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扌为,字智遐,兰陵人,是梁武帝之弟安成王萧秀的儿子。

为人温和宽厚,有风度。

十二岁时,进入国学,博览经史,很爱写文章。

在梁国,被封为永丰县侯,食邑一千户。

最初担任给事中,历任太子洗马、中舍人等职。

东魏派李谐、卢元明出使梁国,梁武帝认为萧扌为善于辞令,命令他兼任中书侍郎,到宾馆接受礼品。

不久,升任黄门侍郎。

出任宁远将军和宋宁、宋兴二郡守,转任轻车将军和巴西、梓潼二郡守。

侯景作乱时,武陵王萧纪秉承皇帝旨意,任命萧扌为为使持节、忠武将军。

又升平北将军、散骑常侍,兼益州刺史军防事。

萧纪在成都称帝,授侍中、中书令,封秦郡王,食邑三千户,给鼓乐一部。

萧纪率军东下,任命萧扌为为尚书令、征西大将军、都督益、梁、秦、潼、安、泸、青、戎、宁、华、信、渠、万、江、新、邑、楚、义十八州诸军事和益州刺史,留守成都。

又令梁州刺史杨乾运把守潼州。

太祖得知蜀兵人少力弱,派大将军尉迟迥率军讨伐。

尉迟迥进入剑阁,杨乾运以潼州投降。

蜀中因此大惊,失去抵抗的意志。

尉迟迥长驱直入,抵达成都。

萧扌为见自己兵力不到一万人,而且仓库空虚,军队无所依靠,只得想法守住城池。

尉迟迥包围了五十天,萧扌为多次派将领出城挑战,大多非伤即亡。

援兵到来,又被尉迟迥击败。

萧扌为于是请求投降,尉迟迥允许。

萧扌为率领文武官员在益州城北,与尉迟迥一块登上高台,把血涂在嘴边,立下盟约,将成都归于我朝。

魏恭帝元年(554),授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归善县公,食邑一千户。

孝闵帝登基,晋封黄台郡公,食邑增加一千户。

武成年间,世宗命令诸文士在麟趾殿校定经史,又撰写《世谱》,萧扌为也参与其中。

随即因为母亲年老,又有病,在宫内每五日轮替值班,无法奉侍老母,请求在宫外著书。

诏命允许。

保定元年(561),授礼部中大夫。

又由于萧扌为有归附之功,另外赏赐在多陵县食邑五百户,收其租税。

三年,出任上州刺史。

施政宽和,以礼让为根本。

曾在正月初一,把狱中所有囚犯,全都放其回家,让他们三天后再回到狱中。

主管监狱的官员坚持认为不能这样干。

萧扌为说:“从前王长、虞延被史书称颂,我虽然德行不及,然而仰慕他们的作为。

拿信用来教导百姓,正要从这件事开始。

如果因此而获罪,我甘心情愿,请不要多虑。”众囚犯感激恩德,都按期返回。

官民都称赞他的恩惠教化。

任满该回来时,该州百姓李漆等三百余人上表,乞求朝廷再将萧扌为留任二年。

诏命虽然没有允许,但对他大加称许。

萧扌为入朝时,适逢设置露门学。

高祖任命萧扌为与唐瑾、元伟、王褒等四人为文学博士。

萧扌为由于母亲年老,上表请求归家奉养。

高祖不许。

随即因母亲去世而离职。

天和六年(571),授少保。

建德元年(572),转任少傅。

后改封蔡阳郡公,食邑增至三千四百户。

二年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高祖在正武殿举哀,赏赐谷麦三百石、布帛三百匹,追赠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少傅、益新始信四州诸军事和益州刺史,谥号为“襄”。

萧扌为善于草书、隶书,而名气不如王褒。

对于数学、医术,也都留心。

著有诗赋杂文数万字,在世上十分流行。

儿子萧济承袭爵位。

萧济字德成,从小仁爱宽厚,很爱写文章。

萧纪秉承皇帝旨意,授他为贞威将军、蜀郡太守,升任东中郎将。

跟随萧纪东下。

抵达巴东时,听说尉迟迥围攻成都,萧纪命令萧济率领部属赶赴援救。

萧济赶到时,萧扌为已经投降。

又随萧扌为到长安。

孝闵帝登基,授中外府记室参军。

后来官至蒲阳郡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