舍署改令为奉御直长丞如故。 十一年复改司设署又改奉御为令罢丞。 十八年复改尙舍署又改令为奉御复置丞。 二十一年复改司设署仍改为令。吏属文宗置书令史四人记官二人幕士四十人。

○奉车署掌内廐。 穆宗朝有尙乘局奉御直长。 文宗定: 奉御一人正六品; 直长二人正七品。 忠宣王二年改奉车署以奉御为令。 恭愍王五年复改尙乘局以令为奉御。 十一年复改奉车署又改奉御为令。 十八年复改尙乘局又改称奉御。 二十一年复改奉车署又改为令。 恭让王三年倂于重房。吏属文宗置书令史四人承旨五十人。

○供造署掌御用器玩。 穆宗朝有中尙署令。 文宗定: 令一人秩正六品; 丞二人正八品。 忠宣王二年改供造署。 恭愍王五年复改中尙署以令为奉御。 十一年复改供造署以奉御为令。 十八年复改中尙署令丞如故。 二十一年复改供造署。吏属文宗置史六人记官二人 士一人。

○京市署掌勾检市廛。 穆宗朝有京市署令。 文宗定: 令一人秩正七品; 丞二人正八品。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升令权 。 三十四年忠宣增丞为三人。 恭愍王五年降丞从八品。吏属文宗置史三人记官二人。

○膳官署掌祀宴馔膳。 穆宗朝有大官署令。 文宗定: 令二人秩从七品; 丞四人从八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改为膳官署属司膳署员额品秩仍旧。 恭愍王五年复改大官署。 十一年复改膳官署。 十八年复改大官署。 二十二年复改膳官署。吏属文宗置史六人记官二人 士一人。

○掌冶署掌镕冶之事。 文宗定: 令二人秩从七品; 丞二人正八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罢掌冶署置营造局: 使从五品; 副使从六品; 直长从七品。 忠宣王二年罢营造局复置: 掌冶署令从七品; 丞从八品。 恭让王三年。 倂于工曹。吏属文宗置史四人记官二人 士一人。

○都校署掌工作之事。 文宗定: 令二人秩从八品; 丞四人正九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罢都校署置杂作局: 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直长从七品。 忠宣王二年罢杂作局复置都校署: 令正八品; 丞正九品。 恭愍王五年降令从八品恭让王三年倂于缮工寺。吏属文宗置监作四人书令史四人记官二人。

○典乐署掌敎阅声律。 穆宗朝有*大乐署令。 文宗定: 令一人秩从七品; 丞二人从八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改为典乐署属紫云坊改定员吏置: 令二人正七品; 长二人从七品; 丞二人史二人 从八品; 直长二人从九品。[紫云坊亦是年置有: 提点一人正五品; 使一人正五品; 副使二人正六品; 判官二人正七品。 寻罢之。] 后降令从七品罢长升直长从七品加置副直长从九品。 恭愍王五年复改*大乐署令仍从七品复置长亦从七品史丞仍从八品直长复降从九品罢副直长。 十一年复改典乐署员秩 仍十八年复改*大乐署二十一年复改典乐署。 恭让王三年别置雅乐署习宗庙乐歌。吏属文宗置史六人记官二人。

○内园署掌诸园苑。 文宗置: 令二人秩从七品; 丞二人从八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为司膳署所辖增丞为四人。吏属文宗置史四人记官二人 士一人。

○供驿署掌诸道程驿。 文宗定: 令二人秩从七品; 丞二人从八品。 恭让王二年司宪府启: "供驿署主铺马起发而每于私所开印移文人轻职要请托易行驿马日 驿卒日散愿自今令常坐公厅必据都堂公牒印给。"吏属文宗置史四人记官二人幕士四十人。

○典廐署掌饲杂畜。 穆宗朝有典廐署令。 文宗定: 令一人秩从七品; 丞二人从八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为典仪寺所辖。吏属文宗置史三人记官二人 士一人。

○掌牲署掌荐牺牲。 文宗置: 令一人秩从八品; 丞二人正九品。 沿革未考。吏属文宗置史三人记官二人。

○都染署掌色染。 文宗定: 令一人秩正八品; 丞二人正九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倂杂织署为织染局属缮工司置: 使二人其一兼官从五品; 副使一人从六品; 直长一人从七品。 后忠宣以织染等事阙废令内谒者监内侍伯内谒者长源亭直各二人任其事。 二年分为都染署复置: 令正八品; 丞正九品。吏属文宗置史四人记官二人。

○杂织署掌织 。 文宗定: 令二人。 秩正八品; 丞二人正九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倂于都染署为织染局后复置杂织署令丞如故。吏属文宗置史四人记官二人。

○司仪署掌赞礼。 文宗定: 令一人秩正八品; 丞二人正九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增令为二人降从八品丞仍二人降从九品。吏属文宗置史四人记官二人。

○守宫署掌供帐幕。 文宗置: 令二人秩正八品; 丞二人正九品。 沿革未考。吏属文宗置史六人记官三人幕士五十人。

○典狱署掌狱囚。 国初始置典狱署。 成宗十四年改为大理寺有评事。 文宗复改为典狱署置: 令一人秩正八品; 丞二人正九品。 忠宣王罢恭愍王十一年复置: 令从八品; 丞从九品。吏属文宗置史二人记官三人。

○*大仓署穆宗元年有*大仓署令。 文宗定: 令二人秩从七品; 丞四人从八品。 沿革未考。吏属文宗置史五人记官四人 士二人。

○大盈署文宗定: 令一人秩从七品丞二人。 沿革未考。吏属文宗置史三人记官二人 士一人。

○ 储仓掌供上米 。 文宗时京城有左右仓以近侍为别监。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改右仓为 储仓置: 使一人秩正五品; 副使一人正六品; 丞一人正七品。 恭愍王降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丞从七品增置注簿从八品。

○广兴仓掌百官禄俸。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改左仓为广兴仓置: 使一人秩正五品; 副使一人正六品; 丞一人正七品。 恭愍王降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丞从七品增置注簿从八品。

○料物库掌御 米谷。 忠宣王二年改备用司为料物库置: 使秩从五品; 副使从六品; 注簿从八品。

○义盈库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置: 使一人秩从五品; 副使一人从六品; 直长一人从七品。 恭愍王增置注簿从八品。

