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福王政权
一、福王之立
1.福王与潞王世系
2.福王由崧
《明史》一百二十《诸王传五·神宗子福王常洵传》:“及崇祯时,常洵地近属尊,朝廷尊礼之。常洵日闭阁饮醇酒,所好惟妇女倡乐。秦中流贼起,河南大旱蝗,人相食,民间藉藉,谓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援兵过洛者,喧言:‘王府金钱百万,而令吾辈枵腹死贼手。’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方家居,闻之惧,以利害告常洵,不为意。十三年冬,李自成连陷永宁、宜阳。明年正月,参政王荫昌帅众警备……越数日,贼大至,攻城……夜半,绍禹(总兵官王绍禹)……开北门纳贼,常洵缒城出,匿迎恩寺。翌日,贼迹而执之,遂遇害……王妃邹氏及世子由崧走怀庆,贼火王宫,三日不绝……十六年秋七月,由崧袭封……明年三月,京师失守,由崧与潞王常淓俱避贼至淮安。四月,凤阳总督马士英等迎由崧入南京。五月庚寅,称监国……壬寅,自立于南京,伪号弘光……由崧性暗弱,湛于酒色声伎,委任士英及士英党阮大铖……二人日以鬻官爵,报私憾为事……明年三月,南宁侯左良玉举兵武昌,以救太子,诛士英为名,顺流东下。阮大铖、黄得功等帅师御之,而我大清兵以是年五月己丑渡江。辛卯夜,由崧走太平,盖趋得功军也。壬辰,士英挟由崧母妃奔杭州。癸巳,由崧至无芜湖。丙申,大兵至南京城北,文武官出降。丙午,执由崧至南京,九月甲寅,以归京师。”(在位凡十三月)
3.福王之立
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卷上《安宗皇帝纪》:“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逼京师,南枢史可法督兵勤王。四月十二日,闻京师陷,烈皇帝殉社稷,南都府部科道等官会议推戴讨贼。时瑞、惠、桂三王远道难至(案:瑞王常浩神宗第五子,惠王常润神宗第六子,桂王常瀛神宗第七子,均思宗之叔),而潞王(原注:‘常淓’)、福王(原注:‘嗣王由崧’)各避贼,舟次淮安。潞王伦叙比四王为疏,而人望所属。福王素遭物议,于是有推立潞王之说。”
又,“及议推戴,士英(凤阳总督马士英)遂联络二刘(刘良佐、刘泽清)、高(高杰)、黄(黄得功)为己助,以恫喝南都诸大臣。遣其私人来言于可法曰:‘立君当以贤,伦序不宜固泥。’可法信之,答书极刺福邸诸不道事,意盖在潞藩也。士英得书,忽奉福王至龙江关,廷臣错愕,可法始知为士英所卖,勉强出迎,嵩呼定策”。
娄东梅村野史《鹿樵纪闻》卷上《福王上》:“文武诸臣会议立君,(张)慎言及吕大器、姜曰广等皆言:‘福王,神宗孙也,伦序当立,而素多失德,又不读书,有‘七不可’,不若潞王常淓贤,当立。’可法意亦在潞王。独都谏章正宸争之,谓潞王不可越福,犹福之不可越先庙也。可法迟疑未决……士英……因念此奇货可居,致书大臣,谓以序、贤无如福王,可法即以‘七不可’之说移书答之。士英与阮大铖谋,谨藏其书,而潜结操江诚意伯刘孔昭及镇臣刘泽清、刘良佐等,同心翊戴,发兵奉福王至龙江关。可法不得已,率群臣迎谒舟次。”
顾炎武《圣安本纪》(《明季稗史初编》九):“南京诸大臣闻变,仓卒欲议立君,未有所属。而王与潞王以避贼至淮上,大臣意多在潞王……马士英遗书南京,言福王神宗之孙,序当立。甲申……集朝内,兵部右侍郎吕大器署礼、兵二部印,不肯下笔,吏科给事中李沾厉声言:‘今日有异议者死之。’时士英握兵于外,与大将靖南伯黄得功,总兵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相结,诸大将连兵驻江北,势甚张,大臣畏之,不敢违。于是以福王告庙。”
《鹿樵纪闻》上:“五月戊子朔,王入城,以内守备府为行宫。或议即日登极,可法以太子、二王存亡未卜,定于初三日行告天礼,先上监国之宝……望日壬寅,王僭帝号。”
《南明野史》上:“各官退,议宜先监国后登极,(刘)孔昭请即正位。(祁)彪佳言:‘监国名极正,盖彰贤德且示谦让,使海内知无因以得位之心。俟发丧,择吉登大宝,布告天下为当。’众议以为然。于是以初三日监国,十五日即位。”
《明史》三百八《奸臣传·马士英传》:“十七年三月,京师陷,帝崩,南京诸大臣闻变,仓卒议立君。而福王由崧、潞王常淓俱避贼至淮安,伦序当属福王。诸大臣虑福王立,或追怨‘妖书’及‘梃击’、‘移宫’等案;潞王立,则无后患,且可邀功。阴主之者废籍礼部侍郎钱谦益,力持其议者兵部侍郎吕大器,而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曰广皆然之。前山东按察使佥事雷懥祚、礼部员外郎周镳往来游说。时士英督师庐、凤,独以为不可,密与操江诚意伯刘孔昭,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结,而公致书于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言伦序亲贤,无如福王。可法意未决。及廷臣集议,吏科给事中李沾探士英指,面折大器。士英亦自庐、凤拥兵迎福王至江上,诸大臣乃不敢言。王之立,士英力也。”
《明史》二百七十四《史可法传》:“十七年……北都既陷……会南都议立君,张慎言、吕大器、姜曰广等曰:‘福王由崧,神宗孙也,伦序当立,而有七不可: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也。潞王常淓,神宗侄也。贤明当立。’移牒可法,可法亦以为然。”
年号 弘光
谥 安宗简皇帝(永历十四年四月上)
圣安皇帝
4.福王由崧世系
福王由崧,神宗第三子福恭王常洵之子,太祖十一世孙,思宗同祖弟。(《明史》120)
5.南中福王之立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第六册《甲申日历》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太常何大瀛来,知南都于廿一二日已知北都之变,九卿科道及内外守备连日会议,于廿七谒陵,定议谒 福藩,是日告之太庙,佥花押,而大司马史道邻先于廿六日具启迎矣”。(16页)
案:明季稗史《圣安本纪》:“十七年三月京师失守,四月己巳(十二日)烈皇帝凶问至南京。”(又云“甲申〔二十七日〕……以福王告庙”)。与此不合。
“二十九日,早谒孝陵,即入朝阳门,先晤姜燕及(曰广),云定议之时,勋贵詈及文臣,且有以不欲迎福藩疑姜者,盖云东林诸公曾因争并封、争梃击有宿憾也。然燕及云我辈享神宗四十八年太平之福,今不立其子而谁立乎?(案:福王为神宗之孙。)晤吕东川(大器)于兵部火房,袖中出马瑶草(士英)书云已传谕将士奉福藩为三军主,而诸大帅且勒兵江上以备非常矣。”(16页)案:诸大帅据《圣安本纪》盖为黄德功、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
“三十日,传福藩舟已抵观音门,乃趣至燕子矶小憇茶庵。值谢海观父母抵舟边,詹月如及同台郭六修、朱慎旃、周春霁。顷之,左三山亦来共语,欲固江表须立藩镇,因得观福藩复史道邻(可法)书,言止欲避地浙东耳。少顷,以次进谒:先勋臣,王对之恸哭;再九卿以及予辈科道。时省中止李毖轩(沾),台班予为首。行礼,王以手扶掖者再。予过奏请出都督催,时王方逊谢不遑,云此等事与诸大老商之。赐茶而退。”(17页)
“五月初一日,黎明入城至寓,易冠服至水西门,则王驾已兴矣。予与诸台省及鸿胪卿朱菊水皆前导,九卿扈于后,由外城诣孝陵,由西道入门,盖东门乃御道,王逊谢不敢当也。行礼罢,徘徊享殿上,询懿文太子陵,遂祇谒焉。少憩于更衣之所。予先与史道邻、吕东川谈,史遂及更督抚事。及是,群臣先出陵门以候,予辈仍导驾入朝阳门。军兵一驻营于大教场,一驻营于陵前,沿途仍有摆列,所过民家俱供香花,纵市人瞻仰,都人以纱灯数百盏来迎,生员、孝廉时有伏谒于道旁,人情欢豫。传者云本日五彩云现,先一日有大星夹日,江中浮大木数千株,皆瑞徵也。王驾至东华门,步行过皇极殿基,谒奉先殿,予辈皆同行礼仍前,徘徊少顷出西华门,即驻跸于内守备府。百官进见,行四拜礼,王传上殿共商战守之事。枢部史道邻奏对良久,魏国徐弘基、内守备韩赞周各有奏。(案:《圣安本纪》魏国公徐弘基时守备南京,韩赞周时为南京守备掌南司礼监务太监,史可法时为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灵璧侯汤国祚以户部掯饷不发为语,词气愤激,少司马吕东川呵止之(吕大器时为兵部右侍郎)。予过跪奏:‘殿下与诸臣言战言守固是要着,然纪纲法度尤为立国之本,纲纪明、法度修乃可以团结人心,先圣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今日亟当颁大号以正名,至于用人更有关系,目前宜亟议政府及冢臣共理庶政。’王顾韩监,问予何姓名,韩以姓名对,予乃起。朝罢,史道邻邀大老、台省会议于内守备私宅。时日将晡,甚暑热,多散去者,勋武惟南和伯方一元在耳。议监国之号,初有欲仿宋高为兵马大元帅者。予议元帅系官衔且无所授,不若径称监国为是,乃以金铸监国之宝。又议枚卜,史道老荐吴鹿友(吴甡),史以询韩内监,不应。别议罢,予谓韩曰:‘今日之事,邦家多艰;在外固有文武效力,至于内之调护,全藉韩公。’韩逊谢,因曰:‘如刻下枚卜,应诸老公议,不必问予,若予一称誉之,则使此人品低。’盖即古卜相,用‘宦官宫妾不知名’意也,予辈共服其语。当众官在陵门候驾时,予即议此番颁诏,须有以大服众心,又必平日有威德于此方者,乃使士民信从。是日,史道邻因议以安抚御史出颁诏,且以关防敕书重其事。时吕东川摄大宗伯事,促予辈各具诏中赦款。予归寓,乃于灯下草蠲赦、起废等二十四条。”(17—18页)
案:此数日记特详,疑有事后补记之处,盖祁公尝以推戴被议也。
“初二日,早至守备府,百官易绣服,王立受,百官朝罢,召百官升殿议事,大臣面奏劝进,王辞让甚坚,大意谓人生以忠孝为本,今大仇未报是不能事君,父遭惨难、母无消息是不能事亲,富与贵是人所欲,贫与贱是人所恶,但于义不可。又谕东宫与永、定二王或在贼中可致,且桂、惠、瑞三王皆本王之叔,听诸先生择贤迎立,言间涕泣,百官亦有泣者。吏科李沾奏朝班宜肃,因废籍诸臣有混入迎贺故也。台省又同过跪奏劝进,予奏昨者殿下驾入南都,士民欢悦,夹道拥观,即此人情可卜天意,王逊谢如前。令百官退,止留兵部及内守备内进议事。少顷,百官再入班上劝进第一笺,吕东川捧笺于庭下面奏,王传旨暂领监国,百官拜而退。史道邻邀诸老及予辈会于府内之耳房,总宪张藐山(慎言时官右都御史,见《圣安本纪》)言不若竟登大位,可以摄服人心,众议仍宜先监国而后登位,予意宜即日再上第二笺,见诸臣推戴之坚,彰殿下辞让之美,史道老极是此说,乃上第二劝进笺,王命取入手书批答,仍监国,语不及详。出朝于李毖轩寓所草安抚颁诏事宜,邀左三山共商之,左亦将出安抚浙江也。”(18页)
“初三日,用朝服侯王御冕旒行告天礼,祝文焚时飘入云端,众以为异。入内少顷升殿,百官行四拜贺礼,作乐,魏国跪进监国之宝,王受讫,再行四拜礼,乃退班。早间予候于廊房,太常何大瀛向予言后日即登大位矣。予询之张藐山,云不知,予言公何以不主持,张答昨欲请登大位,众议不协,予不复与闻矣。值职方万吉人,传史道老极重予才品,因询后日即登极事,亦云不知,予言众人皆有此传而大司马不一商之大老,何以为和衷,宜与大司马言之。万于朝班语史道邻,史云:‘外议以予阻登极,甚欲杀我,我后日即再劝进大位,何如?’予对以前日竟登大位可也。今日监国,后日即登极,事同儿戏矣。且江北诸将劝进表未到,彼必耻不预定策之功,其中有变,社稷存亡在此,公何惜一身生死?且监国之名极正,王之贤德益彰,君臣分谊已定矣。宜俟发丧服满之后,使德泽及人,大将拥戴,乃中兴之机。时魏国徐公弘基及吕东川在旁。吕公原议于六月之初,此时服已满,计其时恰好矣。朝罢,史道邻诸老会推,时新朝初建,诸事草创,即会推之仪,人俱不识,以予曾掌河南道预会推,道邻乃询予,告以仪注。时五府诸老俱在,予因曰:‘会推文臣五府不预,今创造之始不妨预之。’予盖以目前有文武不和之弊也。及会推,史道邻欲推吴鹿友(甡),或言系先帝谴责者,宜先复冠带召见,乃入政府为便。魏国举钱公士升,署文选萧伯玉执笔书史道邻可法、高硁斋弘图、姜燕及曰广,太宰则推张藐山慎言及刘念台宗周。后因史现署吏部不便枚卜,是日乃止登太宰启事,而枚卜待新冢宰上之。予于高硁斋座中值史道邻,哭告予负先帝恩,不宜预揆席,予劝以就揆席而请出视师,于义为当……灯下作揭与姜燕及,内四事:一先帝谥号宜极褒美,一监国选后妃宜俟圣母至,一臣子当匪常之变,不宜因此迁官,一速设报房以通章奏。又作书与史道邻,述所言之意。”(18—19页)
“初四日,百官吉服行庆贺礼,李毖轩署尚宝司即于殿中用宝,百官于二门外行礼,听颁监国赦谕,以龙亭迎至礼部,颁行天下,然款尚未定也……饭于止祥兄署中,传王于午后移入大内,予即出候于午门。少顷,王驾入居,内官监传旨免朝。是日上午,诸老再会于内守备私宅,吕东川出赦款以商,史道邻欲去起废、除逆案等字,众议不可。史又欲予为操江,再三相强,于是退朝,趋兵部后堂晤史,力辞,盖先帝命诚意伯为武操江而裁文,予谓复之未得文操江之力而反失武操江之心,史乃首肯。归寓草疏稿,申前日纪纲法度收拾人心之奏,末以敬天、法祖、勤民为言。”(19页)
案:《圣安本纪》大赦系于庚寅(初三日)告天后,与此不合。
“初五日,史道邻于直房改诏款,以国用方艰,不便尽赦钱粮。(案:《圣安本纪》:‘其新加练饷,及十二年以后一切杂派并各项钱粮、十四年以前实欠在民者,悉免之’,与此微异)。朝罢,归寓,草颁诏事宜。左三山来商,共草辞刷卷差及安抚应用勘合饩廪等事。予入朝上疏,时无会极门内监,乃托内守备传进。值太宰张藐山于内监河房,上枚卜及条陈铨政等疏,予就观之。晚归,送二书办于吏部,应张藐山所索也。先是,传大帅高杰欲入朝以家眷安顿江南,职方万吉人欲亲出谕止之,以书稿与予观,且得观高镇及刘镇泽清书,颇申大义,云宜早发丧哭陵,且约大司马过江共议。拜客晤郭六修、詹月如,乃见抚宁侯朱国弼同诸帅揭,盖疑南都别有所立,非福藩也,其词甚厉,有入朝讨贼之语。”(19—20页)
“初六日,从玄武门入朝,于值房晤太宰,商所推大司农、总督仓场、少宰诸席,及登启,有非出太宰意者。予欲正会推之体,乃言小九卿不宜预。南都原有十三道掌印御史,予与左三山亦趋出。”(20页)
“初七日,入朝候王驾哭临先帝毕,于二门外行礼,颁哀诏,素服出,于礼部易衰绖,百官礼罢,痛哭震天。(案:《圣安本纪》为大行皇帝举衰哭临系于癸巳,是月戊子朔,癸巳为初六日,与此不合。)予于班中辞大老及五府勋臣,且哭且别。午后与同台黄淡岩至都察院衙门,俟同台及署总宪张藐山至 ,哭临。张因于后堂议起废台省,予口述十数人。时有短李灌溪于太宰者,予力争之……发起马牌,分赏各役,以书承数人随出安抚。”(20页)
案:祁公安抚江南北等处,《圣安本纪》系于乙未(初八日),日记未明言日期,但于初一、初二及本日略见其端。
“初八日,易墨衰候于值房,与李毖轩商江南应荐人材,又与左三山商浙中吏治。黄淡岩亦至。宗伯始送安抚印来,予辈将领敕,予乃附韩内监请王面谕数语,以重事权。少顷,王御殿,予先过奏,蒙升理丞,但以安抚须亟出,且拟具疏辞,是以尚未到任,不敢谢恩。三人同过跪,王谕,大略谓众位先生所到地方,必实实兴利除害,使民沾实惠,不得徒事虚文。予辈承旨,予奏仰承德意,与民更始。所有应行事宜,容臣等陆续奏闻……予先出,归寓束装……出朝阳门,辞孝陵……”(20—21页)
“初九日,早行,日中抵句容……午后设位于堂上哭临,书牌颁发十九州县,示以奉谕安抚,所至问民疾苦,拿问贪墨,举荐人材,又言监国伦序极正,圣德有加。以马上传之。盖途遇兵部差官,言嘉兴、苏州城门闭,岌岌将有变也。”(21页)
“十一日……又作告示,先扬德意,以见士民翊戴之心,又将江北固守、山东无贼之信播告,以安人心。午后,将至京口,舟楫拥塞,行甚艰,抚台郑鸿逵,漕台白函三已出南门迎诏。”(21页)
“十二日,发文讫,即至文庙易墨绖 行香,与诸生言辨上下、定民志之意于明伦堂……见江口士女避难者纷纷,出牌安戢之。张华东师次君万锺适自江北来,言刘镇泽清已驻瓜州,稍有安戢之意,惟高镇杰之兵与扬州百姓相持不下……从(张)太羹处得夏仲彝书,所言皆中兴要务,乃惓惓守西蜀、复荆襄及连络吴三桂。”(21页)
“十四日……作书与史道邻、高铿斋、姜燕及……与商目前急务,如救扬州,安郑、尤二师及起用钱牧斋事。”(22页)
“十八日……得南京邸报,知皇上于本月十五日登位,改元弘光。”(23页)
“十九日……灯下草荐举真才疏,首吴鹿友(甡),内及解石帆、毕东郊、王东里等共十七人。”(23页)
“二十二日,未至无锡十里,王觉斯(铎)以政府赴召,晤于舟中……时周藩与崇藩之舟泊于无锡西门,乃先颁诏谕于两藩。周藩已卒,今接诏其次子也。”(案:太祖子刺封周王,藩开封,此谓周藩已卒,盖指恭枵。所谓其次子不详何人,《明史》一一六仅称:“国亡,其孙南走,死于广州”,不言其次子也。)崇藩亦未受封。(案:英宗子见泽封崇王,藩汝宁,《明史》一一九称“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李自成陷汝宁,执由樻(崇王)去,伪封襄阳伯,令谕降州县之未下者。由樻不从,杀之于泌阳城。弟河阳王由材、世子慈煇(原作‘辉’,误)等皆遇害。”此崇藩不知为谁。)“年始垂髫,流离可悯”。(23页)
