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
我第一次去香山,那已是五十多年前的往事了。那还是刚刚进入中学,学校秋季旅行,坐当时的那种老式大汽车去的。路不好走,不像现在的柏油路,车子一路颠簸不已,尘土飞扬,同学们又挤,我小时又有晕车呕吐的毛病,车开到香山,我一下车就大吐特吐,望着那鬼见愁,真有些“鬼见愁”了,还谈什么秋季旅行游山呢?别人都兴高采烈地爬山去了,我却在那破汽车中呆了好几个钟头,最后同学们举着红叶下山了,我则像一个刚褪毛的、斗败了的小公鸡一样,耷拉着脖子跟同学们又坐那辆破汽车回来了。这就是我第一次逛香山的记忆。至于逛香山的各种美好记忆,那远远是在这次之后了。
说到香山,人们一般只知道香山秋天看红叶最好,实际香山在冬、夏二季还都有绝妙之处。冬天雪景是最好的,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实际就指这里。乾隆写的碑,就在梯云山馆的旁边。至于夏天呢,那当然是“双清”最为清幽,可以说是神仙洞府,旅游者去“双清”消夏,定感别有情趣。
香山的最高峰,正名香炉峰,俗名鬼见愁。即《长安客话》所说的“相传山有二大石,状如香炉,原名香炉山,后人省称香云”。论它的高度,也不算太高,不过五百米左右,比起一些名山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只是鬼见愁的山路比较险峻,所以落下一个这样的怪名字。因为攀登起来,多少要花一些气力。如只习惯于登杭州南高峰、北高峰的游客,看见鬼见愁的山路,可能要望而生畏了。
攀登香山,顺着山路走上去,不一定到达顶点鬼见愁,眼界便已经十分开阔了。尤其是向着东南方眺望北京城,那真是说不尽的洋洋大观。《帝京景物略》中有几句说得很好:
望林抟抟,望塔芊芊,望刹脊脊。青望麦朝,黄望稻晚,皛望潦夏,绿望柳春。望九门双阙,如日月晕,如日月光。
其中最后两句写得真好。记得曾不只一次站在香山半山腰中望市区,特别在天晴时,飘浮的空气和闪闪的光晃动着,真是如“日月晕”、“日月光”了。
查慎行敬业堂诗《早发杏子口暮至香山》中云:
入门翻愁磴曲折,落涧已爱泉琤。
居僧打点最高顶,十里近与前冈通。
冥冥一线索万丈,蜀鸟飞去啼春红。
人间何处无捷径,失足怕落荆榛丛。
可见当年的香山山路比现在还要难走些。诗中说“入门”,就是入香山寺寺内。因为这里有一股泉水,名“甘露”,所以寺也名“甘露寺”了。这个泉一直到后来还涓涓不息,有方池、石桥,水极清冽。在金大定年建寺之初,金世宗到庙里来赞美过:西山一带,香山独有翠色。因而寺中后来有轩题名“来青”,风景极佳。据记载,来青轩明代就有了,那时共有五间敞轩,前面有栏杆和短墙围着,下临山涧幽壑,玉泉山似乎就在眼前,曾经挂过一副明人朱之藩的对子,词云:“恐坏云根开地窄;爱看山色放墙低。”写得十分形象。查慎行前后有两首宿来青轩的诗,一在秋天,一在立夏时,其写眼界开阔云:“九重城阙微茫处,一气风云吐纳间。”其写环境幽静云:“洗空尘土三年梦,一夜鸣泉傍枕流。”这后面两句,正写出了香山夏景的清幽。昔年夏天逛香山,懒得爬山,一进静宜园门,稍微走走,到了双清,就着那参天老树的浓荫,随便找个地方坐下,听听山泉的流水声,一坐就是一两个钟头,浑然忘去一切人世的尘嚣,这该是一种什么境界呢?我时时思念着它……
玉泉山
