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并无立太子或指定继承者的制度,一六二六年八月,努尔哈赤死后,仍循氏族部落制时期的遗制,由汗族诸贵族推选继承者。一六二二年(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赤曾命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并告诫说:“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并见《武皇帝实录》卷四、《满文老档》太祖朝卷三十八)此后数年间,努尔哈赤又相继封授子孙有功勋者为贝勒。原四和硕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太、皇太极习称为大贝勒,仍为贝勒中的显贵。一六二六年八月,由代善提议与大贝勒阿敏、莽古尔太及诸贝勒阿巴泰(努尔哈赤第七子)、德格类(努尔哈赤第十子)、济尔哈朗(舒尔哈齐子)、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杜度(褚英子,褚英早死)、岳讬(代善第一子)、硕讬(代善第二子)、豪格(皇太极第一子)等共同推立皇太极继承汗位。九月朔日,皇太极(清太宗)拜天即位,时年三十五岁。称天聪汗,以天聪纪年。族名也不再沿用女真,而称为满洲。
金国攻占辽东后,周邻的形势是:南接朝鲜,西北有蒙古,北方黑龙江流域有索伦等部。皇太极即位后的十年间,连续进攻周围的邻人,并继续向明朝展开攻掠。
(一)侵掠朝鲜和占领漠南
一、侵掠朝鲜
建州女真与朝鲜接壤,往来频繁。一六一九年萨尔浒之战,朝鲜派姜弘立率兵进攻赫图阿拉。努尔哈赤曾经认为:“东南有朝鲜,北有蒙古,二国俱未弭帖;若舍此征明,恐贻内顾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八)天聪元年(一六二七年)正月,皇太极派遣贝勒阿敏率兵渡过鸭绿江,攻破义州、定州及汉山城,屠杀军民数万,焚粮百余万石,过青泉江进攻平壤;渡大同江,进逼王京(开城)。朝鲜国王李倧逃往江华岛(在开州南海中),遣使请降。朝鲜金起宗报告说,平壤、江东、三登、顺安、肃州、及威从六邑被金俘掠四千九百八十六人。满洲领兵诸贝勒认为:明与蒙古两敌正在待机而动,金兵不可久留朝鲜,可与朝鲜议和。阿敏羡慕朝鲜王京城市繁华,不肯退兵。贝勒济尔哈朗(舒尔哈齐子)及岳讬、硕讬(代善子)等密议与朝鲜会盟。朝鲜原昌君李觉复与阿敏盟于平壤城,达成协议,约为兄弟之国,赎回被俘人民,朝鲜向金国贡纳岁币。四月,金兵退出朝鲜。
二、征服漠南蒙古
明万历、天启时,蒙古诸部分布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形成几个大区域。漠北七部喀尔喀蒙古(喀尔喀多伦和硕)在和林故地至阿尔泰山,形成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和车臣汗三大领地。漠西瓦剌蒙古(厄鲁特蒙古)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游牧于伊犁、额尔齐斯、塔尔巴哈台等地。漠南地区察哈尔部(插汉)世袭蒙古汗位。达延汗曾统领六万户。一五○五年,达延汗死。察哈尔部衰落,西迁到西喇木伦河流域。明天启时,林丹汗在位,又渐强盛,依附明朝,控制辽河以西至洮儿河的蒙古诸部。
辽河流域驻有五部喀尔喀(五鄂托克喀尔喀)。兴安岭东嫩江流域则有科尔沁部,控制周邻各部。
努尔哈赤时,科尔沁部曾与叶赫部联合作战。金建国后,一六一九年努尔哈赤攻陷开原、铁岭,蒙古五部喀尔喀出兵作战失败,与金会盟反明。察哈尔部林丹汗致书努尔哈赤,自称“统领四十万众蒙古国巴图鲁青吉斯汗致书水滨三万众英明汗”,阻止金兵西进。一六二四年,又背盟依附明朝。同年,金国派遣使臣与科尔沁部首领奥巴结盟,相约共抗察哈尔部。一六三五年,察哈尔部林丹汗出兵嫩江,攻打科尔沁部。金出兵援助科尔沁,林丹汗退走。
皇太极即位后,把林丹汗做为主要的敌人。一六二八年(天聪二年),派遣贝勒阿济格与老哈河上游受察哈尔部统治的喀喇沁部会盟,共击林丹汗。九月,皇太极亲率大兵至绰洛郭尔,宴会察哈尔部控制下的敖汉、奈曼、喀尔喀、札鲁特和喀喇沁等部领兵前来的诸贝勒。林丹汗被迫退出西拉木伦河流域,至归化城。一六三二年四月,皇太极再率大军西进,贝勒多尔衮从征。至西拉木伦河畔,会集蒙古诸部兵,共击林丹汗。林丹汗自归化城驱人畜十万渡黄河西逃。部众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林丹汗逃奔青海,两年后在青海打草滩病死。一六三五年,多尔衮与岳讬等领兵万人渡河,招降林丹汗子额哲。漠南蒙古从此全属金所有。皇太极率领诸贝勒大臣祭告努尔哈赤,祝词说:朝鲜已纳贡,察哈尔等部已归附,“今为敌者,惟有明国耳”(《清太宗实录》卷二十)。
(二)明朝的自救与皇太极南侵
明嘉宗朱由校在一六二七年八月间病死,遗命皇弟由检继帝位。光宗第五子由检,一六一○年生。生母刘后一六一五年被谴,病死。由检一六二二年封信王,一六二六年出居信邸。熹宗病,奉召入受遗命,即帝位。改明年年号为崇祯。
崇祯帝十七岁即帝位,很想有所作为。即位后诛灭魏、客集团,起用被斥逐的文武重臣。垂危的明朝,又露出了一线转机。
