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四世纪,即西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北方的潢河(西拉木伦河)和土河(老哈河)一带,居住着契丹族。这时的契丹人,主要还是经营渔猎。一年四季,都在河中捕鱼,冬春水冻,凿冰钩鱼。男子和妇女都骑马射猎。稍后,契丹人也经营畜牧。他们住在帐篷里,“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在各处往来迁徙。

契丹的母系氏族制时期,没有留下历史的纪录。一个长久流传的历史传说是:有男子乘白马沿土河而来,女子驾青牛沿潢河而来,至木叶山,相遇为配偶,生八子,以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这个传说显然没有他们的历史那么古老,至多是反映着由母系氏族制过渡到父系氏族制时期迁来这里的一段记忆。八子分八部说,表示着契丹八部之间有着互为兄弟的血缘联系。他们共同的男祖先,是来自以白马作象征的氏族。以青牛作象征的氏族是属于八部以外的另一个部落,和八部通婚姻。

契丹的八部在北魏时已经有了确实的记载,八部各有自己的名称:悉万丹、阿大何、具伏弗、郁羽陵、日连、匹黎尔、吐六于、羽真侯(八部名据诸书参订)。这些部名的确切含义,不很清楚,可能是来自最初居地的小地名或者山川湖泊的名称。

公元三八九年,鲜卑族的拓拔珪建立北魏,曾经攻打过契丹。此后,契丹不断在北魏边塞侵扰,说明他们已处在父权制时期,展开对外掳掠了。但是,在北魏统治时期,契丹的八个部落,仍然是各自行动。他们各自以马匹和皮毛与北魏相交换,还没有形成部落间的联合,没有统一的组织。

契丹各部落各自分散活动的状况,大约延续了很久,直到隋朝末年,才有了新的变化。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氏族部落的繁衍,逐水草而居的契丹人日益要求开拓自己的领域,赶走他们的邻人,而他们的强大的邻人也在对契丹进行侵袭。五五四年,北齐文宣帝因契丹侵犯边地,分兵两路攻打契丹,契丹大败,丧失了大批的人口和牲畜。一部分契丹人被北齐俘掳了去,安置在各州。不久之后,契丹又遭到北方的强邻突厥的侵袭。隋朝建立后,六○五年,隋将韦云起因契丹在营州侵掠,发大兵击契丹。契丹遭到沉重的打击,大量的人口和牲畜被隋兵掳走。

对外作战的迫切需要,促使契丹各部落逐渐地走向联合。大约在隋末唐初,契丹八部已有作战的兵士四万人,实际人口当已超过数倍。按照氏族制的惯例,互为兄弟的各部落本来有着相互援助的义务。这时,他们开始推举共同的酋长,遇有战事,召集各部落长共同商议,调发兵众,协同作战。但平时狩猎生产,仍由各部落独自进行。恩格斯在论述美洲印第安人的一个发展阶段时指出:“亲属部落间的联盟,常因暂时的紧急需要而结成,随着这一需要的消失即告解散。”[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八十九页]隋末唐初的契丹族正在发展到与此相似的一个历史阶段。

不过,契丹人并没有在这个暂时联合的阶段停留多久,当他们认识到联合起来的力量,而外部和内部的那些条件又在要求他们增强这种力量的时候,这个暂时的松散的联合,就迅速发展成为固定的永久的联盟了。

(一)部落联盟的发展

一、大贺氏部落联盟

六二八年(唐贞观二年),契丹酋长大贺氏摩会率领各部落,依附于唐朝。唐太宗把旗鼓赐给摩会。在北方诸族中,旗鼓从来是部落联盟长的象征。颁赐旗鼓即表示对部落联盟长的承认。六四八年,唐朝又在契丹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加给契丹联盟长窟哥以松漠都督的称号,并赐姓李氏。契丹八部分设九州(匹黎尔分出赤山州),各部落长(辱纥主)称刺史,受窟哥统辖。所谓八部分设九州,加上松漠都督府大贺氏共为十州,只是因为按照唐朝的制度,总管十州才能授给相当大都督的称号,并不意味着契丹八部组织有了新的增加。揭开唐朝封建政治制度和封号的外壳,这里反映的,正是契丹八部统属于部落联盟的事实。

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大约在唐初已开始形成。它一直存在到七三○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延续了约一百年左右。在这段时期里,这个联盟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一)部落联盟由八部联合组成,有共同的首领,即部落联盟长。联盟长统一领导各部落的作战和生产,统率八部对外发生关系。

(二)部落联盟有议事会。联盟长由八部聚议,选举产生。议事会也有权把他罢免。联盟长在一定时期内重新选举。

(三)部落联盟长的当选资格,并不是分属于各部落长,而是只限于大贺氏这一氏族。因此称他为大贺氏联盟。这里已经包含着君主世袭制的萌芽。但联盟长还必须经由选举产生,而不能不经选举而直接继承。

大贺氏当是阿大何部的一个氏族,他的兄弟氏族仍属于阿大何部落,这个部落仍有自己的部落长。

(四)八部各有部落长,即唐朝所加封的“刺史”。联盟建立后,部落长的权力已大为缩小。他们不再象北朝时期那样,各自率领部落独立行动,而要听从联盟长统一指挥。但部落长都是行使选举权和罢免权的联盟议事会的成员。

(五)来源于以青牛作象征的女儿氏族的部落,和八部通婚姻。隋时,部落长孙敖曹率部附隋。唐初,部落长被加授官号归诚州刺史,姓孙氏。这个部落不在八部联盟之内,但又通过婚姻关系和联盟联系在一起。它的部名可能即是后来沿用的“审密”。

(六)联盟以外,还有一些契丹部落独立自存,分散活动。唐朝设为带州的乙失革部和后来设为信州的乙室活部是互通婚姻的两个部落,直接接受唐营州都督的统辖。唐营州都督管辖下的较大的契丹部落,还有玄州曲据部(部名不详)。部落长曲据接受唐朝授给的玄州刺史的称号。唐朝赐姓李氏,称李去闾。此外,还有一些八部以外的独立的小部和从八部中流散、分化出来的部落、氏族成员,散处在唐幽州、营州界内,唐朝设立一些州来统辖。这些情况说明:契丹族这时虽已组成了部落联盟,但还没有发展成为统一的共同体。

随着大贺氏部落联盟的建立,契丹族较快地发展壮大,这就不能不和唐朝的统治发生激烈的冲突。大贺氏联盟时代,契丹族和唐朝之间,时战时和,一再爆发大规模的战事。

六六○年(唐显庆五年),契丹联盟长阿卜固与奚族联合反唐。五月,唐朝命定襄都督阿史德枢宾为行军总管,领兵北伐契丹。十二月,唐将薛仁贵、辛文陵等与契丹战于黑山。契丹战败,阿卜固被擒送到唐东都。契丹遭到沉重的打击。

六七九年(唐调露元年)十月,唐单于都护府突厥部落反唐,煽诱契丹侵掠营州。唐营州都督周道务遣户曹唐休翽领兵镇压,契丹惨败。

在唐武则天统治时期,契丹族进一步发展起来。大贺氏联盟长、唐赐姓名李尽忠,归诚州刺史、部落长孙万荣,都接受唐营州都督赵文翽(音秽huì)的统辖。六九六年,赵文翽骄横,侵侮契丹。李尽忠与孙万荣联合起兵,杀赵文翽,占据营州反唐。李尽忠采用突厥部落联盟长的称号,自称“无上可汗”,背唐自立。契丹与唐朝展开规模空前的激战。

唐朝派鹰扬将军曹仁师,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右武威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领大兵击契丹。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唐兵与契丹战于西硖石黄獐谷。张玄遇、麻仁节均被契丹俘虏。唐兵大败。唐朝兵败,武后又以右武卫大将军武攸宜为清边道大总管,再领兵出击。并招募各族奴隶,由官府向奴隶主出偿身价,编入军中出战。唐朝还和突厥默啜可汗(啜音辍chuò)约好,自北方夹击契丹。契丹孙万荣部夜袭檀州,唐将张九节募死士迫战,孙万荣败走入山。李尽忠在作战中败死。突厥从后邀击,掳掠契丹人口甚多。

李尽忠死,按照氏族部落制的惯例,八部联盟暂由母亲氏族的孙氏统领。孙万荣收集部落,重整军兵,兵势又振。孙万荣遣骆务整、何阿小等深入冀州,杀唐刺史陆宝积,掳掠数千人。唐武后再命夏官尚书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等领兵十七万讨契丹。契丹与唐兵战于东硖石,唐兵大败,王孝杰战死。孙万荣乘胜,屠掠幽州。唐武攸宜部来战,又败。唐武后再命武懿宗、娄师德、沙吒(音乍zhà)忠义等领兵二十万出击。孙万荣鼓行而南,进军至瀛州属县,势不可当。

契丹的邻族奚族,这时依附唐朝。唐将杨玄基督率奚兵从后方掩击契丹,契丹兵大败。何阿小被俘,骆务整降唐。孙万荣收复残兵,与奚兵作战。奚兵四面围攻,契丹兵溃。孙万荣遭到唐张九节的伏兵邀击,败走潞河东,被家奴杀死。张九节斩孙万荣首级,送往唐东都。唐武后为击败契丹,大赦天下,并于六九七年改年号为“神功”来纪念这次胜利。

