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富有生气和真实性的文学,无例外地起初一定是民间创造出来的。但是,它也往往是朴素的,艺术水平不是高级的。当它在民间流行很广,引起某些上层文学家的注意时,它就会被他们采取并加工改造。于是一种新体文学在文学史上出现了,那些上层文学家也就成为著名的创作家。这是极可尊敬的创作家,没有他们,民间文学不能上升到高级文学的地位上来,也不能在统治阶级的书籍里保存下来。
一种新体文学登上高级文学的地位,上层文学家便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起初是多数)是保守的。他们拘泥于旧体文学,专在雕琢辞句、模拟体制方面下功夫,外形愈修饰愈显陈旧,内情也愈仿古愈见贫乏,熟腔滥调,失去了文学的真价值,结果是由衰微走到死亡。一部分(起初是少数)是创造的。他们发展新体文学,从各个方面添加新因素,推动它达到极盛境界。从此外形又脱离内情,由极盛转向衰微,由新体变成旧体,别一个由民间创造的新体文学又上来,与旧体文学相对立。凡是主要的文学都遵循着这个民间创造、文士加工、新陈代谢的规律在继续前进。此外也有某些旧文体经过形式的改造,可以变成新文体,如楚辞变汉赋、汉赋变六朝俳赋、俳赋变唐宋律赋;又如西汉散文变骈文,再变为东汉骈文,再变为魏晋六朝骈文,再变为唐宋四六文,再变为明清八股文。这些派生或不成为文学的各种体制,配合主要文学,便构成全部文学史。
文学是一条长河。如果说《诗》三百篇是一条上源,经(除《诗经》)传诸子是一条上源,《楚辞》是一条上源,那末,西汉文学汇合了这些上源成为长河的正身。西汉文学正象西汉这个朝代一样,规模是宏大的,创造力是充沛的,许多种文体,都在西汉时期发达起来。下面叙述的,是其中最重要的几种。
楚辞(或称骚体)--屈原创作楚辞,已经到达这一文体的最高峰。后来宋玉、唐勒、景差诸人,继起制作,楚辞已达极盛境界。楚辞是楚国的地方音地方调。项羽、刘邦都不是文学家,《垓下歌》、《大风歌》却是很好的楚辞,因为他们生长在楚国,自然会楚音楚调。反过来说,不会楚音楚调的文士,既缺乏作楚辞的技术条件,更缺乏屈原那样深挚的情感,除了模拟形体辞句,还能作出些什么来呢!现存西汉文士所作楚辞篇数还不少,有新意的只不过贾谊《吊屈原文》、淮南王刘安《招隐士》、汉武帝《秋风辞》等几篇,其余都是些可有可无的作品。楚辞到西汉已进入衰微阶段,虽然作家与篇数是大大增加了。
汉赋(或称古赋)--在屈原楚辞影响下,北方文士创作了赋体。荀卿曾作赋十篇,秦时有杂赋九篇,但汉赋的来源主要是楚辞。西汉赋约一千篇,这说明它是西汉文学的代表也是西汉文学家的专业。在西汉前期,枚乘、贾谊是著名的作者。中期走上极盛阶段,司马相如是最大的辞赋家,后期作者扬雄,用思深沉,构辞精密,也还是辞赋大家。扬雄曾奉诏作赋,限于时日,做得太急促了,成篇后困倦小卧,梦中觉得五脏流出在地上,醒来大病了一年。他作赋是这样深思的,因此他虽然每篇都模拟别人的体制,显得缺少创造力,但用思构辞,还保有自己的特殊性。西汉辞赋家扬、马(司马相如)并称,就在于扬雄的模拟不同于一般庸才陈陈相因的模拟。
自西汉至六朝这个长时期里,赋成为重要文学的一种,因为它善于用美丽的韵语细腻地客观地描写各式各样的大小事物,新事物常有出现,好的作家常能造成新赋。所谓“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就是赋在文学上的作用。
乐府歌诗(五言古诗)--歌诗,不管它形体如何演变,永远是文学的一个主流。《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永(长声)言”。这可以说是古人给歌诗立的定义。相传是卜子夏所作的《毛诗?大序》里有几句话,很能说明歌诗的意义。《大序》说:诗是志的表现。心里有感动叫做志,发出来成言语叫做诗。情在里面动,发出相适应的言语;言语觉得还不够适应,所以加上嗟叹声;觉得还不够,所以再加上长声的歌唱;觉得还不够,那就不知不觉地要手舞足蹈,和在心里的情完全相适应。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都有情感,接触外物就要动起来,情动了就要歌唱起来,这是很自然的事。