诛灭客魏 崇祯帝在一六二七年八月即位。九月,魏忠贤请辞东厂。崇祯帝不许,但将客氏迁出外宅,魏忠贤因而失去内廷依恃。十月,云南道御史杨维垣连章弹劾阉党兵部尚书崔呈秀。兵部武选主事钱元慤直接弹劾魏忠贤如王莽、梁冀、董卓,又列举魏党爪牙,请“明暴其罪,或殛或放。”自朝中部院官员至贡士纷纷上疏,揭露魏忠贤及阉党罪恶。崇祯帝得到朝官的拥戴,十一月下诏斥魏忠贤“盗弄国柄,擅作威福”,安置凤阳。随即撤去镇守边地的宦官。魏忠贤见大势已去,行至阜城自杀。崔呈秀被免官,归蓟州,也在家中自缢死。十二月,崇祯帝又处斩客氏及其子侯国兴。崇祯元年(一六二八年),戮魏、崔尸,处死许显纯等。魏党多被斥逐,崇祯帝又敕告部院说,“巨恶魏忠贤窃先帝之宠灵,擅朝廷之威福,密听群奸,矫诬善类。”(《国榷》卷八十八)对于被诬陷的官员,“今应褒赠即与褒赠,应荫恤即与荫恤,应复官即与复官,应起用即与起用,应开释即与开释。”崇祯帝随即起用大批官员。崇祯元年四月,袁崇焕再受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十二月,前大学士韩爌再次入阁,为首辅。明朝政局,为之一新。因被指为东林党人而遭斥逐的朝官相继起复。编修倪元璐上疏请毁《三朝要典》,说: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起初虽有争议,都还不可偏非。后来逆珰(指魏忠贤等)借三案杀人,群小借三案求富贵,弄得面目全非。崔魏诸奸所编《要典》,无法翻改,只有销毁。崇祯帝准予销毁并命韩爌、钱龙锡等公布魏党罪恶。
袁崇焕出守 袁崇焕受命后,七月间入见崇祯帝,要求“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都要内外配合。自信五年全辽可复。但他担心被人陷害,向崇祯帝说:“事任既重,为怨实多”。“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八月初,袁崇焕到宁远赴任,首先镇压哗变的川、湖兵,整顿军纪。又改组边防,合宁远、锦州为一镇,命祖大寿驻锦州,以中军副将何可刚为都督佥事,驻宁远。调蓟镇赵率教驻守山海关。上疏说:“臣自期五年,专借此三人。”(《明史?袁崇焕传》)袁崇焕部置既定,辽东边防军事,大有振作的气象。这时,皇太极的主要兵力用于朝鲜和蒙古。一六二九年二月,皇太极致书袁崇焕议和,称金国汗奉书袁老大人,不用天聪纪年,只用干支(己巳年),以示对明朝的尊重。
皇太极对朝鲜作战得胜,割断明朝与朝鲜的联系。早在一六二一年,明将毛文龙领兵援助朝鲜抗金,由总兵官晋为左都督,设镇皮岛(在鸭绿江口东部,朝鲜称为椵〔音皮pí〕岛)。朝鲜被迫降附金,毛文龙独守皮岛,孤立无援。金向毛文龙招降。一六二九年五月,袁崇焕阅兵双岛,毛文龙来会。袁崇焕以通敌及曾附魏忠贤的罪名,斩毛文龙于帐前。皮岛明兵失统帅,军心离散,多有叛亡。
皇太极南侵 一六二九年十月,皇太极发动了以掳掠奴隶和牲畜为目的的侵掠战争。皇太极亲自领兵从大安口龙井关越过长城,进攻遵化。崇祯帝起复孙承宗为兵部尚书,驻守通州。十一月,明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领兵四千援遵化,在作战中败死。满洲兵占领遵化,随即进攻蓟州、三河、通州。袁崇焕、祖大寿自宁远领兵入援,至蓟州。皇太极向明朝施反间计,对俘虏的杨太监透露金国与袁巡抚已有密约,然后放杨太监回京报告。十二月,崇祯帝逮捕袁崇焕,下锦衣卫狱。命大同总兵满桂出战,败死。崇祯三年(一六三○年)正月,满洲兵占领永平、迁安、滦州,进攻昌黎,被守城明兵击退。三月,皇太极自领大兵俘惊大批人畜返回沈阳。五月,孙承宗收复遵化、永平、迁安、滦州诸城,击败金军阿敏部。金兵退后,明朝审理袁崇焕案,原属魏党的官员乘机报复,攻击袁崇焕与大学士钱龙锡“擅主议和,专戮大帅(指毛文龙)。”(《明史?袁崇焕传》)八月,崇祯帝殜(剐刑)袁崇焕于市。钱龙锡下狱,得免死,罢官流放。一六三一年八月,皇太极发兵攻大凌河城。祖大寿杀何可刚降金,被放回锦州。
一六二九年袁崇焕斩毛文龙后,皮岛部将辽东人孔有德、耿仲明走往登州。一六三二年,与毛文龙部将李九成等起兵反明,攻陷登州。孔有德自号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明旅顺副将陈有时与毛文龙子毛承禄在旅顺和广鹿岛响应。明朝派重兵征讨,李九成败死,毛承禄被擒。一六三三年六月,孔有德、耿仲明率部泛海降金,皇太极亲迎二降将,入宫赐宴。以孔有德为天祐兵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同年十月,明继任广鹿岛副将尚可喜至沈阳朝见。皇太极以尚可喜为天助兵总兵官,驻军海州。
自袁崇焕杀毛文龙,崇祯帝杀袁崇焕,明朝辽东将领相继叛降。一度显露转机的明朝边防,又趋于瓦解了。
(三)大清国的建号与建制
皇太极即位以来的十年间,对外作战不断取得胜利。漠南蒙古被占领后,一六三五年,诸贝勒与蒙古各部贝勒合议,为皇太极奉上皇帝尊号。努尔哈赤、皇太极相继称汗,是沿袭蒙古称号,皇帝则是汉族传统的最高称号。改号皇帝意味着高居蒙古诸汗之上,并且意味着与明朗皇帝并立,不再是边族之国。同年,皇太极又宣布废除女真(诸申)名号,正式规定被征服的各地女真人统称为满洲。一六三六年四月,满洲诸贝勒、蒙古八固山厄真、外藩蒙古诸贝勒、汉军都元帅、总兵官及文武大臣在沈阳举行隆重典礼,共上尊号,由和硕贝勒多尔衮上满文表章、科尔沁蒙古土谢图济农巴达礼上蒙文表章、都元帅孔有德上汉文表章。皇太极受尊号为“宽温仁圣皇帝”(蒙语称号为博克达彻辰汗)。同时建国号为大清,立年号为崇德。此前,皇太极曾于一六三四年以沈阳为“天眷盛京”。大清国都城仍在盛京沈阳。
皇太极称帝后,随即追谥努尔哈赤承天广运武皇帝(康熙时加谥高皇帝),并依据汉族制度追上庙号太祖。
一、满洲统治制度的改订
贝勒议政 努尔哈赤建国初期,由四贝勒共同执政。其后加封和硕贝勒及贝勒,但国家政务仍由四大贝勒分月轮值。皇太极以第四贝勒即汗位,代善、阿敏、莽古尔太等三大贝勒,均为兄长,临朝时并坐左右。皇太极即位后即与诸贝勒定议设八大臣,由八旗固山厄真充任,与诸贝勒共坐议政。议政人员扩大,贝勒权力相应缩小。一六二九年(天聪三年)皇太极又传谕三大贝勒说:“向因直月之故,一切机务辄烦诸兄经理,多有未便。”(《清太宗实录》卷五)取消三大贝勒值月的旧制,改由诸贝勒代理。三大贝勒的权力,进一步削弱。