“二十四日……呼承差何汝赞,询其北京之事,云亲见贼拥东宫西遁。”(24页)
“二十七日……会乡绅王玄珠等,周梓山亦在坐,乃知南都勋武臣以吴鹿友不宜用,哭诉上前,呵骂太宰张藐山。予出城朝潞藩于舟次。”(24页)
“二十八日,潞王承奉李君来晤,言今上遇难、潞藩周旋诸事。”(24页)
“二十九日……阅邸报,命予及张玉笥护从潞藩,乃为之致书于浙中抚、按、盐三台。”(25页。此潞王常淓也。)
“六月十二日……李灌溪自南都颁登极诏至嵩江,与会于舟中。”(27页)
“二十二日……值登极诏至,乃更朝服迎诏,至吴江县开读。”(28页)
“二十七日……于驿亭朝鲁藩。”(此鲁藩以海也。29页。时祁公在苏州。)
“二十八日……午后,保宁王来晤,云曾在闯贼营中两年,谈流寇事甚悉。”(30页。案:《明书》二十三《同姓诸王表》保宁王为周康王子朝堵封地。)
“七月初三日……舟中奉旨令看议周藩世孙,时周藩船泊锡山,予乃同邑令郭佳胤至舟,周次子仁和王出见(仁和王不见于《明书·同姓诸王表),又拜周藩两妃于帘外,大意谓次子只宜权理府事,而不欲其袭封。乃请世孙,则言不能出声、行不能成步也。询之三郡王,皆归心仁和王。”(30页)
“初七日……先是,浙兵督发至京口者三千余,黄公祖又新募精勇营二千人,以郑天鸿统之入卫,黄公自督而来。及至丹阳,有旨不许陛见,盖是时刘念台寓丹阳方参马瑶老,人言讹传黄抚军督兵与刘合谋除君侧之恶,故中止之,黄公祖大不堪。”(31页。京口今江苏丹徒县治。)
“十五日,拜万寿圣节。”(33页)
“二十五日,出于江干,舟次晤黄明辅。先是,温州副总贺君尧督兵入京口,至此欲归,许于温州为予造船防江,乃与黄明辅商之,欲以三千金付之为造船之费,贺商榷再三,遂不肯任。是时适有总兵陈谦往闽宣谕郑帅芝龙,黄明辅乃以万金耑托谦造船并大铳于闽,须万金,无有也。监纪文王辅赍浙饷五万余金来,予即向彼借万金以应造船急需。”(34页)
“八月初五日,白涵三自江北稽核漕粮归京口,因与史道邻有隙相告,予晤之舟中,出吴三桂致淮山蜡书,是时犹未知今上登位也。且知北都归南者有舟千余号,虏俱不禁止。吴玄素之令叔先已护其家眷归矣,至是其令郎又以迎父赍祖洲书来。”(35—36页)
“初六日……奉部文传密旨拘从逆诸绅,乃差官提周钟、项煜、宋学显、钱位坤、申芝芳、杨廷鉴等。其后,项与宋与钱皆陆续差官押之入都,惟周锺远匿,邑令沈崇抡解其子刑拷之后始就获。”(36页)
“初九日,先是,国变之后温州乡绅李生石、李拙予捐赀募兵,以游击项允师统之,属予标下。……熊鱼山掌科自吴江至楚中寻亲来晤,以时事深可太息,有劝予求归之语。”(36页)
“初十日……闻圣母自中州来,遣参将张宿往迎于扬州。”(36页)
“十五日……副总蒋若来来谒,乃知东、义又有变起矣。”(37页)
“十六日,得钱牧斋书,言东、义再警,南都震动。……自浙警一闻,庙堂欲尽还浙兵之戍京口者,予留郑天鸿兵而令黄之奎统兵以归。”(37页)
“二十四日……至胥门朝鲁藩、周藩、崇藩。”(38页。案:时祁公在苏州。)
“二十六日,闻鲁王启行抵台郡,予亟出以小舟送之,并送崇王。”(38页)
“九月初一日……连日得徐士璠浙中塘报,又得李梅溪公祖书,知东、义之事渐平,郡贼已逃窜,黄跨千公祖亲至金华弹压之。”(39页)
“初四日,出于胥门,……迎先帝后谥诏、懿文太子及景泰帝谥诏、福藩先恭王及妃谥诏,于苏州府开读……”(39页)
“初八日……得观奴虏致史道林书,引经责备,大都南官笔也。”(40页)
“初九日……先是,予拜罢厂卫、廷杖之疏,中外称快,政府姜燕及已拟俞旨,上意不然,屡发改票,然旨语犹温也。及是,有宗室朱统类参姜政府,内以‘罢厂卫为拥蔽皇上之耳目,使腹心祁御史奏之于前’,是日见疏,为之一笑。”(40页)
“九月二十八日,先是,旬余来盛传铨部议欲转予,予知其非欲优待,乃以议论意见不合,有外予之意也。前以一揭救左公祖已拂当路意,又因钱牧斋言东、义之警有嘉禾二友早知于未变之前,惟锡山顾生名杲者能知二友,乃聘之来,晤于吴门归舟。及予至吴门,屡于礼贤馆晤之,或事冗,则托季超兄与任君平晤之,不知顾生曾以讨檄得罪阮圆海,而予独起用,又触忌甚矣。”(43页)
“十月十六日……薄暮顾子方……入署……顾甚知南中局面消息,语多所未闻,且深劝予言去。”(46页)
“十七日……史阁部致书于予,言虏骑已出董口,迫宿迁。”(47页)
“二十一日……浦剑仙自南都回,传钱牧斋书,已知予深为时局所忌,势不能留。先是,各镇及阁部以索饷孔亟,予每一视事,辄有文武差官络绎催索,其在郡邑,益为纵横。予乃拜疏请总解于部,而部则总发。盖予自受事来为黄镇斌卿措饷四万余两,辽饷不能遽解,则借军前及浙中之饷以应之,又勒限派数于各邑而怵以军法,三月中所解不下二十万矣。”(47页)
“二十三日……朱壶岩自北都避难归,……入署相见,言虏必欲南下之意。”(47页)
“二十七日……午后,托任君平致意杨龙友,求其转达马瑶草必放予归。”(48页)
“二十九日,得刘寉洲书,以青州之复乃其所使,且云淮城已坚,虏来有不紧不慢法以御之。兑支饷 五万于吴中,以六千托关使者为置器,以五百托予差官同彼差官买铁炭铸铳。”(48页)
“三十日……杨龙友来淡,因言马瑶草初无与东林为难之意,刘念台诸君迫之也。”(48页)
“十一月初一日,迩来时局诸君多以拥戴他藩为诸君子罪,而安远侯柳祚昌遂以此参徐九一、杨维斗诸君子矣。”(48页)
“初五日,先是,得止祥兄书,已知有参论予者。至是,见掌河南道张孙振言予力争皇上监国,阻建年号,请与吴鹿友、郑玄岳同诛,而末之诬予者无所不至,甚且指为奸贪,予唯一笑置之,以其疏送杨龙友阅……及暮,杨龙友来,出马瑶草手书,以予才固殊绝,不肯即放。龙友且述瑶草向对言,亦云但论其做官甚好,不必问意见异同也。”(49页)
“初十日……草辨张孙振疏,于其污蔑诸款,第平平应之,但于诬予力争监国、阻建年号处娓娓剖晰,且以辨揭作书致史道邻,盖当日之事所共议也。”(49页)
“十四日……薄暮邀顾南金共任君平饭于水镜轩,顾言闻有密欲拥戴他藩者十六人,盖图倾陷,而予亦在内。”(50页)
“十六日……先是,郑羽公草一疏,申将士之意,欲为留予计,予力止之。议者欲言于刘鹤洲亦出疏留予,以消侧目,予又力辞之。”(51页)
“十二月初一日……发都门各书,凡四府缙绅在都者致一仪于其家,而以空函入都告别,此外贵显多不及致,惟别马瑶草、王觉斯、刘复阳、方南和、张玉笥、陈雪滩、宗凌霄而已。”(52页)
“初二日,料理吴中诸绅别书,予自受事来,不欲以地方物力供馈遗,故遇客所赠甚薄,而起用者亦多不能致礼,往往得罪。兹行矣,乃遍至一书一礼以申别意。”(53页)
“初四日……孝廉葛麟……因予放归,力争于太宰张赤涵,张云:‘予不知兵。’此真知予者也。又云:‘阮圆海阅视上下江,亦欲得一同心者。’此又从局面起见耳。”(53页)
“十六日……荆大澈追送,言陈东溟北使事,知和议未成。”(55页。东溟陈字。)
《乙酉日历》:
“(弘光元年)正月十九日……王云岫言,按君向总戎称,奴已过河,自卫辉径至浦口,约有二十三万。”(3页)
“二月十二日……因奉旨选婚,越中嫁娶如狂,昼夜不绝。”(5页)
“十七日……吴中承差陈文粲致王觉斯相公回书,言与马瑶草面荐于皇上,不日将大用。”(5页)
“十八日,金大来自南都归,得止祥兄书,又得马瑶草回书,又得吴侍御春枝及史维城回书……询金大来,虏之败于寇信极确。”(6页)
“三月初五日……及晚,冯留仙乃郎冯芾煌来访,出留仙在津抚时请先帝南迁疏,惜为政府所格,以及于难。冯偕周奠维乃郎来,备言李自成在郧败状及诸流贼情形。”(7页)
“四月十四日,初间即闻南都消息警急,是日得项允师书,乃知系左良玉兵从上流迫下,而闯贼亦尾其后。”(11页)
“四月十五日,得坐营林国栋禀,云吴中初六七报虏骑已抵寿州。”(11页)
“二十日……闻南都以左帅退兵解严。”(11页)
“五月初一日……谒祖祠,因南都报警,左帅以援立太子为名破安庆,围池州。许定国引虏骑破天长、六合,迫瓜、扬,乃与叔父及文载弟商避地之策……得游戎项允师书,知高杰兵畏虏渡江,为郑羽公所击,覆其百数舟,余入海破靖江杀邑令,大为沿海之忧。”(12页)
“初三日,霁,黄明辅总镇以书相候。黄至芜湖,以兵将交代于杨振宗,而左帅报警,乃以旧部兵力战,歼其众。且得檄示数箱,抄示于予。黄即易道服,潜行赴粤西任矣……观左帅讨马瑶草檄。”(13页)
“初五日……(张)介子言淮上信甚紧,有渡江之说。”(13页)
“初九日,阅邸报,知虏在瓜洲者不过二千,且真奴不多,郑羽公督水师斩获甚多。然实虏于此日乘雾以数百骑至艮山,而郑羽公即同杨监军航海矣。”(13—14页)
“十五日……晤赵伯章、陈章侯,乃知虏过江之信,从京口竞走丹阳,薄南都矣。”(14页)
“十六日,越中讹传有海寇入象山,焚普陀居……得王云岫传报,误以为渡江非虏,乃史、左诸公商同除君侧之恶也。”(14页)
“十七日,吴期生过访,乃知圣驾于初十日闻渡江之信,即于是夜三鼓播迁。又有云十一日早出者。(案:《圣安本纪》己丑〔初八〕夜,清以小舟自七里江渡;庚寅〔初九〕旦,抵南岸……辛卯〔初十〕夜二鼓,上出通济门,幸太平。)得于瀛长公祖书,言京口三邑俱归顺(此三字疑后人所改)润城以张文光守之。又云京口及丹阳所过亦无焚掠 。”(14页)
“十八日,(徐)伯调云史道邻据扬州与虏相拒七日,虏破城后杀伤甚多,道邻为所羁,求死不得。”(14页)
“二十日……得讹报谓南中别有所立,吴三桂誓以黄河为界,如吴如左各有封地,予不之信也。”(14—15页)
“二十一日……从商外父处得报传虏已立定王,人情无不欣喜。及后乃知南中百姓扶立王之明,文武官无一至者。忻城伯赵之龙谕百姓,俟虏来讲款既定,方为扶立之举……时传圣驾已抵广德,然亦讹也……知惠藩已抵萧山。”(15页)
五月二十四日:“道台于公祖已抵予村,求晤。予出晤之,乃知南中于十五日迎北兵,北兵于十六日入城,旋出,札营于天坛。王之明留许定国帐中,赴北京辨认。豫王已分头浙直取册。常州府早已归顺,吴抚霍鲁斋早已赴福山欲遁矣。又闻刘鹤洲自崇明已住吴门。”(15页)
“二十五日,知圣驾尚无到武林之期,来者为圣母,马瑶草郎君护之……吴(期生)又云虏十王称系天顺子孙,一至南中即谒陵……郑季公自常州归,言毗陵以下 悉皆逃徙,郑羽公兵归闽,武林受其掠抢。又得林国栋禀,则云姑苏亦已纳款矣。”(16页)
“二十八日……家奴从城来,知皇太后廿五日莅武林,马瑶草帅黔兵驻扎涌金、钱塘门外,见太后懿旨数道。”(16页)
“三十日……归而得吴期生、王云岫诸书,知圣驾在靖国公黄虎山营中,黄驻太平与虏相战,初得胜,闻将约左镇再与大战,虏遂有渡江之意。浙之总镇王之仁已统兵勤王矣。得黄斌卿书,云将乞师于郑南安及闽抚,以图恢复。”(16页)
“六月初二日……何芝田自南都避难归,言北兵在南都甚为安静。并道南都士民扶立王之明事。”(17页)
“初三日……吴期生过访,云虏之安抚已将至,靖国再战,不胜。王云岫亦过访,言马瑶草于初四日启行勤王,圣驾已将至矣。道瞻侄之子楚伯自南都来,言南都破后之事甚悉,云目击苏州俱以归顺旗号送册矣。又云南都官绅、诸生投职名于虏,不可胜数。”(17页)
六月初三以后事参看“南明潞王监国”卡片。
“初五日……是日闻吴门杀伪安抚三人,盖吴门守土者尽逃,适杨龙友以沿江巡抚至,遂与杨孝廉维斗同举事。晚得常熟令曹元方禀,知曹亦挂冠,抄钱牧斋手书数通,称北兵为三代之师,谆谆劝邑中归顺。”(17页)。
“初六日,得黄明辅书,知已归闽,乞师于郑南安及闽抚,因以乞师文相示……邻人王姓自黄虎山营中来云,四月十八日与虏打□初胜,而十九即败,虎山被三箭,故圣驾不能保矣。黄营皆阵降将士,自舟至上新河,王乃逃归。”(17—18页)
“初七日……作字与吴期生,乃知朱未孩、阮圆海、方国安俱将抵武林,圣驾自宁至于潜、昌化而来。”(18页)
六月初八日:“闻王遂东言,山东已起义兵有十万矣。”(18页)
29.1.9—1.16
6.甲申乱时南中所传之消息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民国二十六年绍兴修志会铅印本)第六册《甲申日历》: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卯刻从寓山发舟抵家……未刻长行。得郑鸿逵公祖书,知西北事孔亟,真定已破,河北三藩王皆至广陵。”(11页)
“二十八日……晤抚军黄跨千公祖,知史道林司马欲勤王,索浙饷十万。”(11页)
案:是日祁公在钱塘(杭州)。
“四月初二日……盖日来闻西北孔棘,京城戒严。有云督师李括苍兵溃自裁者;有云东省刘帅已叛者;有云贼分三股,一由宣大,一由畿南,一由开归者,乃邀季超兄来决予进退。”(12页)
案:是日仍在杭州。
“初四日……晤钱用甫于抚军宾馆,托其询芜湖左兵之信。又晤冯眉仙,知天津甚危,其兄留仙书词多诀绝语。中朝有主议南迁者。”(12页)
案:是日仍在杭州,下同。
“初五日……得谢象三书,言贼尚在晋,且借观其邸报。”(12页)
“初六日……访(王)予安于剩园,云其令郎茂远书来,道皇上二月廿三召对,人情汹汹,至贼围京师,则未确也。呼史道林差官询南中近状。”(12页)
“初九日,得吴祖洲书,言都门家报贼尚未至,畿南刘帅亦未叛,群臣有议迁都者,皇上坚持不允。”(13页)
“初十日……又得季超兄书,言刘先生倡议保固东南,欲予且留省下为鼓舞人心之着,然势不可留矣。”(13页)
案:祁公以本日离杭。
“十一日……又晤盐台李梅溪公祖,言唐通、吴三桂之兵已入援。又闻王铁山恢复三边,李贼将精兵撤回关中。薄暮,抵崇德……正初所遣倪鸿宝家人上公疏者归,出京于三月初八日,持倪鸿宝、吴震崆、吴磊斋书,言贼席卷秦、晋,攻宣、大,举朝忧危。”(13页)
“十二日……晚泊平望,嘉二守(嘉谓嘉兴)聂君胤绪以奉抚军命来阻藩王及诘奸徒驻此,来晤。”(13页)
“十四日,放舟数里(自苏州下津桥),李灌溪追及,谈久……且闻西北情形,蔡云怡已殉难,孙白谷逃入甘肃,已能自成一旅,有捣三边,牵制闯贼之意。及抵浒墅关,昭关使者张吉友,言其仆人自青州被伤,值中贵赍密诏令左良玉勤王,亦被杀。宣府已陷,朱勉斋死甚惨,且陷昌平,京城于十八日被困矣。”(14页)
“十六日,闽中门人郭介庵自都门观政归,来谒,言阻于丰邑者月余,备言高杰原系降贼,今踞徐州,其情形甚叵测。且言晋江相公人尚有自三月十七出都门者,途中皆贼营矣。”(14页)
案:是日祁公留无锡,下同。
“二十日,吴游戎遣健丁来护,且致淮上塘报,知漕镇与总漕意不合,而山东刘帅之兵且有下至安东卫迫近海州、宿迁者。”(15页)
“二十一日……陆三应从吴门来,述李灌溪语,有王姓百总三月十七日自都城来,道消息甚棘,外城有不保之语。”(15页)
“二十三日……得吴游戎书,传流贼伪牌已及淮上。”(15页)
“二十五日,辰候过毗陵,遇潞藩舟南下。任正则文学自扬州归,晤于舟次,言三月二十六日尚有人自北来,言德州已破,贼尚在保定,神京无恙。又传郑超宗言白广恩自居庸归正,合我兵得大捷。舟夜行抵丹阳。”(15—16页)
案:是日祁公自毗陵至丹阳。
“二十七日……薄暮,柴莲生自南都来,道三月十九日燕都之变甚确,先帝与后皆身殉社稷,为之徬徨彻夜。”(16页)
案:是日祁公留句容。
“二十八日……知倪鸿宝、李懋明诸公有殉难者……太常何大瀛来,知南都于廿一二日已知北都之变,九卿科道及内外守备连日会议,于廿七谒陵,定议迎福藩。”(16页)
案:是日祁公至南京,止城外。
五月“十六日……连日有云四月十三日人从都门出,奴酋确已进关,贼发八营拒之,至通州已溃两营。又有从十八日出者云,确已恢复京城”。(22页)
案:多尔衮以四月初七日定议南伐,四月二十二日入关,五月初二日入北京。此盖传讹非事实也。
《乙酉日历》:
(弘光元年)“二月十八日……询金大来,虏之败于寇信极确。”(6页)
29.1.8
7.福王时江南北之扰乱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第六册《甲申日历》(民国二十六年绍兴修志会铅印本):
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二日:“见江口士女避难者纷纷,出牌安辑之。”(案:时祁以御史安抚江南北,是日在京口。21页。)
“十三日,家仆贺二赍季超兄及徐百调暨公祖父母(父母谓知县)各书至,乃知吾越刘念台先生(宗周)执戈告哀,人情汹汹辱及道台,上虞遂有劫库放囚之事。”(21页)
“十四日,出牌安抚难民……郑鸿逵以吴门有变,急促予至彼。”(22页)
“十五日,辰刻抵丹阳……即于公所会乡绅,深以草泽聚众为大忧。予登舟与家眷之船相并。草示禁借名勤王者。午后至县署录囚,将倡乱者四人押送常镇道。舟行,李灌溪来晤,乃知吴门被烧抢者项水心、宋令申、钱大鹤、汤晴岭四家。”
“十六日……张太羹来晤,乃知武进民殴辱张令,因其致死参谋潘时,时阴魂为祟,以名帖告示凤揭门外,张令复夹打总甲两邻,人情遂为不平,此十三日事也。十四日,舁潘时之棺于管城斋家,并碎其器物,该道调停亦已帖然矣。”(22页)“知靖江有天罡抢杀,已擒获矣。”
“十七日……移文常镇道(记中“常”字皆作“尝”,似其家讳也)令何理刑即日斩丹阳县抢犯殷有恕等三名,一枭示于丹阳,一示于武进,一示于苏州。午后,何司理传鼓来诉武进令张士璠詈打府役。出往府录囚……乃坐二门之侧,扑责钱梅谷、孙尚贞,以其乘变掠也。”(22—23页)