○长兴库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以大府上库为长兴库置: 使一人秩从五品; 副使一人从六品; 直长一人从七品。 恭愍王降使从六品革副使直长置注簿从八品。

○常满库忠宣以大府下库为常满库置: 使一人秩从五品; 副使一人从六品; 直长一人从七品。 恭愍王降使从六品革副使直长置注簿从八品。

○内库文宗置: 使一人秩从六品; 副使二人正八品。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以使为权 。吏属文宗置史四人承旨二十人。

○内房库忠宣王元年倂云臻仓于富兴仓寻改为义成仓置: 使秩从五品; 副使从六品; 丞从七品。 忠肃王十二年改为内房库罢员吏。 十七年复为义成仓置员吏委* {纠}正监之。 恭愍王四年复称内房库罢禄官及* {纠}正置提举别监。

○德泉库忠宣王时有德泉仓: 使秩从五品; 副使从六品; 丞从七品。 忠肃王十二年改为德泉库罢员吏。 十七年复置员吏委* {纠}正监之。 恭愍王四年罢禄官及* {纠}正置提举别监。

○义 仓恭愍王置: 丞秩从七品; 注簿从八品。

○常积仓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始置之: 使一人正五品; 副使一人正六品; 丞一人正七品。 沿革未考。

○宝兴库忠肃王后八年忠惠王私置之。 忠惠后四年罢有备仓倂于本库。 忠穆王罢之以其所聚土田奴婢还本处。[有备仓: 有使从五品; 副使从六品; 丞从七品; 注簿从八品。]

○典 库恭愍王五年置: 令秩从七品; 丞从八品。 十一年革令十八年复置令。

○架阁库掌藏图籍。 恭愍王五年置: 丞秩从七品; 注簿从八品。

○惠济库恭愍王十一年置: 令秩从七品; 丞从八品; 录事从九品。

○义济库恭愍王十年置: 令秩从七品; 丞从八品; 录事从九品。 恭让王三年倂于惠济库。

○资赡司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置济用司: 知事二人秩正五品; 使四人其二兼官正五品; 副使二人其一兼官正六品; 丞二人正七品。 忠宣王二年改为资赡司革知事升使从四品副使正五品革丞置注簿正八品寻罢之。 恭让王四年置资赡楮货库寻又罢之。

○宝源解典库恭愍王十八年置: 使秩从五品; 副使从六品; 丞从七品; 注簿从八品; 录事从九品。 恭让王三年倂供办署济用库于本库。[*()让{恭让}曾罢准备色置济用库。]

○大淸观忠宣王置判官秩从九品主藏纛凡出征必 于本观。 恭愍王将讨红贼制大纛设官为纛赤。 辛禑三年以纛赤每政 用其弊不细汰之。

○五部太祖二年立。[东南西北中五部。] 文宗定: 五部使一人四品以上; 副使一人五品以上; 录事各二人甲科权务。 后五部录事升八品。 高宗四年改置判官二人录事二人搜检亡卒。 七年以录事复为权务后复置副使。 忠烈王十三年改副使为副令秩从六品。 三十四年忠宣倂于开城府忠惠王元年复置五部令后改令为副令。 恭愍王五年改定: 五部令从六品; 录事权务。 十一年改令为副令十八年复改为令。

○延庆宫提举司文宗定: 延庆宫使一人副使一人录事二人丙科权务。 忠宣王五年始置提举司: 提举一人副提举二人提控二人正七品; 司 八人正八品; 司涓八人正九品。吏属文宗置记事二人记官二人史二十人。

○掖庭局国初称掖庭院。 成宗十四年改掖庭局。 文宗定官制: 内谒者监一人正六品; 内侍伯一人正七品; 内谒者从八品。 监作一人书令史记官给使三人; 又南班之职本限七品; 职事员凡三十六人内殿崇班四人正七品; 东西头供奉官各四人从七品; 左右侍禁各四人正八品。 左右班殿直各四人从八品; 殿前承旨八人正九品。 又有殿前副承旨尙乘内承旨副内承旨为南班初入仕路。 睿宗十一年改殿前承旨为三班奉职副承旨为三班借职尙乘内承旨为三班差使副内承旨为三班借差。 忠烈王四年金周鼎建议以内寮不可皆令启事择人为申闻色。[内寮传命者称辞掌门 者称金直不知始于何代。] 三十四年忠宣改为内谒司置: 伯二人正三品; 令二人从三品; 正二人正四品; 副正二人从四品; 仆二人正五品; 谒者二人从五品; 丞二人正六品; 直长二人从六品; 内殿崇班四人正七品; 东头供奉官四人西头供奉官四人 从七品; 右侍禁四人左侍禁四人 正八品; 右班殿直四人左班殿直四人 从八品; 内班从事四人从九品。 忠宣王元年罢内谒司复为掖庭。 二年改为巷庭后复改掖庭置: 内谒者监正六品; 内侍伯正七品; 内谒者从八品。 又置: 内殿崇班从七品; 东头供奉西头供奉从七品; 左侍禁右侍禁左班殿直右班殿直 从八品; 内班从事从九品。

○内侍府恭愍王五年改宦官职设内詹事内常侍内侍监内承直内给事宫 丞奚官令后置内侍府秩比开城府: 判事一人正二品; 检校三人同判事一人从二品; 检校三十二人知事一人正三品; 检校三十八人佥事一人从三品; 检校二十八人同知事二人正四品; 同佥事二人从四品; 左承直二人正五品; 右承直二人从五品; 左副承直一人正六品; 右副承直一人从六品; 司谒一人正七品; 谒者一人从七品; 宫 丞一人正八品; 奚官令一人从八品; 给事一人正九品; 通事一人从九品。 辛禑罢之恭让王复之阶三品。

内职。

○内职国初未有定制后妃而下以某院某宫夫人为号。 显宗时有尙宫尙寝尙食尙针之职又有贵妃淑妃等号靖宗以后或称院主院妃或称宫主。 文宗定官制: 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正一品。[外命妇: 公主大长公主正一品; 国大夫人正三品; 郡大夫人郡君正四品; 县君正六品。] 忠宣王改宫主为翁主忠惠以后后宫女职尊卑无等私婢官妓亦封翁主宅主。

