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以刘渊为首的刘氏宗族集团在今山西离石县东的左国城建立的王朝,是中国第一个汉化匈人建立的王朝。刘渊初称汉王,年号元熙。这个王朝初称“汉”,后称“赵”,存在二十七年,灭亡西晋的就是这个王朝。《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一《前赵录》“刘渊”条说:“元熙元年,迁于左国城,晋人东附者数万,宣等上尊号,渊曰:‘今晋氏犹在,四方未定,可仰遵高祖初法,且称汉王,权停皇帝之号,待宇宙混一,当更议之。’”从中可见,刘渊不仅改姓刘,想继汉室,而且仿汉高祖刘邦先称汉王,然后再称皇帝。他的这种计谋吸引了好多汉族人民,《资治通鉴·晋纪七》“永兴元年”条说“胡、晋归之者愈众”。说明他的这种做法,在各族人民中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晋书·刘元海载记》说:

永兴元年,元海乃为坛于南郊,僭即汉王位,下令曰:“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过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于夏商,卜世过于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贼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诞资圣武,恢复鸿基,祀汉配天,不失旧物,俾三光晦而复明,神器幽而复显。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累叶重晖,炎光再阐。自和、安已后,皇纲渐颓,天步艰难,国统频绝。黄巾海沸于九州,群阉毒流于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寻。故孝愍委弃万国,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终有泰,旋轸旧京。何图天未悔祸,后帝窘辱。自社稷沦丧,宗庙之不血食,四十年于兹矣。今天诱其衷,悔祸皇汉,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黎庶涂炭,靡所控告。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顾兹尪暗,战惶靡厝。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乃赦其境内,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看刘渊所下的令及对汉室神位的追祭,他俨然成了刘邦的“嫡系子孙”。相反,他对于自己真正的祖宗却无一言说及,可见他的主要目的是要争取包括汉族人民在内的多数群众,以推翻司马氏的晋室,统一全国。他根本没有重建匈奴族国家于漠北的意思,可见汉化之深。

刘渊称汉王之后,曾与西晋王朝苦战,《晋书·刘元海载记》说:“东嬴公腾使将军聂玄讨之,战于大陵,玄师败绩,腾惧,率并州二万余户下山东,遂所在为寇。元海遣其建武将军刘曜寇太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皆陷之。(元熙)二年(公元305年),腾又遣司马瑜、周良、石鲜等讨之,次于离石汾城。元海遣其武牙将军刘钦等六军距瑜等,四战,瑜皆败,钦振旅而归。”元熙三年,刘渊“以其前将军刘景为使持节、征讨大都督、大将军,要击并州刺史刘琨于板桥,为琨所败,琨遂据晋阳”。① 其侍中刘殷、王育建议刘渊南下,攻长安,据洛阳,灭西晋王朝。二人进谏曰:“殿下自起兵以来,渐已一周,而颛守偏方,王威未震。诚能命将四出,决机一掷,袅刘琨,定河东,建帝号,鼓行而南,克长安而都之,以关中之众席卷洛阳,如指掌耳。此高皇帝之所以创启鸿基,克殄强楚者也。”② 刘渊听了这些话很为高兴,于是命将进据河东,攻占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镇)、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过了一年,据《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二《前赵录》“刘渊”条载:“四年(公元307年),元海遂入都蒲子(今山西隰县),河东平阳属县,垒壁尽降。时四部之东莱王弥,起兵青、徐,刘灵为王赞所逐,王弥为苟纯所败,乃谋归汉,遣使来降,拜镇东将军青州刺史、东莱郡公。四月,汲桑叛,起兵赵魏上郡,自称赵王,选置州郡,四部鲜卑陆逐延氐酋大单徵。十一月,石勒及胡部等并帅众相次来降,元海悉署其官爵。”这是刘渊夺取天下过程中很重要的一年。他听了刘殷、王育的话,进据蒲坂、平阳,在黄河下游被晋兵击败的王弥与石勒又归附于他,声势大振。次年(公元308年)十月,刘渊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元永凤。刘邦称汉王后五年遂称皇帝,刘渊称汉王后五年也称皇帝,可见刘渊事事都效法刘邦。可是刘邦是在独霸天下后始称皇帝,而刘渊称帝时不但没有统一全国,就是中国北部也未统一。

永凤元年(公元308年)刘渊称帝之后,《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二《前赵录》载:“以卫军和为大将军,抚军聪为车骑大将军,建武曜为龙骧大将军;又以其大将军和为大司马,封梁王;尚书令刘欢乐为大司徒,封陈留王;御史大夫呼延翼为大司空,封雁门郡公;以延年为江都王。”《晋书·刘元海载记》说:“宗室以亲疏为等,悉封郡县王,异姓以勋谋为差,皆封郡县公侯。”刘和、刘聪是刘渊之子,刘曜是他的族子,从这个名单与封王侯的做法来看,重要的职务多为刘氏嫡系所居。

皇帝的子孙封为王,异姓臣僚有功者封为侯,这本来也是汉高祖刘邦的做法,同时官号也采用汉族政权的名称。比方刘渊为汉王时,他以刘宣为丞相,崔游为御史大夫,刘宏为太尉;到他称皇帝时,封其子为大将军、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种种名称,可以说是完全汉化了。又如以前匈奴单于之妻称为“阏氏”,此时也没有采用。刘渊称王时,立其妻呼延氏为王后;称帝后,立其妻单氏为皇后。然而也得指出,这并不是说匈奴的官号完全没有保留。在刘渊称汉王之前,刘宣等共拥他为大单于,成都王颖也拜他为北单于。刘渊又以其子聪为右贤王,后来又拜聪为鹿蠡王。就是刘渊称帝之后,河瑞二年(公元310年),他还以其子聪为大司马、大单于。不过这里所用的“大单于”,已与原来的“单于”意义不完全相同,以往的“单于”是至高无上的称号,这里所说的“单于”却在皇帝之下。

刘渊称帝之后的第二年,有几件事值得我们注意:一为迁都,二为改元,三为东征壶关,四为南下取洛阳。

迁都是太史令宣于修之的提议。《晋书·刘元海载记》说:“太史令宣于修之言于元海曰:‘陛下虽龙兴凤翔,奄受大命,然遗晋未殄,皇居仄陋,紫宫之变,犹钟晋氏,不出三年,必克洛阳。蒲子崎岖,非可久安。平阳势有紫气,兼陶唐旧都,愿陛下上迎乾象,下协坤祥。’于是迁都平阳。”