“十八日……宜兴缙绅周在调等有公书来迎,因人情汹汹未定耳。”(23页。时祁公在毘陵。)“薄暮,登舟……即夜行,闻宜兴茅圻乱民甚横,乃选捕快十名给牌令侦之。”(23页)
“十九日……晚抵宜兴……有青衿为乱民抄抢来诉。”(23页)
“二十日……即莅公署审事,有抢主逆奴陈龙立枭示之,余加扑责……先是,宜邑虑讹变,绅士各养乡兵,以孝廉吴洪化等统辖,至是欲散之。”(23页)
“二十一日……江阴诸生具呈恳留邑令李令晳,时江阴亦有民哗也。”(23页)
“二十五日……时吴中当借名从逆士民嚣变之后,予乃对诸生痛哭,以告必守礼恪法。”(24页。案:时祁公在苏州,新拜苏松巡抚之命。)
“二十八日……延吴门诸生章美、周茂兰、华渚等二十余人来晤,盖前此吴门焚抢从逆之家,多青衿为之倡,而此诸生者皆表表才品,心甚非之,有纠缪一帖甚得风俗纪纲之正,予故延其来晤……晤张玉笥于周梓山坐中,知常熟奸民又焚抢时给事敏家,亦以其从逆也。”(24—25页)
“六月初一日……时宦敏以被焚抢泣诉于沿途,薄暮抵常熟,署印州倅陈淳来谒,询其焚抢之事,出所访姓名,令连夜拘提。”(25页)
“初二日……至公署审抢犯,予昨所行拘者多不肯吐,而捕官别拘三人,皆有时份家之真赃,乃立枭于门,而抢时宦妻于尼庵者,其犯亦杖毙之,即刻张告示,余者皆不究,人情大安。”(25页)
“十三日……是日得吴浙所报,言嘉定民变。”(27页)
“十六日……时嘉定、上海奴变弒主,地方汹汹,而予曾劾去嘉定令曹胤昌,奸役袒之,反谤诘署道程九屏。”(27页)
“十九日……赵宦洪范来,备询其奴变事宜,言程九屏斩十余人,已解散矣。”(27页)
“二十六日……嘉定、上海以逆奴倡乱告者,予以事已定,止须密访慰之而去。”(29页)
“七月初四日……先是,宜兴乱民汹汹,予遣常二守闵自寅亲至其地备得要领,因擒大潮山结聚乱民杨光玺及和桥结法琅党之奸徒具详于予……闻王下村在常州城城外十五里,乱民仍然焚掠。”(21页)
“初六日,武弁唐禾、张宿、鲁之玙等报拒敌乱兵接踵而至,未刻抵京口……往玉山观,西关被焚掠民居哀号载道,予驻马慰抚之,发银。”(31页)
“初九日……晚闻乱民陈相甫等又复猖獗。”(32页)
“初十日……先是,京口因国变汹汹,诸生乃结为忠孝、干城、大正三社,各备弓矢、器械,以为守御之计。及马兵之乱,诸生守城惟力。予入京口时亦沿途列阵以候。至是,各列城门,予驻马奖励之。社首吴中奇、管元声各有条陈,采而行之。”(32页)
“三十日,审上海、嘉定倡乱逆奴。”(34页)
“八月初四日……先是,武进王下村乱民擒获之后,西白堍乱首陈相府又报猖獗。予于七月中旬令……相机抚剿,去后数日,报陈相府授首,居民积怨火其居,从恶定招并至王下村者解审。”(35页)
“十九日,定嘉定逆奴之案,盖详慎至再,乃枭决五犯,有杖毙者,余则发道成招。”(37页)
“九月十八日,先是,国变之后,人情汹汹,沿海有船之家各相团结,常熟则缙绅严拭,崇明则缙绅黄泰来,各为领袖。而各镇将、内监,托名募船,实则抢杀无所不至。数日前,江北立表海营,其大帅许姓者亦抢崇明之船,……又内监李国辅遣降贼顾荣入吴募船,竟公行要截……”(41页)
“十一月二十七日……先是,江北立表海营,营将许大成擅收江南大盗网船,顾三又抢崇明船只,鲁之玙直至江北夺回之,大成反诬烧船。田百源盛怒,致书于予,予命吴副总择无主认之船送还之,以修好于田。至是,鲁游戎(刘河游击鲁之玙)来报命。徐士璠押兑高镇饷银,至是来谒,备言云间解役之苦。”(52页)
“二十八日……杨舍守备沈廷谦来诉宜兴胥吏掯饷之苦。”(52页)
“十二月初九日……常州郭太守胤佳来言,沈令捷密禀武进乱民又有倡乱者,求予批禀,许以便宜行事。”(54页)
《乙酉日历》:
“(弘光元年)二月二十二日,先是,闻武林因按君家丁生事,遂罢市而哗。及十七日,询之朱石帆,知事起于换钱,市民以积忿致击破按君公署,是夜遂解散矣。”(6页)
“四月初二日……得常州太守郭君佳胤、武进令沈君捷书,知武进乱民再逞,又就擒矣。”(10页)
29.1.12、13、15
8.福王日表
弘光元年
顺治二年四月十三日 多铎至泗州,渡淮。史可法奔还扬州。
十八日 清军多铎至扬州。
二十日 清军围扬州急。
二十五日 清军下扬州,史可法死之。
五月初五日 清军多铎过江。
十五日 清军多铎至南京,福王走太平,南京迎降。
二、史可法督师
1.史可法
《明史》二百七十四《史可法传》:“史可法,字宪之,大兴籍,祥符人。世锦衣百户……以孝闻。举崇祯元年进士……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十七年四月朔,闻贼犯阙,誓师勤王。渡江抵浦口,闻北都既陷,缟衣发丧……士英……发兵送福王至仪真,于是可法等迎王。五月朔,王谒孝陵……既朝,议战守。可法曰:‘王宜素服郊次,发师北征,示天下以必报仇之义。’……当是时,士英旦夕冀入相。及命下,大怒……拥兵入觐,拜表即行。可法遂请督师,出镇淮、扬。十五日,王即位。明日,可法陛辞……士英即以是日入直,议分江北为四镇……可法去,士英、孔昭辈益无所惮……(黄)得功(刘)泽清、(高)杰争欲驻扬州……
朝命可法往解,得功、良佐、泽清皆听命。乃诣杰。杰素惮可法……可法坦怀待之,接偏裨以温语,杰大喜过望。然杰亦自是易可法,用己甲士防卫,文檄必取视而后行。可法夷然为具疏,屯其众于瓜洲,杰又大喜。杰去,扬州以安,可法乃开府扬州……自成弃京师西走,青州诸郡县争杀伪官,据城自保。可法①(进略中原之布置)请颁监国、登极二诏,慰山东、河北军民心。
开礼贤馆,②招四方才智,以监纪推官应廷吉领其事。八月出巡淮安,阅泽清士马。返扬州,请饷为进取资。士英靳不发,可法疏趣之……十月,③杰帅师北征。④可法赴清江浦,遣官屯田开封,为经略中原计。⑤诸镇分汛地,自王家营而北至宿迁,最冲要,可法自任之,筑垒缘河南岸。十一月四日,舟次鹤镇,谍报我大清兵入宿迁。可法进至白洋河,令总兵官刘肇基往援。大清兵还攻邳州,肇基复援之,相待半月而解。时自成既走陕西,犹未灭,可法请颁讨贼诏书,言……可法每缮疏,循环讽诵,声泪俱下,闻者无不感泣。比大清兵已下邳、宿,可法飞章报。士英谓人曰:‘渠欲叙防河将士功耳。’①(兵难遵规原因)慢弗省。而②诸镇逡巡无进师意,且数③相攻。明年……正月,④饷缺,诸军皆饥。顷之,河上告警。诏(两路备河(一)良佐、得功率师扼颖、寿,(二)杰进兵归、徐。杰至睢州,为许定国所杀。部下兵大乱,屠睢旁近二百里殆尽。变闻,可法流涕顿足……遂如徐州……杰军既还,于是大梁以南皆不守。士英忌可法威名,加故中允卫胤文兵部右侍郎,总督兴平军,以夺可法权……时大兵已取山东、河南北,逼淮南。四月朔,可法移军驻泗州,护祖陵。将行,左良玉称兵犯阙,召可法入援。渡江抵燕子矶,得功已败良玉军,可法乃趋天长(安徽),檄诸将救盱眙。俄报盱眙已降大清,泗州援将侯方岩全军没。可法一日夜奔还扬州。讹传(许)定国兵将至,歼高氏(杰)部曲。城中人悉斩关出,舟楫一空。可法檄各镇兵,无一至者。二十日,大清兵大至,屯班竹园。明日,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出降,城中势益单。诸文武分陴拒守。旧城西门险要,可法自守之……越二日,大清兵薄城下,炮击城西北隅,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可法死,觅其遗骸。天暑,众尸蒸变,不可辨识。逾年,家人举袍笏招魂,葬于扬州郭外之梅花岭。其后四方弄兵者,多假其名号以行,故时谓可法不死云。”
2.马士英与阮大铖
《明史》三百八《奸臣传·马士英传》:“马士英,贵阳人。万历四十四年,与怀宁阮大铖同中会试……崇祯……五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到官甫一月,檄取公帑数千金,馈遗朝贵,为镇守太监王坤所发,坐遣戍。寻流寓南京。时大铖名挂逆案,失职久废,以避流贼至,与士英相结甚欢。大铖机敏猾贼,有才藻(大铖为人)。天启初,由行人擢给事中,以忧归。同邑左光斗为御史有声,大铖倚为重。(天启)四年春,吏科都给事中缺,大铖次当迁……而赵南星、高攀龙、杨涟等……欲用魏大中……大铖心恨,阴结中珰寝推大中疏。吏部不得已,更上大铖名,即得请。大铖自是附魏忠贤,与霍维华、杨维垣、倪文焕为死友,造《百官图》,因文焕达诸忠贤。然畏东林攻己,未一月,遽请急归……崇祯元年,起光禄卿。御史毛羽健劾其党邪,罢去。明年定逆案,论赎徒为民,终庄烈帝世,废斥十七年,郁郁不得志。流寇逼皖,大铖避居南京,颇招纳游侠为谈兵说剑,觊以边才召。无锡顾杲……等,皆复社中名士,方聚讲南京,恶大铖甚,作《留都防乱揭》逐之。大铖惧,乃避门谢客,独与士英深相结。周延儒内召(十四年二月),大铖辇金钱要之维扬,求湔濯。延儒曰:‘吾此行谬为东林所推。子名在逆案,可乎?’大铖沉吟久之,曰:‘瑶草何如?’瑶草,士英别字也。延儒许之。十五年六月,凤阳总督高斗光以失五城逮治。礼部侍郎王锡衮荐士英才,延儒从中主之,遂起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庐、凤等处军务……十七年三月,京师陷,帝崩,南京诸大臣闻变,仓卒议立君……士英……言伦序亲贤,无如福王……王之立,士英力也……士英留辅政,仍掌兵部,权震中外……明年,进太保。
当是时,中原郡县尽失,高杰死睢州,诸镇权侔无统。左良玉拥兵上流,跋扈有异志。而士英为人贪鄙无远略,复引用大铖,日事报复,招权罔利,以迄于亡……明年二月(大铖)进本部(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仍阅江防。吕大器、姜曰广、刘宗周、高弘图、徐石麒皆与士英龃龉,先后罢归。士英独握大柄,内倚中官田成辈,外结勋臣刘孔昭、朱国弼、柳祚昌,镇将刘泽清、刘良佐等,而一听大铖计。尽起逆案中杨维垣……若张孙振、袁弘勋、刘光斗皆得罪先朝,复置言路为爪牙。朝政浊乱,贿赂公行。四方警报狎至,士英身掌中枢,一无筹画,日以锄正人,引凶党为务……大僚降贼者,贿入,辄复其官。诸白丁、隶役输重赂,立跻大帅。都人为语曰:‘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其刑赏倒乱如此……侍讲卫允文……窥士英指,论可法督师为赘。士英即擢允文兵部右侍郎,总督(高)杰营(时杰已死)将士,以分其权,可法益不得展布……伪太子狱起,良玉遂假为兵端……良玉亦上疏请全太子,斥士英等为奸臣。又以士英裁其饷,大憾,移檄远近,声士英罪,复上疏……疏上,遂引兵而东。士英惧,乃遣阮大铖、朱大典、黄得功、刘孔昭等御良玉,而撤江北刘良佐等兵,从之西。时大清兵日南下,大理少卿姚思孝、御史乔可聘、成友谦请无撤江北,亟守淮、扬。士英厉声斥曰:……淮、扬备御益弱。会良玉死,其子梦庚连陷郡县,率兵至采石……而大清兵已破扬州,逼京城。五月三日,王(福王)出走太平,奔得功军,孔昭斩关遁。明日,士英……以黔兵四百人……走浙江。经广德州……大掠而去。走杭州……不数日,大铖、大典、方国安俱仓皇至,则得功已兵败死,王被擒。次日,请潞王监国,不受。……杭州既降,士英欲谒监国鲁王,鲁王诸臣力拒之……无何,士英、国安(国安与士英同乡)率众渡钱塘,窥杭州,大兵击败之……士英拥残兵欲入闽,唐王以罪大不许。明年(顺治三年),大兵剿湖贼,士英……俱擒获,诏俱斩之……
大铖……赴江干乞降,从大兵攻仙霞关,僵仆石上死。”
3.史可法督师与马士英主政
《圣安本纪》:“(十七年五月)壬辰(初五),以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高弘图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并入阁办事;马士英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仍总督凤阳等处地方军务……马士英以麾下兵至江干,上疏劝进。丙申(初九),召士英入京。戊戌(十一),群臣劝进至再三笺,王乃许之。己亥(十二),可法自请督师江北,诏以便宜行事,各镇并听节制……癸卯(十六),以马士英掌兵部事,仍入阁办事。”
《鹿樵纪闻》上:“可法仍掌兵部事,士英大怒,以可法七不可之书奏之王,而拥兵入朝。诏升士英兵部尚书,入阁办事……壬子(二十五),史可法督师江北。可法以前书故,内不自安,会万元吉至淮上疏言所在兵民相角……非得大臣镇抚不可,可法因请出,以避士英。吴县卢渭率太学诸生乞留可法,不听。”
《南朝野史》上:“当是时,可法实秉中枢,高(弘图)、姜(曰广)居中票拟,张慎言为大冢宰,刘宗周为总宪,九列大臣各得其任。”
又,“初,士英督师淮左,四镇皆其心腹。既而士英拥兵入朝假援中宫,请留辅政,于是有内外均劳之议。可法乃请督师江北,而士英专国”。
三、四镇之争
1.福王时明朝兵势
据《通鉴辑览》
(一)明分淮、扬、凤、庐为四镇,以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领之。刘泽清 辖淮海 驻淮北 经理山东一路
高 杰 辖徐泗 驻泗水 经理开归一路
刘良佐 辖凤寿 驻临淮 经理陈杞一路
黄得功 辖滁和 驻庐州 经理光固一路
史可法 开府扬州 具疏命高杰屯瓜洲。
(二)左良玉 驻武昌 上流之事皆委之。稍复楚西之荆州、德安、承天。兵八十万。何腾蛟、袁继咸 居江西,皆与良玉善。
(三)刘洪起 开封、汝宁间 1645牺牲
萧应训 南阳
李际遇 洛阳
时河南诸将各结寨自固,以三人为最大。
29.5.31
2.弘光四镇
《圣安本纪》:“(十七年五月)乙未……可法请分江北为四镇,以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高杰四人分统之。杰驻徐州,辖徐州及凤阳之怀远、五河、虹、泗州、盱眙、宿州、灵璧、蒙城、亳州十四州县,经理河北、河南开、归等处招讨事;良佐驻寿州,辖凤阳之凤阳、临淮、定远、寿州、霍邱、颖州、颖上、太和,庐州之六安州九州县,经理河南陈、许等处招讨事;泽清驻淮安,辖十一州县,经理山东等处招讨事;得功驻庐州,辖庐州之合、淝、巢、无为州,滁、和二州,应天之江浦、六合十州县,经理各路援剿事。一切军民皆听统辖,州县有司皆听节制,营卫原本旧兵皆听归并整理,荒芜田土皆听开垦,山泽有利皆听开采。仍许各于境内招商收税,以供军前买马置器之用。每镇额定三万人,岁供本色米二十万、折色银四十万。其体统照山海经理镇各处提督镇行事,所收中原城池,即归统辖,寰宇恢复,爵为上公,与开国元勋同准世袭。”
《明史》二百七十四《史可法传》:“(十七年五月)十五日,王即位。明日,可法陛辞……士英即以是日入直,议分江北为四镇。东平伯刘泽清辖淮、海,驻淮北,经理山东一路;总兵官高杰辖徐、泗,驻泗水,经理开、归一路;总兵官刘良佐辖凤、寿,驻临淮,经理陈、杞一路;靖南伯黄得功辖滁、和,驻庐州,经理光、固一路。”
3.福王时江北四镇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第六册《甲申日历》(绍兴县志会排印本):
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二日:“张华东师次君万钟适自江北来,言刘镇泽清已驻瓜州,稍有安戢之意。惟高镇杰之兵与扬州百姓相持不下。予与郑鸿老(鸿逵)定议,补张君万钟京口江防,以安刘镇之心……两张世兄皆来晤,予言及补官一事,张意必先通知刘镇,更服其识。”(21页)
“十三日……郑鸿逵、白函三相继来晤,乃知扬州之民与高兵杀伤,心甚忧之。”(21页)
“十四日……更余至丹徒镇,蒋圌岩、姜卿墅来晤,蒋以前曾得罪刘镇,心甚忧恐。”(22页)
“六月十三日,先是,京口因国变之后官兵鳞集,而史道邻出淮阳视师,所携亲兵为总镇高杰所分,不能受约束,乃以南都随征将官于永绶、刘肇基、陈可立等家眷及亲丁暂住于京口,士民不甚相安。常镇道张太羹深虑之,屡促予至京口,请即于此地候代,予以敕印未至,不便行事。是早泊舟盘门,乃遣高圜公至其地一探情形……史道邻以诸将在京口,耑札相托,予即复之。”(27页)
“二十九日……及暮,常镇道遣人急报,史道邻所留京口马兵与浙之台兵因事相哄,将官李大开战死,杭兵统兵都阃黄之奎与马兵力战,亦受箭伤。马兵乃烧劫京口之西关数百家,常镇道、同府道闭城以守,此二十六日事也。至二十七日,马兵统领将官于永绶等扬帆欲至仪真,我之设防将官唐禾、张宿等追击之,夺回辎重及妇女,南都为之震动。”(30页)
“七月初五日……闻总镇黄斌卿调九江,予有疏请之至京口,以一书遣官迎之。”(31页)
“十二日,向因马兵之变,道、府遂禁江中渡船,江北深以为不便,史道邻有疏言之。予至京口,即通书于各镇,如刘泽清鹤洲、刘良佐明辅、黄得功虎山、高杰英吾,高亦以通江为言。乃令以南、北江防厅申约,各立官渡,给以旗号,以通往来而禁私渡。高意颇感予。是日托王大含奉书晤高,且约相会之期。”(32页)
“十五日……先是,史道邻遣程周祐所募兵留之京口,适马兵焚劫,周祐兵拒之甚力,及马兵隶史标下,周祐兵不愿往。予再三请留为吴中用,史道邻乃允。至是领兵官朱国臣统之过堂。”(33页)