一六三○年,大贝勒阿敏在滦州等地与明军作战失败。皇太极幽禁阿敏,没收家产。阿敏被囚十年后病死。一六三一年,又以莽古尔太悖逆不恭为由,革去大贝勒称号。次年,莽古尔太病死。一六三六年,皇太极称帝时,大贝勒只有代善一人。国家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皇帝主持的诸贝勒、八大臣的议政会议,成为国家政治和军事的最高指挥机构。诸贝勒平时分理政务,战时受皇帝命统领八旗兵对外作战。一六三七年三月,因议政大臣遇事差遣,议政乏人,又在臣僚中选择贤能者参预议政,为新设议政大臣。
封授勋爵 大清国皇族议政贝勒中,大贝勒以外,有和硕贝勒与贝勒之分。诸贝勒的辈分与地位,也不相同。和硕贝勒多尔衮曾加封墨尔根戴青(义为聪明统帅)称号,分给全旗。贝勒阿巴泰为努尔哈赤侧妃伊尔根觉罗氏所生,年长而位低,只领六牛录户口。诸贝勒中实际存在不同的差等。皇太极采用汉族皇帝尊号后,也参照满、汉爵号,制定皇族勋爵。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等名号,并加以不同的称谓。代善为和硕礼亲王,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岳讬为和硕成亲王。阿济格为多罗武英郡王,杜度为多罗安平贝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清国自此始有正式的王爵封号。贝勒也由此降为三等封爵,与原来的尊称不同了。议政贝勒与八大臣的会议,以后也习称为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
皇太极封授满洲贵族后,也对蒙古贝勒加给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等封号。汉人降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分别封为恭顺王、怀顺王和智顺王。
八旗官制 皇太极即位后,以八固山厄真设为八大臣的同时,又设十六大臣,八旗每旗二人,“佐理国政,听断狱讼”,不出兵驻防。从而废除了原来的札尔固齐制,由十六大臣代替。八旗另设驻防的十六大臣,每旗二人,出兵驻防随时调遣,也审理属下的词讼。
一六三四年(天聪八年)四月,又规定满洲八旗军官,不得袭用汉军官名,仍用满语名称。各旗总兵官为昂邦章京,副将为梅勒章京,参将为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管一旗者即为固山厄真。
早在努尔哈赤时,选拔八旗牛录的勇壮兵士组成巴牙喇(又译摆押拉、摆牙拉),每牛录十七人。巴牙喇是努尔哈赤汗直接统属的一支善战的精兵,也是汗的侍卫亲军。诸贝勒也各有自己属下旗分的巴牙喇兵。皇太极即位后,将八旗巴牙喇兵分别组编为巴牙喇营,成为单独的军事组织。巴牙喇营自立一三角形大旗,上有织金龙形,称为纛(大旗)或龙纛。旗色与八旗色相同。巴牙喇纛设厄真一人统领,地位仅次于固山厄真。下属甲喇设巴牙喇甲喇厄真一人。各牛录十七名巴牙喇兵各由一人统领,称巴牙喇壮达(队长)。一六三四年四月,改称巴牙喇纛厄真为巴牙喇纛章京,甲喇厄真亦改称甲喇章京。各旗的巴牙喇纛章京由皇帝直接调遣出兵,统率的军士也不限于本旗的巴牙喇兵。皇太极经由巴牙喇纛章京而掌握了各旗的精兵。
改订文字 努尔哈赤时,以蒙古文字母拼写满语,创制满洲文字行用。满洲语中发音部位不同的辅音,蒙文中不如区别。元音中的u 与ü蒙文也同样书写。因此,以蒙古字母写满语;满人每易读错。特别是人名、地名等专门名词,更难于准确译写。一六三二年(天聪六年)三月,皇太极命巴克什达海在蒙古字母旁,酌加圈点,以示区别。达海又创制拼写汉语借词的字母十个,制成有圈点的满文。原来无圈点的老满文,不再通用。
二、蒙古、汉人的结纳与蒙汉八旗的设立
满洲诸部在建国以前,即与明朝的汉人接触频繁,也与近邻的蒙古多有来往。满洲国家的建立与文明的建设显然受到汉族与蒙族两个方面的影响。满文的创制依仿蒙文,首领称汗以及武士加号巴图鲁,文士称巴克什、笔帖式都明显地是源于蒙古。努尔哈赤时已与蒙古通婚姻。皇太极娶蒙古族后妃多人,使蒙古族妇女进入满洲的统治核心。努尔哈赤时,已收纳蒙古降将领兵,皇太极时对外掳掠,蒙古军将起了重要的作用。皇太极并招纳汉人降将,设立蒙、汉八旗,从而加强了清朝的军事力量。满洲历次作战中俘掠的汉人文士也在皇太极时被拔擢起用,参预订立政治制度。皇太极在改订满洲统治制度加强皇权的同时,多方接纳蒙古、汉人进入统治集团,不仅对控制漠南、北蒙古和战胜明朝起着显著的作用,也由此加强了清国的军事、政治统治,并对以后的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应予重视的。
收藏满文老档的盛京崇谟阁
蒙古后妃 满洲诸部早已与蒙古通婚。海西叶赫部的祖先原为蒙古吐默特部人。乌拉部与哈达部的祖先也与蒙古人通婚,含有蒙古血统。努尔哈赤取叶赫部长杨吉砮女纳喇氏(孝慈后),生皇太极,又娶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康熙时尊为寿康太妃)。皇太极早在一六一四年即受父命娶蒙古科尔沁部贝勒莽古思女博尔济吉特氏(孝端后)。满洲旧俗,婚娶不严格限制辈分,一六二五年又娶莽古思子寨桑之女博尔济吉特氏(孝庄后)。一六三四年娶孝庄后姐。此外,还娶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女二人,据传是蒙古林丹汗的妻子。一六三六年皇太极称帝之后,也依仿汉制封后妃。生母纳喇氏早死,追封为孝慈武皇后(康熙时改谥高皇后)。莽古思女博尔济吉特氏立为清宁宫皇后,寨桑女博尔济吉特氏封永福宫庄妃,庄妃姐封关睢宫宸妃。另二蒙古妃封为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皇太极五宫后妃均为蒙古族人,庄妃生子福临(清世祖),以后继承帝位。按照满洲家长制的惯例,太后在皇室家族中具有一定的权力。皇太极娶蒙古后妃,对清初政治的影响,是深刻的。