关于改元,《晋书·刘元海载记》说:“汾水中得玉玺,文曰‘有新保之’,盖王莽时玺也。得者因增‘泉海光’③ 三字,元海以为己瑞,大赦境内,改年河瑞。封子裕为齐王,隆为鲁王。”刘渊称王、称帝,采用年号,并因征兆而改年号,赦境内,封王侯,也都是仿效汉王朝的做法。

东征壶关成功,《十六国春秋》说:

渊以王弥为侍中都督、征东大将军、青州牧,与楚王聪共攻上党,围壶关。以石勒为前锋都督。晋并州刺史刘琨遣护军黄肃、韩述来救。聪败述于西涧,勒败肃于封田,皆杀之。晋太傅越遣淮南内史王旷、将军施融、曹超等将兵拒聪。旷既济河,欲长驱而前,融曰:“彼乘险间出,我虽有百万之众,犹是一军独受敌也。且当阻水为固,以量势形,然后图之。”旷怒曰:“君欲沮众邪也!”融退曰:“彼善于用兵,旷暗于事势,吾属今必死矣。”旷等逾太行,与聪遇战于长平间,旷兵大败,融、超皆死,遂破陈留、长子,斩获万九千级。上党太守庞淳以壶关降。

这里所说的“庞淳”,《十六国春秋辑补》作“刘惇”,这里所说的“王旷”,《十六国春秋辑补》作“王广”。《十六国春秋辑补》中还有下面一段记载:“七月,战于长平。长平之战,刘聪马中流矢,几为晋军所获,李景年以马授聪,挥戈前战,晋师败。”壶关之降、长平之战,《晋书》中都没有记载。《十六国春秋辑补》是据《太平御览》与《通鉴考异》引补的。

刘渊在位期间攻洛阳不下,据《十六国春秋》载,是役始于河瑞元年(公元309年)二月:“二月,晋左积弩将军朱诞来奔,具陈洛阳孤弱,劝渊攻之。渊以诞为前锋都督,遣灭晋大将军景为大都督,将兵攻洛阳。晋军遣车骑将军王堪将兵迎击。夏四月,景败堪于延津,沈男女三万余人于河涧。渊闻之怒曰:‘景何面目复见朕乎!且天道岂能容之。吾所欲除者,止司马氏耳,细民何罪?’黜景为平虏将军。”④ 《晋书·载记》与《十六国春秋辑补》均没有上面一段话,但是刘渊遣刘聪于这一年攻洛阳则均有记载,唯两书所记没有《十六国春秋》详细。今仍录《十六国春秋》所记于后:

(河瑞元年)秋,八月,渊复遣楚王聪及征东大将军王弥进攻洛阳,始安王曜与赵固等为之后继。九月丙寅,聪围浚仪。晋太傅越遣平北将军曹武、征虏将军宋抽、将军彭默等拒之,丁丑为聪所败。太傅越入保京城,聪等长驱至西明门。越率兵御之,战于宣阳门外,大破之。晋征西大将军、南阳王司马模遣将军淳于定、吕毅等破刘芒荡、五斗叟,并斩之。又遣车骑将军王堪、平北将军曹武自长安讨聪。堪等败绩,奔还京师。聪自恃连胜,怠不设备,弘农太守垣延诈降,夜袭聪军,聪大败而还。渊素服迎师。⑤

又说:

冬,十月,复大发卒。遣楚王聪、始安王曜、汝阴王景、征东大将军王弥等帅精骑五万寇洛阳,使大司空雁门刚穆公呼延翼率步骑继之。丙辰,聪等至宜阳。朝廷以汉兵新败,不意其复至,大惧。辛酉,聪进屯西明门,护军贾胤、北宫纯等夜帅勇士千余人薄之,战于大夏门,斩聪征虏将军呼延颢,聪众遂溃。壬戍,回军屯洛水,寻进屯宣阳门,曜屯上东门,弥屯广阳门,景攻大夏门。乙丑,呼延翼为其部下所杀,众自大阳溃归。渊敕聪等还师。⑥

经过再次失败之后,刘渊对于围攻洛阳失去了信心。但是刘聪以为,呼延翼与呼延颢虽死,仍宜继续攻下去,因而刘渊仍准其留攻洛阳。《十六国春秋》说:

戊寅,聪亲祈嵩岳山,令平晋将军安阳哀王厉冠军,将军呼延朗等督摄留军。晋太傅越遣参军孙询,将军邱光、楼裒等率帐下劲卒三千,自宣阳门乘虚出击,斩朗于陈。聪闻而驰还。厉惧聪之罪己也,赴水而死。王弥谓聪曰:“今军既失利,洛阳守备犹固,运军在陕,粮食不支数日,殿下不如与龙骧还平阳,裹粮发卒,徐为后举。下官当于兖豫之间,收兵积谷,伏听严期,不亦可乎?”聪自以请留,未敢擅还。⑦

自二月至十月间,刘渊四次攻洛而不能下,呼延一族死者数人,兵士粮食均告缺乏。刘聪也因是自请留攻,不敢还师。最后还是宜于修之言于刘渊说:“岁在辛未,乃得洛阳。今晋气犹盛,大军不归必败。”⑧ 刘渊才遣黄门郎傅询召聪等还师,刘聪、刘曜于十一月回到平阳。他们回平阳后,刘渊一方面大封诸子及臣僚,一方面遣兵攻略其他地方,扩大这个王朝的统治区。《十六国春秋》指出:“(河瑞元年)十二月,渊以陈留王欢乐为太傅,楚王聪为大司徒,江都王延年为大司空,长乐王洋为大司马……王弥表左长史曹嶷行安东将军,东徇青州,且迎其家属,渊许之。河瑞二年春正月乙丑朔,大赦境内,立单徵女为皇后,梁王和为皇太子,封子乂为北海王。”⑨ 关于遣兵征扰方面,同处说:“十二月……遣都护大将军曲阳王贤,与征北大将军刘灵及安北大将军赵固、平北大将军王桑东屯内黄……河瑞二年春……遣兵分寇徐、冀、充、豫诸郡,又遣曹嶷寇东平、琅邪。夏四月,王浚遣天水将军祁弘击破刘灵于广宗,杀之。秋七月,楚王聪、始安王曜、平东大将军石勒及安北大将军赵固,围河内太守裴整于怀。晋遣征虏将军宋抽率兵救怀,勒与平北大将军王桑逆击破之。河内人执整以降,渊以整为尚书左丞。河内督将郭默收整余众,自为坞主。”然而,洛阳未及攻下,刘渊病笃,顾托后事而亡。《十六国春秋》载:

(河瑞二年七月)庚午,渊寝疾,将为顾托之计。辛未,以陈留王欢乐为太宰,长乐王洋为太傅,江都王延年为太保,楚王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于平阳西,复以齐王裕为大司徒,鲁王隆为尚书令,北海王乂为抚军大将军领司隶校尉,始安王曜为征讨大都督领单于左辅廷尉,乔智明为冠军大将军领单于右辅,左光禄大夫刘殷为左仆射,右光禄大夫王育为右仆射,任 为吏部尚书,朱纪为中书监,护军马景领左卫将军,永安王安国领右卫将军,安昌王盛、安邑王钦、西阳王璇等皆领武卫将军,分典禁兵。丁丑,召太宰欢乐等入禁中,受遗诏辅政。己卯,薨于光极殿。时晋永嘉四年也。渊在位七年。⑩

从刘渊临终委任的各类官员中可以看出,不仅有“大单于”的名称,还有“单于左辅”“单于右辅”等名称。此外,又置单于台于平阳西,怀念匈奴祖宗,说明这个王朝的汉化程度虽然很深,但匈奴民族的文化和意识依然有强烈表现。在刘渊死后,这种表现甚至得到进一步发展。

刘渊死后,继他而立的是少子刘和。内部发生短时期内乱后,和兄刘聪夺得王位。《十六国春秋·前赵录》“刘和”条说:

刘和字玄泰,渊后呼延氏所生,聪第四弟也⑪ ……渊死嗣伪位。宗正呼延攸,渊以其无才行,终身不迁官;侍中刘秉素不善于聪,卫尉西昌王锐恨不参顾命,乃相与谋,说和曰:“先帝不惟轻重之势,而使三王总强兵于内,大司马握十万劲卒屯于近郊,陛下今便为寄主耳。祸难未可测也,愿蚤为之计。”和即攸之甥也,遂深然之。辛己,夜召领武卫将军安冒王盛、安邑王钦及领左卫将军马景等告之,盛曰:“先帝尚在殡宫,四王未有逆节,今忽一旦自相鱼肉,臣恐人不食陛下之余。且四海未定,大业甫尔,愿陛下以上成先帝鸿基为志,塞耳勿听谗夫之言,以疑兄弟……”锐、攸怒之曰:“今日之议,理无有二,领军是何言乎?”于是命左右刃之。盛既被杀,钦⑫ 惧曰:“惟陛下诏,臣等以死奉之,蔑不济矣。”相与盟于东堂。壬午,锐率马景攻楚王聪于单于台,攸率右卫将军永安王安国攻齐王裕于司徒府,侍中乘率武卫将军安邑王钦攻鲁王隆,使尚书田密、武卫将军西阳王璇攻北海王乂。密、璇等挟乂斩关奔聪,聪命贯甲以待之。锐既知聪之有备,驰还,与攸、乘等会攻隆、裕,复惧安国、钦有异志,杀之。是日斩裕,癸未斩隆。甲申,聪攻西明门,克之,锐等奔入南宫,前锋随之。乙酉,杀和于光极西室,收锐、攸、乘,枭首通衢。

在刘渊时代,刘聪的功劳很大,兵权也最大,刘和对于刘聪的猜忌是有原因的。所以他一登帝位,就轻信了呼延攸等人的话,想诛戮诸兄弟,结果却为刘聪所杀。之后,刘聪即皇帝位。“(聪)既杀其兄和,群臣劝即尊位。聪初让其弟北海王乂,乂与公卿泣涕固请,聪久而许之,曰:‘乂及群公正以四海未定,祸难尚殷,贪孤年长故耳。此国家之事,孤敢不祇从。今便欲远尊鲁隐,待乂年长,复子明辟。’于是以永嘉四年僭即帝位。”⑬ 刘聪即位,乃葬刘渊,谥曰文光皇帝,庙号高祖。这又是效法汉高祖的称号。

被《晋书》列入入居塞内的十九种北狄匈奴部族中,有的不一定是匈奴族,如羌渠即属于西羌的一种。西羌原在祁连山的西南,与大月氏连接,匈奴破大月氏之后,大月氏西徙,西羌遂与匈奴为邻,二者常常联合起来侵扰汉边。在匈奴的军队中应有不少西羌人,而且西羌自成部落,受匈奴的统治,有时为匈奴服务,有时也独自入侵。后来迁入塞内,人们遂当为匈奴别种之一。从役属于匈奴来说,西羌是匈奴的属部;从政治与军事的组织上来看,西羌是匈奴的别种或别部;从种族方面来看,西羌就不能当作匈奴族或匈奴族的支派了。又如萎莎部,《资治通鉴·晋纪三》“太康七年”条胡三省注云:“萎莎胡,北狄种,盖亦匈奴也。”《晋书·北狄传》说:“(太康)七年,又有匈奴胡都大博及萎莎胡等各率种类大小几十万余口,诣雍州刺史扶风王骏降附。”这是很清楚地把匈奴胡与萎莎胡分开记载。二者各率种类降附,可见匈奴与萎莎并非一个种类。

当然,在十九种部落中也有不少是匈奴族,如屠各种与贺赖种即是。《晋书·慕容俊载记》说:“匈奴单于贺赖头率部落三万五千降于俊,拜宁西将军,云中郡公,处之于代郡平舒城。”贺赖与其众可能是匈奴人,但称为“单于”,不一定可靠,可能是冒称。在匈奴各部族之中,屠各部最豪贵,得立为单于,那么其他部族就不能称立单于。“单于”是一个特殊名称,在正常情况下匈奴族只有一个单于,只有在内乱时才出现一个以上的单于,如匈奴历史上的五单于争立。