宗室诸君[异姓诸君]。

○国初宗亲称院君大君。 显宗以后封公侯下者为元尹正尹或有兼尙书中书令又或带*大尉司徒司空。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改官制定: 大君院君正一品; 诸君从一品; 元尹正二品; 正尹从二品。 忠宣王二年敎曰: "元尹正尹古之高爵自今宗亲除之者坐于政丞之上异姓坐于本品之列。" 恭愍王五年复置公侯。 十一年复用忠宣之制。 恭让王二年宪府上* 曰: "宗亲不任以事古之制也近年多带成众爱马仓库宫司提调乞皆停罢以尊王亲其元尹正尹年满十五岁许除授其未满者虽制下毋得受禄。" 从之。

○异姓诸君初用公侯伯子男之号。 忠宣王改官制定: 诸君从一品; 元尹从二品; 正尹正三品。 恭愍王五年改诸君为公侯伯。 十一年改: 府院君正一品; 诸君从一品。

东宫官。

○显宗十三年立太子置师保及官属: 司议郞一人司直一人通事舍人二人丞注簿录事各一人。 文宗八年命有司选三品官之孙五品以上官之子二十人为东宫侍卫公子五品官之孙七品以上官之子十人为侍卫给使永为定制。 二十二年置: *大师*大傅*大保各一人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各一人从二品; 宾客四人正三品; 左右庶子各一人正四品; 左右谕德各一人正四品; 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各一人从四品; 左右赞善大夫各一人中舍人一人中允一人 正五品; 洗马一人典内一人 从五品; 文学一人司议郞一人 正六品; 侍读事一人。 詹事府: 知府事一人詹事一人正三品; 少詹事一人从三品; 丞一人正六品; 司直一人正七品; 注簿一人从七品; 录事一人正九品。 又置: 家令一人从四品; 仆一人从五品; 内直郞一人从六品; 宫门郞从六品; 率更寺事率更令从五品; 率更士二人药藏郞一人正六品; 药藏丞正八品; 左右司御率府率副率左右监门率府率副率左右淸道率府率副率左右内率府率副率又有侍卫上大将军。 肃宗三年立太子备宫僚依文宗之制。 睿宗十一年定太子官属: *大少师傅保宾客庶子谕德侍讲侍读学士赞善中舍人中允詹事少詹事率更令。 品秩 依文宗之制余 不置。 仁宗九年立詹事府: 左右詹事各一人司直一人注簿一人录事一人春坊通事舍人二人。 神宗卽位以文武官子弟三十余人充春坊侍卫公子给使。 忠烈王二年置世子詹事府: 丞司直注簿录事各一人。 又置春坊通事舍人一人。 三年置世子师傅保贰师调护詹事府知事左右赞德左右庶尹。 其余宫官皆置之。 三十四年忠宣置世子府: 咨议一人正三品兼官; 翊善一人正五品; 伴读一人从五品; 直讲一人正六品; 丞一人从六品; 司直一人从六品; 记室 军二人正七品。 恭让王二年置知书筵同知书筵及侍学寻改知书筵为世子左右师同知书筵为左右宾客侍学三品为左右辅德四品为左右弼善五品为左右文学六品为左右司经。 三年置澄源堂改世子左右司经为澄源堂左右司经又立春坊院专掌东宫事务置: 知院事一人正四品; 左右卫率各一人正五品以武官为之; 咨议一人正六品; 洗马一人正七品; 长史一人从七品。吏属显宗置书令史二人掌固二人。 文宗置令史二人书令史一人书艺二人计史一人记官二人书手二人书者四人。

诸妃主府[诸王子府]。

○凡册封妃主则必立殿置府备僚属。 文宗定官制: 府置左右詹事少詹事注簿录事各一人令史书令史书艺各一人记官二人; 殿置通事舍人二人给事二十人。 忠烈王加置: 府丞一人指谕行首各二人牵龙四人侍卫军五十人守护员二人殿书题二人。 恭愍王改官制: 府置左右司尹正三品丞注簿舍人正七品录事正九品又或置左右司禁; 小府不置司尹。

○诸王子必置府备僚。 文宗定官制: 诸王府典签一人从八品; 录事一人从九品; 书艺一人。 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改官制: 王子府置翊善一人正五品; 伴读一人正六品; 直讲一人从六品; 记室 军一人正七品。 妃父及尙公主者亦立府置典签录事。

诸司都监各色。

○都评议使司。[国初称都兵马使。 文宗定官制: 判事以侍中平章事 知政事政堂文学知门下省事为之; 使以六枢密及职事三品以上为之; 副使六人正四品以上卿监侍郞为之; 判官六人少卿以下为之; 录事八人甲科权务。吏属有记事十二人记官八人书者四人 士一人。 忠烈王五年改都兵马使为都评议使司。 凡有大事使以上会议故有合坐之名。 事元以来事多仓卒佥议密直每为合坐。 恭愍王元年令五军录事管勾都评议使司案牍。 辛昌时都评议司六色掌改为吏礼户刑兵工六房录事又知印二十员分十人为知印十人为宣差宣差任使外。 又以开城厚德慈惠府判事及尹皆兼都评议司。 恭让王二年加置经历司以统六房。 经历一人三四品都事一人五六品皆以文臣为之。 又以各年贡举杂业不仕者属为典吏阶七八品以任书写。 又以门下府三司密直司正员为判司事同判司事兼司事。 其余商议及开城府艺文馆员不许兼之。 四年各司受 公事皆令直报都堂勿隶六曹。]

式目都监。[文宗定: 使二人省宰; 副使四人正三品以上; 判官六人五品以上; 录事八人甲科权务。 忠宣王二年敎曰: "式目掌邦国重事其以佥议政丞判三司事密直使佥议赞成事三司左右使佥议评理为判事以知密直以下为使又置商议式目都监事。" ]

三军都摠制府。[恭让王三年省前军后军只置中军左军右军为三军都摠制府统中外军事以受田散官及居新旧京坼者四十二都府各成众爱马分属焉。 都摠制使一人侍中以上; 三军摠制使各一人省宰以上; 副摠制使各一人通宪以上; 断事官二人正顺以下五品以上; 经历一人四五品; 都事一人五六品; 六房录事各一人军录事一人六房典吏各三人。]

