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国势固弱,然它在历史上遗留给后人的影响很大;不但社会史上深刻着大家族的残印至今未灭,而且学术史上也染着很浓的色彩,与以往的时代不同。这浓彩便是当时推行的书院和自成流派的道学。有了书院来讲肄传习,学术的流播便得容易推广的机会;有了道学那面大旗做新学阀的标识,自然号召呼应,容易打成一贯的系统。这二者互为因果,便在学术社会大放光明,竟造成六百年—公元1000至1600—的道学天下,笼罩了宋、元、明三朝人士的思想。影响到后来,讲学的空气已弥漫在知识阶级了。更进一步,便起重大的反动,有所谓反宋派的汉学家出来,蔚成清代的考据。所以宋朝是近古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时代。

但怎么会得造成这样一个风会呢?原来自从六朝以来,更经晚唐藩镇和五代一百多年的纷乱,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受到时代的启示,自然开辟出两条大路来:一是人心厌乱,要想得一安身立命的归宿,便提倡文教来敦厚薄俗,书院讲学之风因以大行;刻板印书之业也因以渐盛。一是历来儒、佛迎拒的思想两下渐渐混合,—面子上儒家尽攻击异端,骨子里却很受佛家的感化,—结果竟援佛入儒,便成就了禅宗变相的“新儒家”。 1

今且先说那时的书院情形:

书院的建设,是科举积弊的反动。晚唐以后,一般有心人眼看着科举已成弩末,特创一种讲学的机关,隐然代替那些徒拥虚名的官学。 2 我们看白鹿洞(在江西庐山上,即南唐学馆的旧址)、石鼓(在湖南衡阳,唐宪宗时李宽所建)、应天(在河南商丘,宋真宗时应天府民曹诚所建)、岳麓(在湖南长沙,宋初潭州守朱洞所建)等四大书院,在宋朝初叶已很著称,可见那时民间的学风实已养成。到后来,王安石创太学三舍法 3 来补救科举之弊,当时民间私立的书院,必然更形发达,才得如此。而且它们的规模比官立的州县学反见完善,于是前规后随,到处仿行;文风稍盛一点的地方,虽乡镇市集,也几乎遍设书院了。胡瑗 4 在苏(江苏吴县)、湖(浙江吴兴)一带讲学,以治事、经义分斋为教。一时名动朝野,不就可以想见当时书院的实力吗!又兼这时印刷术的应用渐广,自后唐冯道请校刻《九经》发卖以来,宋太宗又购募亡书,命有司摹印《史记》《汉书》《后汉书》等行世。于是卷轴变做书册,抄录之功大省,而刻书流布的事业,便成了新兴的风会。不但各处的书铺 5 要刊印发卖,即好事的私家也竞相传刻了。那时讲学的风气这样盛,书本的流布这样便,各地的书院,便自然而然地流为聚书传习的唯一根据地。所以后来各派学说的传布,大多数是凭借书院的。

今更说道学的源起与派别:

道学起源和道士有关,是无可讳言的。道家的正宗,老庄一派,主张自然主义,以为天地万物各有自然的常则;这种思想本可以破除迷信与忌讳,但汉末的道教却是一种迷信的宗教,在六朝的时候很占势力。佛教盛行之后,这两大宗教互相竞争,颇经过几次大起伏。晚唐五代以至北宋,颇有几个崇奉道教的君主。宋真宗尤其是道教的信徒。道教虽是一种迷信的宗教,但这班道士讲炼丹、讲隐遁山林的生活,讲乐天安命,却也使他们和自然界接近。炼丹之学虽无价值,但它们却因此给了我们许多关于化学及药物学的知识。一些出类拔萃的道士,有时也能抛弃迷信的方面,而从老庄与《周易》的书里组成他们的自然主义的宇宙观。