所谓“屠各最豪贵”的“豪贵”,不仅因为这个部族可能是匈奴的王室贵族或其后裔,而且其力量可能也比其他诸种强大。

为什么这个部族叫“屠各”?它的起源如何?我们有必要探讨,因为中国第一个汉化匈奴人的王朝,就是屠各族匈奴人建立的。

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诸左方王将居东方……右方王将居西方。”左贤王居东方,右贤王居西方,右贤王的“右”音近于“休屠”,所谓“右贤王”者,可能就是“休贤王”。又,匈奴谓贤为“屠耆”,徐广注云:“屠一作诸。”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十二《后汉书三》“南匈奴传”条云:“《灵帝纪》作‘休屠各’。案:‘休屠’之‘屠’音储,而‘著’亦音直虑切,译语有轻重,其实一也。乌桓、鲜卑传俱云‘休著屠各’,此必读范史者音‘著’为屠,后遂搀入正文耳。”

日人白鸟库吉在其《蒙古民族起源考》中说

次则为耆之发音。《康熙字典》载此字有两音,一为渠脂切奇,一为诸氏切旨,故可音为ki,又可读为ši……《汉书·西域传》有焉耆之国名,下曰(国王治员渠城)是也。焉耆、员渠同名异译……上面之考订若无舛误,则屠耆两字,汉代读若šo-ki或šoki。兹进而寻求其语辞,蒙古语谓直曰seke、šike、čixe、čeke、cike,谓正曰ci、ke、kik。又Tunguse语谓直曰sǎkǎ、cǎkǎ, 凡此皆可以与匈奴语之屠耆coki、soki比较。日本谓直曰sugu,贤曰saka,突厥语族中之Koibal语谓贤曰sagasté,Solbinsk语曰sagastyx,疏勒语曰sagestyx。由上观之,屠耆一词,似与此等语言互有关系。

“屠各”的“各”属于“k”音,怀疑“屠耆”可能变为“屠各”。而“右贤王”可能变为“休屠王”,或是“休屠各”,“休屠各”这个名词屡见于史书。“休屠耆”的“休”若为“右”的同音,去了“休”字就简称为“屠耆”或“屠各”。投降于汉的休屠王也可能就是右贤王。

屠各既是得名于休屠王,休屠王若为右贤王,或是右贤王之下的重要王侯,那么《晋书·北狄传》所说“屠各最豪贵”便是有其历史根据的。

其实“休屠”这个称号,直到三国时仍沿用。《后汉书·循吏列传》说:“郡(按,指武威)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任)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令将杂种胡骑休屠黄石屯据要害,其有警急,逆击追讨。”又,《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说:“(张奂)迁使匈奴中郎将。时休屠各及朔方乌桓并同反叛。烧度辽将军门,引屯赤阬,烟火相望。兵众大恐,各欲亡去。奂安坐帷中,与弟子讲诵自若,军士稍安。乃潜诱乌桓阴与和通,遂使斩屠各渠帅,袭破其众。诸胡悉降。”这段材料前面是用“休屠各”,后面是用“屠各”。很清楚,“休屠各”与“屠各”是同一种族,而且两个名称是通用的,“休屠各”与“屠各”既是相通,“休屠”与“屠各”也可以通用。

又,《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有“休著屠各”的称呼,钱大昕说这是因为读范晔《后汉书》的人音“著”为“屠”,后遂搀入正文。史书之连用“休著屠各”的并不多见,这也可能是由于人们把“休屠”与“屠各”当作两种不同的称呼,才有这样的做法。

屠各虽是匈奴人,但《后汉书》中有好几处以屠各与匈奴或南匈奴并提。前面所举的《张奂传》中的那段话说明了这一点。张奂的官衔是匈奴中郎将,而他所讨伐的是休屠各或屠各,其实在这个列传里,提到匈奴或南匈奴的地方很多,提到屠各的有两次,说明屠各之于匈奴或南匈奴,在当时的人看来是有区别的。又,有的地方说乌桓与南匈奴入塞,有的地方又说乌桓与屠各合而反叛,说明不仅汉人这样区别,可能乌桓对二者也有所区别。此外,《后汉书·灵帝纪》中提到,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三月,“休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张懿,遂与南匈奴左部胡合,杀其单于”,则更清楚地区别二者。又,《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说:“且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而明公拥之,以为爪牙。”

屠各之先是休屠,关于休屠王的投降,《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说得很详细,前面已经引用,这里不再赘述。

浑邪王投降之后,他与休屠王的部众从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迁到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处。他们迁到这些地方之后,仍然按照原来的风俗习惯去统治,这就是说,他们对内有了自治之权。在这五个郡中,迁到上郡的匈奴人较多,所以谓为“匈归”。又,上郡属并州,而并州则是后来屠各所占领的地区。

后汉时屠各的势力慢慢增长,有时反叛,有时与其他族联合入寇,有时又帮助汉王朝去攻伐其他族。《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说:“桓帝永寿中(公元155—158年),朔方乌桓与休著屠各并叛,中郎将张奂击平之。”同处又说:“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冬,鲜卑入北地,太守夏育率休著屠各追击破之。”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说:“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前中山太守张纯反叛,遂率鲜卑寇边郡。灵帝诏发南匈奴兵,配幽州牧刘虞讨之。单于遣左贤王将骑诣幽州。国人恐单于发兵无已,五年,右部 落与休著各胡白马铜等十余万人反,攻杀单于。”同书《灵帝纪》说:“(中平)四年……十二月,休屠各胡叛……五年春正月,休屠各胡寇西河,杀郡守邢纪……三月,休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张懿,遂与南匈奴左部胡合,杀其单于……九月,南单于叛,与白波贼寇河东,遣中郎将孟益率骑都尉公孙瓒讨渔阳贼张纯等。”

这里虽没有说出“屠各”,但在六个月之前,休屠各既与匈奴联合杀其单于,那么这一次新即位的单于反叛,可能有屠各在内。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说:“(初平四年)六月,绍乃出军……寻山北行……遂与黑山贼张燕及四营屠各、雁门乌桓战于常山。”又,《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说:“转击高平屠各,皆散走,收其粮谷牛马。”