契丹和唐朝的这次激战,是契丹族发展史上的一大事件,在唐朝历史上也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唐朝派出许多重要将领,先后发兵数十万,并且一再遭到严重的挫折,这从反面说明,契丹族已经发展到极为强大,已有足够的力量展开对外战争。但这时的唐朝,正处在强盛的时期,契丹的发展不能不受到阻遏,不能不再经历一段曲折的历史过程。

契丹的南面有强盛的唐朝,北面又有强大的突厥。契丹大贺氏联盟遭到唐朝的沉重打击后,依附于突厥,约二十年。七一五年(唐玄宗开元三年),契丹联盟长失活见突厥衰落,突厥一些部落降唐,他也统率部落联盟依附于唐朝。唐玄宗沿袭旧例,七一六年封失活为松漠都督、静析军大使,八部落长称刺史。七一七年,失活到唐都长安入朝,唐玄宗下诏说:“往年边政非任,致令卿等失任”,又说:“契丹归诚本朝”,“克复州镇,宛如平昔”。将东平王外孙杨元嗣女封为永乐公主,嫁失活,以羁縻契丹,“永为藩臣”。唐朝又在柳城设营州都督府。次年正月,失活与永乐公主北返。

契丹大贺氏联盟在依附突厥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现象。联盟中产生了一个地位仅次于联盟长的统领兵马的军事首长。担任军事首长的是部落不详的可突于。唐玄宗加给他静析军副大使的称号,承认他统领兵马的职位。七一八年六月,失活死,失活弟娑固继任联盟长。唐玄宗遣使册立,仍令袭其兄官爵,并下敕书给可突于,说他是“众情所望”,要他与营州都督宋庆礼筹度抗御突厥,效忠唐朝。十一月,娑固与唐公主到唐入朝,唐玄宗赐宴内殿,并给予赏赐。当娑固返回契丹后,可突于起兵攻娑固。娑固投依唐营州都督许钦澹。许钦澹令薛泰率领州兵五百与奚部落长李大酺及娑固合兵攻可突于,战败。娑固及大酺均败死。许钦澹逃入榆关。可突于另立娑固从弟郁于为大贺氏联盟长。唐玄宗被迫承认这个既成事实,以郁于为松漠都督,赦可突于罪。七二二年,又以燕郡公主嫁郁于。郁于与可突于同来唐,朝见玄宗。

郁于死,弟吐于继任联盟长,又遭到可突于的威胁。七二五年,吐于携公主奔唐,唐玄宗留他作宿卫,封辽阳郡王,不再返回契丹。可突于另立邵固(李尽忠弟)为联盟长,唐朝许封松漠郡王,以东华公主出嫁邵固。

自从契丹大贺氏联盟中出现军事首长以来,担任军事首长的可突于掌握着军马大权,一再威胁甚至杀死联盟长,并且操纵着联盟的选举。邵固立后三年,可突于又杀邵固,另立别部屈列为联盟长,并胁迫奚族一起背唐,投附突厥。东华公主及奚部长鲁苏逃奔平卢军。可突于一举推翻了大贺氏世选联盟长的特权,从而结束了大贺氏联盟的时代。

唐朝这时的基本国策,是所谓“挟‘两蕃’(契丹、奚)以制突厥”。契丹、奚投附突厥,就和唐朝在边地的根本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七三二年,唐玄宗诏令幽州长史、知范阳节度事赵含章领兵出击,又命忠王浚为河北道行军元帅,统率李朝隐等八总管兵,大举攻打契丹。奚族兵降唐,可突于率契丹兵北走。

七三三年,可突于在突厥苾伽可汗支持下,再领兵反攻。幽州长史薛楚玉及副总管郭英杰、吴克勤、邬知义、罗守忠等领兵万人(突厥文《苾伽可汗碑》作四万人)及降唐的奚兵出战。唐与契丹军战于榆关都山下。唐兵大败,郭英杰被突厥兵杀死,吴克勤也在作战中败死。契丹在突厥支持下杀唐兵六千余人,获得重大的胜利。

契丹大贺氏联盟以外的乙室活部,没有参预唐武后时契丹反唐的战事,并且在大贺氏联盟投附突厥的衰乱的年代,逐渐壮大起来。可突于起兵时,乙室活部长郁捷(唐朝称蜀活刺史,或译遇折)已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唐玄宗的敕书把他和屈列、可突于并列,又称他为契丹知兵马官。七三四年,唐幽州长使张守珪联合乙室活部击可突于。同年十二月,郁捷出兵夜袭,斩屈列及可突于,把他们的首级送给唐朝。唐玄宗封郁捷北平郡王、松漠都督。一年之后,七三五年十二月,郁捷又被部落贵族涅里(涅音聂niè。或作泥里、雅里)杀死。唐玄宗以涅里为松漠都督。

这时的突厥内部也发生了战乱,七三四年十二月,突厥贵族梅录啜谋害苾伽可汗不成,遭到镇压。七三五年,突厥登利可汗继立,七月,率四万骑至能讫离山侵扰。涅里出兵抗击,大破突厥,俘获甚多。突厥可汗弃甲败逃。经此一战,涅里更为强大,又背唐自立。

七三六年三月,唐张守珪派遣平卢讨击使安禄山出兵攻契丹涅里部,安禄山恃勇轻进,大败而回。次年二月,张守珪再次出兵,败契丹于捺禄山。涅里北走松漠,重建契丹部落联盟。

二、遥辇氏部落联盟的重建

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经过历年来多次战乱,氏族部落组织已经大部溃散了。相当多的氏族、部落成员在作战中死去或被唐朝俘虏。一些氏族、部落在战争中被消灭。也有一些氏族或部落,从联盟中分离出去,降附唐朝。如大贺氏所从出的阿大何部(弹汗州),早在七一六年即归附于唐朝。唐朝设为归顺州,依唐制度建置州县。大贺氏时代的部落联盟已无法恢复了。涅里以他所属的乙室活部为基础,收集流散的氏族、部落重新组成了部落联盟,推选遥辇氏阻午为联盟长,并采用突厥联盟长的称号,称可汗。重建的遥辇氏联盟,具有如下的一些新特征:(一)重建的联盟遵循旧的传统,仍由八个部落组成。

新建的八部是:乙室部、迭剌部、突吕不部、突举部、楮特部(楮音楚chǔ)、乌隗部(隗音委wěi)、涅剌部和品部。八部的来源是:乙室部,共有八个氏族(契丹语“石烈”,汉译“营”);从中分出六个氏族组成迭剌部;残存的突吕不部有三个氏族,其中一个氏族划分为两个小氏族,编为突举部。楮特部原来只是一个氏族,分为两个小氏族组成部落。乌隗和涅剌原来也只是一个氏族,分为四个小氏族,分别组成这两个部落。品部原来只是一个氏族,由迭剌部拨出一个氏族辖懒石烈补充,以组成部落。

联盟八部落的组成状况说明:(1)新联盟的八部不象旧八部那样互为兄弟。他们中间只是乙室与迭剌、突吕不与突举、乌隗与涅剌等是互为兄弟的部落,至于他们彼此之间就未必存在这种血缘关系了。其他两部中,也只有品部的一个氏族辖懒石烈和迭剌部有着血缘联系。血缘关系的薄弱是新联盟的一个明显的特点。(2)新联盟的八部中,乙室部和由它分出的迭剌部是原来具有八个氏族的大部。突吕不部原有三族,其他部落原来都只是流散了的一个氏族。这就充分表明,新建的所谓八部的联盟,其实是以强大的乙室部和迭剌部为中心,和溃散了的若干氏族部落的结集。拥有六个氏族的迭剌部是联盟中最为强大的一部。

(二)八部联盟仍有一个联盟长作为联盟诸部落的共同领袖。

联盟长仍由部落议事会选举产生。它和大贺氏联盟的传统惯例一样,当选联盟长的只限于遥辇氏一族。遥辇氏所属部落不详,他可能是原属于乙室部或楮特部。但一经获得世选联盟长的特权,他便也象大贺氏那样,从原属部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氏族。

从阻午可汗当选时起,遥辇氏族联盟便确立了选举的礼仪“柴册仪”。八部的部落长共同烧柴,拜祭太阳,由母亲氏族的长老御马,选举联盟长就职。选举联盟长的仪式更加制度化、典礼化了。

(三)联盟确立了军事首长夷离堇的地位。

军事首长夷离堇也要经由选举产生,并且也要举行选举的礼仪柴册仪。当选首任夷离堇的,便是重建联盟的涅里。此后,当选联盟夷离堇的,也只限于迭剌部涅里一族。既然迭剌部是联盟中最强大的一部,联盟的军马主要是迭剌部的军马,统领军马的夷离堇,由迭剌部涅里一族来选充,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辽史?刑法志》说,阻午可汗时,涅里(雅里)为夷离堇,“以掌刑辟”。这又说明作为军事首长的夷离堇,同时又掌握了联盟的裁判权。涅里重建联盟后,没有选任联盟长,而选充夷离堇,却是实际上掌握着联盟的军马大权和裁判权。

(四)联盟互通婚姻的部落重新组成新的审密。

与大贺氏联盟通婚的孙部,也已凋落,它的拔里氏族和乙室部的通婚部落乙室己(乙室革)共同组成新的审密,与遥辇氏联盟各部落世代通婚。

遥辇氏部落联盟的重建,使流散了的氏族、部落重新结集在一起。契丹族又得以沿着氏族部落制度的轨道,向前发展了。但这时的契丹,仍然遭受着北方的突厥和南方的唐朝的威胁和压迫。联盟重建后,又依附于突厥。