蒙古将领 努尔哈赤以来,蒙古诸部的一些首领相继前来投附。努尔哈赤任为各级将官,统兵从征。皇太极继续任用蒙古降将,对明军和蒙古未附诸部作战,在历次战争中蒙古军将起着重要的作用。皇太极进而擢用有功者进入清国政治机构,担任各种要职,加强了清国的统治。
居于叶赫的蒙古博尔济吉特氏武纳格,努尔哈赤起兵后率七十二人来归,以有勇略并通蒙、汉文,赐号“巴克什”。从征乌拉,将兵攻觉华岛明军有功,授三等总兵官。皇太极即位后,命武纳格总管蒙古军,随从作战。后以蒙古军激增,分为左、右二营,以武纳格和鄂本兑分别为固山厄真。
鄂本兑,蒙古曼靖氏,入明官守备。一六二一年努尔哈赤攻辽阳时出降,授世职游击,在历次战斗中战功显著。
蒙古科尔沁部博博图在努尔哈赤时率七十余户来降,为牛录厄真。从攻明军,在锦州战死。子明安达礼袭职,一六三八年,皇太极任他为巴牙喇甲喇章京,领兵对敌作战。
科尔沁部兀鲁特部长明安曾聘女给努尔哈赤,一六三二年率部三千余户来投,任三等总兵官,别立兀鲁特一旗。皇太极时,从攻大凌河,败明祖大寿军。其后,兀鲁特旗罢废,散隶满洲诸牛录。子多尔济娶宗室女为额驸(婿),从征朝鲜。皇太极设立六部(详见下文),授为刑部承政。一六三七年进为议政大臣。
博尔济吉特氏布当随皇太极攻遵化有功,一六三八年任为刑部右参政。布彦代曾随努尔哈赤攻宁远,又随皇太极攻朝鲜及明军,围大凌河城,收察哈尔部众,为礼部参政。恩格德尔在一六一七年来降,娶舒尔哈齐女为额驸。皇太极时,率蒙古兵攻遵化,又从围大凌河城。
喀喇沁部台吉布尔喀图、弼剌什等在皇太极时来附。布尔喀图从征明军及察哈尔部,娶贝勒阿巴泰女,为一等昂邦章京。弼剌什从攻察哈尔等部有功,为三等昂邦章京。
科尔沁部恩格图屡从太宗伐明,以功授二等甲喇章京。
林丹汗败后,察哈尔部的宰桑、护卫等多人来降,均受命从征。宰桑多尔济达尔汉被任为都察院参政。
汉人降将 努尔哈赤初起兵时,对汉人多加杀掠,但要战胜明军仍收纳来降的汉将,并按照氏族制的惯例,妻以族女,视为本族收养的成员。
抚顺富豪佟养性与满族贸易,被明朝拘捕下狱。佟养性越狱逃出,投依努尔哈赤,一六一八年引导满洲军兵,攻下抚顺。努尔哈赤以宗亲之女嫁佟养性,称他为“石乌里额驸”,授二等副将。次年,兄佟养真率族众一千四百余人来降。
明抚顺守将李永芳也在一六一八年抚顺兵溃后降金,努尔哈赤妻以第七子阿巴泰之女,随从作战。明广宁守备石廷柱(先世女真人,父迁辽东,姓石氏)在一六二二年金兵攻下广宁后败降,授为游击,隶佟养性部。
皇太极即位后,继续收降明朝兵将,加速了明军的瓦解,汉人军兵成为重要的力量。一六三○年,满洲军攻下永平,明建昌营参将马光远(顺天大兴人)投降,隶佟养性部。随着攻占汉地的扩大,汉人兵民日益增多,一六三一年,皇太极命佟养性总理汉人军民一切事务,又将汉人降兵编组为一旗,由佟养性直接统率,称为石乌里额驸固山兵(后称“旧汉兵”)。佟养性选拔军中工匠铸成红衣大炮四十门,组成一支红衣炮兵,为金军中前此所未有。皇太极又以贝勒岳讬之女嫁佟养性。一六三四年,佟养性病死。额驸固山兵由石廷柱统率,改称乌真超哈固山兵,石廷柱授为固山厄真昂邦章京。红衣炮兵由修养真子佟图赖管领。
一六三一年大凌河城战后,皇太极继续收降大批汉人军兵。贝勒岳讬上奏说:“以前攻下辽东、广宁,诛杀汉人,又屠戮永平、滦州,因而人怀疑惧。今天与我大凌河汉人,正要使天下知我国善养人。若能善抚此众,以后归顺者必多。”(《清太宗实录》卷十一)他建议降官应妻以贝勒和大臣之女,从人和士兵也要妥为安置,一六三二年,孔有德、耿仲明率明军来降,皇太极称其军为“天祐兵”,尚可喜来降后,称“天助兵”。天祐兵与天助兵均保持原来的军事系统,不按金国兵制改编,成为自成体系的“汉人三军”。
蒙汉八旗 蒙古降将和降兵,原来或自成一旗(如明安之兀鲁特蒙古旗),或分隶满洲八旗(如布彦代隶满洲镶红旗、鄂齐尔桑隶满洲镶黄旗)。一六三二年,皇太极将蒙古降兵均散隶满洲八旗,如明安隶正黄旗,恩格类、布当隶正蓝旗。一六三四年,定兵制,将蒙古兵左、右营改为左翼兵与右翼兵。一六三五年,皇太极改定蒙古旗制,原分隶满洲八旗的蒙古兵丁析出,与蒙古降将统率的壮丁分别编组,另立蒙古八旗。蒙古八旗依仿满洲八旗制度,也分为黄、红、白、蓝四色,又各分正、镶两旗。各旗设固山厄真,下设梅勒章京、甲喇章京。皇太极授任阿代、达赖、恩格图、布彦代、伊拜、苏纳、吴赖、扈什布等为八固山厄真,分领蒙古八旗。蒙古八旗独立于满洲八旗之外。被编入蒙古八旗的蒙古壮丁,地位仅次于满洲旗丁而优于蒙古各部的兵民。
在设立蒙古八旗的同时,皇太极还将外喀喇沁地方蒙古诸部贝勒属下俘降的兵丁编组为三旗。第一旗五千二百八十六名,第二旗一千八百二十六名,第三旗二千一十一名。这些旗丁原来散属于蒙古各部,未曾分隶满洲八旗,不是自八旗析出。因而三旗不象八旗那样各立旗色。合编为旗只是为了便于统领,设蒙古首领一人,也称固山厄真。三旗是蒙古八旗以外的独立组织,地位低于蒙古八旗。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降附以前,金收降的汉人军兵,原来也被分编入满洲八旗兵中,只有佟养性、石廷柱部独立编旗。一六三三年七月,皇太极令满洲八旗中有汉人十丁者授棉甲一副。授甲者一五八○人,另编为汉军一旗,由降将马光远统率,称固山厄真。一六三七年七月,以石廷柱为左翼一旗,马光远为右翼一旗,照满洲例,编壮丁为牛录。一六三九年六月,将两旗官兵分编为四旗,依满洲八旗制度,合二旗为一旗,各设固山厄真一员,正黄、镶黄旗马光远,正白、镶白旗石廷柱,正红、镶红旗王世选,正蓝、镶蓝旗巴彦,其下各设梅勒章京二员,甲喇章京四员。一六四二年正式编定八旗,称汉人八旗或八旗汉军。降将祖泽润、刘文源、吴守进、金砺、佟图赖、石廷柱、巴彦,李国翰等任为八固山厄真。编入汉人八旗的汉人军兵,称为旗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优于“民人”,即一般汉族官民。