“十六日,冒大风,舟抵瓜洲,高英吾候予于大观楼。交拜罢,设席,予以先帝之难,辞之。但与共席一饭,申共奖王室之意。高语颇有可采,且历诉扬人疑彼之冤。少顷,监军太仆万吉人自扬州来,欢然共谈于楼上。万以刘鹤洲(泽清)方参论东林诸老,欲令高英吾上疏,反其所言,予以非镇将所宜言,令勿托彼,万极是之。”(33页。案:时祁在京口。)
“八月初一日……先是,范树侯建议以云间布商久绝,民间无资生之策,欲刘鹤洲立市场于清江浦,而高英吾护之至淮上,予是其说,乃令同王大含过江晤高。”(35页)
“九月初五日,得塘报,知靖南侯黄得功率兵袭扬州,高杰兵大为所败。嗣后屡得高、黄公移,皆求助声讨,予两解之,卒不发兵以应。”(39页)
“十九月,高圜公别往淮上乞护批,不知其欲投高英吾也。”(42页)
“二十日……晤朱明京,时朱方为高英吾所持,欲其出饷百万助军,苦不可言。”(42页)
“二十三日……舟次作疏请折官布,又因镖商携银至瓜洲,予遣官护之,盖欲通布匹以便民生也。乃高帅将五万余金俱留作兵饷,而别以江南未解之饷抵之,予为作疏,请以辽饷抵。”(42页)
“二十五日……先是,高帅杰遣武弁金玉龙募兵募船于吴门,金即吴门人也,予已诫谕之,令勿骚扰。而此奴率以横行,至云间之闵行镇,为居民所群击,所抢五船旋散去。予怒玉龙,收禁之数日。已乃作书押还高镇,而高镇以为居民实抢其船与赀,又移会于予,而别令将官同玉龙来,必欲穷治之。于是走檄于陈太守令察虚实,而令材官二人押之以行,恐扰及云间也。”(43页)
“二十四日……予以四镇及各部勒限一月内四府完二十万,故严檄日下也。”(解饷。43页)
“十月初二日……时崇明尚有回舟,为武弁王显所匿,而显方为黄帅所用。予以军纪所在,必不容之,乃执留王显,而黄帅始返舟。黄帅又求十月兵粮,予委曲应之。”
“初三日,先是,岛帅黄文麓名蜚者挈诸兵船归朝,至淮安,先为刘鹤洲(泽清)留,其张鹏翼所统兵及船尚百余号,恐为高镇所留,乃不由瓜洲而自泰兴掘口安之坝以出江,高镇以银段诱之,且劫以威,欲留其兵船。郑羽公与黄文麓(蜚)、黄虎山(得功)结盟,欲护船还黄(文麓)。昨日始相闻于予,而是日五更即亲统各船至口安迎护矣。高镇恐失船,即遣官求予。适道、镇进谒,言获一奸细,称系高镇所遣,窥路渡江,予以高镇方通好,且其官役日在京口,何事不可诇,乃用奸细?云此必逃兵驾言,以离吾两家之好,即作书送回。不意高方怒不能留船,而所获者对高言系予部将胁之令作此语,故以污蔑,反以为怒,仍将奸细送回,且欲辱予差官。”(44页)
“初四日,高镇又有书至,求放黄文麓兵船,其词不似昨之逊顺矣。且遣其监纪同高圜公来求,圜公别予,竟往高处,适值其事,想欲邀公 而来。予留之署中……即差材官二员同(任)君平及监纪往晤郑羽公。”(44页)
“初五日,(任)君平晤郑羽公于圌山江中,羽公从予言,将黄帅各船留之润城闸口,以候圣旨。”(45页)
“初六日,郑羽公于昨日薄暮护黄文麓船归,沿途放炮,高帅虽盛怒之,列炮瓜洲而不敢发。”(45页)
“初七日,史道邻有书至,言黄文麓之船,刘鹤洲亦欲留之。史以令箭押行,故刘意甚不快,有疏参黄,正为史也。今高意欲留,请半分之,予告以属黄属高,一惟听明旨为是。”(45页)
“初八日……予因高帅之怨,致书马瑶草(士英),言不可留之状。”(45页)
“初十日,飞捷营守备万国顺探报,高镇以不能留黄帅之船怒郑镇,欲与战争。予为致书于史道邻,回云意已解矣。”(45页)
“十三日……乃过郑(羽公)舟共谈,郑出高帅疏以留船不得,怨怒交加。”(46页)
“十七日……先是,史阁部制铳于闽中,已到京口,郑鸿逵恐为高镇所得,欲留之。至是,史阁部致书于予,言虏骑已出董口,迫宿迁,请发诸铳过江。”(46页)
“十一月十三日……迩来各镇之饷如高兴平、刘东平及史阁部俱坐派吴中,使者催促络绎,及至郡邑,则凌烁有司、拘锁承行,无所不至。如高兴平遣游戎催嵩江之饷,以病死、承差为殴,并史道邻亦为移文矣。其他种种挟索,不可名状。乃嵩江解饷四万至,关使张吉友为刘东平留六千置器,其余予欲总解史阁部听分发,适史之饷道黄姓者来京口,予不便接见,作书托之。而高之差官决欲并解于彼,予于是日呼至署中面谕之,则唯唯,及予遣常川中军徐士璠押兑与饷道,而差官且辱及中军矣。予前拜疏请凡饷解部,听部总发,时下江北已设督饷,申青门请总解督饷,又致书史道邻,请申此意,而究无如各镇之横何也。时事可慨,此其一矣。”(50页)
29.1.12—1.15
4.诸镇争驻扬州与黄、高之争
《明史》二百七十四《史可法传》:“(十七年五月)王即位……分江北为四镇……(黄)得功、(刘)泽清、(高)杰争欲驻扬州。杰先至,大杀掠,尸横野。城中恟惧,登陴守,杰攻之浃月。泽清亦大掠淮上。临淮不纳良佐军,亦被攻。朝命可法往解。”
《明史》二百七十三《高杰传》:“高杰,米脂人。与李自成同邑,同起为盗……自成妻邢氏繎武多智,掌军资,每日支粮仗。杰过氏营,分合符验。氏伟杰貌,与之通,恐自成觉,谋归降。次年(崇祯八年)八月遂窃邢氏来归……十七年进杰总兵……京师陷,杰南走,福王封杰兴平伯,列于四镇,领扬州,驻城外。杰固欲入城,扬州民畏杰不纳。杰攻城急,日掠厢村妇女,民益恶之……坚守月余。杰知不可攻,意稍怠。阁部史可法议以瓜州予杰,乃止。”
《明史》二百六十八《黄得功传》:“黄得功,号虎山,开原卫人。其先自合肥徙……十七年封靖南伯。福王立江南,进封侯。旋命与刘良佐、刘泽清、高杰为四镇。初,督辅史可法虑杰跋扈难制,故置得功仪真,阴相牵制。适登莱总兵黄蜚将之任……得功率骑三百由扬州往高邮迎之……杰素忌得功,又疑图己,乃伏精卒道中邀击之。得功行至土桥,方作食。伏起出不意,上马举铁鞭,飞矢雨集。马踣,腾他骑驰……遂疾驰至大军得免。方斗时,杰潜师捣仪真,得功兵颇伤,而所俱行三百骑皆殁……可法命监军万元吉和解之,不可。会得功有母丧,可法来吊,语之……得功色稍和,终以所杀亡多为恨。可法令杰偿其马,复出千金为母。得功不得已,听之。明年,杰欲趋河南,规取中原。诏得功与刘良佐守邳、徐。杰死,得功还仪真。杰家并将士妻子尚留扬州,得功谋袭之。朝廷急遣卢九德谕止,得功遂移镇庐州。”
5.左良玉之叛
《明史》二百七十三《左良玉传》:“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崇祯……十七年正三月,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福王立,晋良玉为侯……而以上流之事专委良玉……时李自成败于关门,良玉得以其间稍复楚西境之荆州、德安、承天。而湖广巡抚何腾蛟及总督袁继咸居江西,皆与良玉善,南都倚为屏蔽。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然良玉自朱仙镇之败(案:十五年三月,良玉兵与李自成战于朱仙镇,大败),精锐略尽,其后归者多乌合,军容虽壮,法令不复相慑……而是时,良玉已老且病,无中原意矣。良玉之起由侯恂。恂,故东林也。马士英、阮大铖用事,虑东林倚良玉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筑板矶城为西防。良玉叹曰:‘今西何所防,殆防我耳。’会朝事日非,监军御史黄澍……与诸将日以清君侧为请,良玉踌躇弗应。亡何,有北来太子事,澍借此激众以报己怨,召三十六营大将与之盟。良玉反意乃决。传檄讨马士英,自汉口达蕲州,列舟二百余里。良玉疾已剧……呕血数升,是夜死……诸将秘不发丧,共推其子梦庚为留后。七日,军东下,朝命黄得功渡江防剿……诸军自彭泽下,连陷建德、东流,残安庆城……时大清兵已下泗州,逼仪真矣。梦庚遂偕澍以众降于九江。”
四、清军之南下
1.多尔衮致史可法书
顺治《东华录》三,顺治元年七月丙戌朔,“壬子,摄政睿亲王令南来副将韩拱薇、参将陈万春等赍书致史可法曰:‘……比闻道途纷纷,多谓金陵有自立者。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春秋》之义,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所以防乱臣贼子,法至严也。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阙,手毒君亲,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一矢,平西王吴三桂介在东陲,独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义,念累世之宿好,弃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驱除鼠狗……方拟秋高气爽,遣将西征,传檄江南,联兵河朔,陈师鞫旅,戮力同心,报乃君国之仇,彰我朝廷之德。岂意南州诸君子,苟安旦夕,弗审事机,聊慕虚名,顿忘实害,予甚惑之。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贼毁明朝之庙主,辱及先人。我国家不惮征缮之劳,悉索敝赋,代为雪耻,孝子仁人当如何感恩图报?兹乃乘逆寇稽诛,王师暂息,遂欲雄据江南,坐享渔人之利,揆诸情理,岂可谓平……夫闯贼但为明朝祟耳,未尝得罪于我国家也。徒以薄海同仇,特申大义,今若拥号称尊,便是天有二日,俨为勍敌,予将简西行之锐转旆东征,且拟释彼重诛,命为前导……诸君子果识时知命,笃念故主,厚爱贤王,宜劝令削号归藩,永绥福禄,朝廷当待以虞宾……位在诸王侯上……兵行在即,可西可东,南国安危在此一举。愿诸君子同以讨贼为心,毋贪一身瞬息之荣,而重故国无穷之祸,为乱臣贼子所笑。’”
谈迁《枣林杂俎·逸典类》,“寓书史可法”条:“史相国在扬州,清人寓书云‘摄政王致书史相国执事’云云。自称本朝字抬出,史相国字平行,黄纸如诏敕,又硃圈其句。华亭包尔庚于沔阳黄日芳处见之。日芳,庚辰进士,相国俾答书,词颇峻,相国删润,曰:‘不必口角也。’今日芳刻其原草。赍使某虽北人,倾心南国,云和议可成。至见南事纷纷,叹曰:‘河上不讲,将讲之江上矣。’后大哭而去。”
案:天挺尝见某笔记谓多尔衮书草之某明臣(李雯〔舒章〕),其人后亦南下,待考。
33.4.25
案:史书或又谓出史幕何亮功手。亦待查。
33.4.2
案:多尔衮致史可法书,《东华录》系于顺治元年七月二十七日丙戌,《祁彪佳日记》九月初八日有“得观奴虏致史道林书,引经责备,大都南官笔也”(40页)之语,时祁在苏州,则书到南中必在此以前。多尔衮书中有“方拟秋高气爽,遣将西征,传檄江南,联兵河朔”之语,则作书不在九月后;史可法答多尔衮书有“谨于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乃辱明诲,引《春秋》大义相诘责”等语,则书以八月到南中为较合,而《东华录》书发于七月二十七日亦可信。
1953.6.1
2.史可法致多尔衮书
《御批通鉴辑览》卷一一六注:
“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谊于草莽也,诚以大夫无私交,《春秋》之义,今倥偬之际,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从天而降也。循读再三,殷殷至意,若以逆贼尚稽天讨,烦贵国忧,法且感且愧。惧左右不察,谓南中人民女偷安江左,竟忘君父之怨,敬为贵国一详陈之……师次淮上,凶问遂来……尔时南中臣民……无不拊膺切齿,欲悉东南之甲,立翦凶仇……今上……以(五月)十五日正位南都……越数日,遂命法视师江北,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吴三桂借兵贵国,破走逆贱 ,为我先皇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阙,抚辑群黎,且罢薙发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振古铄今,凡大明臣子无不长跽北向,顶礼加额,又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乎?谨于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乃辱明诲,引春秋大义来相诘责……贵国昔在先朝,夙膺封号,载在盟府,宁不闻乎?今痛心本朝之难,驱除乱逆,可谓大义复著于《春秋》矣……况贵国笃念世好,兵以义动,万代瞻仰,在此一举。若乃乘我蒙难,弃好崇仇,规此幅员,为德不卒,是以义始,而以利终,为贼人所窃笑也……今上天纵英明,刻刻以复仇为念,庙堂之上和衷体国,介胄之士饮 泣枕戈,忠义民兵愿为国死,窃以为天亡逆闯,当不越于斯时矣。《语》曰:‘树德务滋,除恶务尽。’今逆贼 未服天诛,谍知卷土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问炤燿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从此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不亦休乎?至于牛耳之盟,则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盘盂从事矣。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蹈大戮,罪应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者,实为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所以报也。惟殿下实昭鉴之。”
案:史氏此书据乾隆御批“因命儒臣物色之书市及藏书家,则亦不可得,复命索之于内阁册库,乃始得焉”。
又,《辑览》系此书于甲申十月,多铎下江南之前。
又,史氏书中所谓“遣使犒师”当指左懋第,左以十月朔至张家湾,见同书七月。
1952.7.16
3.多铎南征福王
《清史稿》二百十八《列传五·诸王传四·豫通亲王多铎传》:“豫通亲王多铎,太祖第十五子。初封贝勒……崇德……七年……叙功,进豫郡王……顺治元年四月,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关,破李自成,进亲王。命为定国大将军,南征(事在元年十月),定怀庆。进次孟津,遣……图赖率兵先渡,自成守将走……再进次陕州,克灵宝。再进,距潼关二十里,自成兵据山列营……击破之。二年正月,自成亲率步骑迎战,师奋击,歼其步卒,骑卒奔溃……自成精锐略尽,遁归西安……二月,诏以陕西贼付英亲王阿济格,趣多铎自河南趋淮、扬。(案:上年十月原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西讨李自成,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师征江南;又因流寇攻怀庆急,复命多铎入豫转陕,见《东华录》十月丙子。)师退,徇南阳、开封,趋归德,诸州县悉降……四月,师进次泗州,渡淮,趋扬州,遣兵部尚书汉岱等先驱,得舟三百余,围七日,克之,杀明大学士史可法。五月,师再进,次扬子江北岸,明将郑鸿逵等以水师守瓜洲、仪真。师列营相持,造船二百余……渡江。明福王由崧走太平。师再进,明忻城伯赵之龙等率文武将吏,籍马步兵二十三万有奇,使迎师。多铎至南京,承制受其降,抚辑遗民。遣贝勒尼堪、贝子屯齐徇太平,追击明福王。福王复走芜湖,图赖等邀之江口,击杀明将黄得功,获福王。捷闻,上遣侍臣慰劳。明潞王常淓守杭州,遣贝勒博洛率师讨之,潞王降,江浙底定……别遣精奇尼哈番吴兆胜徇庐江、和州,并下。诏遣贝勒勒克德浑代镇江宁,召多铎还京师。”
4.满洲南征告示
《江南闻见录》(《明季稗史初编》卷十九):“(乙酉五月)十四日,北兵至城……李乔携进大清告示,遍挂通衢,民心稍定。告示二道:‘大清国摄政叔父王令旨,晓谕河南、南京、浙江、江西、湖广等处文武官员军民人等知道,尔南方诸臣,当明朝崇祯皇帝遭难,陵阙焚毁,国破家亡,不遗一兵,不发一矢,不见流贼一面,如虎(“虎”《东华录》作“鼠”)藏穴,其罪一也。及我兵进剿,流贼西奔,尔南方尚未知京师确信,又无遗诏,擅立福王,其罪二也。流贼为尔大仇,不思征讨,而诸将各自拥众扰害良民,自生反侧以启兵端,其罪三也。惟此三罪,天下所共愤,王法所不赦,予是以恭承天命,爰整六师,问罪征讨。凡各处文武官员,率先以城池地方投顺者,论功大小,各升一级,梗命不服者,本身受戮,妻子为俘。倘福王悔悟前非,自投军前,当释其前罪,与明朝诸王一体优待。其福王亲信诸臣,早知改过归诚,亦论功次大小。檄到之处,民人毋得惊惶奔窜,农商照常安业,城市秋毫无犯,乡村安堵如故。但所用粮料草束俱须预备,运送军前,兵部作速发牌出令,各处官员军民人等及早互相传说,毋得迟延,致稽军务,特兹晓谕,咸使闻知。顺治二年五月日。’”
5.多铎南征告示