七四五年,回纥可汗骨力裴罗杀突厥白眉可汗,推翻了突厥汗国的统治。七五一年,唐将安禄山又领幽州、平卢、河东三道兵六万,以奚兵二千为向导,出击契丹,过平卢军千余里,至土纥真水,直到契丹遥辇氏联盟的牙帐。奚兵临阵,与契丹族联合,夹击唐军。安禄山大败,率二十骑逃走。契丹再次获得胜利,和唐朝更加处于敌对的境地。

此后的契丹,即处在回纥汗国的统治之下,约近一百年。这期间契丹族的发展状况,现有史料没有留下较详的记载。七五五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河北地区藩镇割据,道路不通。唐朝不可能对契丹的状况有多少了解。从七五七年到八三九年之间,不断有契丹首领来唐“朝贡”的记事,大约只是由氏族或部落长和唐朝保持一般的贸易交换关系。契丹的联盟长和军事首长都不再和唐朝有政治上的联系。契丹在回纥统治时期,氏族、部落长曾采用过“达干”、“梅落”等回纥称号,但氏族、部落和联盟的组织,都并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唐李德裕《会昌纪功碑》说,回纥在契丹、奚都派有使臣监督,每年要征收赋税。契丹处在回纥汗国的压迫和剥削之下,发展只能是迟滞的。

八四○年,回纥汗国被黠戛斯(戛音夹jiá)推翻。契丹遥辇氏联盟长屈戍又在八四二年(唐会昌二年)投附唐朝。唐朝封授屈戍为云麾将军,并颁发官印“奉国契丹之印”。此后的六十年间,唐朝的统治,日益衰弱。契丹摆脱了回纥的控制后,又得以减少了唐朝的压迫,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周邻强族相继衰弱的新环境里,从而得到较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唐咸通(八六○——八七三年)中,遥辇氏鲜质(习尔之)可汗时,契丹部落联盟逐渐强大。唐光启(八八五——八八七年)以后,契丹痕德堇(钦德)可汗时,契丹社会更为迅速地向前发展了。

三、部落联盟的发展和革新

自鲜质可汗任联盟长至九○七年遥辇氏被推翻的约四十年间,契丹社会在迅速地前进。痕德堇可汗时,阿保机为军事首长夷离堇,展开大规模的对外掠夺,部落联盟更呈现出全面的新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契丹自北朝时,即和汉族、鲜卑族有过物品交换。在唐代附于突厥时期,仍和唐朝保持一般的交换关系。《辽史?太祖纪赞》说:迭剌部撒剌的(辽太祖阿保机之父)任夷离堇时,“始置铁冶,教民鼓铸”,大约这时契丹已开始冶铁。阿保机任夷离堇时,侵并室韦、渤海等冶铁业发展的邻族,契丹铁器的冶铸更为发达。早在唐朝给可突于的敕书中,就曾提到过农业耕种,但这可能只是和唐朝接近地区的个别契丹部落中的现象。《辽史?太祖纪赞》说:夷离堇匀德实(撒剌的之父)“始教民稼穑,善畜牧”。契丹部落联盟开始出现农业,但渔猎和畜牧仍是主要的生产部门。所谓“其富以马,其强以兵”。契丹部落联盟中冶铁和畜牧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对外作战的能力。

俘掠奴隶 在这期间,契丹不断对外战争,俘掠到大批牲畜和奴隶。遥辇鲜质可汗开始征讨邻族奚人,俘掳抗拒者七百户,收编了降人。夷离堇撒剌的又俘奚七千户,押回契丹故地作奴隶。撒剌的弟释鲁(或译述澜)为夷离堇,向北侵掠于厥(游牧部落,牧地在哈勒哈河一带)、室韦(狩猎部落,在契丹北、黑水西),向南攻掠易州、定州和奚族。他不仅俘掠北边诸族,并且深入到汉族农业地区,俘掳来大批汉族农民。痕德堇可汗时,乘唐末战乱,进一步侵掠河北诸郡。九○一年,撒剌的之子阿保机被立为夷离堇,连破室韦、于厥及奚,俘获甚多。九○二年,侵河东代北,攻下九郡,俘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九○三年,攻女真,俘获三百户,又攻蓟北,俘掠而回。九○四年,攻破黑车子室韦。九○五年,阿保机与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会盟于云州,相约进攻唐卢龙节度使刘仁恭的领地,攻拔数州,把各州居民全部掳回契丹。连年的掳掠,使契丹社会中涌进了庞大数量的奚人、室韦人、女真人和大批的汉人。他们是外族奴隶和被统治分子,原来的氏族部落组织无法对他们进行管理和统治了。

籍没奴隶 契丹进入父权制时期,即已开始出现了家庭、私有制。唐武后时,孙万荣被“家奴”所杀。当时部落长已拥有家内奴隶,是可能的,但还不曾形成制度。痕德堇可汗时,蒲古只等三族因谋害阿保机叔父,“籍没家属入瓦里”,即犯罪家属罚作特定的贵族奴隶。此后并有了所谓“籍没之法”(《辽史?刑法志》),契丹本族人沦为奴隶不再是偶然的现象,而形成为一种既定的法规。这种现象的逐渐发生,越来越造成氏族成员之间的分化和对抗。

显贵家庭的形成 契丹部落联盟长和军事首长从同一氏族或家庭中选出的惯例,使世选制逐渐成为事实上的世袭制,培育出了高居于氏族部落之上的显贵。据《辽史?百官志》记载,遥辇九帐(即九可汗的宫帐),各有自己所统治的奴隶和外族分子“遥辇乣”(音札zhá)。军事首长夷离堇由迭剌部涅里的后裔耶律氏家族世选。综考《辽史》志、表、列传的记载,自阿保机四代祖耨里思(耨音nǒu)以下,阿保机一家任迭剌部夷离堇者共十三人,二十四任(据五代时汉人的传说,当是三年一选)。他们执掌军马大权,在对外作战中获得大量的牲畜和俘虏,成为最大的奴隶主。夷离堇以下的下级军事首领也从对外作战中得到财利,成为大小不等的奴隶占有者。对外掠夺成为他们的职业和目的,他们也随之成为富有的新贵族。

契丹社会内逐渐在形成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立的阶级。阶级分化的发展,和古老的氏族部落制日益形成尖锐的冲突。奴隶制在同一氏族部落内造成了氏族成员间的对抗。大量外族分子和奴隶的涌入杂居,也使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制度受到了冲击。随着对外掠夺的发展,从军事首领中培育出财富和奴隶的占有者。这个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势必要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原来调节氏族成员事务和执行人民意志的氏族部落组织,也就必然要变成为保护这个特权阶级的利益,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机关了。

奴隶制出现的后果,是旧秩序的被破坏和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辽史?耶律曷鲁传》记易鲁描述说:自涅里(雅里)以后“相传十余世,君臣之分乱,纪纲之统隳”,“羽檄蜂午,民疲奔命”。这显然是经过了史臣的文饰,但也反映出契丹建国前夕的社会,已经日益陷入了秩序混乱的局面,也就是恩格斯所指出的:“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一六六页]的局面。契丹国家形成的条件日益成熟了。

自从鲜质可汗以来,遥辇氏部落联盟在不断展开对外掠夺的同时,联盟内部先后爆发了三次争夺夷离堇权位的大斗争。既然这个统领兵马的权位,可以利用来在对外作战中掠夺财富和奴隶,争夺这个权位的斗争,就不能不在拥有世选特权的迭剌部贵族中激烈地展开。伴随着这个斗争的发展,氏族部落组织的旧制度日益深刻地被破坏,被革新。

第一次斗争和决狱官的设置 耶律阿保机生于八七二年(唐咸通十三年)。从他出生时起,迭剌内部即开始了争夺夷离堇职位的尖锐搏斗。这年,耶律狼德集团谋害了阿保机祖父夷离堇匀德实,夺取了军马大权。以致阿保机出生后,匀德实妻萧月里朵把他藏匿在突吕不部的营帐,才幸免于难。匀德实系的蒲古只诛灭狼德,夷离堇的职位又被夺回。此后仍由匀德实系的子孙选充。

在此前后,遥辇氏联盟中出现了一个新职任“决狱官”。和联盟通婚的部落审密(萧)氏的胡母里担任这个新职任,并且由他的子孙世代充任。决狱官的设立,反映着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不可调和,也表明部落联盟组织开始增强着和自己相对立的职能——镇压和统治各部落的人民。

第二次斗争和“于越”、“挞马”的设置 蒲古只以后,选任夷离堇的仍是匀德实一系。只有蒲古只的后裔偶思曾经一度充担夷离堇的职任。但在撒剌的任夷离堇以后,当奄古只(匀德实弟帖剌后人)当选为新的夷离堇时,异母弟辖底在耶律释鲁(撒剌的弟)的支持下,强行柴册礼,夺得夷离堇权位。辖底自立为夷离堇,释鲁立为“于越”。

从此,契丹部落联盟中又出现了“于越”这个新职位。史称于越“总知军国事”。它的地位仅次于部落联盟长可汗,握有联盟的军事和行政的实际权力,夷离堇要听从于越的指挥。释鲁任于越后,创设了一支独立的侍卫精兵“挞马”,以保卫他个人的权力。阿保机作为释鲁的侄儿和亲信,被任命为“挞马狘沙里”(狘音xuè),即侍卫亲军的首领。