道士与儒家的关系全靠《周易》一部书。《周易·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是自然的、唯物的宇宙观的一种。宋代的道学就是从这里面出来的。但那时的《周易》经过了陈抟、种放一班道士之手,不免沾染了许多道士气味。故道学的两个先锋,邵雍传得道士的“先天”之学,周敦颐传得炼丹家的《太极图》。这两位先生可算是道士与道学过渡时代的代表。 6

道学的成立全靠程颢张载程颐三个人。 7 这三人虽然脱离了道士派,而他们都受过道家与禅宗的影响;后人称他们直接孔孟的真传,其实他们的道学只是受了道家、佛教影响的“新儒教”。

在宇宙观的方面,他们主张一种理气二元论。他们用“气”来替代道家所谓“无”,佛教所谓“空”。气凝聚为万物,又散而归于太虚。又有个“天理”,—有时也叫做“道”—无所不在,周行不已,为“生物之本”,为变化的主宰。这种宇宙观,到南宋朱熹以后,说的更有系统了。朱熹的弟子陈淳说:“二气流行,万古生生不息,不成只是空气,必有主宰之者,理是也。理在其中为之枢纽,故大化流行,生生未尝止息。”

在人的方面,他们也主张一种理气二元论。人禀受气质而成形,这是气质之性;天理附着于气质之中,这是理义之性。人所以有愚昧罪恶,都由于气质之蔽。但理是善的,故我们仍可以说性是善的。气质的表现在于情欲,故道学家往往排斥“人欲”。他们常说,“存天理,去人欲”。他们排斥人欲的结果,往往走于极端,留下许多不近人情的习惯与制度,养成一种冷酷残忍的风气。后来“道学先生”一个名词竟成了“不近人情”的代表,也未尝不由于此。

他们的人生观也有很伟大的方面。如张载说:“天地之塞, 8 吾其体。天地之帅, 9 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10 这样的人生观颇能抬高个人的价值。

程颐的年寿很高,门徒遍于四方,在北宋诸儒中他的影响最大。他的哲学有两大方面:“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敬的方面注重在静坐存养。致知的方面注重在格物穷理。主静主敬实在是释、道两教里坐禅修炼的余波,格物致知虽出于《大学》, 11 但程颐发挥最有力,可算是他的特别贡献。

主敬是向内的工夫,格物是向外的工夫。到了南宋,这两条大路便成了两大学派。陆九渊 12 的一派偏重向内的工夫,以为心即是理,理即是心,更不须向事物上求理。他们注重德性的培养;他们以为“万物皆备于我”,“学苟知道,则《六经》皆我注脚”。

朱熹 13 虽不废主敬存理的工夫,但他一生勤勤恳恳地注释古书,研究学问,很明显地偏重“致知”的方面。他论“格物致知”道:“吾心之明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故当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尽穷之,以求致乎其极。”这种主张颇近于科学家穷理的态度。

道学重视自然,故偏于保守而不贵进取,不重功利。宋朝的道学家说心说性,注重教育,故不赞成急骤的改革。当王安石变法的时代,程颢、程颐依附司马光,处于反对党的地位。后来哲宗、徽宗两朝,王安石的余党得势,把当日反对新法的人一网打尽,立党人碑,颁示天下。这叫做“元祐党禁”。 14 程颐那时还活着,他和他的弟子受党禁的痛苦颇多。但南渡之后,程门的弟子又渐渐得势,道学又盛行了。

朱熹是程颐的四传弟子。 15 他也享高寿,门徒众盛,声誉隆起,颇遭当时政府之忌。又因政党的关系,朱熹一派竟被政府列入“伪学党籍”,禁止进用。这叫做“庆元党禁”。 16

但不久“伪学”之禁就解除了。朱熹死后九年,政府追谥为“文公”。二十年后,周敦颐、程颢、程颐都赐谥了。从此道家逐渐成为一种国教。朱熹著作最多,他注解的《周易》《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后来风行天下,尊为定本。这些书的势力最大,道家之成为国教,实在还靠这几部书。