东汉亡后的曹魏时代,“屠各”之见于史书的如《三国志·魏书·满田牵郭传》说:“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凉州休屠胡梁元碧等率种落二千余家附雍州。(郭)淮奏请使居安定之高平,为民保障,其后因置〔西州〕都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用“屠各”的称呼,而仍沿用“休屠”这个名词,可见屠各部乃休屠王的后裔。这里所说的是凉州的休屠,凉州在甘肃武威一带,正是西汉时休屠王所在地。大概在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之后,大部分匈奴人迁到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等地还有小部分留居凉州,因而有的仍沿用原来的名称,在这一带的匈奴人也有称为“屠各”的。

晋代尤其是“五胡乱华”的时代,“屠各”又常见于史书。《晋书·载记序》说,刘渊在公元304年称汉王之后,“其为战国者一百三十六载,抑元海为祸首云”。刘渊是中国第一个汉化匈奴人王朝的建立者。《晋书·刘元海载记》说:“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名犯高祖庙讳,故称其字焉。”刘渊是於扶罗单于之孙,从这个世系看,他应该是南匈奴人或其后裔,但在《晋书》中也有记载刘渊为屠各的。如《晋书·李矩列传》说:“刘元海屠各小丑,因大晋事故之际,作乱幽并。”则刘渊也是屠各了。

应该指出,南匈奴所居的地方早已有了屠各,两部互相混杂,难于区分。但是《晋书·刘元海载记》叙其先世很清楚,《李矩列传》中说刘渊为屠各,则是靳准遣使到李矩处说的,是否可靠?刘渊称王之后,是否假托先世?也是问题。又,《晋书·王弥列传》载王弥斥刘曜曰:“屠各子,岂有帝王之意乎!汝奈天下何!”刘曜是刘渊的族子。此外,不仅刘渊家被称为“屠各”,他的部下也有被称为“屠各”的。《晋书·列女传》载,贾浑妻宗氏斥刘渊将乔晞为“屠各奴”,《晋书·刘聪载记》载,王延斥靳准为“屠各逆奴”。据此,刘氏宗族属屠各部族较可靠。

《晋书·石勒载记上》说:“(靳)准使卜泰送乘舆服御请和,勒与刘曜竞有招怀之计,乃送泰于曜,使知城内无归曜之意,以挫其军势。曜潜与泰结盟,使还平阳宣慰诸屠各。”“宣慰诸屠各”,说明屠各的数目必定很多,而且势力很大。又,同书《石勒载记下》说:“秦州休屠王羌叛于勒,刺史临深遣司马管光帅州军讨之,为羌所败。陇右大扰,氐羌悉叛。”《晋书·刘曜载记》说:“黄石屠各路松多起兵于新平、扶风,聚众数千,附于南阳王保。保以其将杨曼为雍州刺史,王连为扶风太守,据陈仓;张 为新平太守,周庸为安定太守,据阴密。松多下草壁,泰陇氐羌多归之。”又说:“休屠王石武以桑城降,曜大悦,署武为使持节,都督秦州陇上杂夷诸军事、平西大将军、秦州刺史,封酒泉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陈安攻曜征西刘贡于南安,休屠王石武自桑城将攻上邽,以解南安之围。安闻之惧,驰归上邽,遇于瓜田。武以众寡不敌,奔保张春故垒。安引军追武曰:‘叛逆胡奴!要当生缚此奴,然后斩刘贡。’武闭垒距之。贡败安后军,俘斩万余。安驰还赴救,贡逆击败之。俄石武骑大至,安众大溃,收骑八千,奔于陇城。贡乃留武督后众,躬先士卒,战辄败之,遂围安于陇城。”

此外,在苻坚等人的载记中也有关于“屠各”的记载。《晋书·苻坚载记》说:“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单于,寇掠郡县。坚以其尚书邓羌为建节将军,率众七千讨平之。”《苻坚载记》中还提到,匈奴左贤王卫辰降于苻坚,后来又与匈奴右贤王曹毂合而反叛苻坚。这又说明,当时的人们对于匈奴与屠各分别看待。《晋书·苻登载记》说:“于是贰县虏帅彭沛谷、屠各董成、张龙世、新平羌雷恶地等尽应之,有众十余万。”及苻登闻姚苌死,喜甚,“于是大赦,尽众而东,攻屠各姚奴、帛蒲二堡,克之”⑭ 。《晋书·秃发傉檀载记》说:“傉檀惧东西寇至,徙三百里内百姓入姑臧,国中骇怨。屠各成七儿因百姓之扰也,率其属三百人叛傉檀于北城。推梁贵为盟主,贵闭门不应。一夜众至数千。”

《魏书》记载屠各部族人多势众的也有好几处。《魏书·太祖纪》说:“(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夏,四月……鄜城屠各董羌、杏城卢水郝奴、河东蜀薛榆、氐帅苻兴,各率其种内附。”同书《太宗纪》说:“(神瑞元年,公元414年)六月……斗城屠各帅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内属。”又说:“(泰常五年,公元420年)夏,四月,河西屠各帅黄大虎、羌酋不蒙娥等遣使内附。”同书《世祖纪上》说:“(神 元年,公元428年)八月……上郡休屠胡酋金崖率部内属。”同书《世祖纪下》说:“高凉王那破盖吴党白广平,生擒屠各路那罗于安定,斩于京师。”同书《陆俟列传》说:“平凉休屠金崖、羌狄子玉等叛……追讨崖等,皆获之。”同书《吕罗汉列传》说:“上邽休官吕丰、屠各王飞等八千余家据险为逆,诏罗汉率骑一千讨擒之。”同书《封敕文列传》说:“金城边冏、天水梁会谋反,扇动秦、益二州杂人万余户,据上邽东城,攻逼西城……被伤者众,贼乃引退。冏、会复率众四千攻城。氐羌一万屯于南岭,休官、屠各及诸杂户二万余人屯于北岭,为冏等形援。”同处又说:“略阳王元达因梁会之乱,聚众攻城,招引休官、屠各之众,推天水休官王官兴为秦地王。敕文与临淮公莫真讨之,军次略阳……大破之。”