巡军万户府。[有都万户上万户万户副万户鎭抚千户提控。 恭愍王十八年改为司平巡卫府置: 提调一人判事三人 详官四人巡卫官六人评事官五人。 辛禑复改为巡军万户府恭让王元年使*(){掌}捕盗禁乱。]

尙瑞司。[卽政房或称知印房或称箚子房。 辛昌改为尙瑞司: 判事四人两府兼之; 尹一人代言兼之; 少尹一人丞注簿直长录事各二人亦皆以他官兼之。]

印符郞。[掌王府印信。 毅宗时有符宝郞。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定印符郞二人秩从六品寻罢之。]

承旨房。[掌出纳之任。 忠烈王二十四年忠宣罢承旨房以其任委词林院寻复置承旨房。 三十四年忠宣改为印信司置: 使二人秩从三品; 副使二人从四品; 判官二人从六品。  皆兼官。]

会议都监。[员额无定以 练事务者充之。 文宗所定。]

迎送都监。[文宗定: 判事三人副使四人判官四人录事四人乙科权务。吏属记事四人记官二人书者四人 士一人。 忠宣倂于尙食局后复置。]

四面都监。[文宗定: 使各二人职事三品以上; 副使各四人判官各四人甲科权务。 恭让王三年罢。]

删定都监。[文宗定: 判官四人甲科权务。吏属记事六人记官一人 士一人。 恭让王三年罢。]

典牧司。[文宗定: 判事以省宰为之; 使二人枢密及六尙书为之; 副使二人正四品以上; 判官二人 上; 录事四人乙科权务。吏属记官记事书者 二人。]

八关宝。[文宗定: 使一人四品以上; 副使二人五品以上; 判官四人甲科权务。吏属记事二人记官一人 士一人。]

勾覆院。[文宗定: 判官七人重监二人甲科权务。吏属记事六人记官六人。 恭让王三年罢。]

内庄宅。[文宗定: 使一人三品以上; 副使五品以上; 判官二人甲科权务。吏属记事四人记官一人 士一人。 忠宣王为尙食局所辖。]

都斋库。[文宗定: 使一人四品以上; 副使三人六品以上; 判官二人乙科权务。吏属记事四人记官一人给使二人。]

都祭库。[有副使判官甲科权务。 恭让王三年罢。]

奉先库。[宣宗十年置于广仁馆畜谷米以备先王先后忌晨供办。 使一人副使一人判官二人乙科权务。 恭让王三年罢。]

内弓箭库。[文宗定: 判官二人乙科权务。吏属记事二人记官二人。]

仓库都监。[文宗定: 使一人三品兼之; 副使一人五品兼之; 判官二人乙科权务。吏属有记事记官。 恭让王三年罢。]

行廊都监。[文宗定: 使一人三品兼之; *(){副}使一人五品兼之; 判官二人乙科权务。吏属有记事记官。 熙宗四年以宰枢为别监又置使副使录事。]

 头店。[文宗定: 录事二人乙科权务。吏属记事一人记官一人书者二人。 恭让王三年罢。]

聚仙店。[文宗定: 录事二人乙科权务。吏属记事一人记官一人书者二人。]

庆仙店。[文宗定: 录事二人乙科权务。吏属记事一人记官一人书者二人。]

书籍店。[文宗定: 录事二人丙科权务。吏属记事二人记官二人书者二人。 忠宣倂于翰林院后复置。 恭让王三年罢四年置书籍院掌铸字印书籍有令丞。]

给田都监。[文宗定: 录事二人丙科权务。吏属记事四人记官一人。 恭让王四年罢倂于户曹。]

祭器都监。[文宗定: 使二人三品兼之; 副使五品兼之; 判官六人丙科权务。吏属记事二人记官二人书者二人。]

卤簿都监。[文宗定: 使二人三品兼之; 副使五品兼之; 判官二人丙科权务。吏属记事二人记官一人书者二人。 恭让王三年罢。]

都 院。[文宗定: 录事二人丙科权务。吏属记事二人。 忠宣王倂于民部。]

东西大悲院。[文宗定: 使各一人副使各一人录事各一人丙科权务。吏属记事二人以医吏差之书者二人。 忠肃王十二年敎曰: "惠民局济危宝东西大悲院本为济人今皆废 宜复修营医治疾病。" ]

济危宝。[光宗十四年始置。 文宗定: 副使一人七品以上; 录事一人丙科权务。 恭让王三年罢。]

惠民局。[睿宗七年置: 判官四人以本业及散职互差乙科权务。 忠宣王为司医署所辖。 恭让王三年改惠民典药局。]

东西材场。[文宗定: 判官各二人丙科权务。吏属记事各二人。 恭让王三年罢。]

光军司。[定宗二年置之。 后改光军都监。 显宗二年复改光军司。]

征袍都监。[掌军士衣服。 宣宗元年见。]

养贤库。[睿宗十四年置: 判官丙科权务。 高宗三十年加设四员分二员遣库属田地所在使劝农输税令二员在库监收岁终国子监考勤慢升黜。]

宫阙都监。[光宗十二年置修营宫阙都监。 文宗三十年置宫阙都监。 辛禑六年又置。]

管弦房。[文宗三十年置。 恭愍王十一年定: 判官杂权务。 恭让王三年罢。]

街衢所。[文宗三十年置。]

救济都监。[睿宗四年置之。 忠穆王四年又置赈济都监。 辛禑七年又置赈济色。]

礼仪详定所。[睿宗八年置。]

额号都监。[仁宗八年置有使副使判官。]

平斗量都监。[明宗三年李义方奏置斗升皆用 犯者配岛未逾年复旧。]

别例祈恩都监。[明宗八年术僧致纯言: "国家自庚寅至癸卯然后患难稍 宜令两班禄俸二十石以上十石例出一斗用充斋祭之费以事祈禳则 乱可 。" 宰相皆曰: "可。" 遂置都监高宗四年丹兵来侵省枢两府议立祈恩都监抽* {敛}禄科米设斋醮以禳之。]

山川裨补都监。[神宗元年宰枢及重房崔忠献等集术士议国内山川裨补延基事遂置都监。]

输养帐都监。[神宗二年置。]

五家都监。[神宗二年置。]