《明季稗史》十九《江南闻见录》:“钦命定国大将军豫王令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军民人等知悉。余奉圣旨统领大兵勘定祸乱,顺者招抚,逆者剿除……昨大兵至维扬,城内官员军民撄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将祸福谆谆晓谕。迟延数日,官员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妻子为俘,是岂余之本怀,盖不得已而行之。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今福王僭称尊号,沈湎酒色,信任佥壬,生民日瘁。文臣弄权,只知作恶纳贿……武臣要君,惟思假威跋扈。上下离心,生民涂炭极矣。予念至此,感叹不已,故奉天伐罪,救民水火。合行晓谕。”
6.清军南下之劫掠
《明季稗史》十三《嘉定屠城纪略》:“(顺治二年、弘光元年,乙酉,1645)闰六月初六日,(张)维熙(清授新邑令)复入县。初八日,清将李成栋偏裨将梁得胜等以百余艘载步骑二千镇守吴淞。是夕,泊东关外,恣百姓聚观。传令索取婆子,维熙以角妓应之,成栋大喜……黎明,从陆路往吴淞,不甚剽掠。惟初七日骑兵先至者,过新泾镇,大肆淫虐,妇女不胜其嬲,毙者七人……十二日……王家宅乡兵最称完整……至是首犯清兵……竞举火掷得胜船。成栋自下维扬、金陵、京口、毘陵诸处,所获精金、美玉、名剑、宝刀无算,悉付一烬,未及毁者尽为乡兵所掳。船中多载妇女,已悉被焚……成栋窘迫无计,惟纵兵大掠。西至月浦、罗店,南至江湾、杨家行,北至钱家楼、施家巷,居人迁徙略尽。”
又,“七月初一日……成栋大陈兵仗,踞乡兵所架高台,麾兵入镇肆行屠戮,共杀一千七十三人,掳去妇女无算,选美妇室女数十人,置宣氏宅,虑有逃逸,悉去衣裙,淫蛊毒虐,不可名状”。
又,“(七月初四日)城之被破,在东关北偏第一铺,成栋尚在东关外小武当庙中。辰刻,乃开门入,下令屠城,约闻一炮,兵丁遂得肆其杀戮,家至户到,小街僻巷,无不穷搜,乱苇从棘,必用枪乱搅,知无人然后已。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人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遇他兵,胁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故僵尸满路,皆伤痕遍体,此屡砍使然,非一人所致也”。
《明季稗史》二十七《扬州十日记》(王秀楚记):“乙酉夏四月十四日,督镇史可法从白洋河失守,踉跄奔扬州,闭城御敌,至二十四日未破城前,禁门之内,各有兵守……忽叩门声急,则邻人相约共迎王师,设案焚香,示不敢抗……予趋出望,北来数骑皆按辔徐行,遇迎王师者即俯首若有所语。是时,人自为守,往来不通,虽相违咫尺而声息莫闻,迨稍近,始知为逐户索金也。然意颇不奢,稍有所得,即置不问,或有不应,虽操刀相向,尚不及人……天渐暮,大兵杀人声已彻门外……门外哀痛之声悚耳慑魄,延至夜静……城中四周火起,近者十余处,远者不计其数。赤光相映如霞电,烞声轰耳不绝。隐隐又闻击楚声,哀风凄切,惨不可状……忽来妇人内有呼予者,视之,乃余友朱书兄之二妾也,余急止之。二妾皆散发露肉,足深入泥中没胫,一妾犹抱一女,卒鞭而掷之泥中,旋即驱走。一卒提刀前导,一卒横槊后逐,一卒居中或左或右,以防逃逸。数十人如躯牛羊,稍不前即加捶挞,或即杀之。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又,“二十七日……予蹲乱草中……魂少定而杀声逼至,刀环响处,怆呼乱起,齐声乞命者,或数十人,或百余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状,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至于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更无论矣。至午后,积尸如山,杀掠更甚……一小儿,儿呼母索食,卒怒,一击脑碎而死……伯兄忽走来,赤身披发,为卒所逼,不得已向予索金救命。予仅存一锭,出以献卒,而卒怒甚,举刀击兄,兄辗转地上,流血满身。彭儿拉卒涕泣求免(原注:‘时年五岁’),卒以儿衣拭刀血再击,而兄将死矣。旋拉余发索金,刀背乱击不止,予诉金尽,曰必欲金,即甘死,他物可也。卒索予发至洪宅,予妇衣物置两瓮中,倒覆阶下,尽发以供其取。凡金珠之类无不要,而衣服择好者取焉。见儿项有银锁,将刀割去……是日闻封刀之语,众心稍定。明日为五月朔日,势虽不甚烈,然未尝不杀掠,而富家大室,方且搜括无余,子女由十余岁起,抢掠殆无遗类”。
王士禛《香祖笔记》:“顺治初,京师有卖水人赵逊,未有室家……一日,于市中买一妇人,妇去其帕,则毵毵白,居然妪也。逊……以母事之……妪感其忠厚……越数日,于市中买一少女子,入门见妪,相抱痛哭,则妪之女也。盖母子俱为旗丁所掠而相失者,至是皆归逊所……妪又自言洪洞人。”
(案:洪洞在山西省南部沿汾水,其母女被掠或在讨李自成时也。)
7.潞王常淓世系
潞王常淓,穆宗第四子潞简王翊镠之子,太祖第十世孙;思宗之从叔,福王由崧之从叔。
潞简王翊镠(10)——常淓(11)(《明史》一二〇)
潞 王 常 淓 《明史》一百二十《诸王传五·穆宗子潞简王翊镠传》:“翊镠(封于卫辉)好文,性勤饬,恒以岁入输之朝,助工助边无所惜,帝益善之……世子常淓……(万历)四十六年,常淓嗣。崇祯中,流贼扰秦、晋、河北。常淓疏告急,言:‘卫辉城卑土恶,请选护卫三千人助守,捐岁入万金资饷,不烦司农。’朝廷嘉之。盗发王妃冢,常淓上言:‘贼延蔓渐及江北,凤、泗陵寝可虞,宜早行剿灭。’时诸藩中能急国难者,惟周、潞二王云。后贼躏中州,常淓流寓于杭。顺治二年六月降于我大清。”
8.南明潞王监国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第六册(绍兴县修志会铅印本)《乙酉日历》:
乙酉(弘光元年)五月二十八日:“是日,家奴从城来,知皇太后廿五日莅武林,马瑶草帅黔兵驻扎涌金、钱塘门外,见太后懿旨数道。”(16页)
六月初四日:“先是,初二日,山阴令传太后懿旨,召浙直诸臣钱龙锡等与阁部议事,予亦与焉。是日,草疏以病辞……又作书与内监孙公德化,总督张蓬元及任君平、姚玄叔。”(17页)
“初九日,家仆从武林来,乃知潞藩于初七日受皇太后命,初八日登监国之位矣。盖奸人为假报武林,日日报捷,日日迎驾。初六日早,抚按尚欲出关,总镇王之仁已至崇德,及初六下午,大珰数人来,乃不能掩。初七日,皇太后请潞藩,谕以监国之意,潞王坚辞,太后泣谕再三,乃受命。初八日,登监国位,杭民大悦。”(18页)
“十一日,得阅邸报,知黄石斋请监国亟设苏松总督。时少宰王东里避难至杭州,承旨覆疏,遂以予姓名上……又请以朱未孩督洪日升兵守独松关。予已得俞旨,而虏信甚紧,遂不及见矣。王东里又疏请解马瑶草兵柄、罢彭云巢,皆大快人意,而旨皆不及见也……顾南金自武林来,云监国颇属意于予,欲以为大司寇、少司马,然未闻总督也……先是,钱牧斋有密启上潞藩,又一疏与顾南金,托吴门安抚周子敬致之。及杨龙友杀安抚黄家鼎而子敬逃,北兵遂于初四日到吴门矣。至钱之密启,顾南金于初八日致承奉李进启上,然是日已传北兵信紧,监国有幸越之意矣。”(18—19页)
“六月十二日,作书与王东里、孙、李两中贵,辞总督,然未见令旨,盖因北信甚紧,监国有谕亦未及颁,故此旨亦中寝耳。先是,予于初六日上辞太后召命疏,马瑶草已票拟。而因讹传驾至,太后遂不下懿旨。至是,总督之命亦未及见,不知所授何官,时事至此,真堪痛哭矣。午后闻予村有与兵格斗者,亟遣人止,已决裂……亟作书致王九如,自亦乘舟至梅墅,而男女惊逃已载道矣……值顾南金为予村调停于九如处来,予又同之并文载弟拜九如,各兵乃敛迹去。九如云:‘监国已议降,予意不欲,故收各兵归定海,予亦旋欲遁矣。’”(19页)
“十三日……得少宰王东里书,乃知虏已迫武林,监国有谕未及颁而百官散,予总督亦奉令旨而亦未及颁矣。王于鳖子门逃去,至白洋相近之湖顶,致书于予。”(19页)
六月“十四日,吴思行自武林探归,亲见北兵于十三日午后入城。初有安抚牌至,方镇国安碎其牌,欲与交战,监国犒之师二万金。及北兵至,止发数铳即逃。以木排渡江,抢义桥、店口一带,至诸暨矣。……少顷,武林庄仆至,携任君平、姚玄叔书来,乃十三日午前事,止云北兵过崇德耳。马瑶草已登舟,监国追回,住于项孝廉家,后亦同方国安遁矣……马兵已有至钱清者……”(20页)
“十五日……(知)方兵至诸暨,马兵有自海塘遁者,吾乡可无溃兵之扰矣。”(20页)
“十七日……得王云岫、吴期生诸书,知豫王已至,北兵皆令札城外,妇女令迁入城内避之。在先掳掠者,皆发还。因搜杀方兵,居民延及颇多。监国与之对拜,豫王称为宗兄。监国大犒师,止受酒米而却银币。陈东溟已议和归,和议尚未成也。先一日,刘先生有挟惠藩至闽图兴复之意,乃令钱钦之召孝会诸君,及至则以事不能成,惟自己绝食待尽而已。”(20页)
六月“十八日……是日,闻十七日巳刻乡间讹传北兵且至,柯桥、梅市一带男妇尽逃”。(20页)
“十九日……家仆从城中来,得于瀛长公祖、郑素予、张金吾翕之答予书,乃闻北兵欲联木渡江,为风潮所坏,豫王斩为首者八人。惠藩于十七日已具表犒师,遣官入武林。张别驾具册,同越中三十九坊耆老以银币等物十八日去矣。于颖长公祖挂冠去,惠藩遣承奉追回。山阴徐父母、会稽杨父母皆挂冠去,生员有同降表行者。会稽邑署前有大书‘清国顺民’之牌以售钱,耆老舟中亦揭‘清朝御贡’为字。武林各官皆缴印,候另行铸给。抚军且遣官至越催印册。人心至此,崩溃极矣……得奕远侄书,云道瞻侄因献八策于清朝,已授官矣。未知果否……是日,闻有已纵狱囚于南池强抢,人有戒心。”(21页)
六月“二十日……家奴从梅市来,知水村连日有抢劫,江头宋如镜系青衿,与僧空生为盗,被擒,陈司理立斩之”。(21页)
“二十三日……得商外父书,知张三府已投册归,即授越之府正。各坊衿耆皆归,相传北师以乡绅未出,意颇不惬,且讹传廿五日有限诸绅朝见语。及外父遣内兄询之张公祖,绝无有也。惟见水陆大将军一示,谓乡绅潜匿山中,不体安抚至意,恐为地棍贫民所掠,深示拊恤之语。”(21—22页)
“二十四日……奕远侄遣急足来,云陈东溟已升正巡抚,张坤庵为副巡抚。陈之差官语张蓬元,北师已征聘刘念台、高硁斋、钱御冷、方书田、徐虞求及予矣。得省报,知杭州府正即授本府生员顾明彪,钱塘令乃高圜公也。又闻南京已遣北兵二万敌左昆山,另一万为应援。监国时在北师营中,即寿日亦不令归。”(22页)
“二十五日,草拒辞之启。闻左昆山已袭取南京,立藩封。北师将有五百守绍兴。而杨臆生来访,又云刘鹤洲兵亦将近定海矣……家仆从城中至,云北师已遣二官、四丁来促惠藩过省,并致书商登翁、姜箴胜、刘念台、高硁斋及予,其官寓水澄巷,书系府阴阳生送……少顷,奕远来,过城中,则已赍贝勒之书,内称大清国贝勒致书祁先生,词多四六语也。”(22页)
“二十六日,另作一揭辞陈东溟,以再遣聘则必死为辞,陈已用事北师为总镇也。又作荐贤自代启,欲荐任君(君平)、项君允师、戴见龙而不果行。”(22页)
“二十七日,项游戎之使者来,云林国栋已赴台州任。得任君平书,云一出则可旋转清宁,胸有成竹,但当世无用之耳……得张蓬元书,言北师于陈东溟初议和时,许浙江一省存我明血食,及东溟再往议,亦云即入武林,而郊迎贝勒亦明言之。及后见争界之启,乃始恚而集众诟詈,留监国不遣矣。”(22页)
“二十八日……得奕远侄书,言北师有投营回北之意。”(23页)
“闰六月初一日……家奴送省报,知司理陈公祖已升守道。”(23页)
“初二日,李大生年兄过访……言金华有义兵,同方国安、马瑶草之兵拒北师。又得北关使者郑君正学书,言清兵将去,虑方、马之兵入武林。”(23页)
“初四日……奕远又述张蓬元令孙言,八王子已破江西,招降左良玉兵,将自徽州会兵武林班师,吴三桂已自广西收广东窥闽矣。”(23页)
案:祁公日记止于闰六月初四日,初六日五鼓即殉节矣。
29.1.16—1.17
第二节
鲁王与唐王
一、鲁王、唐王分立浙、闽
1.鲁王以海
《明史》一百十六《诸王传一·太祖诸子·鲁荒王檀传》:“鲁荒王檀,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生,生两月而封。十八年就藩兖州……二十二年薨……宪王寿僁……崇祯九年薨。弟肃王寿镛嗣,薨。子以派嗣,十五年,大清兵克兖州,被执,死。弟以海转徙台州,张国维等迎居于绍兴,号鲁监国。顺治三年六月,大兵克绍兴,以海遁入海。久之,居金门,郑成功礼待颇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南明野史》附录《鲁监国载略》:“十七年二月甲戌,王嗣位。三月,北都陷,王遂南奔。”
又,“弘光乙酉四月,圣安命移江、广,道浙江,暂驻台州”。
案:在绍兴监国一年,入海监国十年,岛居七年,卒 。
2.鲁王监国
《通鉴辑览》一百十七,顺治二年六月:“时大兵已定南京,故明镇江守将总兵官郑鸿逵等拥众还闽,沿道焚掠,大兵进徇,常州、苏州皆下之,留兵二千驻苏州,大军悉趋杭州。故明潞王常淓方流寓于杭,诸臣闻福王见执,请常淓监国,不受。不数日大兵至,常淓从巡抚张秉贞及陈洪范等计,率众开门迎降。”
又,“时浙江属郡多归降,宁波惟一同知治府事,已赍图籍迎附。故明刑部员外郎钱肃乐(字希声,鄞县人)力议拒守,士民集者数万人。肃乐乃建牙行事郡中,(案:总兵王之仁既纳款而悔,入城与肃乐缔盟共守。王之仁,大兴人,崇祯时太监王之心之弟。)闻鲁王以海在台州,遣举人张煌言(鄞县人)奉表请监国,会诸生郑遵谦(会稽人,山西佥事郑之尹之子)杀招抚使于江上,与兵部尚书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等举兵绍兴,给事中熊汝霖(字雨殷,余姚人)、九江兵备佥事孙嘉绩(字硕肤,余姚人)等自余姚应之。国维自迎以海于台州,以海即日赴绍兴,用方逢年(遂安人,崇祯间大学士)议,称为鲁监国,以国维为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江上。画钱塘而守。(案:以熊汝霖、孙嘉绩为右佥都御史,钱肃乐为右副都御史,并督师防江。)总兵官方国安(贵阳人)亦自金华至,与王之仁等皆加封爵,树木城于缘江要害,联合诸营为持久计。(案:时之仁、国安兵食用宁波、绍兴、台州三郡田赋,而肃乐兵资富室助饷,不能继,恒缺食。)”
3.鲁王以海世系
鲁王以海,明太祖第十子鲁荒王檀九世孙。(《明史》一一六)
4.唐王聿键世系
唐王聿键,明太祖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桱九世孙。(《明史》一一八)
5.唐王聿键
《明史》一百十八《诸王传三·太祖诸子三·唐定王桱传》:“唐定王桱,太祖第二十三子。洪武二十四年封。永乐六年就藩南阳。十三年薨……崇祯五年硕熿薨,聿键嗣。七年,流贼大炽,蠲金筑南阳城,又援潞藩例,乞增兵三千人。不许。九年秋八月,京师戒严,倡议勤王。诏切责,勒还国。事定,下部议,废为庶人,幽之凤阳。弟聿镆嗣。十四年,李自成陷南阳,聿镆遇害。十七年,京师陷,福王由崧立于南京,乃赦聿键出。大清顺治二年五月,南都降。聿键行至杭,遇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户部郎中苏观生,遂奉入闽。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定议,奉王称监国。闰六月丁未,遂立于福州,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聿键好学,通典故,然权在郑氏,不能有所为。是年八月,芝龙议简战守兵二十余万,计饷不支其半。请预借两税一年,令群下捐俸,劝绅士输助,征府县银谷未解者。官吏督迫,闾里骚然。又广开事例,犹苦不足。仙霞岭守关兵仅数百人,皆不堪用。聿键屡促芝龙出兵,辄以饷诎辞。久之,芝龙知众论不平,乃请以(郑)鸿逵出浙东,(郑)彩出江西,各拥兵数千,号数万。既行,托候饷,皆行百里而还。先是,黄道周知芝龙无意出师,自请行,从广信趋婺源,兵溃死事,详《道周传》。是时,李自成兵败,走死通山。其兄子李锦帅众降于湖广总督何腾蛟,一时增兵十余万。侍郎杨廷麟、祭酒刘同升起兵复吉安、临江。于是廷麟等请聿键出江右,腾蛟请出湖南。原任知州金堡言腾蛟可恃,芝龙不可恃,宜弃闽就楚。聿键大喜,授堡给事中,遣观生先行募兵。先是,靖江王亨嘉僭称监国,不奉聿键命,为巡抚瞿式耜等所擒,以捷闻。而鲁王以海又称监国于绍兴,拒聿键使者,故聿键决意出江西、湖广。十二月发福州,驻建宁。广东布政汤来贺运饷十万由海道至。明年二月驻延平。三月,大清兵取吉安、抚州,围杨廷麟于赣州。尚书郭维经出闽,募兵援赣。六月,大兵克绍兴,鲁王以海遁入海,闽中大震……七月,何腾蛟遣使迎聿键,将至韶州。唯时我兵已抵闽关……八月,聿键出走,数日方至汀州。大兵奄至,从官奔散,与妃曾氏俱被执。妃至九泷投于水,聿键死于福州。”
6.靖江王亨嘉世系
靖江王亨嘉,太祖从孙守谦之十世孙,太祖之第十三世从孙也。思宗之族侄,唐王聿键之族曾孙。(《明史》一一八)
二、鲁王入海与唐王之亡
1.鲁王、唐王之水火