第三次斗争和阿保机的取代遥辇 于越释鲁权势的增强,遭到有资格选充夷离堇的贵族们的激烈反抗。蒲古只等三族谋杀了释鲁,夷离堇辖底逃奔到渤海。阿保机凭借他所掌握的挞马精兵,终于击溃了蒲古只等三族,并在九○一年,被立为夷离堇,控制了联盟的兵马。九○三年,阿保机又进而成为“总知军国事”的于越,并兼任夷离堇的军职,掌握了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全部军政实权。

九○一年以来,阿保机连年对外的侵掠,俘获到大批的奴隶和牲畜,实际权力和经济力量都早已超过了联盟的可汗痕德堇。史称他“得汉人多”。阿保机不仅获得了大量的俘虏,并且向南攻占了刘仁恭统治的汉地,领域的扩展,更加促进了氏族部落制的消亡。唐天祐四年(九○七年)正月,阿保机终于经过部落选举的仪式,取代了遥辇,成为契丹的新的首领。

阿保机取代遥辇,还并没有建立起国家的新制度,他只是作为选任的遥辇氏联盟长的继承者而得到部落贵族的认可。自渤海归来的前任夷离堇辖底被任为新的于越,但他已不象释鲁那样掌握联盟的大权。阿保机仍把军事的和行政的实权,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并采取措施以巩固他的权力。

惕隐——阿保机在任联盟长的第二年,即在联盟内设立了一个新官职“惕隐”。它的职务是管理迭剌部贵族的“政教”,即调节贵族集团的内部事务,以便确保他们对阿保机的服从。首任的惕隐是阿保机的族弟剌葛(撒剌)。

宿卫军——阿保机的另一个新措施,是设置了他的侍卫亲军“宿卫军”或“腹心部”。统率这支侍卫亲军的是阿保机幼年以来的亲信和支持者曷鲁、妻兄敌鲁以及妻弟阿古只。迭剌部贵族斜涅赤和曾经保护过阿保机一家的突吕不部贵族欲稳也参加领导了这个侍卫兵的组织。这是一支从各部落中选拔出来的强劲的精兵。它的作用,不象“挞马”那样加强于越篡夺王权的力量,而是加强着阿保机这个新首领的力量。“他们促进了王权的产生”[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一四一页。]阿保机推翻了世选联盟长的遥辇氏,又对联盟组织作了新的改革。在契丹走向国家建立的道路上,显然又前进了一步。契丹建立国家的时期到来了。

(二)辽朝的建立和统治制度的确立

一、阿保机的建国

契丹的国家,是在阿保机取代遥辇后十年,即九一六年,由阿保机为首的奴隶主贵族建立的。如象各民族的历史一再证明的那样,旧制度不会自行消亡,新制度也不能自然的建立。契丹社会内部虽已具备了建立国家的客观条件,阿保机的建国还是经历了同氏族部落制的旧制度反复斗争的过程。

阿保机取代遥辇后,不能不引起世选联盟长的遥辇氏贵族的怨忿,但他们根本没有和阿保机相抗衡的军事力量,不可能发动战乱。联盟中的一个小部落涅剌部(涅烈部)起兵反抗,但由于他们只有很少的力量,新任惕隐剌葛便率领联盟的军马,轻而易举地把涅剌部讨平。

大规模的斗争是所谓“变起肘腋”,即来自迭剌部中阿保机的亲族。他们是和阿保机一样同具当选资格的贵族,阿保机要改变部落选举制的旧制度而加强他的权力,就不能不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抗。激烈的斗争一次又一次地展开了。

九一一年,即阿保机取代遥辇的第五年,惕隐剌葛和阿保机弟迭剌、寅底石、安端等共同策划了反阿保机的战乱。传说契丹旧制三年一选,阿保机“久不受代”,引起部落贵族的反抗。这个传说反映着阿保机在开始破坏联盟选举制,而部落贵族是作为选举制的维护者举行了反抗。战乱爆发前,安端妻粘睦姑向阿保机报告了消息,阿保机随即采取措施平息了战乱。五月间,阿保机与剌葛等登山盟誓,祭告天地。然后罢免剌葛的惕隐职务,改任为迭剌部夷离堇。前任于越释鲁子滑哥(化葛)继任惕隐。滑哥也是阿保机的反对派。《辽史?滑哥传》说,阿保机“虽知滑哥凶逆,姑示含忍,授以惕隐”。阿保机的这些措施,显然是用妥协的办法,来换取贵族旧势力的支持。

九一二年七月,剌葛和迭剌、安端、寅底石等再一次发动战乱。这次得到了于越辖底的支持,新任惕隐滑哥也参预了乱谋。阿保机以下的几个最重要的官员于越、惕隐和迭剌部夷离堇等组成的这个强大集团,无疑是对阿保机的严重威胁。这时,阿保机领兵攻掠西南诸部,命剌葛分兵攻平州。当阿保机在十月间还军时,剌葛自平州领兵阻道,企图对阿保机进行半途邀击。阿保机没有展开反攻,反而引兵南移,并在这一天立即烧柴祭天,举行了传统的选举仪式柴册仪。阿保机由此巩固了他的联盟长可汗地位,反乱者失去了维护传统的选举制的旗帜,也就失去了反抗的理由。次日,即向阿保机“谢罪”,表示臣服。

斗争并没有完结。仅仅在几个月之后,规模更大的叛乱终于爆发了。

叛乱仍是由阿保机弟剌葛等人的集团发动的。迭剌部的兄弟部落乙室部的贵族也参加了进来,因而具有更为强大的力量。叛乱经过周密的部署。九一三年三月,剌葛一面派迭剌、安端等去谋杀阿保机,一面引众至乙室堇淀,准备旗鼓,图谋篡立。阿保机发觉了这个密谋,拘捕了迭剌、安端,并亲自率领大兵北追剌葛。这时,由寅底石率领的另一支叛军,乘机去攻打阿保机的可汗营帐。留驻营帐的阿保机妻述律氏阻险自守。叛军焚烧了阿保机的辎重和庐帐,大肆杀掠,并且夺去了作为可汗象征的旗鼓和祖先的“神帐”。述律氏派兵去救援,只能把旗鼓夺回。

阿保机依靠他的腹心部侍卫军和被征服的邻族室韦、吐浑的兵力,展开反攻。四月,由审密部的敌鲁和阿古只率领侍卫军进攻剌葛,与室韦、吐浑兵配合作战,终于击溃了剌葛的叛军,夺回了“神帐”。剌葛、辖底等被擒。叛乱平定后,阿保机首先处死了于越辖底和乙室部的迪里古,并在这年冬天,再次召集氏族部落长老,在莲花泊焚柴举行传统的选汗礼仪。

阿保机只是在再次举行选举后,才对叛乱的迭剌部贵族作了处置。参预叛乱的滑哥是经过部落长老会议把他处死。叛乱首领剌葛和迭剌仅是“杖而释之”。寅底石和安端甚至被免罪,不加处置。这显然不是由于什么兄弟间的宽厚,而是说明,同具当选资格的迭剌部贵族有着传统的旧制度作为他们举行叛乱的根据。

这次叛乱延续了两个月之久,战乱的规模是空前的。契丹的牲畜死亡十之七八,阿保机的士卒只能煮马驹采野菜作食物。阿保机后来描述说:“他们恣行不道,残害好人,屠杀人民,剽掠财产。民间原来有马万匹,现在只能徒步,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这显然是契丹建国前夕的一次重大的斗争。阿保机是作为最大的奴隶占有者和旧制度的改革者而遭到反抗的。他进一步破坏了古老的氏族部落组织,日益走向建立奴隶主专政的国家,破坏了部落选举制,日益走向建立君主世袭制,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和那些权势相当的贵族们发生激烈的利益冲突。反抗的贵族们要实现夺取权位的企图,就不能不打起部落选举制的旗帜,从而成为旧制度的维护者和代表者。斗争的实质,也就不能不是旧势力和新势力,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生死斗争。阿保机只是在经过了激烈的斗争,才赢得了胜利,建立起契丹奴隶主的国家。

九一六年,阿保机正式废除了部落联盟的旧制度,在氏族部落制的废墟上建立了契丹奴隶主的国家。由于阿保机连年侵掠汉地,俘掳到大批的汉人,日益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他摒弃了突厥可汗称号等制度,按照汉族政治制度的模式,建立了契丹的国家机构。

世袭皇权的确立 九一六年,阿保机(辽太祖)作为契丹奴隶主的总首领,仿照汉人王朝的体制,采用皇帝的称号,称“天皇帝”,妻称“地皇后”,建年号“神册”,立子倍为皇太子,从而宣告了契丹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和世袭皇权的确立。此后的契丹皇帝即由阿保机一家世代传袭,选举可汗的“柴册仪”,只是作为一种传统的仪式而保存下来。在皇帝的周围,相应地形成了一个统治机构。阿保机的亲信曷鲁在平乱后,任为迭剌部夷离堇,支持阿保机建国称帝,建国后任为于越。九二一年,又“正班爵”,规定了各级官员的不同等级。