明太祖得天下之后,以同姓的关系,更推崇朱熹,明成祖叫一班儒臣把道学家的精义采集成一部《性理大全》,作为一种钦定的道学教科书。这时候,道学真成了国教了。

注释

1 隋唐以来,思想界已经搀入许多佛教的成分,但始终相拒,总持一个不相为谋的态度。到了中晚唐,两派接触的程度日渐增进,虽有韩愈一流人据儒排佛,而梁肃就分明是天台宗的护法,李翱又用佛理来解释儒书,当然也有援佛入儒的意味了。沿及两宋,自然会有儒佛结婚的新学派产生出来。恰好那时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更与当时新建的道学以很大的启示,于是两相接近,至姚江派兴起而道学与禅宗竟打成一片了。

2 科举盛时,官学只是虚设,名目是入学讲习,其实大家不照这样行的。结果,便只有书院里有人为换膏火而作文,州县学的教官,却竟可闲坐冷斋,拱手仰屋了。

3 神宗时王安石创太学三舍法,于大学中置八十斋,每斋容三十人。计分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月一私试,岁一公试。积分升舍,很像后来的学校。生徒由此毕业的,都用之。其后罢科举,竟专用此法。不过反对党的余势尚存,科举的死灰,不久又复燃着了。

4 胡瑗字翼之,海陵(今江苏泰县)人。当仁宗时,教学于苏湖间二十余年,弟子以数千计。那时的士习,方以词赋相高,独湖学重经义及时务。学中有经义、时事两斋,择疏通有器局的人研习经义;有治事材的各治一事,并且另兼一事,如边防水利之类,务极精究。所以湖学多通才。仁宗闻之,一面取其法诏天下各学著为令,一面又召他入京,掌教太学。宋朝的人才学术,有这样一点成绩,胡瑗实有开路之功。《宋史》卷四百三十二有他的传,可参看。

5 书铺刻书,在宋时是新兴的业务。宋版书的后面,往往嵌刻发卖书铺的牌子,与近来新书的版权页相仿,便可借证。

6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范阳人,居洛阳最久。有《伊川击壤集》及《皇极经世书》。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濂溪人。有《通书》及文集。《宋史》卷四百二十七有他们的传。

7 程颢(1032—1085)字伯淳,洛阳人,人称明道先生。他的兄弟程颐(1033—1107)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他们有《二程全书》。《宋史》卷四百二十七有传。张载(1020—1077)字子厚,长安人,人称横渠先生。有《西铭》《正蒙》等书。《正蒙》为道学家著作中最有系统之作。《宋史》有传,卷同上。

8 此指塞于天地之间的气。

9 此指主宰大化的理。

10 此是《西铭》中的话。

11 《大学》与《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个短篇。宋儒把它们极力表彰,后来遂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12 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金溪人,人称象山先生,有文集。《宋史》卷四百三十四有传。

13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人,侨居闽中。他的著作最多,有《朱子大全集》《朱子语类》等书。《宋史》卷四百二十九有传。清朝王懋竑著有《朱子年谱》最佳。

14 元祐是哲宗初年的年号,那时司马光当国,高太后临朝,废除一切新法。元祐党人是指元祐时代当国的人和他们的党羽。党人碑立于1103年。

15 程颐的弟子之中有杨时,是闽人。杨时传罗从彦,从彦传李侗,李侗传朱熹。这一支叫做闽学。世称濂(周敦颐)、洛(邵雍与二程)、关(张载)、闽。

16 庆元是宁宗年号。韩侂胄与赵汝愚同拥宁宗得光宗位。自然大家总有点居功的意思。但侂冑挟外戚之势,竟排去汝愚。又以朱熹等附汝愚,只索干犯清议。目他们为伪学,禁用其党。凡曾受伪学举荐之人,都记入伪学籍,因此得罪的,共五十九人。这五十九人中,宰执以赵汝愚为首,待制以上官以朱熹为首,余官以刘光祖为首,武臣以皇甫斌为首,士人以杨宏中为首,各以类从。这便叫“伪学之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