皇太极统治时期,满洲八旗扩充到三一九佐领(牛录),汉军八旗一六七佐领,蒙古八旗一二九佐领。满、汉、蒙八旗共有壮丁十二万余人。汉、蒙八旗的建立,组成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汉人文士 努尔哈赤时曾任用俘掳的汉人文士龚正陆(原籍浙江会稽,客居辽东)为师傅(巴克什),掌管满、汉文书,因交通朝鲜罢任。其后,即任用通满、汉语的满洲文人额尔德尼、达海、希福等人在书房掌理文事。努尔哈赤时被俘的汉人文士隐匿其间仍有数百人。一六二九年八月,皇太极下谕说:“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勘祸乱,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员中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奖之。”(《清太宗实录》卷五)诸贝勒府以下满、汉、蒙古家人俘奴中的文士均可参加考试,考中者另补偿别丁。九月朔日,来考者有三百人,考中者二百人。原为俘奴者自奴籍中拔出给赏。考中的文士或被擢用,在文馆(书房)供职,又荐引俘降的文士入仕。皇太极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汉人文士儒臣。
沈阳人范文程,是明兵部尚书范■的曾孙,祖父范沈曾任明沈阳卫指挥同知。范文程随父范楠居抚顺,努尔哈赤攻陷抚顺时被俘。皇太极命入直文馆,成为最受信赖的汉人文臣。辽阳人宁完我在努尔哈赤攻掠辽沈时被俘为奴。一六二九年奉召入文馆供职。又引荐俘降的山西应州人鲍承先(明副将)入馆。山东蓬莱人马鸣佩,随父马与进(明辽阳训导)居辽阳,努尔哈赤攻辽阳,马与进被杀。马鸣佩被俘为奴,后被拔出奴籍入值文馆。明诸生王文奎(原姓沈,因母氏姓王,浙江会稽人),一六二九年在遵化被俘,也奉召入馆。皇太极天聪年间,被起用的俘降汉人,还有辽阳人马国柱、武威人李栖凤、广宁人杨方兴、辽东人雷兴、辽阳人罗绣锦及来降的辽东开平卫人张文衡等多人。他们或在皇太极侵掠明朝时,随军参议,或为皇太极制定政治制度,对大清国的建立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依仿明制,改订官制
皇太极在建号清国前后,倚用范文程、宁完我等人参议,依仿明制,改订了中枢官制。
内三院——一六三六年三月,皇太极将文馆改建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合称内三院。各设大学士、学士主管。内国史院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编纂史册及历代实录。内秘书院撰拟致外国往来书札,录各衙门奏疏及皇帝敕谕。内弘文院注释历代行事进讲,并颁行制度。皇太极称帝后,以满洲正黄旗则林为内国史院大学士,范文程、鲍承先为内秘书院大学士,满洲正黄旗巴克什希福兼通满、蒙、汉文字,为内弘文院大学士。内三院大学士参予机要,形成皇帝的参谋和助手。范文程加授二等由喇章京,皇太极称他为范章京,入对常至深夜。
六部——皇太极建国号前,即在一六三一年七月依仿明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分别任命贝勒一人掌管。建号后,更订制度,不由贝勒专任。下设满洲承政一员,蒙古或汉人左右参政及理事、副理事启心郎等官员。六部的设立,极大地削弱了八旗贵族的权力。田地的管理与授予,庄丁的编审,都归于户部,各旗兵事由兵部总理。清国因有六部而成为更为完备的阶级压迫机关,国家的权力也更加集中于皇帝了。
二院——皇太极又仿明制设都察院。向皇帝谏诤,并监察诸王贝勒及六部官员。一六三八年六月,将原来的蒙古衙门,改设为理藩院,管理蒙古诸部有关事务。二院与六部合称为八衙门,构成中枢政府。
行科举——皇太极设六部后,由礼部实行科举制度,定期考试文士。一六三四年,礼部考取满、蒙、汉人习本族或他族文书者十六人,称为举人。建国号后,一六三八年考取举人十名;一六四一年又考取七名,称为中式举人。举人是文士中的优异者,考中后多被授任官职。
盛京吏部满文奏折
皇太极时,辽东汉人数十万,对明作战俘掠近百万。行科举后,汉人文士得经由考试得官,参与执政,日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修会典——努尔哈赤时,曾命巴克什达海等人翻译《大明会典》,意欲作为执政的借鉴(未译完)。皇太极依仿明制,设立内三院和六部二院,但满族社会与明朝不同,显然不能全部仿行。一六三三年,文馆的汉人榜式(巴克什)宁完我建议“参汉酌金,用心筹思,就今日规模,立个金典出来。”(《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中)一六三六年,皇太极建号称帝,同时颁布“登基议定会典”五十二项。主要内容包括几个方面:(一)有关满族各级贵族及平民的丧葬礼仪。共有二十一条之多,贯彻着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二)有关贵族以至平民的服饰的规定。汉人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人式样。只有僧道照旧。(三)确立皇帝降旨、臣下奏事的专用汉语称谓、各级军兵及官员名号等级的汉语称谓。(四)有关分家、婚娶和离婚的各项规定。仿汉制改革满人兄死弟娶其嫂、父死子娶后母等旧俗。(五)有关刑部、都察院的司法程序和奴隶告主等规定。(六)官吏考绩,以捕捉逃人(逃亡奴隶)与兵器利钝作为主要的项目。(七)禁止祧神还愿等迷信活动,严格寺庙的清规。