上面那些话,都是说歌诗是与人的生活不可分离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歌诗最初的主要创造者,总是广大劳动人民而不是上层文士的缘故,因为真实的富有生命力的志,产生地是在劳动人民的心里。同时,这样的歌诗,总是和民间音乐相结合的,因为歌诗、舞蹈、音乐三者往往密切结合着。凡歌诗到了不能合乐以至不能歌唱的时候,它的衰微期或死亡期也就到来了。西周言志的歌诗,是四言(四字成句)诗,到春秋后期四言诗亡了。当然,活的诗仍在民间成长着,那就是五言诗。汉武帝仿周朝采诗的旧例,设立乐府,广采民间歌诗,选大音乐家李延年做协律(调谐音律)都尉,主持乐府。音乐家张仲春协同作乐歌。丘仲造笛,作为协律的乐器。乐府制作的歌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朝廷专用的歌诗,造诗的人都是著名文学家如司马相如等多至数十人。《汉书?礼乐志》载《郊祀歌》十九章,就是这一类的主要作品。还有汉高帝时唐山夫人所作《安世房中歌》十七章,与《郊祀歌》性质相类似。这些歌诗都是皇帝对天地鬼神言志,与人民的志有极大距离,因之无法和它共鸣而感到它是好诗,不过比那种模拟《诗经》,僵尸般的四言诗如韦孟《讽谏》、《在邹》等篇,到底还表现出一定的创造力,所以还应该承认它是文学的一种。别一类,也是最重要的一类,是民间歌诗。《汉书?艺文志》歌诗类有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邯郸、河间歌诗四篇,齐、郑歌诗四篇,淮南歌诗四篇,左冯翊秦歌诗三篇,京兆尹秦歌诗五篇,河东、蒲反(同坂bǎn)歌诗一篇,杂歌诗九篇,雒阳歌诗四篇,河南周歌诗七篇,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声曲折即歌谱),周歌诗二篇,南郡歌诗五篇。看上列篇目,可以想见乐府收集地方诗的广泛。这些歌诗原来是“街陌讴谣”与地方音乐,经乐府加工改造,讴谣上升为高级文学,音乐也上升为相和调(周房中曲的遗声。丝竹相和,执节人唱歌,有平调、清调、瑟调,汉世称为相和三调)、清商调(相和三调中清调的发展)。今存汉世歌诗,两汉混淆,不能确指哪些是西汉乐府的遗篇,但有一点很明显,就是凡两汉歌诗,都有真实的内容,是创造的不是模拟的。清商调流传到六朝,北方统治者尊为“华夏正声”。唐朝新音乐发达,清商调当作“雅声”被保存在琴工里,也就是说,清商调到唐朝才死亡。
乐府歌诗大体是五言诗。它本是民间讴谣,虽为乐府所采取,上层文士仍看作欠雅,不愿做那种新体诗。《汉书?艺文志》歌诗类凡三百十四篇,照《文心雕龙》说,其中没有文士做的五言诗,所以苏武诗、李陵诗、班婕妤诗都是可疑的。不过,新的文学主流既然高涨起来了,任何保守势力都不能阻抑它的继续高涨。汉武帝立乐府采诗,事实上等于提倡五言诗。萧统《文选》所录《古诗》十九首,多是两汉下层失意文士所作,其中《东城高且长》、《凛凛岁云暮》两篇,显然是太初改历以前的诗篇。这说明失意的下层文士首先采取民间新诗体。到了东汉,班固、傅毅、张衡等上层文士开始做五言诗,那些托名苏武、李陵、班婕妤等人的西汉诗,实际上只是东汉上层文士的假托。东汉五言诗色彩还比较朴素,到建安时期,五言诗才文质并茂,走上极盛的阶段。
散文--西汉前期,言语与文辞,一般说来,还没有多大的分离。例如,说楚人语的汉高帝诏书,说齐人语的《春秋公羊传》,除去一些方言,与普通文辞无甚区别。汉武帝时,分离的趋势,开始显著起来。这是由于(一)儒学极盛,朝廷诏书多用古言古字;(二)辞赋发达,文士们创作骈体文。不过,西汉时期,言语与文辞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因之西汉散文仍保持战国诸子生动自然的作风。司马迁《史记》就是西汉散文的最高代表,其他如贾谊、晁错、董仲舒、贾捐之、刘向等人议论政治的文篇,也是著名的散文。唐以后所谓古文,溯源于西汉,《史记》常是古文家摹习的主要蓝本。
骈文--用同数的字造句便成骈句,积句成篇,便成骈体文。《诗》三百篇以及楚辞,凡属韵文,句法都很整齐。经传诸子等散体文中也往往杂用骈句或韵文。单音文字可以构成骈句骈文是出于自然的。西汉文士开始有意识地创作骈体文,即多用整齐的句法入散体文,使形式上增加美感。司马相如《封禅文》,扬雄《剧秦美新》等篇,可作西汉骈体文的代表。此后骈文逐渐发展,言语与文辞也愈趋分离,东汉以后的文辞,成为少数人纸上的言语,不再是人的口头言语。因为骈文脱离活的言语,所以它只能在形式上变化以求美观,表达思想的作用却愈变愈少,一直变到完全不能表达思想。唐朝韩愈提倡古文,就是对这种可憎的形式文辞进行不彻底的文学革命。