部落居民的地区性统治 遥辇氏八部以迭剌部为核心的五部和以乙室部为核心的三部,原来分别组成两个部落集团,称“北府”、“南府”。阿保机取代遥辇后,以八部以外的后族萧氏(审密)“世为北府宰相”,统治北府五部。阿保机建国称帝后,于九二一年,以皇弟苏为南府宰相,统治乙室等三部。各部落又各规定了固定的“镇驻”地区。这就进一步摧毁了氏族部落的旧制度,形成为以北南府以外的后族和皇族贵族直接进行的地区性的统治。各部夷离堇改称“令稳”,成为北、南府宰相统治下的一级官员。

被掳掠和被征服的北边渔猎、游牧部落居民,分编为隶属于契丹八部的部落,在北南府宰相统治下,由契丹国家任命“节度使”,对他们进行统治。

军队和卫军 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国家的建立,契丹军队已不再是氏族部落的军兵,而成为贵族对外掠夺,对内镇压奴隶的工具。在皇帝左右,设有以腹心部为核心的“宫卫骑军”,“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葬则因以守陵”,实际上是皇室贵族的特殊的警卫队。各地区有贵族将领统率的州县部族军,有兵事,“传檄而集”。

造文字 契丹原无文字,刻木契记事。神册五年(九二○年)正月,阿保机从侄鲁不古和突吕不受命依仿汉字偏旁,制契丹大字。九月,大字制成,颁行。此后,阿保机弟迭剌习回鹘语文,又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连贯。

定法律 九二一年,阿保机告侍臣说:“国家事务,大小不一,法度不明,何从治理。”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契丹统治下的汉人仍依汉律。突吕不受命撰“决狱法”,成为契丹最早的一部基本法典。法律的规定,巩固了契丹奴隶主国家的统治。在这同时,设置了决狱的法官“夷离毕”。

建都城 史称耶律释鲁为于越时“始置城邑”,大抵只是处置俘虏奴隶的寨堡。九一八年,阿保机在潢河沿岸契丹故地“城西楼为皇都”(契丹以东向为尚,皇室居地称西楼)。据《辽史?康默记传》记载,阿保机在蓟州俘掳的汉人康默记,董理建都城的工役,一百天而完工。这当是仿照汉人城邑建造的不大的城。九二六年,又在此基础上,扩建城郭,建筑宫殿寺庙。据《贾师训墓志》说:后唐使臣贾去疑,被留在契丹,营建都城。阿保机建皇都,显然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后来,辽太宗耶律德光时,皇都称上京,成为城墙高二丈,幅员广二十七里的大城。北魏以来,潢河流域一直是拓拔、契丹人的渔猎畜牧之所。都城的营建,是一个重大的创举。

阿保机时代,契丹奴隶主的国家还只是粗具规模,但它的当建立无疑是契丹族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契丹的历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二、对邻族的侵掠

作为阶级压迫机关的国家,是社会阶级形成的必然结果,它的建成又反转来加强了奴隶制度的统治和发展。阿保机建国后,随即展开对周邻各族的更大规模的侵掠,扩展地域,掳掠奴隶。

南侵中原 九○七年,阿保机取代遥辇,唐朱全忠也恰在这年推翻唐朝建立梁国(后梁)。九○八年,晋王李存勗与后梁作战,河北州县渐为晋有。阿保机建国后,九一六年八月,南侵朔州(《旧五代史》作蔚州),擒晋振武节度使李嗣本。乘胜而东,侵掠蔚、新、武、妫、儒五州。自代北至河曲,越阴山,都为契丹占有。九一七年二月,晋新州副将卢文进来降。三月,契丹兵进攻幽州,大破晋周德威军。九二一年,晋新州防御使王郁以所部兵降契丹。阿保机率大军入居庸关,分兵侵掠檀、顺、安远、三河、良乡、望都、潞、满城、遂城等十余城,俘掠大批居民而还。皇子倍与王郁侵定州,被晋李存勗、李嗣昭部战败。九二三年,晋李存勗灭梁,建立唐国(后唐)。阿保机还军,以次子德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继续南侵。次年,德光略地蓟北,占领平州,攻幽州,拔曲阳,侵占了唐的大片地区。

侵掠西北诸族 九一六年七月,阿保机侵掠突厥、吐浑、党项、沙陀诸部,俘虏各部酋长及民户万五千六百,驼马牛羊无数。九二四年,阿保机及大元帅德光大举西征吐浑、党项、阻卜(鞑靼)诸部。九月,至古回鹘城(鄂尔浑河畔、哈剌巴剌哈孙)刻石纪功。十月,越流沙,拔浮图城,征服西北诸部。十一月,捕获甘州回鹘都督毕离遏。九二五年四月,甘州回鹘乌主可汗遣使“贡谢”。契丹的政治势力由此西达甘州、西北至鄂尔浑河。

灭渤海建东丹国 渤海原是居粟末水(松花江)的部落,有较高的文化。唐高宗时,徙居营州,邻近契丹。武后时,契丹李尽忠反唐,渤海部又东奔挹娄故地东牟山,酋长大祚荣建国自立,称震国王。七一二年,唐睿宗封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后世遂号渤海。唐玄宗时,大祚荣子大武艺(武王)继位,征黑水部,扩大疆土,建元仁安,成东北方强国。大武艺死后,子大钦茂(文王)继位,经常派遣学生到长安,学习唐朝制度,并遣使抄录史书、字书和诗文。渤海使用汉字,形成以唐文化为辽太祖陵园发现瓦当、滴水纹饰(拓本)基础的渤海文化。大仁秀(宣王)进一步扩展领域。西与契丹为邻,南与新罗的泥河为界,东尽于海(今日本海),设率宾府。渤海这时确立封建制度,达到全盛时期。渤海人民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此后,文化极盛,武力渐衰。

九二五年冬,阿保机领兵东征渤海。阿保机皇后述律氏,太子倍,次子德光等随行。蓟州汉人韩知古、康默记、幽州汉人韩延徽等统率汉军出征。阿保机赦免安端后,又任为惕隐,也随同作战。在契丹方面显然已集中了它的全部军事主力。但渤海此时处在大諲譔统治下,却日渐衰弱,远不是契丹的对手。十二月,契丹扶兵围扶余,天赞五年(九二六年)正月,占领扶余城,杀渤海守将,进围渤海忽汗城。諲譔率僚属三百余人出降。阿保机进驻忽汗城,轻而易举地灭了渤海。阿保机改渤海为东丹国,封太子倍为东丹王,统治新占领的渤海旧地。

九二六年七月,辽太祖阿保机灭渤海后,死在扶余府。辽太祖死,皇后述律氏月理朵称制,摄军国事。九二七年十一月,掌握兵马大权的大元帅耶律德光在述律后支持下,继皇帝位(辽太宗)。契丹国家的统治制度和统治领域在辽太宗时才进一步确定下来。

三、辽太宗的继续南侵和人民的反抗

阿保机死后,契丹皇族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政治倾向。皇子耶律倍是汉族封建文明的向往者,述律太后和辽太宗则极力发展契丹的奴隶制。耶律倍能作辽、汉文章,知音律,善绘画,在东丹国建立制度全用“汉法”。耶律倍被夺去了继承皇位的权力,又被迁到南京东平府(辽阳)并受到监视(一说谋害)。九三○年,耶律倍作诗说:“小山(指弟太宗)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泛海投奔后唐,改姓名为李赞华。

述律太后和太宗都是契丹奴隶制的维护者,但他们的主张也有不同。述律太后主张在契丹本土和北方诸游牧族中实行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而不去深入侵掠汉地。她说:“我有西楼羊马之富,足以娱乐,得汉地不能久居,万一有失,追悔不及。”太宗主张继承太祖的事业,继续进兵汉族地区,掳掠财富和奴隶。太宗统治二十年间,一再亲自率领兵马南下,展开了大规模的侵掠战争。

九二八年,唐定州守将王都降契丹,唐派兵讨伐。辽太宗命奚兵统帅铁剌去救定州,败唐将王晏球。唐兵又大举攻定州。辽惕隐涅里衮等出兵增援。七月,唐兵破定州,铁剌战死,涅里衮等被俘。十一月,太宗准备亲自领兵攻唐。唐停止进攻,遣使臣来辽。太宗班师。九二九年十月,辽太宗检阅诸军,命皇弟李胡领兵攻掠云中诸郡。李胡攻下寰州。次年二月,还军。太宗以李胡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九三六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后唐自立,向契丹求援救。八月,太宗亲率大兵南下救石敬瑭。九月,入雁门,进驻太原,大败后唐张敬达军。十月,太宗在晋安行帐召见石敬瑭,对他说:“我三千里举兵而来,一战而胜,这是天意吧!我看你雄伟弘大,应该领受南边的土地,世世作我的藩臣”。十一月,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唐将赵德钧、赵延寿父子投降。闰十一月,石敬瑭进驻河阳。唐废帝李从珂兵败,杀死投奔后唐的耶律倍,然后自焚而死。太宗自太原领兵北还。九三七年,石敬瑭遣使臣来,愿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等十六州土地“奉献”给契丹。九三八年,后晋遣使送来十六州图籍。燕云十六州从此归入契丹的统治领域。辽太宗把皇都建号上京,称临潢府。幽州称南京,原南京东平府改称东京。又改年号为会同。九四○年三月,太宗到南京,设宴召见降臣。又在宫殿接见晋国及回鹘的来使。六月才返回上京。