到公元6世纪的北周时代(公元557—581年),《周书·梁台列传》说:“大统初,复除赵平郡守。又与太仆石猛破两山屠各。”同书《王子直列传》说:“大统初,汉炽屠各阻兵于南山,与陇东屠各共为唇齿。太祖令子直率泾州步骑五千讨破之,南山平。”

屠各作为匈奴一个部族存在的历史,若从浑邪王与休屠王降汉迁居于五郡的时候算起以至北周,共约有七百年之久。就是从东汉算起,也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从其历史来看,东汉以后声势逐渐增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人口生殖日繁,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南匈奴投降以后,居于五郡者有的同化于屠各,而称为屠各。到了晋代,应时崛兴。如果刘渊及其族人和部分部属都是屠各的话,那么屠各正如《晋书·载记序》中所说,是“五胡乱华”的“祸首”。

从地域上看,休屠王的徒众虽迁到五郡,但河西走廊的武威一带还有屠各居留。迁到五郡者以后又分到各处,散居河西走廊至山西东部,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并州,就是现在的山西一带。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屠各在历代的反抗运动中被杀者很多,然而这个匈奴部族一直存在下来,证明其生命力很强。

《晋书·载记》《十六国春秋》与《十六国春秋辑补》等书叙述刘渊以后的两代汉化匈奴族王朝皇帝刘聪、刘曜事迹的篇幅,比之叙述刘渊差不多多了三倍。因为刘渊建国,刘聪所起作用很大,许多重大的事情不少是发生在后两人在位的时候。比方洛阳、长安的攻陷,晋怀、愍二帝的被俘,都是在刘聪的时代。刘曜称帝后,改国号为“赵”,也是这个王朝的大事。

刘渊死后,不仅他的儿子们为争位而互相残杀,他的部下也为争权而互相残杀,如石勒之杀王弥,就是一例。石勒与刘聪之间貌合神离,加以刘聪即位之后,淫酗残忍,对政事逐渐荒废,群臣之间互相排挤,互相倾轧。所以从表面上看,晋洛阳、长安的失陷,怀、愍二帝的被俘,是这个王朝的重大胜利,可是刘汉内部的腐化与分裂日愈发展。同时,晋自东迁以后,附者日众,人心渐安,虽不能收复中原,但还能维持偏安局面,而中国北部却陷入各少数族继匈奴后纷纷建立王朝并互相争伐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刘聪于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即位。次年,出兵攻洛阳,晋怀帝被俘。《晋书·刘聪载记》说:“署其卫尉呼延晏为使持节、前锋大都督、前军大将军,配禁兵二万七千,自宜阳入洛川,命王弥、刘曜及镇军石勒建师会之。晏比及河南,王师前后十二败,死者三万余人。弥等未至,晏留辎重于张方故垒,遂寇洛阳,攻陷平昌门,焚东阳、宣阳诸门及诸府寺。怀帝遣河南尹刘默距之,王师败于社门。晏以外继不至,出自东阳门,掠王公已下子女二百余人而去。时帝将济河东遁,具船于洛水,晏尽焚之,还于张方故垒。”《晋书·孝怀帝纪》说:“大将军苟晞表迁都仓垣,帝将从之,诸大臣畏滔,不敢奉诏,且宫中及黄门恋资财,不欲出。至是饥甚,人相食,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帝召群臣会议,将行而警卫不备。帝抚手叹曰:‘如何曾无车舆!’乃使司徒傅祗出诣河阴,修理舟辑,为水行之备,朝士数十人导从。帝步出西掖门,至铜驰街,为盗所掠,不得进而还。”《晋书·刘聪载记》说:“王弥、刘曜至,复与晏会围洛阳。时城内饥甚,人皆相食,百官分散,莫有固志。宣阳门陷,弥、晏入于南宫,升太极前殿,纵兵大掠,悉收宫人、珍宝。曜于是害诸王公及百官已下三万余人,于洛水北筑为京观。迁帝及惠帝羊后、传国六玺于平阳。”

汉军灭晋过程中的杀掠行为受到刘曜的制止,刘曜后来成为这个王朝的第三代皇帝。《晋书·王弥传》说:“弥之掠也,曜禁之,弥不从。曜斩其牙门王延以徇,弥怒,与曜阻兵相攻,死者千余人。弥长史张嵩谏曰:‘明公与国家共兴大事,事业甫耳,便相攻讨,何面见主上乎!平洛之功诚在将军,然刘曜皇族,宜小下之。晋二王平吴之鉴,其则不远,愿明将军以为虑。纵将军阻兵不还,其若子弟宗族何!’弥曰:‘善,微子,吾不闻此过也。’于是诣曜谢,结分如初。弥曰:‘下官闻过,乃是张长史之功。’曜谓嵩曰:‘君为朱建矣,岂况范生乎!’各赐嵩金百斤。”

晋怀帝被俘到平阳之后,晋群臣立武帝孙、吴孝王晏的儿子秦王邺为帝,这就是愍帝。愍帝在位不到四年,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又为刘曜所俘,西晋亡。

愍帝被俘的时候,扬、徐、江、荆、湘、广、交七州尚为晋室所有,宁州也大半在晋室手中,梁、益、豫、充、冀、幽等九州,晋室还有其半,而为刘汉所全有的不过并、雍、青、凉四州。然而从人心与士气方面来说,二京的失陷与怀、愍二帝的被俘是对晋的最大打击。

假如刘聪是一个英明君主,少事淫乐,励精图治,乘洛阳与长安的胜利,在晋元帝尚未安定江南时渡江穷追,就有统一中国的可能。可是相反,在刘聪死后,靳准反叛,刘粲被杀,刘曜与石勒互相攻伐而分裂为前赵与后赵,抵消了这个汉化匈奴人建立的王朝的实力。

刘聪是刘渊的儿子,其母张夫人可能是汉人(按,匈奴人入居塞内者多改汉姓)。假如这个看法对,那刘聪便有汉族的血统,而非纯粹的匈奴人。

刘渊已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刘聪的汉化比他的父亲更深。《晋书·刘聪载记》说:“弱冠游于京师,名士莫不交结,乐广、张华尤异之也。”又说:“太原王浑见而悦之,谓元海曰:‘此儿吾所不能测也。’”他不仅能文,而且能武,“十五习击刺,猿臂善射,弯弓三百斤,膂力骁捷,冠绝一时”⑮ 。在刘渊称王以后的历次重要战役,刘聪都参加了。所以在刘渊建立汉国的过程中,他的功劳是很大的。