戎器都监。[高宗十年置之忠烈王元年又置军器造成都监。]

敎定都监。[崔忠献擅权凡所施为必自都监出瑀亦因之。]

救急都监。[高宗四十五年置使副使判官各二人录事五人。]

 

净事色。[高宗时诸事未具久废亲醮至四十五年取权臣家净事色器械以充其用选差内侍 上 外勤恪者称内侍净事色每政超资除授。 有势者争入员数渐多。 忠宣王改净事色为斋醮都监。 恭让王三年罢。]

行从都监。[元宗五年置有判事使副使判官录事。]

田民辨正都监。[元宗十年置有使副使。 忠烈王十四年又置二十七年又置恭愍王元年又置辛禑七年又置十四年又以考 林坚味占夺田民置之。]

战舰兵粮都监。[元宗十三年置。]

钿函造成都监。[元宗十三年置。]

房库监传别监。[元宗十四年置以内侍 上 外各二人为之掌田地公案别库奴婢贱籍。]

济州逃漏人物推刷色。[忠烈王元年置。]

铺马箚字色。[忠烈王二年置。]

寡妇处女推考别监。[忠烈王二年改为归附军行聘别监时国家多用武人为宰相凡有建置首相独与上色录事撰定其名故鄙拙可笑类此。]

农务都监。[忠烈王三年置。]

燃灯都监。[忠烈王五年罢庭殿山台色倂于燃灯都监。]

人物推考都监。[忠烈王七年改人物推考都监为会问司。 恭让王三年置人物推辨都监。 四年罢之委主掌都官。]

诸领府完护都监。[忠烈王二十一年置。]

经史敎授都监。[忠烈王二十二年置之令七品以下习业。 三十年* {拣}名儒二人为使。 忠穆王四年置提调三人。]

选军。[忠烈王三十四年忠宣罢选军倂于选部。 忠宣王三年复之。]

鹰坊。[忠烈王九年置鹰坊都监。 三十四年忠宣定: 鹰坊使二人从三品; 副使二人从四品; 判官二人从五品; 录事二人权务。 忠宣王元年罢之后复置。 忠穆王初卽位罢之以土田奴婢还本处。 恭愍王二十年设鹰坊其养饲者名曰时波赤定四品去官。]

内乘。[忠穆王罢之以土田奴婢还本处。]

 理辨违都监。[忠肃王五年改除弊事目所为 理辨违都监。  理二字王所亲定。 于是大索豪势所占田民还其本主中外大悦独豪势患之诉大尉王罢之。 又三百人诉驾前复之又寻罢之。 八年复置察理辨违都监寻又罢之。]

火者据执田民推考都监。[忠肃王七年置。]

盘缠都监。[忠肃王十五年王将入朝置之。 忠定王元年又置盘缠色令百官出苎布有差。 辛禑八年又置盘缠色令大小文武官吏出马疋及苎麻布有差以备朝廷岁贡。 九年又置进献盘缠色。]

吏学都监。[忠惠王元年置之。 忠穆王四年置: 判事七人副使三人判官三人录事四人。]

整治都监。[忠穆王三年置: 判事四人判密直以上为之; 使九人副使七人判官十二人录事六人分遣诸道量田。 忠定王元年罢。]

孩儿都监。[忠穆王三年置。]

永福都监。[忠穆王初卽位为* {支}应金刚山楡岾寺置之。 恭愍王定: 判官从五品; 录事权务。]

弘福都监。[恭愍王定: 判官从五品; 录事权务。 恭让王四年罢。]

兴福都监典宝都监崇福都监。[ 恭愍王定: 判官从五品; 录事权务。 辛禑六年皆罢之。]

礼仪推正都监。[恭愍王元年置十一年又置礼仪推正色。]

推刷色。[恭愍王元年置。]

刷卷都监。[恭愍王二年贷官钱逋欠者多故置都监征之。 延及族属里闾倍收其本。 前判密直金逸逢上书陈其弊罢之。]

兴王都监。[恭愍王十一年置: 判官甲科权务。]

习射都监。[恭愍王十一年为丙科权务。]

禁杀都监。[恭愍王十一年置之以红贼陷京杀牛马殆尽申严宰杀之禁。]

禄转捧上色。[恭愍王十一年置之自播迁以来禄转出纳不任仓官别立一所谓之禄转捧上色。]

刑人推正都监。[恭愍王十四年以救旱置。]

理学都监。[恭愍王二十一年置敎授官。]

供办都监。[恭愍王二十二年正陵仁熙殿各置供办都监恭让王三年罢。]

都摠都监。[恭愍王二十二年置点坊里军。]

火 都监。[辛禑三年判事崔茂宣建议置之。 辛昌罢属军器寺。]

三苏造成都监。[明宗四年制: 左苏白岳山右苏白马山北苏箕达山置延基宫阙造成官。 辛禑四年议欲迁都以国史有三苏创建宫阙之文置三苏造成都监。]

折给都监。[辛禑八年置以宰枢七八人为别坐分给土地以均田里。 辛昌又置。]

推征色。[辛禑十年置之征郡县逋欠贡赋。]

武艺都监。[辛禑十年译人中郞将郭海龙献议置之。]

点牛色。[辛禑十一年为进献置。]

别酒色别鞍色。[ 辛禑十一年置。]

十学。[恭让王元年置十学敎授官分隶礼学于成均馆乐学于典仪寺兵学于军候所律学于典法字学于典校寺医学于典医寺风水阴阳等学于书云观吏学于司译院。]

汉文都监。[恭让王三年改汉语都监为汉文置敎授官。]

世子朝见色。[恭让王三年置。]

诸宫殿官。[权务文宗置使副使判官或置使副使录事或只置直或只置录事。 恭愍王罢使余 仍之。]

诸陵直。[杂权务。]

诸眞殿直。[杂权务。]

诸馆直。[杂权务。]

诸坛直。[杂权务。]

诸神庙直。[杂权务。]

诸牧监直。[丙科权务。]

诸窑直。[丙科权务。]

诸亭院直[权务。]

西班。

○太祖初有马军将军大将军是武职也。 二年置六卫。 穆宗五年备置六卫职员后置鹰扬龙虎二军在六卫之上。 后又设重房使二军六卫上大将军皆会焉。 毅明以降武臣用事重房之权益重。 忠宣罢而旋复终高丽之世不能废焉。 至恭让王时二军六卫 称八卫。