会典的各项规定,旨在从各方面确立清国的统治秩序。有些规定是强行把满族的风习制度推行于汉人。但同时也在参照汉人制度,改变满族旧俗。宁完我在奏议中建议:“务使去因循之习,渐就中国(汉人)之制。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指明朝)地方,不至手忙脚乱。”(《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中)
(四)清国统治下的满汉奴隶与农民
皇太极即位前,努尔哈赤已经占据了辽东平原。领土的扩大为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方面是,八旗满洲迁居到新占领的辽河平原,社会生产不能不转变为以经营农业为主,渔猎、畜牧退居到次要的地位。另一个方面是土地占有不能不重新分配,剥削关系也需要相应地改变。皇太极统治时期,辽东居民包括了三部分人。一部分是新迁来的八旗满洲,包括奴隶主、自由民和各族奴隶。第二部分是原居辽东的汉族农民,主要是明朝的军屯户。第三部分,是从明朝俘掳来的汉族生口以及朝鲜的俘奴。一六三五年和一六三六年,清兵两次进入明朝境内掳掠人口、牲畜,有二十五万之多。此后,连年俘掠,汉人奴隶不断增加。人口与牲畜综合计算,正是反映了把奴隶当作牲畜一样地看待。在清国建号时期,新迁来的八旗满洲需要安定,原居辽东和俘掠的汉人需要统治,新建的清国面临着重大的社会任务。
八旗分地 一六二一年三月二十日,金兵攻占辽阳,便分兵占领各地。九月十六日,努尔哈赤命令:在牛庄、海州以东,鞍山以西,将二百牛录分成两半,每一牛录各住五十甲。据一六二二年四月的档子记载,八旗分辖的地方是:正黄旗收揽费阿拉、尚间崖、抚西、奉集堡等八城;镶黄旗收揽柴河、范河、懿路、铁岭等十城;正红旗收揽清河、碱场、东州、马根丹(单)等十城;镶红旗收揽沈阳、十方寺、虎皮驿、长胜堡等十二城;正蓝旗收揽岫岩、凤凰、汤站等十一城;镶蓝旗收揽旅顺口、金州、望海埚等八城;正白旗收揽复州、盖州、庆云堡等九城;镶白旗收揽海州、耀州、鞍山等九城。《清太宗实录》卷七记载,太祖努尔哈赤时,八旗“守边驻防,原有定边”。后来“展边开垦”,“移两黄旗于铁岭,两白旗于安平,两红旗于石城。其阿敏所管两蓝旗分住张义站、靖远堡,因地土瘠薄,与以大城之地。”阿敏越过所分地界,擅过黑扯木地开垦。皇太极处置阿敏,列举十六罪,越界开垦是大罪之一。可见,分地是法定的。后人追述说:“太祖、太宗原将八旗分左、右翼,庄田、房屋俱从头挨次分给。”(《清圣祖实录》卷一八)按照传统,掳掠财物要八旗平分,土地要八家分占。金国领域扩大后,八旗迁移新地,确定分界,农垦与防务相结合,形成土地分配的新形式。
计丁授田 一六二一年努尔哈赤攻占辽东后,即实行了“计丁授田”的办法。这年七月,通告收取海州地十万日(一日约六亩),辽东地二十万日,共三十万日田地授予八旗人丁。同时规定,这一地区的尼堪(汉人),包括乞丐、和尚在内的平民,也都计丁授田。每三丁共耕一日的官田,作为贡赋。二十丁出一人当兵,一人服差役。明朝的杂税,予以废除。金国实行的这种授田制,来源于田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它略同于金代女真的授田制,也和汉族古代的井田制或北朝的“均田”制有某些相似。努尔哈赤曾指责明朝的制度,穷人遭受富人和官员的勒索。计丁授田制使汉人农民成为金国的自由民,实际上却是把满族的土地国有制推行于辽东汉人的封建社会。授田之人屯住之所沿袭明人的称谓,称为“屯所”。
编庄分丁 金国实行计丁授田制后,满汉杂居。一六二一年十一月,努尔哈赤的文告中说:“诸申、尼堪要同住一村,粮一起吃,牲口的草料一起喂。诸申不要欺凌尼堪,不要强取尼堪的任何东西,不要抢夺。”告诫“诸申、尼堪合议,公正为生。”(《满文老档》太祖朝卷二十九)但是,不甘忍受压迫的汉人农民仍不断地与明朝相联络,起而反抗金国官员的统治。自一六二二至一六二五年间,金国对各地反抗的农民,进行了严酷的镇压,大批汉人被处死。《满文老档》太祖朝卷六十六记录一六二五年努尔哈赤对汉民说:“我占领辽东后,没有杀害你们。没动(你们)住的房、耕的田,没有侵占你家的任何东西,加以收养。就是那样收养,也不顺从。古河的人杀死我派去的人,叛变了。马家寨的人杀死我派去的使者,叛变了。镇江的人逮捕我任命的佟游击,送给明朝,叛变了。长岛的人逮捕我派去的人,送到广宁。双山的人定约,带那边的兵来,杀了我们的人。魏秀才告发岫岩的人叛去了。复州的人叛变,定约带明朝的船来了。平顶山麓的人杀了我方的四十人,叛变了。不念我收养之恩,仍与明朝一方合伙,所以杀了有罪恶的人。”努尔哈赤命令把煽动反抗的明朝的旧官、秀才、老爷(地主)们处死。八贝勒的拖克索以至诸申家投充的尼堪,全部逮捕甄别。经甄别后,把那些可以筑城郭、纳贡赋的人编“庄”,满语称“拖克索”。每一“庄”,男丁十三人,牛七头,田百日。二十日纳官粮,八十日本庄食用。十三人中有庄头一名,督催差役。庄归属八旗贵族,并按照等级分给总兵以下,备御以上各官。每一备御,给一庄。庄丁实际上是贵族的奴隶,受到严格的控制,比授田民户地位更加卑下。
一六二六年九月皇太极即位后,因汉人庄丁多有逃亡,下令释免部分庄丁为民户。《清太宗实录》卷一记载说:“上洞悉民隐,务俾安辑。乃按品级,每备御止(只)给壮丁八、牛二,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择汉官之清正者辖之。”皇太极的这一改革,实际上只是减少分配给官员的庄丁人数,确定汉官管理办法,但显然未废除编庄制度。所以,十五年后,一六四一年十月,朝鲜目击者报道沈阳附近农庄情形,仍然说:“诸王设庄,相距或十里,或二十里。庄有大小,大不过数十家,小不满八、九家,而多是汉人及吾东被掳者也。”(《沈馆录》卷三)据此,汉人及朝鲜被掳的奴隶依然编为诸王的庄丁。不过,皇太极的改革,至少使原来的汉人庄丁,有三分之一被编为民户。一六三八年皇太极又下令,攻占辽东时俘掳的良民,在诸王以下及民人之家为奴者,查出后也编为民户。辽东的汉人民户与庄丁同时并存于广大农村。
