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两国的历史是一部春秋的中坚。晋、楚争霸的历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文、襄主霸的时代,在这时期内,晋国差不多是中原实际的共主,楚国的势力不能出方城以外。第二阶段从晋灵公即位到景公灭狄止,在这时期内,晋势衰而楚势强,造成“蛮夷猾夏”的情势。第三阶段从晋景公伐齐到厉公败楚止,在这时内期,晋、楚两方势均力敌,实行争霸。第四阶段从晋厉公伐郑到栾氏奔楚止,在这时期内,晋势强而楚势衰,造成晋霸复兴的局面。第五阶段从晋栾氏奔楚到晋、楚第二次盟于宋止,在这时期内,晋国因内部分化,楚国也因受吴国的牵制,两方都不能努力于争霸事业,于是酝酿成国际和平的局面。盟宋之后,晋、楚共霸,中原消息趋于沉寂,而晋国所扶持起来的吴国和楚国所扶持起来的越国又突然强胜起来,南方闹成相斫的形势,北方政局的内部也在急剧变化;等到句践称霸,三家灭智,春秋的时代已告了结束。统看春秋史的全部,晋厉、悼复霸实是一个重要关键,因为晋国内部分崩是春秋时代的结束,而晋国内部分崩实由于向外发展过度;厉、悼二公时,晋的国力发挥得最为尽致,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晋的衰乱也就肇基于此时了。

晋厉公大败楚国于鄢陵以后,就邀合齐、鲁、宋、卫、邾诸国会于沙随,预备伐郑。在提起这回伐郑的事之前,有一件鲁国的故事应当补叙一下。当鄢陵之战时,齐、鲁、卫三国都出兵做晋国的援应。就在这时,鲁国内部发生了变乱,只为大夫叔孙侨如与鲁成公的母亲穆姜通奸,想去掉与他并立的季孙氏和孟孙氏两家,所以在成公将要出兵助晋的时候,穆姜就要求他赶走季孙和孟孙。成公说这事回来再谈吧,穆姜听了很不高兴。成公一看情势不对,先命宫中设了守备,然后出国。为了这一耽搁,他到鄢陵时已过了晋、楚战期了。到这一次沙随之会,叔孙侨如公报私仇,便派人向晋臣郤犫说了成公许多坏话。郤犫是晋国的公族大夫,新军的将领,主管东方诸侯的事,权力很大的,他向侨如要了贿赂,就在晋侯面前进了谗言,诉说成公已有贰心于晋。于是晋侯不给鲁侯面子,不去见他。

不久,晋国集合诸侯的兵伐郑,成公又去赴会,穆姜重向成公提起旧话,成公始终不肯答应,依旧安置好了戒备然后动身。诸侯的兵驻在郑西,鲁兵又来晚了,驻在郑东,不敢越过郑境,只得向晋国请了接应,方才得与诸侯的兵一同会集。晋下军佐知罃带领诸侯的兵先侵陈、蔡两国,诸侯留守的军队迁驻颍上,郑国乘夜出来攻击,齐、宋、卫三军都大受损失。于此可见郑国到底不弱。

鲁叔孙侨如又派人去报告郤犫,说执政季孙行父等确有贰心于齐、楚,对晋国不忠实,于是晋人拘了季孙。鲁侯派大臣子叔声伯向晋国再三讨饶,晋国才把季孙行父放回。叔孙侨如大失所望,奔齐去了。

郑国因前次帮助楚国与晋兵在鄢陵开战,得罪了晋国,又因楚共王为了援救他们竟被箭射坏了眼睛,感恩图报,就一心向楚,对晋国的态度非常倔强,甚至派兵侵扰晋的边境。卫兵救晋侵郑。郑伯叫太子到楚国去做押当,由楚国派兵替郑国守御。晋侯又邀合了诸侯的兵连次伐郑,深入郑境,围困郑都。楚国也连次发动大兵救郑,晋国竟不能十分得志。这时中原诸侯,大约齐、鲁、宋、卫等国是从晋的,郑、陈、蔡等国是从楚的。晋、楚争点在郑;楚国拿郑国做前线,用来抵挡北力的南下。