《通鉴辑览》一百十七,顺治二年十月:“唐王聿键使给事中刘中藻(福安人)颁诏浙东,时求富贵者争欲应之,鲁王以海下令将返台州,熊汝霖独出檄严拒不纳。张国维驰书上聿键(案:略言国当大变,凡为高皇帝子孙臣庶,所宜同心并力,共图兴复,成功之后,入关者王,且监国当人心涣散之日,鸠集为劳,一旦南拜正朔鞭长不及,悔莫可追)。聿键乃召中藻还,自是闽浙如水火矣。(案曰:‘唐王假息闽海,鲁王窃据绍兴,其地正相唇齿,乃不能同心协力,各图擅地,窃号称尊,而其臣又复怀挟私心,自分畛域,一则拒其使命,一则戮及使臣,彼此猜嫌,竟成水火,以败逃穷蹙之时,蛮触纷争,偷安旦夕,宜乎天兵飞渡,越、闽不旋踵而削平也。’)”
《通鉴辑览》一百十七,顺治三年三月:“鲁王以海复遣柯夏卿、曹惟才聘于唐王聿键,聿键加夏卿兵部尚书,惟才光禄寺卿,手书报以海(案曰:‘吾无子,王为皇太子侄,同心戮力,共拜孝陵,吾有天下,终致于王……’),遣佥都御史陆清源(平湖人)赍饷银十万两犒劳浙东军士,方国安纵兵尽夺其饷,留清源军中,且出檄数聿键罪,张国维叹曰:‘曲在我矣。’(案:时以海兵力孱弱,武将横甚,竞营高爵,请乞无厌。)”
2.鲁王入海
《通鉴辑览》一百十七,顺治三年六月:“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等以五月二十日抵杭城,鲁王以海诸军列营钱塘江东岸,绵亘二百余里,舣舟江上以待。大兵未具舟楫,不能渡。忽江沙暴涨,水浅可涉。二十七日,大兵策马径渡,方国安尽弃战舰,拔营走绍兴,劫以海南行,江上各营闻报,一时俱溃走。六月一日,大兵入绍兴,国安决计献以海来降,遣人守之,会守者病,以海得脱,至台州航海走,命张国维防遏四邑,图后举,国维还守东阳,知势不可支……赴水死……大兵进克金华……时以海至石浦,定西侯张名振从之,至舟山,守将黄斌卿不纳,乃浮海至厦门,遂走南澳。闽中大震,郑芝龙假言海寇入犯,须往备御,拜疏即行,尽撤兵回安平镇,守关将士皆随之,仙霞岭二百里间遂空无一人。”
3.明末浙江民兵
《清史稿》二百二十四《列传十一·张煌言传附王翊等传》:“王翊,字完勋,浙江余姚人。顺治四年(1647),起兵下管,奉鲁王破上虞。是时萧山、会稽、台州、奉化民兵并起结山寨,无所得饷,则不免剽掠。翊与煌言皆履亩科税赡兵。”
又,“陈天枢者,会稽山寨将也”。
4.张国维
《明史》二百七十六《张国维传》:“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元年擢刑科给事中……国维为人宽厚,得士大夫心……十四年夏,山东盗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帝召国维代之……十六年四月,我大清兵入畿辅,国维檄赵光抃拒螺山,八总兵之师皆溃。言者诋国维,乃解职,寻下狱。帝念其治河功,得释。召对中左门,复故官,兼右佥都御史,驰赴江南、浙江督练兵输饷诸务。出都十日而都城陷。福王召令协理戎政……吏部尚书徐石麒去位,众议归国维。马士英不用,用张捷。国维乃乞省亲归。南都覆,逾月,潞王监国于杭州,不数日出降。闰六月,国维朝鲁王于台州,请王监国,即日移驻绍兴……督师江上,总兵官方国安亦自金华至……连复富阳、于潜,树木城缘江要害,联合国安及王之仁、郑遵谦、熊汝霖、孙嘉绩、钱肃乐诸营,为持久计。顺治三年五月,国安等诸军乏饷,溃。王走台州航海,国维亦还守东阳。六月知势不可支,作绝命词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5.钱肃乐
《明史》二百七十六《钱肃乐传》:“钱肃乐,字希声,鄞县人……崇祯十年成进士……顺治二年,大兵取杭州,属郡多迎降。闰六月,宁波乡官议纳款,肃乐建议起兵。诸生华夏、董志宁等遮拜,肃乐倡首,士民集者数万人。肃乐乃建牙行事郡中,监司、守令皆逃,惟一同知治府事。肃乐索取仓库籍,缮完守具,与总兵王之仁缔盟共守。闻鲁王在台州,遣举人张煌言奉表请监国。会绍兴、余姚亦举兵,王乃赴绍兴行监国事。召肃乐为右佥都御史,画钱塘而守……当是时,之仁及大将方国安并加封爵,其兵食用宁波、绍兴、台州三郡田赋,不能继,恒缺食……明年五月,军食尽,悉散去。鲁王航海,肃乐亦之舟山。唐王召之,甫入境,王已没。遂隐海坛山,采山薯为食。明年(顺治四年,监国二年),鲁王次长垣(未详其地,当在闽海中),召为兵部尚书……明年(顺治五年、监国三年)拜肃乐东阁大学士……郑彩专柄……肃乐忧愤卒于舟……葬之福清黄蘖山。”
三、张煌言、郑成功之规复
1.郑、张进规江南之败
《鹿樵纪闻》卷中《张煌言殉节始末》:“顺治己亥(1659),郑成功内犯,以煌言为前锋,其自序略云:‘余自乙酉(1645)倡义,距今十五年,栖山踏海,艰苦备尝,其间三入长江,登金山,掠瓜洲、仪征,师徒单弱,迄无成绩。今岁仲夏,郑延平全师北出,以余熟江上形势,推督前部。时敌于金、焦间横铁索绝流,夹岸列西洋大炮,守御甚严。余引舟入江,乘风溯流而进,方过焦山,风急甚,急叱舟人断索鼓棹,两岸炮轰如雷、弹飞若电,同(宗)百艘得至金山者十七舟而已。翼日,延平克瓜洲,将济师铁瓮,余请独率标下直捣观音门,以制留都之援。将至仪征,吏民赍版图来迎,鹢首所过,一二遗老皆具瓣香相送。次进六合,得报,知润州已下。余意延平由陆逐北,不三日当达石头,不料仍由水道,海船行迟。余抵观音门,再越宿,见陆信杳然,乃移泊江浦,发轻舟先上芜湖。比延平至,达七里滩洲,方与余商略攻建业,而上流捷音至矣。延平以芜湖咽喉之地,属余统本辖戈船往赴。临发,余谓延平:‘师久易生他变,宜乘朝气分兵袭取旁郡邑,使金陵为孤注,然后以全力搏之,不可先挫锐于坚城之下。’延平唯唯。七夕,余至芜湖,传檄郡邑,致书缙绅,大江南北来归者数十城。四方豪雄往往诣军门受约束,请归祃旗相应。既降宁国,方谋直取九江,不料延平忽弃余言,不急进攻,又师无纪律,敌人攻瑕,竟至大败。余既得报,犹□师即偶挫,未必遽登舟,即登舟未必遽扬帆,故且退治芜湖,弹压上流。更不料延平胆怯,并瓜、润弃之而走矣。余时进退维谷,不得已西趋鄱阳,欲号召九江义勇,为再举计。奈人心已散,师溃铜陵,弃舟登陆,追兵至,突围得出,顾视左右,止一僮自随焉。’其自叙如此。”
案:张氏自言“乙酉(1645)倡义,距今十五年”,则自叙应作于1660年
顺治十七年。但文中又有“今岁仲夏,郑延平全师北出”之语,则1659年事也,“距今十五年”应为“迄今十五年”始合。
1961.12.27
2.张煌言之规复
《清史稿》二百二十四《列传十一·张煌言传》:“张煌言,字玄箸,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时以兵事急,令兼试射,煌言三发皆中。慷慨好论兵事。顺治二年(1645),师定江宁,煌言与里人钱肃乐、沈宸荃、冯元飏等合谋奉鲁王以海。煌言迎于天台,授行人。至绍兴,称监国,授翰林院修撰。入典制诰,出领军旅。三年(1646),师溃。归与父母妻子决,从王次石浦,与黄斌卿军相犄角……鲁王诸将,张名振最强。四年(鲁王监国二年,1647),江南提督吴胜兆请降,煌言劝名振援胜兆,遂监其军以行①(一次进兵)。至崇明,飓作,舟覆,煌言被执。七日,有导之出者,走间道,复还入海。
经黄岩,追者围而射之,以数骑突出……集义旅屯上虞、平冈。诸山寨多出劫掠,独煌言与王翊履亩劝输,戢所部毋扰民。”
六年(己丑,鲁监国四年,桂王永历三年),觐王于健跳。
七年(庚寅,鲁监国五年,桂王永历四年),名振奉王居舟山,召煌言入卫。乃以平冈兵授刘翼明、陈天枢,率亲军赴之,加兵部侍郎。
八年(辛卯,鲁监国六年,1651),闻父讣,浙江提督田雄书招降,却之。师攻滃洲,名振奉王②(二次进兵)侵吴淞,冀相牵制。俄,师破舟山,乃奉王入金门,依郑成功。成功用唐王隆武号,事鲁王但月上豚、米,修寓公之敬。煌言尝谓成功曰:“招讨始终为唐,真纯臣也。”成功亦曰:“侍郎始终为鲁,与吾岂异趋哉?”故与成功所事不同,而其交能固,王亦赖以安居。
九年(壬辰,鲁监国七年,1652),监名振军,③(三次进兵)经舟山至崇明,进次金山。
十年(癸巳,鲁监国八年,桂王永历七年,1653),复至崇明,师与战,败绩。(四次进兵)
十一年(甲午,鲁监国九年,1654),又自吴淞入江,逼镇江,登金山,望祭明太祖陵。烽火达江宁,俄退,次崇明。再入江,略瓜洲、仪真,薄燕子矶,寻还屯临门,皆与名振俱。(临门未祥。五次进兵)
十二年(乙未,鲁监国十年,1655),成功遣其将陈六御与名振取舟山,台州守将马信约降,煌言以沙船五百迎之。名振中毒卒,遗言以所部属煌言。
(六次进兵)
十三年(丙申,鲁监国十一年,桂王永历十年,1656),师再破舟山,煌言移军秦川,王去“监国”号,通表桂王。(去监国号)
十四年(丁酉,桂王永历十一年,1657),桂王使至……两江总督郎廷佐书招煌言,煌言以书报。
十五年(戊戌,桂王永历十二年,1658),与成功会师,将入江,次羊山,遇飓,引还。(七次进兵)
十六年(己亥,桂王永历十三年,1659),成功复大举,煌言与俱,次崇明。(八次进兵)煌言曰:‘崇明,江、海门户,宜先定营于此,庶进退有所据。’成功不从。师防江金、焦两山间,横铁索隔江置大炮,煌言以十七舟翦江而渡。
成功破瓜洲,欲取镇江,虑江宁援至,煌言曰:‘舟师先捣观音门,南京自不暇出援。’成功以属煌言,煌言所将人不及万,舟不满百,即率以西。降仪真,进次六合,闻成功拔镇江,煌言致书,言当先抚定夹江郡县,以陆师趋南京,成功复不从。煌言进薄观音门,遣别将以轻舟数十直上攻芜湖,分兵掠江浦。
成功水师至,会芜湖已降,趣煌言往抚,部勒诸军,分道略地,移檄诸郡县。
于是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广德及诸属县皆请降,得府四、州三、县二十四。
煌言所过,秋毫无犯,经郡县,入谒孔子庙,坐明伦堂,进长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远近响应。方如徽州受降,闻成功败,还芜湖,收兵冀联合瓜洲、镇江军为守计,既闻成功并弃瓜洲、镇江入海,煌言兵遂溃。两江总督郎廷佐发舟师断煌言东下道,书招煌言。煌言拒不应,率余兵道繁昌,谋入鄱阳湖。次铜陵,师自湖广至,煌言与战而败,抚残兵仅数百,退次无为,焚舟登陆。自铜城道霍山、英山,度东溪岭,追骑至,从者尽散。煌言突围出,变服夜行,至高浒埠,有父老识之,匿于家,数日导使出间道渡江,走建德、祁门乱山间,痁作,力疾行,至休宁,得舟下严州。复山行,经东阳、义乌至天台达海,收集旧部,成功分兵益之,屯长亭乡,筑塘捍潮,辟田以赡军。
十七年(庚子,桂王永历十四年,1660),移军临门。
十八年(辛丑,桂王永历十五年,1661),廷议徙海上居民。绝接济,煌言无所得饷,开屯南田自给。成功攻台湾,煌言移书阻之,不听。师(清师)下云南,取桂王。煌言遣其客罗纶入台湾,趣成功出兵,成功以台湾方定,不能行。遣使入郧阳山中,说十三家兵,使之扰湖广,以缓云南之师。十三家者,郝永忠、刘体纯辈,故李自成部将,窜据茅麓山,衰疲不敢出。
康熙元年(壬寅),煌言复移军沙堤。成功自攻江宁败,还取台湾,谋建国。鲁王在金门,礼数日薄,煌言岁时供亿,又虑成功疑,十年不敢入谒。及闻桂王败亡(四月桂王薨,上年被执),上启鲁王,将奉以号召。俄成功卒(与他书不合),煌言还军临门,又有议奉鲁王监国者……浙江总督赵廷臣复招煌言,煌言书谢之。煌言孤军势日促,或议入鸡笼岛,煌言不可。
二年(癸卯)鲁王殂。……
三年(甲辰)遂散遣其军,居悬澳。悬澳在海中,荒瘠无人烟,南汊港通舟,北倚山,人不能上,煌言结茅而处,从者(罗)纶及部曲数人,一侍者、一舟子而已。廷臣与提督张杰谋致煌言,得煌言故部曲,使为僧普陀,伺煌言,知踪迹,夜半,列兵攀岭入,执煌言及纶,与部曲叶金、王发,侍者汤冠玉。煌言至杭州,廷臣宾礼之。九月乙未,死于弼教坊。”
3.郑成功
《清史稿》列传十一《郑成功传》:“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芝龙,明季入海,从颜思齐为盗,思齐死,代领其众……芝龙有弟三:芝虎、鸿逵、芝豹……福王立南京,皆封伯,命鸿逵守瓜洲。顺治二年(1645),师下江南,鸿逵兵败,奉唐王聿键入福建,与芝龙共拥立之,皆进侯。”
“芝龙尝娶日本妇,是生森,入南安学为诸生。芝龙引谒唐王,唐王宠异之,赐姓朱,为更名。寻封忠孝伯……招抚大学士洪承畴与芝龙同县,通书问,叙乡里,芝龙挟二心。三年(1646),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唐王坐是败。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芝龙欲以成功见博洛,鸿逵阴纵之入海。”
“成功谋举兵,兵寡,如南澳(案:南澳今为广东县,孤峙海中,岛东属福建,岛西属广东,与福建诏安、广东澄海相近)募兵,得数千人。会将吏盟,仍用唐王隆武号,自称‘招讨大将军’。以洪政、陈辉、杨才、张正、余宽、郭新分将所部兵,移军鼓浪屿。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诸父兄中,近远皆属目,而彩(郑彩,芝龙族人)奉鲁王以海自中左所改次长垣,进建国公,屯厦门。彩弟联,鲁王封为侯,据浯屿(案:金门岛之一,孤悬海中,西距厦门三十余里),相与为犄角。”
“成功与彩合兵①攻海澄(福建漳州府属县),师赴援,洪政战死。成功②又与鸿逵合兵围泉州,师赴援,围解,鸿逵入揭阳……五年(1648),③成功陷同安,进犯泉州。总督陈锦师至,克同安,成功引兵退。六年(1649),成功④遣其将施琅等陷漳浦,下云霄镇,进次诏安……始改用永历号。桂王使封成功延平公……七年(1650),成功⑤攻潮州……成功败走。攻碣石寨,不克,施琅出降。成功袭厦门,击杀联,夺其军……八年(1651),桂王诏⑥成功援广州,引师南次平海,使其族叔芝筦守厦门。福建巡抚张学圣遣泉州总兵马得功乘虚入焉……成功还,斩芝筦,引兵⑦入漳州……进陷漳浦。总督陈锦克舟山,(张)名振进奉鲁王南奔,成功使迎居金门。九年(1652),⑧陷海澄……成功复⑨取诏安、南靖、平和,遂围漳州……漳州围八阅月……固山额真金砺等自浙江来援……击破成功,成功入海澄城守……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十年(1653),封……成功海澄公……使至,成功不受命……成功复出掠福建兴化诸属县。十一年(1654),上再遣使谕成功……命率所部分屯漳、潮、惠、泉四府。成功初无意受抚,乃改中左所为思明州,设六官理事,分所部为七十二镇,遥奉桂王……名振进率所部攻崇明,谋深入,成功嫉之,以方有和议,召使还,名振俄遇毒死。成功托科饷,四出劫掠,蔓及上游。福建巡抚佟国器疏闻,上密敕为备。
李定国攻广东急,使成功趣会师。成功……迁延不即进,定国败走,成功又攻漳州……复陷同安……至是和议绝。”
“上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成功。十二年(1655)……成功遣其将洪旭、陈六御①攻陷舟山,进取温、台,闻济度师且至,隳安平镇及漳州、惠安、南安、同安诸城,撤兵聚思明。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十三年(1656),济度以水师攻厦门……飓起,师引还。成功以军储置海澄,使王秀奇与黄梧、苏明同守……梧、明并怨成功,俟秀奇出,以海澄降……伊尔德克舟山,击杀六御,成功攻陷闽安城……十四年(1657),②鸿逵率师克闽安……成功陷台州。十五年(1658),谋大举深入,与其将甘辉、余新等③率水师号十万,陷乐清,遂破温州,张煌言来会。将入江,次羊山,遇飓,舟败,退泊舟山……十六年(1659)五月,成功率辉、新等整军复出,次崇明,煌言来会,取瓜洲,攻镇江,使煌言前驱,泝江上。提督管效忠师赴援……成功兵徒跣击刺,往来剽疾,效忠师败绩,成功入镇江……进攻江宁,煌言次芜湖,庐、凤、宁、徽、池、太诸府县多与通款,腾书成功,谓宜收旁郡县,以陆师急攻南京。成功狃屡胜,方谒明太祖陵,会将吏置酒,辉谏不听。崇明总兵梁化凤赴援,江宁总管喀喀木等合满、汉兵出战,袭破新军,诸军皆奔溃,遂大败,生得辉,杀之。成功收余众,犹数万,弃瓜洲、镇江,出海,欲取崇明,江苏巡抚蒋国柱遣兵赴援……成功战,复败,引还。煌言自间道走免。上遣将军达素、闽浙总督李率泰分兵出漳州、同安,规取厦门……师自漳州薄海门战(海门在福建海澄县东二十里),成功将周瑞、陈尧策死之……战方急,风起,成功督巨舰冲入,泰亦自浯屿引舟合击(郑泰,成功族兄),师大败……十七年(1660)……又以罗托为安南将军,讨成功。十八年(1661),用黄梧议,徙滨海居民入内地,增兵守边。”
“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桂王入缅甸,声援绝,势日蹙,乃规取台湾。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芝龙与颜思齐为盗时,尝屯于此……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示将迎桂王狩焉。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令诸将移家实之……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康熙元年(1662),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成功子十,锦其长也,一名经。成功既卒,台湾诸将奉其幼弟世召为招讨大将军……锦……引兵至台湾……入嗣为延平王……二十年(1681),锦卒……奉锦次子克塽嗣为延平王……二十二年(1683)……七月,克塽使请降……上授克塽公爵……光绪初,德宗允船政大臣沈葆桢疏请,为成功立祠台湾。”