○鹰扬军一领军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领置: 将军一人正四品[恭愍王改将军为护军诸卫同。]; 中郞将二人正五品; 郞将二人正六品; 别将二人正七品; 散员三人正八品; 尉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四十人。[鹰扬龙虎二军上大将军称近仗上大将军将军称亲从将军中郞将以下亦称近仗。 又鹰扬军上将军兼军簿典书者称班主。]

○龙虎军二领军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每领置: 将军各一人正四品; 中郞将各二人正五品; 郞将各五人正六品; 别将各五人正七品; 散员各五人正八品; 尉各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各四十人。[忠宣王改龙虎为虎贲后改亲御军后复改为龙虎军。]

○左右卫保胜十领精勇三领。 卫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每领置: 将军各一人正四品; 中郞将各二人正五品; 郞将各五人正六品; 别将各五人正七品; 散员各五人正八品; 尉各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各四十人。[中郞将以下皆有摄 各品之从诸卫同。]

○神虎卫保胜五领精勇二领。 卫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每领置: 将军各一人正四品; 中郞将各二人正五品; 郞将各五人正六品; 别将各五人正七品; 散员各五人正八品; 尉各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各四十人。

○兴威卫保胜七领精勇五领。 卫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每领置: 将军各一人正四品; 中郞将各二人正五品; 郞将各五人正六品; 别将各五人正七品; 散员各五人正八品; 尉各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各四十人。

○金吾卫精勇六领役领一领。 卫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每领置: 将军各一人正四品; 中郞将各二人正五品; 郞将各五人正六品; 别将各五人正七品; 散员各五人正八品; 尉各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各四十人。[忠宣王改金吾为备巡。 恭愍王五年复称金吾卫。 十一年复为备巡卫。 十八年复称金吾卫后复改备巡卫。]

○千牛卫常领一领海领一领。 卫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每领置: 将军各一人正四品; 中郞将各二人正五品; 郞将各五人正六品; 别将各五人正七品; 散员各五人正八品; 尉各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各四十人。

○监门卫一领卫置: 上将军一人正三品; 大将军一人从三品。 领置: 将军一人正四品; 中郞将二人正五品; 郞将五人正六品; 别将五人正七品; 散员五人正八品; 尉二十人正九品; 队正四十人。

○六卫长史各一人从六品[恭愍以后罢之。]录事各二人正八品掌卫中诸务。吏属有史三人记官二人。

○都府外中郞将一人郞将三人别将二人散员三人尉队正数阙。

○仪仗府一领郞将一人别将一人散员二人尉五人队正十人。

○坚锐府一领别将一人尉二人队正四人。

○忠勇四卫恭愍王五年始置之。 每卫置: 将军各一人中郞将各三人郞将各三人别将各五人散员各五人尉长各二十人队长各四十人。

外职。

○今有租藏 外邑使者之号国初有之成宗二年罢。

○兵马使成宗八年置于东西北面兵马使一人三品玉带紫襟亲授斧钺赴鎭专制 外; 知兵马事一人亦三品; 兵马副使二人四品; 兵马判官三人五六品; 兵马录事四人。 又以门下侍中中书令尙书令为判事留京城遥领之。 后以西北路边 事烦录事增为七人。 靖宗五年兵马使奏: "北朝通好关塞无虞每春秋递代亭驿劳弊请减录事一员。" 从之。 毅宗庚寅以后武臣用事西北界防戍将军始兼兵马判官。 神宗升为副使。

○行营兵马使文宗元年七月制曰: "旧制边 有处置则命两府宰臣往专军事号大番兵马名义未称改为行营兵马使。"

○转运使国初有诸道转运使。 显宗二十年罢。

○安抚使显宗三年置七十五道安抚使。 九年罢。 睿宗二年分遣诸道安抚使问民疾苦察守令殿最。 忠烈王二年改安抚使为巡抚使。 忠肃王十七年忠惠以平壤道存抚使亦为巡抚使。

○按廉使专制方面以行黜陟卽国初节度使之任。 显宗三年罢节度使后置按察使。 文宗十八年改为都部署。 睿宗八年复改为按察使。 忠烈王二年改按察使为按廉使。 二十四年忠宣卽位以庆尙全罗忠淸三地道大事剧加置按廉副使交州西海两地道小不置副使又罢东界安集使以交州按廉兼之。 辛昌八月以按廉秩卑改为都观察黜陟使以两府大臣为之赐敎书斧钺以遣之。 恭让王元年始革京官口传别用除授以专其任。 二年置各道观察使经历司四年罢诸道观察使复按廉使。

○监仓使东西北面置之。

○廉问使旧制畿县皆直肄。 恭让王三年都评议使司献议以京畿根本之地困于差役日就雕废置左右道廉问使两府谓之都廉问使奉翊通宪谓之廉问使四品以上谓之廉问副使。 其刑名钱谷军情事务以至官吏殿最民*闲词讼无不* {纠}理。

○劝农使五道两界皆有之。 明宗三年七道按察使[庆尙州道晋陜州道全罗州道忠淸州道杨广州道西海道春州道]五道监仓使[北界云中道兴化道东界溟州道朔方道沿海道]皆兼劝农使后别置劝农使。 忠烈王十三年以各道劝农使聚* {敛}伤民罢之以按廉使兼其任。

○察访使仁宗罢明宗复之。

○计点使忠烈王六年置诸道计点使判官录事各二人。

○指挥使忠烈王六年罢各道指挥使判官录事。

○节制使恭让王元年改都巡问使为都节制使元帅为节制使或带州府之任。 先是巡问元帅皆以京官口传。 至是始用除授以专其任置经历都事。 四年罢经历都事复置掌务录事。

○都统使恭愍王十八年置各道都摠都统使: 鎭抚二人一从二品一正三品; 经历二人四品; 知事二人五六品。

○西京留守官太祖元年置平壤大都护府遣重臣二人守之置 佐四五人。 成宗十四年置: 知西京留守事一人三品以上; 副留守一人四品以上; 判官二人六品以上; 司录 军事二人掌书记一人 七品以上; 法曹一人八品以上。 睿宗十一年改判官为少尹。 仁宗十四年平西京仍置留守使。 明宗八年更定: 副留守一人正三品; 判官二人五六品; 司录一人七品; 书记一人八品; 录事四人二差上京人令史四人书令史八人记官十六人书手二人 士二人印直二人电吏二十五人。 高宗三十九年复置: 副留守一人判官一人司录兼掌书记一人。 自毕贤甫之乱西京废为丘墟至是复置。 忠宣王以后改平壤府置: 尹从二品; 少尹正四品; 判官正五品;  军正七品。 忠肃王以安定道存抚使兼平壤府尹。 恭愍王五年复改: 西京留守仍从二品; 少尹判官 军如故; 又留守始不带京官; 诸留守同。 十一年复改平壤尹仍从二品余 仍之。 其属官沿革附见于后。