就在这时,晋国内乱开始发生了。内乱的原因,是为了晋厉公是个很能干的君王,他对外战败楚兵,对内又想铲除群大夫的势力,而造成中央集权的政治。那时晋国贵族中以郤氏为最强横,一家三卿,贵盛过了限度,在国内结下了很多的怨,执政栾书也怨恨他们,大家在厉公面前说了不少郤家的坏话。厉公听了,便乘机先杀郤犫、郤锜、郤至,灭了郤氏的族。但他们对于执大权的栾氏和中行氏(荀)两家,大约恐事急生变,想暂时不加处置。他的死党胥童等已劫了栾书和中行偃,劝厉公实时把他们除去。厉公不允,反派人去安慰这两人,命他们复位。不料栾书、中行偃已看出厉公的阴谋,恐怕将来自己地位不稳,就先动手为强,拘了厉公,杀死厉公的死党胥童,不久又派刺客把厉公刺死了。厉公一死,晋国中央集权的运动就此失败。

栾书、中行偃等杀死厉公以后,就派使向王朝迎立襄公的曾孙周为君,是为悼公。悼公知道经此大变,此后做晋国的君主很不容易,所以在他回国的时候,就对迎接他的群大夫说道:“人们需要君主,是要发号施令的;如果立了君主而不肯听他的话,那又何必要有君主呢?你们要立我,请在今天决定了态度;否则,就在今天作罢好了。”群大夫一听悼公的话厉害,便敬谨对答道:“我们没有一个人不愿意听你的命令的。”悼公先与群臣结了盟誓,然后人都即位,赶走不守臣礼的七个人,立下了威势。但他对于栾氏和中行氏诸大族,仍是没有办法。

晋悼公即位以后,先整顿内政:安定民生,节省财用,任用贤才,修复旧典,教导贵族,训练军队,把国基弄稳定了,然后向外发展。

在晋国除旧布新的当儿,楚国早起兵灭了舒庸(在今安徽舒城、庐江二县境)。楚、郑两国又合兵伐宋,深入宋境,夺取了要邑彭城(在今江苏铜山县),把宋国亡臣鱼石等安置在那里,派了三百乘的军士替他们守御,借以压迫宋国,并图截断晋、吴的联络。宋国派兵围攻彭城,楚、郑两国又起兵救彭城伐宋。宋人向晋告急,晋侯亲征救宋,楚兵才回国去。晋悼公邀合诸侯在虚朾{音chēng}结会,商议宋事。宋人向诸侯请兵围困彭城,彭城降晋,晋人捉了鱼石等回国。

不久,晋国又邀合诸侯伐郑,攻入郑都的外城,把他的徒兵打败。诸侯的兵顺道侵楚焦夷(在今安徽亳县),打到陈国。楚兵救郑侵宋;郑兵也出来帮楚攻宋,夺取犬丘。此后晋悼公又接连兴兵讨郑,用了鲁国的计策,在虎牢(在今河南汜水县)地方筑城以压迫郑国。这与楚国夺宋的彭城是一样的政策;不过楚离宋远,晋离郑近,所以结果晋的政策成功。郑国与晋讲了和,算屈服了。

楚人北略不利,又东向伐吴,打到衡山(在今安徽当涂县)地方,派勇将邓廖带领精兵深入吴境;吴兵截击,楚兵大败,邓廖被获,残众逃回的很少。楚兵回国,吴人跟着起兵伐楚,夺取了驾邑(在今安徽无为县)。

晋国在南面既服了郑国,又想向东结合吴国,邀合诸侯在鸡泽同盟,派使到淮上去迎接吴君;不知为了何事,吴君未来赴会。这时陈国因为受不了楚人的诛求,也来与诸侯结盟。楚兵连次伐陈,陈国不服。

在那时,北方戎族无终(约在今河北、山西两省间)等国见晋国强盛,也派使向晋求和。晋侯想不答应,大臣魏绛劝谏晋侯不要因对付戎族而失掉诸侯,并陈述和戎有三利。他说:“戎、狄们贵重货物而轻视土地,土地可以用了货物去收买,这是一利。戎、狄不来侵扰,边鄙安宁,这是二利。戎、狄服晋,足以震动四邻,使诸侯倾心归服,这是三利。”晋侯听了他的话不错,就派他去安抚诸戎,与戎人结盟。自此以后,晋国免除了后顾之忧,霸业更稳固了。