4.郑成功墓志
《郑氏祔葬祖父墓志铭》(《逸经》半月刊,第二十六期,四十一页,引日本人馆森鸿之《郑成功传》。民国二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出版):
“王父讳成功,字明俨,号大木,姓郑氏。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居漳,居粤之潮,至始祖隐石公,乃移居于泉之南安县扬子山下石井乡,遂世为南安人……曾大父飞黄公(案:即芝龙)实生王父,曾大父丈夫子六,王父居长。再传丈夫子十,父又居长。王父生于甲子年(案:天启四年,1624)七月十四日辰时,卒于壬寅年(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日未时,享年三十有九。故明末赐国姓封延平王,率众取海外台湾,开辟疆土,设立府县居之。父讳经,字式天,号贤之,嗣封延平王,生于壬午年(崇祯十五年,1642)十月初二日未时,卒于辛酉年(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二十八日寅时,享年四十,同王父俱葬台湾。岁癸亥(康熙二十二年,1683),不孝克塽等举国内附,挈眷入京,蒙恩封汉军公,念台湾远隔深海,祭扫维艰,具疏陈情,乞迁葬内地,蒙特旨恩准。爰令弟克举假回襄事,以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月二十二日卯时,附葬于南安县康店乡乐斋公(八世祖)茔内……曾祖母翁(当即日妇田川氏)……祖母董,系明进士、礼部待郎董讳飏先公胞侄女……母唐,为明进士、兵部尚书唐讳显悦公孙女……王父生平事迹,先卜葬台湾已悉前志,第叙其生平年月世系子姓,纳诸幽圹,用示后之子孙。王父子十:长即吾父,娶母唐氏,先卒;次聪,娶故明鲁二郡主朱氏……女四:长适柯讳良,次适甘讳煜,次适洪讳允中,次适明鲁王世子朱讳弘桓……襄事承重孙克塽,孤哀子裕(七)温(八)柔(九)仝稽颡。期服孙克举等同勒石。”
天案:郑墓曾于民国十八年(1929)五月被盗发掘,此墓铭即在其中,为南安伍远资所得。此日人所引不知是否出之伍氏,伍氏将著延平全史,未见。
又,案:《清史稿·诸臣封爵世表一》:“海澄公郑克塽,正红旗汉军。郑成功孙。初,顺治十年(1653)五月,封成功为海澄公,不受。十一月,复封,仍不受。康熙二十二年,克塽归顺,仍封海澄公。四十六年(1707)病故,无袭。”(31页)此即所谓汉军公也。
又,表二:“同安侯郑芝龙,正红旗汉军。顺治五年(1648)八月,以归顺授一等精奇尼哈番。十年五月,晋封同安侯。后戍辽东,十八年(1679)十月,杀。”(15页)据此,郑氏前后均隶正红旗汉军。
又,表一:“一等海澄公黄梧,福建平和人。顺治十三年(1656)七月,自明郑成功部将以海澄县投诚功,封海澄公。康熙六年(1667)五月,锡封一等。十三年(1674),卒。谥忠恪……黄芳泰……康熙十七年(1678)五月袭。二十九年(1690),卒。谥襄愍。”(11页)据此,康熙二十二年间,同时有两个海澄公,郑氏入汉军,黄氏未入。
1951.6.10
5.郑成功之富饶
《东山国语·台湾后语·东宁国国姓成功传》(查继佐撰):“成功并以众驻思明,传箭洋舶,各国诸税骈集以饷军。时鲁监国驻金门,大司马张煌言屯临门。”(98页)
6.清廷招降郑成功
《海上见闻录》卷一,顺治十年:“九月,京中遣内院学士叶成格、理事官阿山,同赐姓弟内侍下(原注:音蝦)渡舍、荫舍赍四府安插兵众敕至。十九日,李德(芝龙家人)、周继武先到厦门,赐姓知先剃发后受诏,只令周继武持启往请。十月,赐姓发渡舍回泉复二使,约到安平镇相见,面言,先受诏而后剃发。十七日,二使至,赐姓设帐供于报恩寺,二使只就布棚安供诏敕,赐姓不肯受敕。二十日,二使回泉州……抚事不成,遂置同安侯于高墙,戍澄济伯于宁古塔。”
《鹿樵纪闻》卷中《郑成功之乱》:“朝廷患其剽劲,又念芝龙已先投诚,许割漳、泉、惠、潮四府封之,令岛中薙发。成功谢曰:‘大邦若存此弹丸,以延有明一线,请从安南、朝鲜之例,不废职贡。若不以为然,则亦惟命是听。’……于是再申前命,成功仍请比安南、朝鲜。朝廷知终不可抚,乃徙芝龙于山东。”
7.弃台湾之议
《清史稿》传四十七《施琅传》:“(顺治)十六年,(郑)成功据台湾。(误,成功复台湾不在顺治十六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郑)克塽……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台湾平……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明季设澎水标于金门,出汛至澎湖而止。台湾原属化外,土番杂处,未入版图。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已不下万人。郑芝龙为海寇,据为巢穴。及崇祯元年,芝龙就抚,借与红毛为互市之所。红毛联结土番,招纳内地民,渐作边患。至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盘踞其地,纠集亡命,荼毒海疆。传及其孙克塽,积数十年。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且此地原为红毛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重以夹板船之精坚,海外无敌,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至时复勤师远征,恐未易见效。如仅守澎湖,则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远隔金门、厦门,岂不受制于彼,而能一朝居哉?臣思海氛既靖,汰内地溢设之官兵,分防两处,台湾设总兵一、水师副将一、陆营参将二、兵八千。澎湖设水师副将一、兵二千。初无添兵增饷之费,已足固守……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疏入,下议政王大臣等议,仍未决。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霨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反对之者:姚启圣 施琅 李霨 苏拜
36.12.4
8.流求与台湾
自一八七四法国学者Lie Marquis D’Hervey de Saint-Denys谓《隋书·外国传》之“流求”即今台湾之说起,学者争论不已,日人论著如下:
和田清 《琉球台湾之名称》 《东洋学报》四之四
和田清《再论〈隋书〉之流求国》《历史地理》五七之三
藤田丰八《〈岛邑志略〉 校注》
市村瓒次郎《唐以前之福建及台湾》《东洋学报》八之一
伊波普猷《〈隋书〉流求之疑问》《东洋学报》六之二
币原坦《琉球台湾混同论争之批判》《南方土俗》一之三
(未完)1949.6.25
四、日本乞师
1.南明乞师日本
《鹿樵纪闻》卷中“日本乞师”条:“日本乞师之议,始于周鹤芝。芝故海盗,往来日本,与撒斯玛王结为父子……芝既熟日本,横行海中,已而就抚为黄华关把总。值东南丧乱,私遣人至日本,求假一旅以靖难(《南明野史》系于乙酉年)。撒斯玛王为言之大将军,许诏使至,即为发兵。芝喜,益市金珠玩好,将以王命往迎。主将黄斌卿谓此吴三桂乞师之续,执不可。芝怒,遂去舟山。久之,或说斌卿曰:‘北都之变,东南如故,使并东南而失之者,此乞师之害也。今我无可失之地,比之往事,为不伦矣。’斌卿意悟,使其弟孝卿与冯京第往(《野史》系于监国三年戊子)。会日本有西洋为天主教者作乱,方严逐客之令。京第至长崎岛,不得登岸,日于舟中效秦庭之哭。撒斯玛王闻之,复为言于大将军,议发各岛罪人以赴中国之难,留孝卿于长崎,而使京第先还报命……长崎多官妓……孝卿居既久,惑之,竟自忘其为乞师来者。日本薄其为人,发兵之命复寝。其年,僧湛微自日本来,为阮进述请师不允之故,且言其国重佛法,若得普陀山慈圣太后所赐藏经为贽,师必发矣。进谋之张名振,使阮美以经同湛微往(《野史》系于监国四年己丑)。日本初闻之,京王以下皆大喜,已知舟山有湛微者,则大怒。盖日本不杀中国僧,有犯止于逐,再往则戮及同舟……梵策请师之计,特湛微欲借以再往日本耳。阮美知为所卖,即载经而归。自两使无成,舟山之人皆追咎斌卿不早听鹤芝,然日本……安能万里渡海为人定乱乎?”
谢国桢《晚明史籍考》十二《鲁监国》:“《日本乞师记》。梨洲遗书本。原题余姚黄宗羲太冲撰。太冲躬与日本乞师之事,多辨其伪,姑存阙疑,详《行朝录》条中。日本《史学杂志》有《日本乞师考》一文,记载明季诸藩向日本乞师有二十余次之多,未免穿凿,然记载颇详。”
又,卷二《通纪》中:“《行朝录》六卷。荆驼逸史本、国粹丛书本、绍兴先正遗书本、海盐朱氏藏钞本、梨州遗书本。明余姚黄宗羲太冲撰……卷二为《鲁纪年》上、《鲁纪年》下、《舟山兴废》、《日本乞师》、《四明山寨》。”
“案,日本乞师之说首创者为全谢山,其所撰《梨洲神道碑文》谓:‘公副冯公京第乞师日本,抵长崎,不得请。公为赋《式微》之章以感将士。’至其所为碑文后跋谓‘公虽偕冯以行而后讳之’,以证实之。先师梁任公先生《饮冰室·文卷四集》卷六七《黄梨洲朱舜水乞师日本辨》云:‘跻仲奉命当丁亥(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其时鲁王在闽,梨洲在浙;己丑(永历三年,1649)七月鲁王次健跳,梨洲始奔赴行在,不应两年前有奉使事,而使还又不复命也。然谢山碑文叙此事于己丑,而注云第二次,则又似谓乞师记后别有一次,此亦与事实谬也。梨洲在健跳,因见诸将之骄横无可为,且清廷方思劫质其母,于八月间陈情乞归,谢山既详述之矣,既以将母告归,仅一二月又起而奉使,梨洲何轻于去就乃尔耶?’又吴隐跋《海外恸哭记》谓:‘先生归家在辛卯(永历五年,西1651)八月以前,未几监国赴舟山,而碑云是年监国由健跳至滃洲,复召公副冯公京第乞师日本,而据记丁亥六月安昌王与冯京第乞师日本,丁、辛相距离五年,此事何得在辛卯八月以后,且冯京第副安昌王,何得先生副京第?此条尤可与先师之言相佐证,然太冲《南雷集》中有《避地赋》,明言赴长崎之事,且谢山距太冲时较近,其说必有所据,姑两存之。”
天案:日本记载隆武元年(顺治三年,西1646)十月郑芝龙(平户一官)上书日本乞师,其时日本为后光明天皇正保三年,‘摄政关白’为藤原康道,‘征夷将军’为德川家光。又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西1658)六月郑成功乞师,其时日本为后西天皇万治元年,‘摄政关白’为藤原光平,‘征夷将军’为德川家纲。次年朱舜水(之瑜)至长崎。又谓崇祯十七年亦曾乞师。
又案:日本禁耶稣教在宽永十六年,当我国崇祯十二年,西1639,并禁和兰以外之人入国,次年杀违禁入国者六十三人于长崎。
又案:日本记载谓顺治十一年西1654八月清朝曾派黄蘗山僧隐元至日本长崎。
《清史稿》列传十一《张煌言传附张名振传》:“名振,字侯服,应天江宁人。崇祯末,为石浦游击。鲁王次长垣,率舟师赴之,封定西侯。以所部屯舟山,移南田,迎王居健跳所,与阮进、王朝先共击黄斌卿。斌卿,莆田人,崇祯末为舟山参将,唐王时封伯。名振奉鲁王如舟山,不纳。既,以王命进侯。斌卿法严急,配民为兵,籍大户田为官田,先后戕荆本澈、贺君尧。王次健跳,令进告籴,又不应。至是,名振破舟山,沉斌卿于海,迎王居焉。使日本乞师,不应……名振……顺治十二年十二月卒于军,或云成功酖之。”
中村久四郎《明末之日本乞师及乞资》(见日本大正四年五月《史学杂志》二十六编第五号547页):“今先就乞师请援考之,向我日本乞师凡十六回(加间接乞师共十七回),又向罗马、安南及海外某国乞师各一回,合计十九回(或二十回)……兹据记事史料按年列举于次:
乙酉(日本正保二年,明唐王隆武元年,西历1645)
(一)明都督崔芝之参将林高之乞师(《华夷变态》、《续善邻国宝记》、《同外纪》、《外藩通书》、《台湾郑氏纪事》卷上)(天挺案:崔芝为周鹤芝之误,‘寉’文‘鹤’)。
(二)明平虏伯周鹤芝之乞师(《日本乞师记》、《海外恸哭记》、《东南纪事》卷十、《鲒埼亭集》卷十、张公〔肯堂〕《神道碑铭》、《小腆纪年》卷十六)。
丙戊(正保三年,隆武二年,鲁监国元年,西1646)
(三)明平海将军周鹤芝之乞师(《日本乞师记》、《东南纪事》卷十、《小腆纪年》卷十六、《海东逸史》卷一)。
(四)明安昌王恭及周崔芝义子林皋之乞师(《东南纪事》卷十四《周崔芝传》)。
(五)明郑芝龙使者黄征明之乞师(《华夷变态》、《宽永小说》、《外藩通书》卷九十、《郑氏纪事》、《昭代记》、《德川实纪》、《思文大纪》卷八)。
丁亥(正保四年,鲁监国二年,西1647)
(六)周鹤芝之乞师(《海外恸哭记》)。
(七)明安昌王及周崔芝义子林皋之乞师(《日本乞师记》)。
(八)明安昌王及冯京第、黄孝卿之乞师(《海外恸哭记》)。
戊子(庆安元年,鲁监国三年,西1648)
(九)明冯京第之乞师(《东南纪事》卷二)。
(十)明冯京第、黄孝卿一行之乞师(《日本乞师记》)。
(十一)明郑成功之乞师(《华夷变态》、《郑氏纪事》卷上)。
己丑(庆安二年,鲁监国四年,西1649)
(十二)明冯京第、黄孝卿之乞师(《海东逸史》卷二)。
(十三)明冯京第、黄宗羲之乞师(《海东逸史》卷二、《鲒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南雷文定》前集卷十一)。
(十四)明御史俞图南之乞师(《明季续闻》)。
(十五)明将军阮美之乞师(《日本之师记》、《小腆纪年》卷十六、《海东逸史》卷八、《东南纪事》卷二)。
戊戌(万治元年,永历十二年,西1658)
(十六)明郑成功之乞师(《华夷变态》、《外藩通书》第十、《长崎虫眼镜》、《长崎港草》卷上)。
(十七)明郑泰之乞师(《外藩通书》第十。郑泰)。
己亥(万治二年,永历十三年,西1659)
(十八)明朱舜水之乞师(《朱舜水先生文集》附录《行实》)。
庚子(万治三年,永历十四年,西1660)
(十九)明张光启之乞师(《海上见闻录》)。
丙寅(贞亨三年,康熙二十五年,西1686)
(二十)明张斐乞师(《张斐笔语》、《莽苍园文稿》、《耆旧得闻》)。
以上所举凡二十次,其中不无重复混合之处,详考之实仅十六次。此十六次中为现代史家所常提及者仅四五次,其余十一二次,记述较少。盖日本载籍中记载乞师之事者,若《华夷变态》、《外蕃通书》、《续善邻国宝记》、《宽永小说》、《朱舜水文集》、《史料通信丛志》,诸书记载多不完全,而中国史料如《明史》、《小腆纪年》、《南疆逸史》等记载亦未详……满清末叶,灭满兴汉之论兴,禁书之令渐弛,私家秘书渐出,如《国粹丛书》第三集黄梨洲《行朝录》中之《日本乞师记》、《遁盦丛书》甲集中之《海外恸哭记》(民国二年出版),商务印书馆之《痛史》等……记载渐详。
兹将明末向日本十六次乞师分述于下:
第一回——明都督崔芝之参将林高乞师。
即上述之(一),详见稻叶君山《日本及日本人》之《朱舜水考》。时间为乙酉年十二月。
第二回——明周鹤芝乞师。
即上述之(二),时在乙酉年冬。
第三回——周鹤芝之企划。
即上述之(三),时在丙戌三月。
第四回——郑芝龙使者黄征明乞师。
即上述之(五),时在丙戌六月。
第五回——周鹤芝之计划。
即上述之(六),时在丁亥二月。
第六回——林皋等之尽力。
即上述之(四)(七),时在丙戌四月。
第七回——明御史冯京第第一次乞师。
即上述之(八)、(九)、(十)、(十二),时在丁亥六月。
第八回——郑成功第一次陈情。
即上述之(十一),时在戊子。
第九回——冯京第第二次乞师。
即上述之(十三),时己丑十月。
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是年……复召公副冯公京第乞师日本,抵长崎,不得请”,《海东逸史》卷二《监国纪下》:“(四年己丑十月)命兵部右侍郎冯京第、左副都御史黄宗羲乞师日本,不得要领而还。”……黄氏文集《南雷文定》卷十一有《避地赋》,其一节曰:“历长埼与萨师码兮……”
第十回——俞图南之乞师。
此次唯见于汪光复《明季续闻》,其记事曰:“(己丑冬)群迎鲁王至舟山,以参将府作行在,晋张肯堂东阁大学士,沈宸佺阁部……御史俞图南往日本……”俞图南之事未详……时在己丑之冬,即上述之(十四)。
第十一回——湛微赍经乞师。
将军阮美之使者乞师,即上述之(十五),时己丑冬。(其下引湛微事)
第十二回——郑成功第二次乞师。
即上述之(十六),时在前记之己丑后九年戊戌,详见稻叶君山之《朱舜水考》。
案:《长崎虫眼镜》“来朝并漂着”一节:“万治元年六月二十四日,使者来,共百四十七人,逗留于町京会所数日,使者进物,九月二十日荷物归帆。”又,《长崎港草》卷上,“国姓爷使船之话”一节“万治元年六月二十四日,国姓爷使船一艘,乘百四十七人,携各种进物来乞援兵……九月十二日归帆”。