九四二年,晋石敬瑭死,石重贵(晋出帝)继位,向契丹称孙,拒不称臣。九四三年冬,太宗到南京,以晋降将赵延寿为先锋,统兵五万,大举代晋。九四四年,晋贝州守将开城投降。太宗采赵延寿议,大兵直趋澶州,石重贵也亲至澶州督战。两军在澶州北戚城交锋,互有胜负。契丹不能胜,沿路掳掠大批财物和民户北还。这年冬季,太宗再度领兵南侵,进围恒州,晋兵退守相州。

会同八年(九四五年)正月,契丹分兵在邢、洺、磁三州大肆杀掠,进入磁、洺之间的邺都。太宗在邯郸驻营,指挥作战。晋将安审琦等在相州安阳水南列阵,命皇甫遇、慕容彦超二将率领数千骑前往侦察契丹兵势,至邺都,遇契丹大兵数万,且战且退,至榆林店被契丹兵包围。晋安审琦等自安阳发大兵救援,契丹兵解围。太宗见晋兵势盛,自邯郸退兵。

晋兵乘势反击。晋石重贵下诏亲征,至澶州。晋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重威领兵北进。三月,攻下契丹占领的泰州。太宗命赵延寿领前锋军攻泰州,晋杜重威弃城南逃,退至阳城,又大败,退守白团卫村,埋鹿角(拒马桩)作行寨。太宗命令契丹铁鹞军(穿铁甲的骑兵)下马拔鹿角,乘大风放火扬尘,以短兵进攻。晋军士愤怒求战,呼喊说:“都招讨使为什么不出兵,让士兵们等死吗?”副将李守贞要杜重威在寨驻守,他和符彦卿、皇甫遇等自西门出击。晋兵逆风而上,奋勇死战。契丹铁鹞军不及上马,仓皇败逃。太宗被晋兵追赶,乘骆驼逃走,败回南京。晋兵退守定州。

泰州战后,契丹受挫,准备再度大举南侵。晋兵获胜,却以为从此太平无事。九四六年八月,太宗再次领大兵南侵。九月,先锋赵延寿军在定州败后晋张彦泽部。十月,后晋石重贵命杜重威为元帅,李守贞为副,自广晋合兵北上作战。杜重威至瀛州,契丹高模翰(渤海人)来战,晋部将梁汉璋败死。太宗率领契丹大兵自易、定至恒州。杜重威领后晋兵迎敌,两军夹滹沱河对阵。

晋杜重威怯懦不敢战,置酒作乐。契丹别部由萧翰(太宗妻兄)率领,出晋军之后,切断晋军粮道和归路。萧翰至栾城,晋守城军投降。契丹兵俘获晋民,在面部刺上“奉敕不杀”等字放回。晋运粮夫在路上遇见,都弃粮逃跑。十二月,晋朝廷与前军被隔绝,消息不通。杜重威部将张清请求出兵作战。张清渡河,在河北岸与契丹兵力战,互有杀伤。张清请发援兵,杜重威一兵不发。张清对部下说:“上将(指杜重威)掌握兵权,坐看我们危急而不救,一定已有异心。我们当以死报国”。张清及部下兵士全部战死。杜重威、李守贞被契丹兵前后围困,军中粮尽,不战而降契丹。恒州、代州相继投降。

太宗率领契丹兵自相州南下,杜重威率领晋降兵从行。太宗命皇甫遇作前锋攻打晋都城开封,皇甫遇拒命自杀。后晋降将张彦泽领先锋军攻开封。晋石重贵奉表投降。

会同十年(九四七年)正月,太宗进入晋都开封,改穿汉族皇帝的服装,受百官朝贺。二月,建国号大辽,改年号为大同。

辽兵一路四出掳掠,称为“打草谷”。进开封后,俘掳了晋出帝,并把后晋宫女、宦官以及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等运走。辽兵还在开封居民中,大肆掠取财物,俘掳奴隶。占据各州县的辽兵也四出掳掠。

辽兵的野蛮侵掠遭到各地人民群众的坚决抵抗。原来聚集在山林的后晋起义军与各地人民相结合,反抗契丹的掳掠,大部数万人,小部千百人,到处攻打州县。滏阳起义民众在梁晖率领下,攻打契丹占领的相州,杀契丹兵数百人,夺得相州,自称“留后”。契丹命将镇陕州,甚至索要晋指挥使侯章身上的毛衫、束带。另一指挥使赵晖对侯章说:“到这步田地,还管什么?今夜领二三十人入馆,砍蕃使头,因便入衙杀了蕃王所差使长。得则固守,不得就去投奔刘大王(晋阳刘知远)。”(《洛阳搢绅旧闻记》)赵晖等斩契丹将,据州城。契丹遣使以赵晖为留后,赵晖杀契丹使,拒不受命,投附刘知远。澶州人民在王琼率领下结合夏津起义军张乙等共千余人,攻占澶州南城,围攻契丹守将。晋州民众群起杀契丹派遣的汉官赵熙,丹州指挥使高彦珣杀契丹刺史降汉。东方各州,人民起义军四起,攻占宋州、亳州、密州。起义领袖李仁恕率众数万攻打徐州。此伏彼起的抗辽斗争给予辽太宗率领的契丹军以沉重的打击。

辽太宗遭到打击后,叹息说:“想不到汉族人这样难对付!”他自开封回军的路上,总结这次南侵,有三个错误,第一是纵兵掳掠刍粟,二是括民私财,三是没有及早派遣诸节度(晋降将)回本镇统治。第一、二两项,其实是说,不该在汉地实行奴隶制的掳掠法,第三是说不该不用后晋降臣维持原有的封建统治。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宣告了辽太宗在汉地推行奴隶制的破产。他从失败中得出经验,只有任用降臣维护汉地原有的封建制,才能巩固契丹的统治。契丹在燕云十六州所实行的,也就是这个经验。九四七年四月,辽太宗自开封北还。

辽太宗灭晋,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称帝,建汉国(后汉)。

四、辽朝统治制度的确立

契丹奴隶主的国家辽朝的建立,比起原始的氏族部落制来,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这个进步是建立在残酷的阶级压迫的基础上。作为阶级压迫机关的辽朝,保护着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对契丹奴隶和人民实行残酷的奴役和统治。随着对外掳掠战争的发展,辽朝奴隶主贵族掳掠了大批的各族人作奴隶,并进而统治了渤海和汉人的居地。由于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辽朝奴隶主不得不在一些地区继续维持原有的封建的社会制度,从而也不能不实行原有的政治制度。辽朝奴隶主的国家由此形成它的许多新特点。

辽朝的统治制度在太祖阿保机和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逐步建立起来,重要的有以下几项:斡鲁朵宫帐制 皇帝宫帐称斡鲁朵。斡鲁朵有其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和州县,构成一个独立的军事、经济单位。皇后也可有自己的斡鲁朵。

阿保机宫帐称算斡鲁朵(算,契丹语,义为心腹)。侍卫亲军,称腹心部。另在地方要地设提辖司。各地蕃汉民户抽丁充军,归提辖司统辖,称提辖司人户,直属斡鲁朵。太宗宫帐直属军称皮室军(契丹语,义为金刚,取坚强之意)。述律后也有宫帐直属军称“属珊”。

宫帐设有著帐诸局,如笔砚局、牌印局、裀褥局、灯烛局、车舆局、御盏局等等。契丹奴隶编入“瓦里”,为皇室制造各种器物,由著帐郎君统辖。后妃也各有自己的著帐局。又有“著帐户”,是为皇室宫帐服役的契丹奴隶。服役奴隶首领称“小底”,如笔砚小底、寝殿小底、鹰坊小底,盥漱小底、尚膳小底、尚衣小底等,统由承应小底局统领。宫帐的祗从、伶官也属著帐户。著帐户隶属宫帐,又称“宫户”。辽朝皇帝有时也把宫户赐给臣下贵族,成为他们的私奴。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契丹制度说:“每其主立,聚所剽人户、马牛、金帛及其下所献生口,或犯罪没入者,别为行宫领之,建州县,置官属”。《长编》所记与辽朝史事基本相符,但斡鲁朵所属瓦里奴隶,是契丹人“犯罪没入”,著帐户主要也是契丹本族的奴隶。对外剽掠的外族人户,只在特殊情况下,才被“著帐”。如阿保机时,奚撒里葛等三营乞降,“愿为著帐子弟”。述律后征渤海,“掠有技艺者多归帐下”。

斡鲁朵所有的奴隶财产,为皇帝所私有。皇帝死后,他的斡鲁朵依然存在,由帝后家族所继承,以奉陵寝。

投下州县制 阿保机南侵汉地,俘掳大批汉族居民作奴隶。由于奴隶不断逃亡反抗,降臣韩延徽建言:“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俘虏)”。“又为定配偶、树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辽史?韩延徽传》)。被俘掠的渤海人也掳到契丹故地建置州县统治,或与汉人俘户杂居。在阿保机和辽太宗时代,先后建置了许多这样的州县。如阿保机破代北掳掠的汉民建龙化州,燕、蓟所俘建龙化县。潢河之北,以燕、蓟的俘虏建临潢县。潢河之西,以渤海俘虏建长宁县。这样的州县,有时仍然沿用俘户原属州县的名称,如以檀州的俘户建檀州,俘三河县民建三河县,俘密云县民建密云县。俘渤海长平县民,与汉民杂居建长泰县。这些所谓县,民户少则一千,多也只四五千,其实只是奴役外族奴隶的寨堡。