永嘉四年,刘聪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元光兴。尊元海妻单氏曰皇太后,其母张氏为帝太后,乂为皇太弟,领大单于、大司徒,立其妻呼延氏为皇后,封其子粲为河内王,署使持节、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易河间王,翼彭城王,悝高平王。遣粲及其征东王弥、龙骤刘曜等率众四万长驱入洛川,遂出 辕,周旋梁、陈、汝、颍之间,陷垒壁百余。以其司空刘景为大司马,左光禄刘殷为大司徒,右光禄王育为大司空。伪太后单氏姿色绝丽,聪烝焉。”⑯

照匈奴的风俗,父死子妻后母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刘渊死,刘聪不以单氏为妻,是受了汉族风俗的影响。但他却与单氏私通,说明还残留匈奴风俗的痕迹。

刘聪沉 于女色的例子很多。赵翼廿二史劄记》卷十五“一帝数后”条说:“一帝一后,礼也,至荒乱之朝,则漫无法纪,有同时立数后者……刘聪僭位,立其妻呼延氏为皇后,后死,纳刘殷女为皇后,后死,又纳靳准女为皇后,未几进为上皇后,而立贵妃刘氏为左皇后,贵嫔刘氏为右皇后,又立樊氏为上皇后。四后之外,佩皇后玺绶者又七人,后又以宦者王沈养女为左皇后,宣怀养女为中皇后。”刘聪既沉 于女色,对于政事置之不理。“于是六刘之宠倾于后宫,聪稀复出外,事皆中黄门纳奏,左贵嫔决之。”⑰

同时,他对大臣的劝告不仅拒绝,而且残杀忠良,宵小因之乘进,国事毁坏。《晋书·刘聪载记》说:“左司隶陈元达以三后之立也,极谏,聪不纳,乃以元达为右光禄大夫,外示优贤,内实夺其权也……其上皇后靳氏有淫秽之行,陈元达奏之。聪废靳,靳惭恚自杀。靳有殊宠,聪迫于元达之势,故废之。既而追念其姿色,深仇元达。”又说:“中常侍王沈养女年十四,有妙色,聪立为左皇后。尚书令王鉴、中书监崔懿之、中书令曹恂等谏曰:‘……从麟嘉以来,乱淫于色,纵沈之弟女,刑余小丑犹不可尘琼寝,污清庙,况其家婢邪!六宫妃嫔皆公子公孙,奈何一旦以婢主之,何异象榱玉篑而对腐木朽楹哉!臣恐无福于国家也。’”刘聪大怒,杀王鉴等。“鉴等临刑,王沈以杖叩之曰:‘庸奴,复能为恶乎?乃公何与汝事!’”刘聪还很残忍,同处又说:“左都水使者襄陵王摅坐鱼蟹不供,将作大匠望都公靳陵坐温明、徽光二殿不成,皆斩于东市。”刘聪“游猎无度,常晨出暮归”,中军王彰谏,几为刘聪所杀。

又如刘聪欲建 仪殿,陈元达谏阻,聪大怒曰:“吾为万机主,将营一殿,岂问汝鼠子乎!不杀此奴,沮乱朕心,朕殿何当得成邪!将出斩之,并其妻子同袅东市,使群鼠共穴。”陈元达幸为刘聪之妻刘皇后所救,才免于死。但刘聪对于一些像石勒这样强有力的将领,却又显得无可奈何。“寻而石勒等杀弥于己吾而并其众,表弥叛状。聪大怒,遣使让勒专害公辅,有无上之心,又恐勒之有二志也,以弥部众配之。”到了后来,石勒发展到公开地不听刘聪的命令。“平阳大饥,流叛死亡十有五六。石勒遣石越率骑二万,屯于并州,以怀抚叛者。聪使黄门侍郎乔诗让勒,勒不奉命,潜结曹嶷,规为鼎峙之势。”⑱

石勒、曹嶷既抗命于外,而王沈、靳准又专横于内,又加以天灾不断。“时聪境内大蝗,平阳、冀、雍尤甚。靳准讨之,震其二子而死。河、汾大溢,漂没千余家。”过了一年,“聪所居蠡斯则百堂灾,焚其子会稽王衷已下二十有一人。聪闻之,自投于床,哀塞气绝,良久乃苏”。⑲

刘聪死前,要刘曜从长安回来当丞相,刘曜推辞。大概刘曜也感到与刘聪周围的人气味不投,难于相处,故留在长安。

刘聪死后,由其子刘粲继位,不久为靳准所杀。“准将作乱……勒兵入宫,升其光极前殿,下使甲士执粲,数而杀之。”⑳ 靳准自称大将军、汉大王,置百官,为了巩固政权,防御刘曜、石勒对他的攻击,遣使称藩于晋,准备联合晋室以巩固自己的地位。靳准杀刘粲后,石勒果然以讨准为名向平阳进军。“勒命张敬率骑五千为前锋以讨准,勒统精锐五万继之。”㉑ 刘曜也自长安东进屯于蒲坂,并称帝。石勒与刘曜皆以讨准为名,一个进军平阳,一个称帝,所谓讨伐靳准,结果成为石勒与刘曜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出现了两个赵国,史家称刘曜所建赵国为“前赵”,称石勒所建赵国为“后赵”。石勒都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刘曜徙都于长安。

前赵皇帝刘曜是刘渊宗族成员,前赵王统是刘渊所建汉国王统的继续。刘曜是刘渊的族子,少孤被刘渊收养,广读汉籍,并在洛阳住过,汉化程度很深。在洛阳时“坐事当诛,亡匿朝鲜”,后来“遇赦而归”,回来后“自以形质异众,恐不容于世,隐迹管涔山,以琴书为事”。㉒

在刘渊建立的汉国中,刘曜的职位很高,都督中外诸军事,在刘渊建立汉国的过程中,他的功劳也是很大的。靳准弑刘粲后,他从长安引兵东进,太保呼延晏等自平阳逃出,与太傅朱纪、太尉范隆等向他上尊号,劝他当皇帝,他于公元318年即帝位,改元光初。

