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前的爵位和官制,也是很难考证的。这因古书记载缺乏,又多不可靠;加以列国并立,制度不同,后人把不同的齐整为同,更弄得我们莫名其妙。本章所叙,也多是一些假定。详细的考证,不是现在所能做到的。

据较早的记载,周制:天子为一位,公为一位,侯为一位,伯为一位,子男同为一位,凡五等;君为一位,卿为一位,大夫为一位,上士为一位,中士为一位,下士为一位,凡六等。这种说法的下半截还大致可信,至于上半截的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用较可靠的记载和铜器铭文比勘起来,便知道完全是附会!据近人的考证,古诸侯称爵并无一定,有些诸侯甚至于自称王:除夷狄的国家外,中原如晋、齐、郑、宋、吕等国的国君也多有称王的痕迹存在。又如宋、卫、陈、蔡、纪、滕诸国的君主,或称公,或称侯,或称子;杞或称伯,或称子;楚或称王,或称公,或称伯,或称子;许或称子,或称男。这都足以证明五等爵号的大半实在是些国君的通称。(公即是君,伯为人民之长与诸侯之长,子本是蛮夷君主之称。)

周代真正的五等爵,有人说就是被后人说为畿服的侯、甸、男、采、卫。这种说法虽尚有可疑之点,大致似乎是不错的!我们觉得侯、甸、男是三等诸侯,采、卫是二等附庸。这种猜想,不知道对不对?

较大国家的卿似乎也都受册命于天子,大夫以下则由诸侯自加册命。据记载,天子九卿,大国和次国都是三卿;但春秋时如晋、郑、宋等国都有六卿制的存在。卿之中又有上卿、中卿、下卿之分;大夫中也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之分;至士有上、中、下之分,那更不必说了。

以上是爵制,再说官制。春秋时的官制各国不同,但也有大致的共同点:有冢宰,或作太宰,等于后世的丞相,官位甚高,但也有地位较低的;太宰的下面有少宰等。最重要的官是四司:司徒,掌赋税和徒役的事;司马,掌军旅的事;司空,或作司城(宋国因避武公的讳改司空为司城),掌建筑的事;司寇,或作司败(南方陈楚等国称司寇为司败),掌刑罚和警察的事;司寇之下,有尉氏、理、士等,分掌刑狱等事。四司在有些国家中又有大小之分(如大司马、小司马、大司寇、小司寇等)。四司之外,重要的官有宗伯,掌宗庙祭祀之礼;宗伯的下面有宗人等,分掌祭祀等事。此外重要的官职,又有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是君主和太子们受指导的师傅。有太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祝史、卜史、筮史、祭史、巫史等,是掌管记载、书籍、历数、地理、典故、祷告、卜筮、祭祀、接神等事的官;我们知道在古代是史和巫不分的,所以史职最为繁多。有行人,是掌管外交事务的官。——以上是重要的内官。

外官中重要的有邑大夫,或作邑宰,掌一邑的政事。封人,掌城筑封疆等事。候正、候人等,掌送迎宾客和斥候等事。此外内外官吏还有许多不甚重要的职名,在这里无庸列举了。(当时各国似又有田畯{音jùn}、工正、贾正等官,掌农工商等事,这是值得一提的。)

上面说的是各国大致共通的官制,至于各国特有的官职,较重要的,据今日所知,晋国有固定的三军将佐,或称将军;中军的将又称元帅。三军又各有军大夫,每军约各二人。又有军尉,大致是临时设置的官职;中军的尉有佐。中上军又各有军司马,是掌管军中刑罚等事的官。有公族大夫等,是掌管公族和卿大夫子弟教育的官。有县大夫,或作县守,其属下有县师等,是从县制下产生的地方官吏。

齐国有左右二相,这是后世左右丞相制度的由来。周、鲁、郑、宋、卫、楚等国似也有相制的存在,但不可详考了。

楚国有令尹,是执政的大官。有莫敖,职位次于令尹。有左尹、右尹,似是令尹的佐官。有环列之尹,是掌管王宫卫兵的官。有左右司马,似是司马的属官。有县公(楚君称王,所以他的官吏称公),亦称县尹,是一县的长官。(案:伍奢的儿子伍尚为棠邑大夫,称棠君尚,是楚的县长又称君。按“公”与“君”同音,“君”与“尹”同形,实即一事。)

秦国有庶长、不更等官,似是军职;其详不可考。

鲁国有县人的官(这个官职恐是周、齐等国所共有的),是都鄙制度下的地方官吏。

宋国有左师、右师,是可以执政的大官。有大尹,是君主所亲近的官。

至于王室的官吏,特立的有卿士、三吏(三公),是执政的大官。王朝官吏多称公,称伯,称子,爵位等于畿外的诸侯,虽然实力远不如他们。近畿的诸侯也常有做王官的事,如郑、虢等国的君主都以得为王官为荣。但这类情形只盛行于春秋初年;到了春秋中年以后,王纲大坠,这类事情便少见了。

大夫的家里也有许多职官,见于记载的,如家宰、家大夫、家宗人、家司马等,完全和列国的官制一样。

春秋时的爵位和官制,可叙述的仅止于此。大家如要知道较详细的官制,可以参看顾栋高所著的《春秋大事表》中的《官制表》(但这表里也有许多遗漏的地方)。本讲义所要告诉你们的只是一个纲领,那些过多的、枯燥无味的官名,是不需要赘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