离主条例 努尔哈赤时曾有奴隶离主的规定。皇太极即位后,一六三一年修订《离主条例》。一六三六年四月,制定“(皇帝)登基议定会典”,也列举了奴隶离主的条目。凡八旗贵族私自采猎、作战时私藏财物、私自杀人、奸污属下妇女、举用不实及阻挡告发者,奴隶告举主人属实,准许离主。诸贝勒如犯私通敌国、谋害宗室兄弟及叛逃诸罪,也许奴仆首告。奴仆离主,视不同身分,或拨给别旗仍为奴隶,或得到释免。太宗朝《满文老档》和《太宗实录》保存离主事例四十四件,除两起原被告身分不明外,属下人告发贝勒的十三起,告发官员的有七起;奴仆告发主人的有二十二起,其中包括告发贝勒、公及其家属的六起、告发官员的十起。案情从危害国家以至到刑事犯罪,几乎是无所不包。这和离主法令的实用范围,是完全一致的。判决的结果是:诸申离主的十七起,不准离主的一起;阿哈离主的十五起(内二起拨给他人为奴),不准离主的九起;身分不明的二起,都准离主。
奴隶离主的条令,主要是皇太极用以控制满洲贵族,但奴隶由此获得告主和离主的权利,却是对奴隶制统治的一个冲击。
(五)清国的对外扩张和侵掠
一、侵朝战争
一六三六年四月皇太极称帝后,强迫朝鲜称臣,遣送质子,朝鲜不允。皇太极于当年十二月发动第二次侵朝战争。命令睿亲王多尔衮、贝勒豪格分统左翼满蒙兵,从宽甸入长山口;豫亲王多铎等率领先锋一千五百人进入朝鲜王京,贝勒岳讬等带兵三千接应;皇太极与代善等率主力部队从镇江渡江,向朝鲜王京进军。郑亲王济尔哈朗留守盛京,武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分屯辽河海口,防备明朝水师。朝鲜国王李倧把眷属转移到江华岛,带领亲兵守卫南汉山城。各路清军先后到达王京,包围南汉山城。朝鲜军民激烈战斗,用火器击毙清朝将领扬古利。由多尔衮率领的清兵攻入江华岛,俘虏王妃、王子、宗室七十六人,群臣家口一百六十六人。朝鲜国王李倧被迫接受清朝的条件:(一)献出主战的宏文馆校理尹集等人;(二)交出明朝赐给的诰命册印;(三)送质子二人到盛京;岁时贡献、表贺,依对明朝的旧制;(四)清国出兵征伐,朝鲜调兵扈从,并献犒师礼物;(五)朝鲜不得擅自修筑城垣,不得擅受逃人。朝鲜断绝了与明朝的关系。次年二月,清兵撤退。
二、征服黑龙江诸部
皇太极称帝时,黑龙江流域还有一些从事渔猎的部落,虎尔哈、瓦尔喀、索伦、达斡尔等散处在山河之间。一六三四年精奇里江畔的达斡尔人巴尔达齐率部归附金国。此后,瓦尔喀部冯家屯人季思哈、巴克达等相继投附,授予甲喇章京。一六三五年,皇太极派副都统霸奇兰领兵往征黑龙江地方,招抚各部落。说:“此地人民,语音与我国同,携之而来,皆可以为我用。”(《清太宗实录》卷二一)归附人户编成牛录或仍留居原地,或随军迁来,给与田舍用具。同年,虎尔哈部降附。一六三七年,索伦部博木博果尔来贡貂皮等物。次年,又反清自立。一六三九年,清国派索海等出征。次年,大败博木博果尔兵,攻克雅克萨城。一六四一年,又派锡特库等出兵追击,博木博果尔在奇洛台(赤塔附近)被擒。清军索海等俘获索伦人口男子二七五一人,女子三九八九人,编入八旗,称为“新满洲”,赏给衣服、布匹。
在此期间,清兵又先后征服乌札拉、尼满、阿库里等部。原来被称为东海女真的部落均归于清国统治。《清太宗实录》记载,清军征服诸部,俘虏人口共计二万四千八百四十四人。绝大部分与降人一样,作为“新满洲”编入牛录。使马鄂伦春与使鹿鄂伦春降附,也“审户比丁,编为佐领。”(《清朝文献通考?舆地三》)漠北蒙古的臣附 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建号称帝后,随即派遣使臣去漠北喀尔喀蒙古的三大汗处议和。一六三六年十一月,车臣汗派遣卫征喇嘛等六人,从者一百五十六人到盛京,叩见皇太极,呈上奏疏,进贡马匹弓箭。一六三八年,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均遣使来清朝贡,并规定此后每年进贡白马八匹、白驼一只,称为“九白之贡”。漠北蒙古(外蒙古)三汗由此成为清国的藩部,清国不再有后顾之忧,得以全力进攻明朝。
三、对明朝的侵掠
以皇太极为首的满族奴隶主,在占领辽东后,把掳掠汉地的人口、牲畜作为获得奴隶和财富的来源。战争成为掳掠的手段。一六三二年,宁完我、范文程、马国柱等汉臣上疏说:“观今日军情,无大无小,都以蛮子家(指汉族)为奇货,是势之必欲内入也。”王文奎进一步说:“且出兵之际,人皆习惯,俱欣然相语曰:‘去抢西边。’汉人闻我动兵,亦曰:‘来抢我矣!’夫‘抢’之一字,岂可以为名哉!”他建议:“慎无杀人,无掳掠,遍张明示。”(《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王文奎对战争的建策,显然与满族奴隶主掳掠人口、财物的传统不合。一六三三年六月,皇太极命诸贝勒议奏对明作战之策。贝勒阿济格奏称:先前我兵围大凌河城,获得良将精兵(指明朝降军),但部下士卒一无所获,以为徒劳。以后再叫他们前进,都不行了。固山厄真和硕图明白建策:“杀其人,取其物,务令士卒各餍所欲。”贝勒多铎说:“宜直入长城,庶可餍士卒之心,亦可合皇上久长之计(灭明)。”(《清太宗实录》卷十四)所谓“士卒之心”,即纵令军兵掳掠人口、牲畜。
南下掳掠
一六三四年五月,皇太极领兵直趋宣大。七月,命大贝勒代善等领兵入得胜堡,攻取大同,到朔州会师。贝勒阿济格等入龙门,至宣府。皇太极自领大兵与贝勒阿巴泰、豪格及孔有德、耿仲明等自宣府至朔州,又围应州。闰八月至大同,回师。皇太极此次在大同、宣府掳掠时,各牛录分取男妇奴婢和牛。因互相争兢,分配不均。有些士兵“赌气不抢”,以致所得不多。
一六三五年,命多尔衮往收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后裔。顺道在山西掳掠,经忻、代州至崞县。