吴国也颇想与晋联合,共同抵抗楚国,派使聘晋,请与诸侯结好。晋国先派鲁、卫两国和他结会;不久,晋国又邀合了齐、鲁、宋、卫、郑、陈、曹、莒、邾、滕、薛、鄫等国与吴人会于戚地。

楚兵连次伐陈;诸侯也连次合兵救陈。陈国到底畏惧楚国,背晋降楚。这是因为陈国离楚太近了的缘故。

郑兵侵蔡,俘获蔡司马公子燮,献给晋国。晋侯见霸业大定,便在邢丘邀会诸侯的大夫,规定每年朝聘的次数。那时诸小国困于大国的诛求,在经济上也是很受压迫的。

楚兵伐郑,讨他侵蔡的罪。郑国诸臣有的想从楚,有时仍想等待晋国;争论的结果,到底降了楚。晋人大怒,预备起兵讨郑。

这时秦国又向晋挑衅,派人向楚国请兵伐晋;楚王答应了他。令尹子囊劝谏道:“现在晋君很能用人,君明臣忠,我们是争不过他们的,还是不要动兵罢!”楚王不听,出兵武城(约在今河南南阳县),援应秦国。秦人侵晋,晋国因荒年不能报复。

不久,晋国先发动诸侯的兵伐郑,攻打郑都很急。郑人大怕,赶快求和。晋将知罃道:“我们姑且答应了郑国的和,班师回国,借此劳动楚国的兵。我们把四军(这时晋国有中、上、下、新四军)分为三起,再合诸侯的锐兵,更番与楚相争。如此,我们不至疲乏,可是楚人已受不得了。”于是晋人许了郑和,诸侯同盟于献。但郑国的心仍未真服,诸侯再联兵伐郑。楚国因郑已与晋结盟,也起兵伐郑。结果郑国又服了楚。

晋悼公与楚争郑未能得手,回国先从休养民力下手。他听了魏绛的话,打开仓库,救济民困。次年(鲁襄公十年),他就邀合了诸侯与吴人会于祖地;乘势攻灭偪阳(在今山东峄县),把地送给宋国。楚、郑合兵围宋;卫兵救宋;郑兵侵卫。卫兵追败郑军,斩获郑将皇耳。楚、郑又合兵侵鲁,取萧(宋邑)侵宋,竭力向东方诸侯示威。在晋国极强的当儿,楚、郑竟敢这样强横,郑国且变成了楚的死党,这可见攘夷事业之难为了。

郑国劳民过度,内部发生大变,乱民蜂起,杀死了执政公子騑、公子发、公孙辄,劫持了郑伯。大夫公孙侨(即子产)等平定乱事,由子孔当国为政。他们有意挑动晋国;晋侯三次发动诸侯的大兵讨郑,把楚国势力逼退,方才真正得到郑国的归服。诸侯在萧鱼结会,郑人送了厚赂给晋侯。晋侯厚赏魏绛,奖励他劝谏和戎之功。

在这时,晋人为了服郑,稍一露了骄态,秦兵伐晋,晋兵便被打败了。楚、秦又合兵侵宋;两国并联了姻好,合力来对付晋国。吴国却在东边助晋侵楚,被楚兵打败。诸侯会吴于向,协力谋楚,他们先伐秦国,以断楚的左臂。晋侯驻在境上,派六卿带领了诸侯的兵进攻,直到棫林地方(在今陕西华县?),秦人仍不肯请和。晋帅荀偃下令道:“大家看我的马头所向前进!”下军将领栾黡不服道:“晋国从来没有这样的命令,我的马头偏想朝东了。”说罢,他就迳自带了下军回去,大兵也只好全队而回。这次伐秦之役不得结果,仍是坏在内部的不和睦上。

晋国伐秦不利,楚国却起兵伐吴;吴兵不出。楚兵回国时疏了防范,吴兵从险地出来邀击,楚兵大败,公子宜穀被俘。那时齐、邾、莒等国也背叛晋国,侵扰鲁边;鲁国向晋国报告,晋人想结会先讨邾、莒,不幸悼公得病,不久去世,会就没有结成功。

统看悼公的霸业,可以说他最大的目的是在征服郑国。他所用的政策是和戎,联吴,保宋;结果虽把郑国征服,但他也吃了楚人联秦的亏。然而晋国最大的症结还在贵族的骄横,以致内政多门,不能统一,郤氏虽除,栾氏方张,它到底使晋国在霸业上受了大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