俘户州县起初当是属于契丹最大奴隶主阿保机所有,或者说,其实只是他私有的奴隶,隶属于宫帐斡鲁朵。皇后另有自己的州县。述律皇后以西征的俘奴建仪坤州广义县(本回鹘牧地),当是属于述律后的“私奴”。

皇帝、皇后以下的契丹贵族,也各自占有这样的寨堡,称“投下”或“头下”。《辽史?地理志》说:“又以征伐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旧居名之,加以私奴,置投下州”。又说:“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奴隶),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投下州城之设,限于诸王、国舅、公主,如琼州、原州、福州等州即是国舅宰相“南征俘掠汉民”建置。所谓“自余不得建城郭”,当是较低的贵族奴隶主,不能私建城郭,但他们仍各有自己的奴隶和“投下”。《辽史?百官志》头下州军称:“不能州者谓之军,不能县者谓之城,不能城者谓之堡”。辽朝境内,分布着大小奴隶主所占有的大大小小的“投下”城堡,以奴役“团集”的俘掠奴隶。

早在遥辇氏时,于越释鲁俘掠党项、吐浑居民作奴隶,运回契丹故土放牧,建于越王城,当是最早的投下城。后晋的亡国之君石重贵被俘到契丹,请求辽朝在“汉儿城寨”侧近赐给他养种之地。辽朝在建州割寨地五十余顷,石重贵一行人即在寨地内建筑屋室居住,分地耕种。在契丹看来,石重贵一行人也不过是一批俘掳来的奴隶。这所谓“汉儿城寨”,当即俘掠汉民建置的投下城。

辽灭渤海后,东丹国内基本上仍保持原有的封建制度和文化,只是以汉人和渤海俘户新建了一些州城。燕云十六州汉族居住地区,仍然实行原来的封建社会制度。这样,辽朝境内,便以上京、南京(幽州)和东丹国为中心,形成为社会状况互不相同的三大区域。

北南面官制 《辽史?百官志》说:“辽俗东向而尚左”。皇帝宫帐设在西方,所以官职都分为北南,和汉族官职的分为左右相似。辽太宗占领燕云十六州后,建立起两套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即契丹官制,统称北面官,汉制官职统称南面官。《辽史?百官志》说:“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北面官——契丹建制受到唐制的影响,官制杂用汉官职名,但含义已不相同。契丹旧八部的两个集团,仍设北、南府宰相统辖。阿保机以迭刺部强大难制,分为五院、六院两部。太宗改两部夷离堇为大王,称北院大王、南院大王,分别统领两部的兵马(乙室部夷离堇也改称大王)。辽朝皇族事务仍由惕隐管领,设“大内惕隐司”。另设“大国舅司”,管领后族审密部(萧)乙室己、收里两族事务。“遥辇九帐大常衮司”管领遥辇九可汗家族宫帐之事。朝中设夷离毕院,掌刑狱;大林牙院掌文翰;敌烈麻都掌礼仪。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

南面官——基本上沿袭唐制。太宗入汴,因后晋制度,置枢密使“掌汉人兵马之权”。朝官有三公三师,设中书省(初名政事省),门下省,尚书省,翰林院(又称南面林牙),国史院。南面朝官不象北面官那样再各分北南,而是仍沿袭汉人旧制,称左右(如左、右丞相,左、右仆射)。辽朝南面官制没有留下完整的记录。《辽史?百官志》参照唐制,罗列职名,与事实多有出入。近年出土辽墓志所见官职,多为《辽史》所不载。《辽史?百官志》所录,也未必都实有其职。大抵辽朝沿袭唐、晋旧制,但因事因人而设官,时有增损。燕云十六州地仍用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辽灭渤海,得燕云后,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民族,并且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即契丹的奴隶制和汉族、渤海的封建制,在此基础上也建立起不同的政治制度。在辽朝的统一统治下,不同的制度当然不可能互不干扰地平行发展,而不能不相互影响和斗争。辽朝贵族内部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倾向和势力。他们之间的搏斗,在皇子倍和太宗之间已经展开,太宗以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皇权的争夺与奴隶起义

一、围绕立世宗的皇室斗争

九四七年四月,辽太宗在返回上京的路上,病死在栾城。皇族间随即展开了争夺皇位的斗争。

阿保机的皇子耶律倍出逃后,耶律倍子兀欲仍留在契丹,受封为永康王,随太宗领兵南侵。太宗病死,军中汹汹不安。兀欲向宿卫耶律安抟问计。安抟父迭里在阿保机时为南院夷离堇,是朝中有权势的贵族,因主张立倍,反对立太宗,被述律后以“党附东丹王”的罪名处死。安抟对兀欲说:“大王是人皇王(耶律倍)的长子,先帝虽有寿安王(太宗子耶律璟),但天下人多拥护大王。现在若不决断,后悔不及。”统领兵马的南院大王耶律吼(蒲古只后人)和北院大王耶律洼(释鲁孙)也在商议说:“皇位不可一日空虚。倘若请太后立皇帝,一定要立李胡(太祖第三子)。李胡暴戾残忍,不能治民,应当立永康王”。耶律安抟与两大王定议立兀欲。军行至镇阳,兀欲被拥立为帝(世宗)。耶律洼和耶律吼号令军中说:“永康王是人皇王的长子,应当立为皇帝。有不从者,以军法从事”。辽世宗以安抟统领腹心部侍卫军,总领宿卫。命贵族耶律天德护送太宗棺柩先回上京。

述律后在上京,原来想要她的爱子李胡继帝位,李胡曾加号天下兵马大元帅,与辽太祖在位时德光的地位相当。世宗在镇阳即位,述律后大怒,随即派李胡领兵讨伐,夺取皇位。世宗到南京,派遣老一辈的贵族安端与惕隐耶律刘哥等为前锋拒战。李胡军至泰德泉,战败而回。世宗领兵北上,述律后与李胡在潢河整兵备战,两军在潢河渡口隔岸对阵。

契丹贵族惊乱说:“如果打起来,就要父子兄弟相残杀了!”述律后向贵族耶律屋质问计,屋质说:“李胡、永康王都是太祖子孙,有何不可?太后应考虑长策,与永康王议和”。述律后命屋质去见世宗,世宗派耶律海思来约和,往返数日,约定议和罢战。述律后又对屋质说:“和议已定,皇位究竟归谁?”屋质说:“太后授永康王,还有什么可疑?”李胡在旁厉声说:“有我在,兀欲怎么能立!”屋质说:“按照制度,长子有后,不能传弟。太宗之立,人们还以为非,何况是你?现在万口一词,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述律后只好许立世宗。

辽太宗死后,围绕着立皇帝的激烈斗争,并不完全是契丹贵族个人之间的权力争夺,而是反映着倾向汉化主张改革的耶律倍一派势力同主张维护契丹奴隶制的述律后一派贵族势力之间的斗争。世宗继立,皇权又被耶律倍一系夺回,这无疑是对述律氏家族的一个沉重的打击!

二、世宗南侵和察割政变

大同元年(九四七年)闰七月,世宗到上京,改大同年号为天禄,采取措施以巩固他的皇位。

镇压反对派 世宗皇位确立后,随即把述律后和李胡迁到祖州,实际上是实行囚禁,以防止他们的反抗。随后,又把后党贵族划设、楚补里等处死。

封赏功臣 八月,世宗对拥立他的耶律洼、吼等,各赏赐宫户奴隶五十,安抟赏给一百。又封洼为于越,吼为采访使。安端封明王,统治原东丹国,后又改为西南面大详稳。安端子察割封为泰宁王。刘哥为惕隐。高勋为南院枢密使。

立北枢密院 为了加强统领腹心部侍卫亲军的耶律安抟的兵权,世宗又采用汉官枢密使的制度,以安抟为北院枢密使,兼领契丹兵马。从此辽朝又有了北枢密院(契丹枢密院)的设置。统领汉军主要是后晋降将、南院枢密使高勋。

世宗的皇权统治并没有完全巩固下来。在他取得皇位的第二年,原来拥戴他的一些贵族就又在策划反乱。

辽太宗南侵北返时,留后族萧翰守汴州。世宗在镇阳即帝位,萧翰放弃汴州,领兵至世宗营帐拥立。世宗以妹阿不里公主嫁萧翰。九四八年,萧翰与耶律天德、耶律刘哥及弟盆都等谋反。耶律屋质得反状,奏告世宗。世宗杀天德,杖萧翰,又把刘哥迁往边地,盆都被罚出使辖戛斯国。九四九年,萧翰又与公主阿不里写信给明王安端谋反。萧翰被处死,阿不里下狱,死在狱中。安端子察割遣人向世宗奏告父恶。世宗召见,贬安端领部族军,留察割在朝,极加信任。

在这期间,中原地区的状况也又有了变化。萧翰领兵北返后,后汉刘知远进据开封。刘知远攻魏州,杜重威等兵败降汉。黄河以南各州又为汉所有,河北一些州镇也又被后汉占据。九四八年,刘知远死,子承祐继位,斩杜重威。各地藩镇割据,掀起内战。九四九年,辽世宗镇压了萧翰等贵族后,便又召集群臣,商议发兵南侵。十月,辽兵攻下贝州高老镇,侵掠邺都、南宫、堂阳,杀后汉深州刺史史万山。九五○年十月,世宗亲自领兵南侵,攻下安平、内丘、束鹿等城,俘掠而回。