在世系上,刘曜是刘渊的族子,与刘聪是堂兄弟。但是刘曜即位之后一年,则表现出比刘渊、刘聪更强烈的匈奴民族意识。他不仅下令改国号为“赵”,而且公开承认自己的祖宗是匈奴,以冒顿配天,但又称匈奴是夏后的后裔。他说:“盖王者之兴,必楴始祖,我皇家之先,出自夏后,居于北夷,世跨燕朔,光文以汉有天下岁久,恩德结于民庶,故立汉祖宗之庙,以怀民望。昭武因循,遂未悛革。今欲除宗庙,改国号,复以大单于为太祖,其议以闻。”“于是太保呼延晏等曰:‘今宜承晋,母子传号,以光文本封卢奴,中山之属城,陛下熏功懋于平洛,终于中山,中山分野属大梁,赵也,宜草称大赵,遵以水行,承晋金行,国号曰赵。’曜从之,于是牲牡尚黑,旗帜尚玄,以冒顿配天,渊配上帝。”㉓

刘曜认为,刘渊称“汉”是因为“以汉有天下岁久,恩德结于民庶”。从刘渊建立汉国到现在已有数代,不必再冒充汉裔,所以现在不仅宗庙要改,国号也要改。从“昭武因循,遂未悛革”的语气看,他觉得在刘聪时就应改了,可见他的民族意识多么浓厚。刘渊假托为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刘曜则公开宣布自己是匈奴的后裔,这也是匈奴走向完全汉化过程中一种可以理解的曲折。

刘曜称帝之初,地位尚不巩固,长水校尉尹车和秦州刺史陈安反。刘曜用了很大的力气才将尹、陈之叛镇压下去。《晋书·刘曜载记》载:

曜亲征陈安,围安于陇城。安频出挑战,累击败之,斩获八千余级。右军刘干攻平襄,克之,陇上诸县悉降。曲赦陇右殊死已下,惟陈安、赵募不在其例。安留杨伯支、姜冲儿等守陇城,帅骑数百突围而出,欲引上邽、平襄之众还解陇城之围。安既出,知上邽被围,平襄已败,乃南走陕中。曜使其将军平先、丘中伯率劲骑追安,频战败之,俘斩四百余级。安与壮士十余骑于陕中格战,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鞬服,左右驰射而走。平先亦壮健绝人,勇捷如飞,与安搏战,三交,夺其蛇矛而退。会日暮,雨甚,安弃马,与左右五六人步逾山岭,匿于溪涧……辅威呼延清等寻其径迹,斩安于涧曲。

刘曜平定陈安,军威大振。“曜自陇长驱至西河,戎卒二十八万五千,临河列营,百余里中,钟鼓之声沸河动地,自古军旅之盛,未有斯比。(张)茂临河诸戎皆望风奔退。”㉔ 张茂惧怕而降,这时是刘曜势力最盛时期。

刘曜虽然战胜了在西边的许多敌人,可是对在东边最强劲的敌人石勒,不仅没有办法征服,反而在攻灭陈安之后受到了石勒的攻击,最后为石勒所杀。《晋书·刘曜载记》载:

石勒遣石季龙率众四万,自轵关西入伐曜,河东应之者五十余县,进攻蒲坂。曜将东救蒲坂,惧张骏、杨难敌乘虚袭长安,遣其河间王述发氐羌之众屯于秦州。曜尽中外精锐水陆赴之,自卫关北济。季龙惧,引师而退……曜不抚士众,专与嬖臣饮博,左右或谏,曜怒,以为妖言,斩之。大风拔树,昏雾四塞。闻季龙进据石门,续知勒自率大众已济,始议增荥阳戍,杜黄马关。俄而洛水候者与勒前锋交战,擒羯,送之。曜问曰:“大胡自来邪?其众大小复如何?”羯曰:“大胡自来,军盛不可当也。”曜色变,使摄金墉之围,陈于洛西,南北十余里。曜少而淫酒,末年尤甚。勒至,曜将战,饮酒数斗,常乘赤马无故跼顿,乃乘小马。比出,复饮酒斗余。至于西阳门,携阵就平,勒将石堪因而乘之,师遂大溃。曜昏醉奔退,马陷石渠,坠于冰上,被疮十余,通中者三,为堪所执,送于勒所……勒谕曜与其太子熙书,令速降之,曜但敕熙“与诸大臣匡维社稷,勿以吾易意也”。勒览而恶之,后为勒所杀。

这是刘曜即位后第十一年,即公元328年的事情。到了次年,他的儿子熙和胤也被石勒击败并杀死。石勒所建后赵是羯人建立的王朝,第一个汉化匈奴人建立的王朝至此结束。“曜在位十年而败。始,元海以怀帝永嘉四年僭位,至曜三世,凡二十有七载,以成帝咸和四年灭。”㉕ 其实这二十七年中,若把刘和及刘粲加进去,应为五世。按照中国君主的标准,刘曜虽然“虓武”,但也很注意文治。《晋书·刘曜载记》说:“曜立太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简百姓年二十五已下十三已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笃学以教之。”可以说是一位认真接受汉族文化的匈奴族君主。

①  《晋书·刘元海载记》。

②  《晋书·刘元海载记》。

③  《十六国春秋辑补》作“渊海光”。

④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一。

⑤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一。

⑥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一。

⑦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一。

⑧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一。

⑨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一。

⑩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一。

⑪  《晋书·刘聪载记》说刘和是刘聪之兄。

⑫  《晋书·刘元海载记》及《十六国春秋辑补》皆作“景”。

⑬  《晋书·刘聪载记》。

⑭  《晋书·苻登载记》。

⑮  《晋书·刘聪载记》。

⑯  《晋书·刘聪载记》。

⑰  《晋书·刘聪载记》。

⑱  以上均见《晋书·刘聪载记》。

⑲  以上均见《晋书·刘聪载记》。

⑳  《晋书·刘聪载记》。

㉑  《晋书·石勒载记上》。

㉒  《晋书·刘曜载记》。

㉓  以上均见《十六国春秋辑补》卷六《前赵录》“刘曜”条。

㉔  《晋书·刘曜载记》。

㉕  《晋书·刘曜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