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聿修,字叔德。七岁时家中有丧事,他按礼守丧就像成年人一样。九岁时,被州官征辟为主簿。性情深沉,有见识,处世清静寡欲,从不与任何人竞长较短。姨父是尚书崔休,对他十分赏识。十八岁,他任本州的中正,兼任尚书度支郎中。齐天保初年,任太子庶子,以本官职务任博陵太守,很有政绩和声望。远近的人们都称赞他。迁升为司徒左长史,兼任御史中丞。司徒录事参军卢思道私自借国库里三十万钱,娶太原王瞴父的女儿为妻,而王瞴父的女儿过去已被陆孔文依礼聘定。袁聿修为御史台首席长官,又是掌管国家法律的,知道而又不加纠劾,因而被免去中丞的职务。不久,任秘书监。

  天统时,朝廷下诏命他与赵郡王元睿等人一起议定五礼,又出任信州刺史。信州是他的家乡,当时,很长时间都没有官吏回原籍为官的旧例,大家莫不以他为荣。他为政清静,不用宣教,百姓都已向化。从长史以下,以至于鳏寡孤独,他都得到他们的欢心。武平初年,御史们出京巡视,所过州郡都有被举劾的大臣,他们惟独不到信州去。调回京城时,黎民百姓,僧侣道士都来为他送行,挤满了道路。有的人带着酒肉,哭泣着挽留他,都想远远地送他一程。时值盛暑,他怕百姓会劳累疲敝,往往停马驻足,随饮一杯,表示领受他们的心意,拜辞感谢让他们回去。回京后,信州人郑播宗等七百多人请求朝廷,准许百姓给他立碑,募集布帛丝绢数百匹,请中书侍郎李德林撰写碑文,朝廷允许了。

  不久,任都官尚书。他虽然年轻,却待人公平随和,温顺可亲。在清正廉洁的官员中,他的行为最为检点。那些名门望族的子弟都担任显官要职,但对他都很器重,赞同他的远见卓识。他在郎署任职时,赵彦深任水部郎中,两人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因而相交成友。赵彦深后来被停职,门前冷落,无人往来,聿修仍念旧时感情,不断探访慰问。彦深重被任用,对他铭记在怀,十分感激。虽然他颇有才干,也得力于彦深引荐。任吏部尚书以后,自以为颇得人心。

  开初,冯子琮任仆射后,不断迎娶妻妾。聿修常常讥笑他,对别人说:“冯公结婚,日不暇给。”他任吏部尚书后,也和冯子琮一样多次娶妻纳妾。人们议论说这是地位变化的原因。出身寒微又身居高官,容易招致怨言。然而,他为官清廉谨慎,当时很少有人能赶得上他。北魏和萧齐时,台阁郎官都不免接受贿赂。聿修任尚书郎十年,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杯酒的馈赠。尚书邢邵与聿修熟识,常在尚书省开玩笑,叫聿修为清郎。大宁初年,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巡察各地,考核官员们为政的情况。经过兖州时,邢邵正任该州刺史。分别时,邢邵送给他一段白绸子,他没有接受,写信给邢邵说“:今天从您那里经过,您的行为失常。瓜田李下,古人都很慎重,希望我的想法,不要受到您的责怪。”邢邵也欣然解悟,在回信中说:“老夫匆忙间没有想到这些,敬读来信,我很理解。老弟您过去是清郎,现在成为清卿了。”他任吏部尚书后,国家政治衰败,道德沦丧,如果违拗了权要幸臣们的意思,祸患便会接踵而至。他虽然清白自守,也不免有受人请托的连累。

  进入北周后,位至仪同大将军、吏部下大夫、东京司宗中大夫。隋开皇初年,加上仪同衔,迁任东京都官尚书。东京被撤除,他回到朝廷,任都官尚书。开皇二年(582),出任熊州刺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