九五一年初,汉枢密使郭威推翻汉国,建立周国(后周)。刘承祐被乱兵杀死。刘知远弟刘崇在太原重建汉国(北汉)。六月,刘崇遣使来辽求援,接受辽的封册。世宗派遣南京留守耶律牒蜡(九四八年赵延寿死,牒蜡继任南京留守)、南院枢密使高勋册封刘崇为“大汉神武皇帝”。郭威向北汉进兵。九月,世宗领兵攻后周救北汉。

世宗进兵途中,辽朝再次发生了政变。

安端子察割因揭露安端,得世宗宠信,留在世宗左右,背地里却在策划叛乱,夺取皇权。早在九四九年,耶律屋质即表奏察割的反状,世宗不听。九五一年,屋质任右皮室详稳,统领皇族的精兵皮室军,再次向世宗揭露察割。世宗说:“察割舍父事我,可保无他。”这年七月,察割谋乱不成。九月,世宗行军至归化州祥古山,与太后萧氏(世宗生母)祭人皇王,和群臣宴饮大醉。察割勾结耶律盆都乘机入营帐,杀世宗及太后,自称皇帝。

耶律屋质更衣逃出,遣人召集诸王和侍卫军合力讨伐察割。随军出征的太宗子寿安王璟在营帐。屋质去向他说:“大王是太宗子,叛贼一定不会容你。万一落到贼手,后悔不及”。寿安王璟和屋质整兵出战,军中诸将相继来会,围攻察割。

察割被围,知道就要失败,把诸将家属捆绑起来说:“先把你们都杀死。”林牙耶律敌猎对察割说:“没有你废掉皇帝,寿安王怎么能够得势。以此为理由,或许可以免罪。”察割命敌猎和罨撒葛(罨音眼yǎn)去向寿安王说情。敌猎按照寿安王的计策,把察割诱出帐外,世宗弟娄国亲手杀死察割。叛乱被削平了。

寿安王璟平乱后,继位作皇帝(穆宗),改年号应历。辽朝的皇权又转到了太宗一系。

三、穆宗的统治和奴隶起义

穆宗平乱后,杀叛乱的首领耶律盆都和与叛乱有关的耶律牒蜡、耶律朗等贵族,以耶律屋质为北院大王、耶律挞烈为南院大王,建立起统治。在穆宗统治的十九年间,契丹皇族内部一再发生企图夺取皇权的谋反事件,对外则继续援北汉攻后周。辽国内部以穆宗为首的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不断激化,终于爆发了奴隶的起义。

皇族内乱 九五二年,即穆宗即位的第二年,辽世宗弟娄国与林牙耶律敌猎(敌烈)等图谋推翻穆宗自立。穆宗发觉了反谋,缢杀娄国,处死敌猎。国舅、政事令萧眉古得图谋南逃,也被捕处死。

九五三年,李胡子宛又和郎君嵇干、林牙华割等谋反,并且牵连到太平王罨撒葛。穆宗逮捕了谋反者。杀华割、嵇干,释放了宛和罨撒葛等皇族。

九五九年,穆宗弟敌烈(太宗第四子)又和耶律海思、萧达干等谋反。十二月,穆宗拘捕敌烈、海思等下狱。海思死狱中。穆宗祭天地祖先,告逆党事败。这说明这次谋反曾经造成严重的威胁。

九六○年七月间,发生了政事令耶津寿远、太保楚阿不等的谋反事件。谋反者都被处死。十月,李胡子喜隐谋反,涉及李胡。穆宗捕李胡父子下狱,李胡死狱中。

穆宗即位后的十年间,皇族间多次爆发谋反事件,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间争夺皇权斗争的激烈。耶律倍子娄国和李胡子宛、喜隐等的谋反,实际上仍是太宗死后争夺皇权斗争的继续。穆宗只是在镇压了这些谋反者后,才逐渐巩固了他的皇权。

援汉抗周 穆宗即位后,需要稳定辽朝内部的统治,不再发动南侵战争,但也不能放弃依附辽朝的北汉。北汉与后周战,辽必然要出兵援汉抗周,以稳定南方的局势。和以前的大规模南侵战争不同,穆宗时辽朝几次出兵,都只是为了维持现状,以攻为守。

九五二年六月,北汉被后周攻击,遣使来求援兵。穆宗派高模翰(渤海人)领兵援助。十二月,高模翰与北汉兵围攻晋州,后周退兵。高模翰也收兵回朝。

九五四年初,后周太祖郭威病死,世宗柴荣继位。北汉乘机南侵,向辽求援兵。穆宗派耶律敌禄领兵万余去晋阳。周世宗柴荣亲自领兵出战。周、汉战于高平。北汉刘崇兵大败,逃回晋阳。辽兵见北汉兵败,不再出授。五月,周世宗再次出兵,至晋阳城下。代州叛汉降周。辽穆宗命南院大王耶律挞烈出大兵援北汉。周符彦卿部来拒战。两军战于忻口,周兵大败。耶律挞烈斩周将史彦超。符彦卿退守忻州。周世宗自晋阳退兵。北汉被后周占去的州县,又被辽兵收复。

周世宗与南唐作战得胜后,九五九年四月,又亲自领兵,向辽朝发动进攻,企图收复幽燕。辽穆宗命南京留守萧思温为兵马都总管,领兵抗御。周世宗与赵匡胤、韩通等分别率领水陆两路军并进,攻下辽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进据固安。萧思温不准战士出战,只说等皇帝亲征。五月,周兵进而攻下瀛州、莫州。南京受到威胁,居民震动。辽穆宗亲自出兵,到南京督战,这时周世宗在军中得病,退兵,六月,病死。两军罢战。穆宗在十二月返回上京。九六○年,宋太祖赵匡胤推翻后周,在开封建立了宋朝。

小哥等奴隶起义 辽穆宗,作为契丹奴隶主的总首领,在确立了他的统治后,不断地残酷镇压、屠杀为皇室服役和从事生产的奴隶。这显然并非如《辽史》编者所说,是由于穆宗个性“嗜酒”、“嗜杀”、亡失禽兽或饮食细故等偶然的原因,而是反映着契丹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正在日益激烈地展开。

辽朝史料没有留下关于斗争全貌的详细记载,但《辽史》保存的片段、零星的记述,仍足以说明穆宗时对奴隶镇压的残酷。下面是见于《辽史》的一些记录。

九六○年,杀近侍古哥。应历十三年(九六三年)正月,杀兽人(司兽)海里。三月,杀鹿人(司鹿)弥里吉,并枭首(枭音消xiāo,杀头),在掌鹿奴隶中示众。六月,杀獐人(司獐)霞马。十二月,杀彘人(彘音至zhì,司彘)曷主。

九六四年,在野外肢解鹿人没答、海里等七人,并在其地筑封土,示众。十一月,杀近侍小六于禁中。

九六五年三月,近侍东儿进匕(小刀)筋(筷子)不时,穆宗亲手刺死。虞人(司渔猎)沙剌迭侦鹅误期,以炮烙、铁梳酷刑处死。十二月,以近侍喜哥私归,杀其妻。又杀近侍随鲁。

应历十六年(九六六年)正月,杀近侍白海及家仆衫福、押剌葛、枢密使门吏老古等。九月,杀狼人褭里(褭音鸟niǎo)。

九六七年四月,杀鹰人敌鲁。五月,杀鹿人札葛。六月,肢解雉人(司雉)寿哥、念古,杀鹿人四十四人。十月,杀酒人(司酒)粹你。十一月,杀近侍廷寿,杀豕人阿不礼、曷鲁、术里者、涅里括,杀鹿人唐果、直哥、撒剌。十二月,杀饔人海里(饔音雍yōng),剁为肉泥(脔刑)。

九六八年三月,杀鹘人(司鹰鹞)胡特鲁,近侍化葛。四月,杀彘人抄里只。五月,杀鹿人颇德、腊哥、陶瑰、扎不哥、苏古涅、雏保、弥古特、敌答等。六月,杀彘人屯奴。十二月,杀酒人搭烈葛。

九六九年三月,杀前导末及益剌,剉(音错cuò)其尸。

穆宗朝,设立镇压奴隶的多种毒刑:斩、击、射、燎(火烧)、断手足、烂肩股、折腰胫、划口、碎齿等等。京师还有百尺牢(土牢),拘系囚犯。辽穆宗的严酷镇压,不仅表示辽朝奴隶主统治的残暴,而且表示契丹奴隶的反抗斗争日渐兴起,奴隶主贵族灭亡的日子临近了。

九六九年二月,当穆宗在怀州射猎回行宫(宫帐)后,辽朝著帐奴隶以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为首,举行起义,杀死穆宗。《辽史》记此事甚简,只说“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六人反,帝遇弑”。但小哥等人直到五年之后才被捕获,想见起义得到群众的支持。在辽朝残暴统治下,奴隶们自己起来,杀掉奴隶主的总首领皇帝,这在辽朝的历史上,无疑是一件辉煌的大事。

恩格斯指出:“古代是没有用胜利的起义来消灭奴隶制的事情的”。[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一五三页]契丹的奴隶起义也不可能一举消灭奴隶制度,但它沉重地打击了辽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推动了契丹历史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意义是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