在西湖泛舟,望着初阳台保俶塔影,所谓“保俶似美人”,极为妩媚娟秀;在昆明湖上泛舟,望着玉泉山上的妙高塔,风景极为相似,更感到十分潇洒出尘。风景是极为类似的,所不同者,西湖无围墙,初阳台保俶塔可以随便攀登,而妙高塔则隔在颐和园宫墙外面,要想上去,还要从北宫门或东宫门出去,到青龙桥兜个圈子。而且它是过了青龙桥再往南转弯,才能到清代玉泉山宫苑静明园的宫门。
做学生时,喜欢乱跑,北京的角角落落差不多都去过,有些名胜地方,不知去过多少次,而玉泉山却也只去过一两次,主要因为道路不顺的关系。因为习惯上由颐和园牌楼前往北一拐,骑车沿着北宫墙,一过青龙桥,就往西北奔香山去了,很少再拐向西南去玉泉山。
实际上玉泉山却是极美的,可以说是北京西郊各大名园以及城里各处海子的“生命源泉”,因为所有的水,包括昆明湖的水,都是由这里发源。江南无锡惠山泉,号称“天下第二泉”,而玉泉山玉泉,当年曾经御封为“天下第一泉”。没有这个“天下第一泉”,北京所有园林,就引不来活泼泼的活水,其他一切都不可想象了。
玉泉,水源极旺,水味极甘,是玉泉山的生命线,也是昆明湖及城里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的生命线。近人林琴南《游玉泉山记》,写泉水道:
既下以舟,向“玉泉趵突”,泉为十六景之一,旧曰“垂虹”实则仰出,而非下垂,泉眼伏丛石下,虽盛沸而沉沉无声,明漪绝底,累累咸见细石。去泉寻丈外,多葑秽而弗除,细点出葑上,若鱼沫,珠如泡如,则名以趵突称也。石刊“天下第一泉”。
畏庐老人的记游文字,得力于柳柳州,这段写玉泉的文字,极为甘冽耐读,很像《永州八记》的笔法。写玉泉极为隽永。
玉泉山的生命,除去泉水之外,就在于塔影。玉泉山的苑囿,早在金代就修过。著名的金章宗的“芙蓉殿”就在玉泉山。康熙十九年(一六八○年),修建静明园,有十六景,第十景叫“玉峰塔影”,这一景就是今天在昆明湖上映着波光所见到的塔影。这塔影是当年康熙皇上常看的,今天能给我辈随便看,亦可使人感到毕竟不是封建时代了。
玉泉山的著名景致———玉峰塔影,有山、有塔、有泉水。游历过无锡惠山的人,再到了玉泉山,往往会产生一种共同的感觉,就是觉得二者非常近似。实际这毫不足奇。因为当年玉泉山的玉峰塔,就是仿照无锡惠山塔的样子建造的。虽然玉峰塔后来倒掉,只剩现在人们看到的妙高塔,但风景仍然很美妙,而玉峰塔影的情调依旧常在。
玉泉山除去这座塔而外,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如澄照洞、资生洞、伏魔洞、华严洞等山洞,以及里面的石刻佛像。还有玉泉泉水汇成的小湖:高水湖、裂帛湖,都是极为幽雅典丽的地方。老诗人陈石遗在《玉泉山记》中写道:
山袤广不一里,峻不越百丈……然其趾,滥泉、氿泉,洪纤错出,绝有力,如川之至。……相传衡渚、中泠、惠山诸泉容积等,而重量逾之。当日品泉之法,盖以此。
按照现在说法就是玉泉比重最高,所以评为“第一”,因而山也号为玉泉山了。如果改两句《陋室铭》的句子,那便是“山不在高,有泉则名”了。
玉泉山的另一好处,就是老树极多,金元以来的老柏、老桧当年还很多,夏天浓荫四覆,大树都能遮荫亩许。加以丛树繁茂,都蔚然成林,照人俱绿。畏庐老人说:“大类云栖,栖竹皆寻丈,翳不见日,园则桧与柏合,荒青老绿,虽善画者,莫肖其状。”可以想见玉泉当年的境界。更有惊奇的是:静坐在万籁俱寂的柏桧林中,居高临下,于树壑中会偶然望到昆明湖的一线波光,给人以极强烈的光感,这又不同于在昆明湖舟中望玉峰塔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