上述各文体以外,汉武帝时有小说家虞初,作《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据东汉人应劭说“其说以周书为本”,很象是通俗的周史演义。又有《百家》一百三十九卷,想是许多家小说的总集。小说接近民间文学,与上层文士不能相容,东汉末仲长(姓)统(名)主张“百家杂说,请用从火”,要把小说全部烧掉才快意,事实上小说确被上层文士消灭了。他们为什么憎恨小说,不许它存在呢?《汉书?艺文志》说它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又引孔子说,“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小说既是说民间事,当然有不合统治阶级意旨的地方,那就很自然地要遭到憎恨。
简短的结论
秦始皇开始统一的中国,到西汉朝才确实巩固起来。
西汉朝的建立是秦末农民战争的后果。农民第一次发动战争便推翻秦朝,开后来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的端绪,历史意义非常重大。
刘邦是胜任的起义首领,他比陈胜、吴广、项羽较多地代表农民阶级的政治要求,因而得到农民的支持,终于击败强大的项羽军,成为最后的成功者。
西汉前期实行无为政治,让人民获得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这对于中央政权的巩固是有决定作用的。朝廷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消灭七个割据国,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
在经济繁荣与政治巩固的基础上,杰出的汉武帝推动西汉朝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统治的成就;政治方面,实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经济方面,兴修水利,推行了进步的农业技术,从豪强手里收回了盐铁铸钱三大利;军事方面,打败了北边的强敌匈奴,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疆域大大扩展了;文化方面,加强了上层建筑的创造,有助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稳定。汉武帝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有特殊功勋的伟大人物。汉宣帝时匈奴入朝,边境安宁,西汉达到了全盛的最高点。
西汉后期,社会经济还在继续发展,由于地主阶级无限的兼并,迫使农民小工商大量破产,无法生活下去。土地高度集中与一部分贫民失身为奴隶,成为当时最危急的问题。腐朽了的西汉朝廷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一个豪强集团的首领王莽试图解决,当然他也是不可能的。最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
农民起义军推翻了王莽政权,但不能建立起新的朝廷。南阳豪强集团首领刘秀利用农民军打败农民起义军,恢复汉朝的统治。
据公元二年的记载,当时西汉有一千二百二十三万余户、五千九百五十九万余人的巨大户口,有东西九千三百零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的广大疆域。距今二千年前,中国已经建立起这样伟大的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国家,此后的中国,依靠这个坚实的基础继续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巨大成就,而且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