○太祖五年置: 廊官[廊者官号方言曹设。]侍中一人侍郞二人郞中二人上舍一人史十人衙官[衙亦官名方言豪幕。]具坛一人卿二人监一人粲一人理决一人评察一人史一人; 兵部令具坛一人卿一人大舍一人史二人; 纳货府卿一人大舍一人史二人; 珍阁省卿一人大舍二人史二人; 内泉府令具坛一人卿二人大舍二人史二人。 六年倂内泉府于珍阁省。 九年增置国泉部: 令具坛一人卿二人大舍二人史四人。 十七年增置: 官宅司掌供宾客之事卿二人大舍二人史二人; 都航司卿一人大舍一人史一人; 大驭府卿一人大舍一人史一人。 成宗九年置修书院令诸生抄书籍藏之其院官令御事选官奏差。 睿宗十一年改诸学士院为分司国子监: 判事一人三品兼之; 祭酒一人少监以上兼之; 司业一人员外郞以上兼之; 博士一人八品; 助敎一人九品。 刻漏院为分司大史局: 知事不限员数常 兼之;  外三人七八九品各一人。 医学院为分司*大医监: 判监知监不限员数以本职高下兼之;  外二人八九品各一人。 礼仪司为典礼司: 知司事二人常 兼之; 判官二人。 本司兼主祭享其*闲阅乐不便别立阅乐院: 知院一人常 兼之; 判官二人权务。 其两班政事与上京同。 仁宗十四年命两府大臣议西京官班沿革监军分司御史台 仍旧其余官 省之。 十六年设仪曹兵曹户曹仓曹宝曹工曹各置: 令二人八品; 丞二人九品。 八关都监置副使一人判官一人。 东南面西北面都监诸学院各置判官一人。 圣容殿置直员一人。 自平定西京后朝论不一或者以谓: 西京根本之地且太祖所设因旧制便; 或者以谓: 西京叛逆之地宜一切革故如东京之制。 以故久不处置至是始置此官。 明宗八年更定官制: 仪曹令丞各一人文武交差; 史二人一差上京人; 记事一人记官三人 士二人。 礼仪司正设院八关宝迎送幷属焉。 户曹员吏与仪曹同。 户部五部司宰寺货泉务幷属焉。 兵曹员吏亦同上。 兵部军器监内廐司左右营监军四面幷属焉。 宝曹员吏亦同上。 大府小府陈设司绫罗店图 院幷属焉。 仓曹员吏亦同上。 *大仓大官良  店迎仙店咸和店幷属焉。 工曹员吏亦同上。 杂材营作院都航司幷属焉。 法曹司: 法曹一人记事一人 匠二人诸学院文师一人记事二人 士一人记官二人书者二人。 药店: 医师一人记事二人医生五人。 恭让王三年都堂启曰: "平壤府土官之数本因公事缓急而定也自经红乱古籍散失因此生谋衙门员吏数多添设窥免 役广占日耕军粮国用由是乏絶其冗杂衙门及员吏二皆沙汰。" 从之。]

○东京留守官成宗以庆州为东京置: 留守使一人三品以上; 副留守一人四品以上; 判官一人六品以上; 司录 军事一人掌书记一人 七品以上; 法曹一人八品以上; 医师一人文师一人 九品。 睿宗十一年改判官为少尹。 忠烈王三十四年改 林府置尹判官司录法曹。

○南京留守官文宗以杨州为南京置: 留守一人三品以上; 副留守一人四品以上; 判官一人六品以上; 司录 军事掌书记各一人 七品以上; 法曹一人八品以上; 文师一人医师一人 九品以上。 睿宗十一年改判官为少尹。 忠烈王三十四年改汉阳府置尹判官司录。

○团练使都团练使刺史观察使成宗为州府之职穆宗罢之。

○大都护府文宗定官制: 使一人三品以上; 副使一人四品以上; 判官一人六品以上; 司录兼掌书记一人七品以上; 法曹一人八品以上; 医师一人文师一人 九品。 睿宗十一年改大都护牧判官为通判后只置使判官司录。 恭愍王五年牧都护知官使副使 不带京官[旧制补外者 带京官赴任若秩高者补外品秩不相当则以本职带前字赴任。]。 辛禑元年牧都护知官皆带兵马之职。

○诸牧员吏品秩同大都护。 忠宣王二年或以宰相为使。

○大都督府亦同上。

○中都护府文宗定: 使一人四品以上; 副使一人五品以上; 判官兼掌书记一人六品以上; 法曹一人八品以上。 后只置使司录或置使法曹。

○防御鎭文宗定: 使一人五品以上; 副使一人六品以上; 判官一人七品; 法曹一人八品以上。 或加置文学一人以任讲学医学一人以任疗病。

○知州郡员吏品秩同防御鎭后只置知事判官或只置知事。

○诸县文宗定: 令一人七品以上; 尉一人八品。 睿宗三年诸小县置监务。 高宗四十三年罢诸县尉。 恭愍王二年县令监务以京官七品以下充之。 后改诸道县令监务为安集别监以五六品为之。 辛昌时复改为县令监务秩仍五六品。