一六三六年五月,皇太极称帝后,下诏大举征明,但仍以掳掠为目的。诏书说:“此行若多所俘获,每牛录派取男妇六人、牛二头;其新附满洲牛录下蒙古贝勒之人,及内外新编牛录内者,亦照此派取。如一无所获者,私献本主(者),不得滥行收取,须与从征者均分之。”最后说:“至后所遣每旗一员,每牛录甲士一名,原令往携俘虏。若入明边,至长城下,即令之还;勿以少所俘获,而不令还。俘虏虽少,亦不下万余。我国有万余俘获,亦不为不利矣。”(《清太宗实录》卷二九)阿济格率兵,自鵰鹗堡入长安岭,攻延庆,克昌平,北京戒严。明兵部尚书张凤翼督诸镇勤王兵,宣大总督梁廷栋统兵入援,都退怯不敢战。清军过保定,破安州、定州、定兴、安肃、宝坻、东安、雄县、顺义、容城、文安、永清诸城,五十六战皆捷,九月从建昌营冷子口出边回师。清军共俘掳男女七万三千二百九十人,牲畜十万九千八百六十六头。
一六三八年八月,皇太极又命多尔衮与岳讬分领左右翼兵南下侵掠。皇太极自领兵攻山海关外诸城,以牵制明军。九月,清军入墙子岭、青山关攻进长城。明蓟辽总督吴阿衡在密云战死。十月,明京师戒严。明宣大总督卢象升入援,受命督各路援兵。清兵分三路南下。一路由涞水县攻易县,一路由新城攻雄县,一路由定兴攻安肃。卢象升由涿州进据保定,命诸道援兵分道出击。十二月,卢象升败死于钜鹿。清军转战山西,又攻入山东。次年正月,攻入济南府,俘虏明宗室德王朱由枢。明朝廷调遣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总督蓟辽,孙传庭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孙传庭会兵十八万援济南,不敢进军。二月,清军回师。此次南下,前后五个月,转掠数千里,攻破一府三州五十七县,俘虏人畜四十六万二千余。三月,出青山口北返。
松锦之战
清军屡屡南下侵掠。山海关外的宁远和锦州仍由明兵驻守,联成一道防线。一六三八年秋,皇太极领兵攻占义州,以此为基地,展开对锦州的围攻战。一六三九年初,明朝调派洪承畴总督蓟辽,领陕西兵东来,与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锦州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为犄角。一六四○年冬,清军来攻,洪承畴派兵出援,败于塔山、杏山。一六四一年春,洪承畴调宣府、大同、密云等地八总兵官,兵十三万,马四万,集结宁远。三月,清济尔哈朗军攻锦州外城,断松山、杏山援师道路。明锦州守将祖大寿不敢出战。明廷臣集议军事,兵部尚书陈新甲力主分道进兵。洪承畴以兵分力弱,持坚守之策。明廷遣使赴军前,促洪承畴出兵。七月,洪承畴领兵援锦州,与辽东巡抚邱民仰驻军松山北。八月,皇太极亲自领大兵围攻锦州,到达松山。洪承畴集议背山突围。大同总兵王朴遁走,马科、吴三桂两镇兵逃窜,被清兵截击。两镇六总兵败溃,死五万余人。洪承畴、邱民仰入松山守城,被清军围困。九月,皇太极回盛京,留多铎攻城。洪承畴突围失败。十月,清军豪格部驻松山。洪承畴战败,明兵不能回城,多半降清。一六四二年二月,松山副将夏成德降清作内应,清军攻破松山城。洪承畴、邱民仰被俘。三月,祖大寿出城降清。皇太极命斩邱民仰,送洪承畴入盛京,命范文程说降。洪承畴降清,皇太极大喜,说:“我今获一导者(向导),安得不乐!”松山之战是一次决定性战役。明朝失锦州,山海关外的防线瓦解,清军得以入关掳掠。
松山战后,崇祯帝命兵部尚书陈新甲向清军求和。陈新甲派遣使者去见皇太极,五月到盛京,六月返回,带回皇太极的国书。皇太极提出的条件是:(一)明朝岁馈金万两、银百万两;(二)双方送还叛逃人犯;(三)以宁远与双树堡中间土岭沿海至黄城岛以西为界;(四)在连山互市。国书内容被陈新甲泄露,朝中大哗。崇祯帝羞怒,斩陈新甲,和议作罢。
清军入关掳掠
一六四二年十月,皇太极再命阿巴泰领兵入明境侵掠,自黄崖口入长城,至蓟州,败明白腾蛟军。破河间、景州,进至兖州,杀明鲁王朱以派。分军掠莱州、登州、莒州、沂州,南至海州。清军所到之处,四出掳掠,明军望风披靡。
清军的掳掠,激起人民的反抗。顺德府东南以张府为首,府西北以郭宅为首起兵反击。响应者四千余人。兖州有小袁银(袁时中部,又称小袁营)义军起兵救兖州府,沿途秋毫无犯,被人称为“佛兵”。崇德八年(一六四三年)正月,小袁银军进攻海州清军,挖壕沟围城。
一六四三年四月,清军自山东退兵,路经明京畿。明大学士周延儒督师通州,不敢出战。清军此次侵掠,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掳掠人口三十六万九千人,牲畜三十二万一千头。自天津至涿鹿,沿途运载财物的车驼绵延三百里。五月,清阿巴泰军返回盛京。
一六四二年至一六四三年清军侵明的战争,目的仍在掳掠人畜,而并不占驻州县。此次出兵前,降清的汉臣李国翰、祖可法(祖大寿子)等人曾经建言:掳掠战争“便于将领,而不便于士卒;便于富家,而不便于贫户。将领从役颇众,富家蓄马最强,是以所得必多。贫乏军士不过一身一骑,携带几何?”他们建策攻取北京,灭亡明朝,可使四方贡献,上下同享其利。皇太极以为不可,说“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我兵四围纵略,彼国势日衰,我兵日强,从此燕京可得矣。”(《清太宗实录》卷六二)阿巴泰掳掠回师后,皇太极说“此番出征,各旗王、贝勒、贝子、公等家人获财物甚多,而各旗将士获财物甚少。”又说:“此番出征所获财物,必须樽俭节用,岂可恃俘获以为生计乎?夫出师征伐,以有土有人为立国之本,非徒为财利也。至于厚生之道,全在勤农桑耳。”(《清太宗实录》卷六五)皇太极逐渐意识到恃俘获为生的局限,立国须有土地人民,即效法明朝的封建统治。不过,在他一生中所进行的战争,主要还是为了俘掠人畜财物,这显然是和满洲奴隶制的发展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