○诸鎭文宗定: 将一人七品以上; 副将一人八品。

○ 驿使国初称诸道巡官。 显宗十九年以巡字犯王嫌名改为诸道 驿使。 恭让王元年始置驿丞皆用 官为之。 四年罢驿丞分定别监寻复置驿丞。

○勾当成宗十三年置鸭绿渡勾当使后诸津渡皆有勾当。

○儒学敎授官恭让王三年置各道牧府儒学敎授官。 四年罢寻复之。

勋。

○勋二阶有上柱国柱国。 文宗定: 上柱国正二品; 柱国从二品。 忠烈王以后废之。

爵。

○爵五等有公侯伯子男。 文宗定: 公侯国公食邑三千户正二品; 郡公食邑二千户从二品; 县侯食邑一千户; 县伯七百户; 开国子五百户 正五品; 县男三百户从五品。 忠烈王以后废之。 恭愍王五年复用公侯伯子男 正一品。 十一年罢之十八年复之二十一年又罢之。

文散阶。

○国初官阶不分文武曰大舒发韩曰舒发韩曰夷粲曰苏判曰波珍粲曰韩粲曰阏粲曰一吉粲曰级粲新罗之制也曰大宰相曰重副曰台司训曰辅佐相曰注书令曰光禄丞曰奉朝判曰奉进位曰佐眞使泰封之制也。 太祖以泰封主任情改制民不习知悉从新罗唯名义易知者从泰封之制寻用大匡正匡大丞大相之号。 成宗十四年始分文武官阶赐紫衫以上正阶; 改文官大匡为开府仪同三司; 正匡为特进; 大丞为兴禄大夫; 大相为金紫兴禄大夫; 银靑光禄大夫为银靑兴禄大夫。 文宗改官制文散阶凡二十九: 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 正二品曰特进; 从二品曰金紫光禄大夫; 正三品曰银靑光禄大夫; 从三品曰光禄大夫; 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下曰通议大夫; 从四品上曰大中大夫下曰中大夫正五品; 上曰中散大夫下曰朝议大夫; 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下曰朝散大夫; 正六品上曰朝议郞下曰承议郞; 从六品上曰奉议郞下曰通直郞; 正七品上曰朝请郞下曰宣德郞; 从七品上曰宣议郞下曰朝散郞; 正八品上曰给事郞下曰征事郞; 从八品上曰承奉郞下曰承务郞; 正九品上曰儒林郞下曰登仕郞; 从九品上曰文林郞下曰将仕郞。 忠烈王元年改金紫光禄为匡靖银靑光禄为中奉其余拟上国者悉改之。 二十四年忠宣改: 从一品曰崇禄大夫; 正二品曰兴禄大夫; 从二品曰正奉大夫; 正三品曰正议大夫; 从三品曰通议大夫; 正四品曰大中大夫; 从四品曰中大夫。 正五品以下有上下 仍文宗旧制。 后有荣列正献朝显大夫之阶。 三十四年忠宣又改官制: 一品始置正曰三重大匡; 从一品曰重大匡; 正二品曰匡靖大夫; 从二品曰通宪大夫; 正三品上曰正顺大夫下曰奉顺大夫; 从三品上曰中正大夫下曰中显大夫; 正四品曰奉常大夫; 从四品曰奉善大夫; 五品始为郞曰通直郞; 六品曰承奉郞; 七品曰从事郞; 八品曰征事郞; 九品曰通仕郞。 寻于三重大匡重大匡之上加壁上三韩之号。 忠宣王二年去壁上三韩之号改: 正一品曰三重大匡; 从一品曰重大匡; 正二品上曰大匡下曰正匡; 从二品上曰匡靖大夫下曰奉翊大夫; 正三品上曰正顺大夫下曰奉顺大夫; 从三品上曰中正大夫下曰中显大夫; 正四品曰奉常大夫; 从四品曰奉善大夫; 正五品曰通直郞; 从五品曰朝奉郞; 正六品曰承奉郞; 从六品曰宣德郞; 七品曰从事郞; 八品曰征事郞; 九品曰通仕郞。 恭愍王五年改: 正一品上曰开府仪同三司下曰仪同三司; 从一品上曰金紫光禄大夫下曰金紫崇禄大夫; 正二品上曰银靑光禄大夫下曰银靑荣禄大夫; 从二品上曰光禄大夫下曰荣禄大夫; 正三品上曰正议大夫下曰通议大夫; 从三品上曰大中大夫下曰中大夫; 正四品曰中散大夫; 从四品曰朝散大夫; 正五品曰朝议郞; 从五品曰朝奉郞; 正六品曰朝请郞; 从六品曰宣德郞; 七品曰修职郞; 八品曰承事郞; 九品曰登仕郞。 十一年改: 正一品上曰壁上三韩三重大匡下曰三重大匡; 从一品曰重大匡; 正二品曰匡靖大夫; 从二品曰奉翊大夫; 正三品上曰正顺大夫下曰奉顺大夫; 从三品上曰中正大夫下曰中显大夫; 正四品曰奉常大夫; 从四品曰奉善大夫; 正五品曰通直郞; 从五品曰朝奉郞; 正六品曰承奉郞; 从六品曰宣德郞; 七品曰从事郞; 八品曰征仕郞; 九品曰通仕郞。 十八年改: 正一品上曰特进辅国三重大匡下曰特进三重大匡; 从一品上曰三重大匡下曰重大匡; 正二品上曰光禄大夫下曰崇禄大夫; 从二品上曰荣禄大夫下曰资德大夫; 正三品上曰正议大夫下曰通议大夫; 从三品上曰大中大夫下曰中正大夫; 正四品上曰中散大夫下曰中议大夫; 从四品上曰朝散大夫下曰朝列大夫; 正五品以下同五年之制。 二十一年又改阶号未考。

武散阶。

○国初武官亦以大匡正匡佐丞大相为阶。 成宗十四年定武散阶凡二十有九: 从一品曰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曰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曰鎭国大将军; 正三品曰冠军大将军; 从三品曰云麾大将军; 正四品上曰中武将军下曰将武将军; 从四品上曰宣威将军下曰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曰定远将军下曰宁远将军; 从五品上曰游骑将军下曰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曰耀武将军下曰耀武副尉; 从六品上曰振威校尉下曰振武副尉; 正七品上曰致果校尉下曰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曰翊威校尉下曰翊麾副尉; 正八品上曰宣折校尉下曰宣折副尉; 从八品上曰御侮校尉下曰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曰仁勇校尉下曰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曰陪戎校尉下曰陪戎副尉。 今以见于史册者考之则武官皆无散阶其沿革废置未可考。

志卷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