第十三回——郑泰乞师。
即上述之(十七),时在万治元年(戊戌)。此次仅见于《外藩通书》第十“郑经呈长崎奉行书”之后近藤守重之案语。其文甚简,曰“郑泰永历十二年往日本乞援”。
第十四回——朱舜水之划策。
即上述之(十八),此亦见于稻叶君山氏之论文,其时当在万治二年己亥。
第十五回——张光启借兵。
即上述之(十九),见《海上见闻录》卷二:“庚子顺治十七年,海上称永历十四年七月命兵官张光启往倭国借兵,以船载黄蘗寺僧隐元及其徒五十众。”
案:张光启之传记未祥,但隐元之归化日本在庚子(万治三年)前六年甲午(承应三年),不应庚子始至,此不无可疑。津坂东阳作《纪释隐元事》,据《鲒埼亭集》卷七《忠介钱公神道第二碑铭》,谓隐元即隆琦之字。(黄蘗僧居日本)
第十六回——张斐之孤忠。
即上述之(二十),此举全由明张斐之企划,见后藤肃堂于《日本及日本人》及《安东省庵》所著之文,又《莽苍园文稿》中《复大串元善启》,《耆旧得闻》,《张斐笔语》亦记之。时贞亨三年丙寅。
(以上见二十六编第五号)
以上十六次乞师以外,尚有间接乞师一次,见《华夷变态》所载之《建国公遗琉球书》,建国公郑彩致书琉球,求长枪、大剑、衣甲、硝药等物,并请其就近向日本乞兵,时为监国鲁王四年即日本庆安二年,己丑,西1649年5月21日。
如以间接之乞师合计,则明之向日本乞师凡十七次。
乞师而外,尚有请求金银、粮饷、兵器之乞资事实六次。
第一回乞资——崔芝参将林高。
乙酉(正保二年,西1645)十二日,林高赍书请“平价贸易甲二百领,一同大国精兵前来征战。”(《华夷变态》、《外藩通书》第十)
第二回乞资——郑彩。
戊子(庆安元年,西1648),郑彩书曰:“往日施赞自贵国还,言贵国亦悯彩苦心,然则惠以兵器(此句“然则”疑为“慨然”),深荷厚谊。今使都督总兵陈光猷、陈应忠、施赞、江新驾舟三艘,赍药材、丝绢贸易,且以修旧交,请得以所赍诸品,交易贵地武器,鸟铳、腰刀、角甲、硝铅,殊所恳求。”(《台湾郑氏纪事》卷上。此非郑书原文,乃川口长孺就日文复译为中文者。)
第三回乞资——郑彩。
己丑五月,彩复致书琉球,求衣甲、大剑、长枪、硝药等,即间接乞师之时,见《华夷变态》。
第四回乞资——郑成功。
庆安四年,辛卯(1651),《小腆纪年》卷十七:“既获日本铅铜之助。”(中村据此谓成功之“铁人”即日本装束与甲胄,未免附会,不具录。)
第五回乞资——郑经。
壬寅,宽文二年(康熙元年),郑经致书曰:“先王(指郑成功)历年所发与郑泰到贵国贸易之船,银货尚多寄积,兹特遣协理刑官蔡政敬至鱼函统冀照察,取交原银,运回以资恢剿逆虏之资。异日国朝中兴,获奏征绩,皆殿下之赐也。”(《华夷变态》、《外蕃通书》第十。案:此明言“取交原银”而中村以为乞资,大误。)
第六回乞资——郑经。
《海上见闻录》卷二,乙卯(延宝三年,康熙十四年):“十一月令人往日本,取回郑泰所寄之银凡七十一万,止得二十六万而还。”(案:此亦明言“取回郑泰所寄之银”而中村亦列为乞资。)
结论(尤谬,不录)。”
(以上见二十六编六号,739—750页)
中村久四郎《明末之日本乞师补考》(《史学杂志》第二十九篇第九号901—903页大正七年九月。此文介绍《张苍水全集》,并订正其前说系冯京第乞师于丁亥之误,应系于戊子)。
后藤肃堂《明末乞师孤忠张非文》(大正四年八月《史学杂志》第二十六篇第八号,1009—1033页。此文介绍张斐,大抵用日本记载及张氏留日之墨迹,张斐字非文,号霞池,又称客星山人,莽苍园,余姚人)。
乌山喜一《明末遗臣之日本乞师》(《东亚研究》第二卷第十一号)。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十一日下午四时,自史学系借得清华大学藏《史学杂志》两册,十二日下午九时摘译毕,并略加案。天挺时住昆明靛花巷四号。
2.黄斌卿与周鹤芝
《南明野史》附录八十页:“舟山者,四面皆海……崇祯间,黄斌卿为其地参将。斌卿,兴化卫人……后自参将升江北总兵。南京既失,遁归。隆武建号,斌卿得附劝进。上言舟山为海外巨镇,番舶远来,饶鱼盐之利,西连越郡,北绰长江,此进取之地也。隆武帝善之,封为肃虏伯,赐剑印,率兵屯舟山,便宜行事。既复上疏乞周崔芝自副(原作崔芝,误,寉古鹤字,他书均作鹤芝)。寉芝号九玄,福清之榕潭人也。少读书不成,去而为盗于海。其人饶机智,侪辈皆听其指挥。尝往来日本,以善射名。与撒斯玛(即萨摩)王结为父子。”
3.周鹤芝请兵日本
《南明野史》附录《鲁监国载略》:“乙酉秋,隆武帝加寉芝水军都督,副黄斌卿驻舟山。其冬,寉芝遣人至撒斯玛诉中国丧乱,愿假一旅,以齐之存卫、秦之存楚之故事望之。将军慨然约明年四月发兵三万,一切战舰、军资、器械自取其国,余财足以供大兵中华数年之用。自长崎岛至东京三十余里,驰道、桥梁、驿递、公馆重为修葺,以待中国使臣之至。寉芝大喜,益备珠玑玩好以悦之。参谋林钥舞为使,期以四月十一日东行。钥舞将解维,而斌卿止之曰:‘大司马余煌书来,此吴三桂乞师之续也。’寉芝慷慨下士,来者多归之,而斌卿为人猜忌,故至是寉芝怒而入闽。”
又,“监国二年丁亥正月癸卯朔,监国在长垣(自中左所——即思明移长垣,长垣当在闽海中)。熊汝霖为相。辛未,监国祃牙出师,进……周鹤芝为平夷伯,阮进为荡胡伯。周鹤芝……遣义子林皋随安昌王至日本乞师,不得要领而还”。
4.黄梨洲之乞师
全祖望《鲒埼亭集》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公副冯公京第乞师日本,抵长崎,不得请,公为赋《式微》之章以感将士。”
又,碑文后跋:“公尝冯以行而后讳之。”
《清史稿·儒林传·黄宗羲传》:“闻鲁王在海上,仍赴之,授左副都御史……宗羲之从亡也,母氏尚居故里。清廷以胜国遗臣不顺命者,录其家口以闻。宗羲闻之,亟陈情监国,得请,遂变姓名间行归家。是年监国由健跳至滃洲,复召之,副冯京第乞师日本。抵长崎,不得请,为赋《式微》之章以感将士。自是东西迁徙无宁居。”
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十一《避地赋》:“彼两京之颠覆兮,曾不偿孔壬之恩雠。我亦何罪何辜兮,窃独罹此横流。朝不坐晏不与兮,私天下为一家之忧……乃避地于□□兮,观日月之出没……帆俄顷而千里兮,浪百仞而万重。纵一泻之所如兮,何天地之不通。越长埼与萨师玛兮,乃□□天□□。方销兵而忘战兮,粉饰乎隆平。招商人以书舶兮,七录廤于东京……余既恶其侈忲兮,日者亦言帝杀夫青龙。(原注:“甲乙帝杀青龙不可东行,见《墨子》。”)返余旆而西行兮,胡为乎□中而那……”(175—176页)
29.3.24
5.南明耶稣会士之乞师
冯承钧译《入华耶稣会士列传》第四十《毕方济传》(意大利人):1582生——1603入会——1613入华——1625发愿——1649殁于广州。“毕方济(Francois Sambiasi)神甫字今梁,出生于拿波利(Naples)国之Cosenza……1644年崇祯帝崩,鞑靼兵入据北京,南方忠于明朝诸官吏迎万历帝孙福王于淮安,即位于南京,年号弘光。弘光帝立,一面与鞑靼议和,一面命方济为使臣赴澳门求救……由是方济允为使臣,但求事成之后允许传教并许教徒建设教堂。一六四五年三月杪,方济带领官吏文士兵卒甚众发自南京……在途闻南京不守,弘光为臣下所卖,在芜湖附近江中溺死。然仍前行赴澳门……会唐王立于福州,年号隆武,唐王初识方济于常熟,至是,仍以弘光委任之事委之……已而方济偕太监庞天寿同奉使至澳门……一六四六唐王被害,桂王继立,年号永历,从者有五省,因庞天寿之进言,永历帝仍以隆武帝所行之特权授之。”(165—167页)
29.3.24
第三节
桂王政权
一、桂王之播迁
1.桂王由榔世系
桂王由榔,神宗第七子常瀛之子,太祖第十二世孙,思宗由检、福王由崧之从兄弟。
2.桂王由榔
《明史》一百二十《诸王传五·神宗诸子桂王常瀛传》:“桂端王常瀛,神宗第七子。天启七年之藩衡州。崇祯十六年,衡州陷,与吉、惠二王同走广西,居梧州。大清顺治二年,大兵平江南,福王就擒。在籍尚书陈子壮等将奉常瀛监国,会唐王自立于福建,遂寝,是年薨于苍梧。世子已先卒,次子安仁王由楥亦未几卒。次由榔,崇祯时封永明王。三年八月,大兵取汀州,执唐王聿键。于是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王化澄与旧臣吕大器等共推由榔监国。母妃王氏曰:‘吾儿不胜此,愿更择可者。’楚魁(前云魁楚,此云楚魁,必有一误) 等意益坚,合谋迎于梧。十月十四日监国肇庆,以魁楚、大器、式耜为大学士……是月大兵取赣州,内侍王坤仓卒奉由榔仍走梧州,式耜等力争,乃回肇庆。十一月……闽旧臣苏观生……等谋,立聿,伪号绍武,与由榔相拒。是月由榔亦自立于肇庆,伪号永历……大兵由福建取广州……肇庆大震,王坤复奉由榔走梧州。明年二月,由平乐、浔州走桂林……既而平乐不守,由榔大恐。会武冈总兵官刘承胤以兵至全州……遂趋承允军中。三月……承允挟由榔归武冈,改曰奉天府(在湖南省南部西),政事皆决焉。是时,长沙、衡、永皆不守,湖广总督何腾蛟与侍郎严起恒走白牙市。六月……大兵由宝庆趋武冈,马吉翔等挟由榔走靖州,承胤举城降。由榔又奔柳州。道出古泥……十二月,由榔返桂林(住三月)。五年二月,大兵至灵川,郝永忠溃于兴安,奔还,挟由榔走柳州(住六月)。大兵攻桂林,式耜、腾蛟拒战……八月,由榔至肇庆。六年春,大兵下湘潭,何腾蛟死。明年(七年),由榔走梧州。是年十二月,大兵入桂林,瞿式耜及总督张同敞死焉。由榔闻报大惧,由梧州奔南宁……九年二月,(孙)可望迎由榔入安隆所,改曰安龙府(今贵州南笼县)。久之,日益穷促……后二年(十三年),李定国败于新会,将由安隆入滇。可望患之,促由榔移贵阳就己。由榔故迟行。定国至,遂奉由榔由安南卫走云南,居可望署中……明年……(可望)遂举兵与定国战于三岔……可望军败,挈妻子赴长沙大军前降。十五年三月,大兵三路入云南,……李定国连败于安隆,由榔走永昌。明年(十六年)正月三日,大兵入云南,由榔走腾越。定国败于潞江,又走南甸。二十六日,抵囊木河,是为缅境……二月,缅以四舟来迎……五月四日,缅复以舟来迎。明日,发井亘,行三日,至阿瓦。阿瓦者,缅酋所居城也。又五日至赭硁……十七年(李)定国、(白)文选与缅战,索其主,连败缅兵,缅终不肯出由榔……十八年……十二月,大兵临缅……缅人以由榔父子送军前。明年(十九年)四月,死于云南。”
五月七迁:1监国肇庆 2走梧州 3回肇庆 4走梧州 5走桂林6走全州 7走武冈
再度五迁:1走靖州 2走柳州 3走桂林 4走柳州 5走肇庆
居梧州一年,居南宁一年,居安龙四年,居云南四年。
3.桂王时之党争
《明史》二百七十九《朱天麟传》:“朱天麟,字游初,昆山人。崇祯元年进士……顺治四年,永明王居武冈,以礼部侍郎召……当是时,朝臣各树党。从(李)成栋至者,曹晔、耿献忠、洪天擢、潘曾纬、毛毓祥、李绮,自夸反正功,气凌朝士。从广西扈行至者,天麟及严起恒、王化澄、晏清、吴贞毓、吴其雷、洪士彭、雷德复、尹三聘、许兆进、张孝起,自恃旧臣,诋曹、耿等尝事异姓。
久之,复分吴、楚两党。主吴者,(朱)天麟、(张)孝起(吴江人)、(吴)贞毓(宜兴人)、李用楫、堵胤锡(无锡人)、王化澄、万翱、程源、郭之奇,皆内结马吉翔,外结陈邦传。主楚者,袁彭年、丁时魁、蒙正发、刘湘客、金堡,皆外结瞿式耜(常熟人),内结李元胤。元胤者,惠国公成栋子……王知群臣水火甚,令盟于太庙,然党益固,不能解。”(反正派、扈从派;吴党、楚党)
《明史》二百七十九《严起恒传》:“严起恒,浙江山阴人。崇祯四年进士……永明王立,令兼督湖南军饷。顺治四年,王驻武冈,拜起恒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仍领钱法……起恒从王至肇庆,与王化澄、朱天麟同入直。无何,化澄、天麟相继罢。黄士俊继何吾驺为首辅,起恒次之。时朝政决于(李)成栋子元允,都御史袁彭年,少詹事刘湘客,给事中丁时魁、金堡、蒙正发五人附之,揽权植党,人目为五虎。起恒居其间,不能有所匡正。然起恒洁廉,遇事持平,与文安侯马吉翔、司礼中官庞天寿共患难,久无所忤。而五虎憾起恒,竞诋为邪党”。(五虎、邪党)
二、何腾蛟、孙可望、李定国之规复
1.何腾蛟之规复
《明史》二百八十《何腾蛟传》:“何腾蛟,字云从,贵州黎平卫人。天启元年举于乡。崇祯中授南阳知县……顺治二年五月,大兵下南都。唐王聿键自立于福州。王居南阳时,素知腾蛟贤,委任益至。李自成毙于九宫山,其将刘体仁、郝摇旗等……招其党……皆来归,骤增兵十余万,声威大振……令规取江西及南都。当是时,降卒既众,腾蛟欲以旧军参之,乃题授(黄)朝宣、(张)先璧为总兵官,与(刘)承胤、(李)赤心(自成兄子,原名锦)、郝永忠(即郝摇旗)、(袁)宗第、(王)进才及董英、马进忠、马士秀、曹志建、王允成、卢鼎并开镇湖南、北,时所谓十三镇者也……腾蛟锐意东下,拜表出师。明年正月与监军御史李膺品先赴湘阴,期大会岳州。先璧逗遛,诸营亦观望,独赤心自湖北至,为大兵所败而还,诸镇兵遂罢,腾蛟威望由此损……
永明王立……以腾蛟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五年正月,王居桂林,加腾蛟太师,进爵为侯……会金声桓、李成栋叛大清,以兵附。大清兵在湖南者姑退,腾蛟遂取全州。复遣……曹志建……卢鼎……焦琏……赵印选攻永州,围城三月,大小三十六战,十一月朔,克之。未几……余鲲起……
李甲春取宝庆,诸将亦取衡州,马进忠取常德,所失地多复。腾蛟议进兵长沙。会督师堵胤锡恶(马)进忠,招……李赤心军自夔州至,令进忠让常德与之。进忠大怒,尽驱居民出城,焚庐舍,走武冈……他守将皆溃。(李)赤心等所至皆空城……腾蛟时驻衡州,大骇。六年正月檄(马)进忠由益阳出长沙,期诸将毕会,而亲……携吏卒三十人……至湘潭,湘潭空城也……腾蛟乃入居之。大兵……遣将徐勇引军入。勇,腾蛟旧部将也,率其卒罗拜,劝腾蛟降。腾蛟大叱,勇遂拥之去。绝食七日,乃杀之。永明王闻之……赠中湘王,谥文烈。”
2.李自成旧部与南明
《明史纪事本末》七十八《李自成之乱》:“李过闻自成死,勒兵随赴,仅夺其尸,灭一村而还……贼诸将奉李过为首,改名李绣,渡湖入险山中,后改名李赤心。群盗俱散亡。”(76页)
《烈皇小识》(文秉)附载《何腾蛟上明隆武帝书》:“(李死)……臣抚其余党郝摇旗于湘阴,袁宗第、蔺养成于长沙,王进才于新墙。”
《怀陵流寇始终录》:“(六月己卯二十八日)李过、高必正以其党走长坂……楚督何腾蛟遣长沙知府周二南招之……时唐王自立于福建,改元隆武,以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封定兴侯,赐李过名赤心,封兴国侯,封高氏忠义夫人,高必正等封伯,诸降将皆授总兵官。俄粮乏,袁宗第等解散,郝永忠、王进才犹从腾蛟。”(6页)
《明末农民起义史料》490页《八省总督佟揭为恭报地方情形事》:“一、延安府败下余贼一只虎,在荆州一带,职差人持书招抚数次不顺,已遣总兵张应祥、贾三省、郝效忠带官兵二万抚剿。”(491页)
案:一只虎即李过,佟代此揭于顺治二年十月初十日递到,既云“在荆州一带”,则已与何腾蛟谈判之后,“招抚数次不顺”,可以见其坚定矣。
郝摇旗据郧阳茅麓山与清人抗二十余年,见康熙三年八月己卯王氏《东华录》。
1956.12.12
3.李自成余部
《南明野史》卷中:“时(自成死通城〔“城”应作“山”〕九宫山后),自成余众尚三十万,(李)锦代领之,与自成妻高氏、氏弟一功并左营郝永忠等渡洞庭,窜踞山寨。(马)吉翔招之,不从。而督师何腾蛟与堵胤锡往抚,乃受封号。封锦为左军侯,挂龙虎将军印,赐名赤心,高一功右军侯,赐名必正。其他部将皆通侯,号忠贞营……时楚督何腾蛟疏,闻闯贼既灭,其党郝摇旗有指示之功,故特赐郝名曰永忠。”(45页)
又,卷下:“(永历三年)二月……忠贞营李赤心等溃兵于茶陵,由道州入粤西。堵胤锡以胡一清、赵印选兵守衡州,清师至,击败之,胤锡走道州,衡、永俱不守。”(33页)
又,卷下:“时(永历三年)清师入衡州,又败忠贞营于柳州,追至龙虎关而还。”(34页)
又卷下:“督师堵胤锡来朝,道龙虎关,楚镇曹志建遣兵围之……志建……有众数万屯三湘之南界……忠贞营兵败,过其地大掠,志建恚甚。时胤锡复督忠贞营入卫,志建并憾胤锡。胤锡寓佛寺中,几不得脱。”(35页)
4.高李十三家
《南明(永历三年)野史》卷下:“六月,胤锡至肇庆,召入阁。三日,加督师大学士兼尚书……使调李赤心、高国勋(当即高必正,何以又有此名?)等于藤、郁间,率之出楚。国勋等皆自成部将,所谓高李十三家者也。自何腾蛟招抚后,请封赤心兴国公,国勋郧国公,协守湖南,名为忠贞营。腾蛟死,堵胤锡抚之。”(35页)
《明季南略》十二《堵胤锡始末》:“时李自成虽败,而遗孽李锦,号一只虎,性极凶暴,与母舅高一功尚合十营,约三十万众,自川、陕由当阳转战而来,剽掠荆南间……于是李锦、高一功等及其众三十余万人皆就抚,听公节制,楚中号‘十家兵’云……诏从之,乃赐高、李诸营名忠贞营……己丑(永历三年,顺治六年),敕忠贞、忠武、忠开诸营悉听节制。忠贞即高、李等十家兵,忠武即马进忠、王进才、张光萃、牛万才等,忠开为于大海、李占春、袁韬、武大定、王光兴、王友进、王昌、王祥等。”
5.桂王时孙可望、李定国之规复
《通鉴辑览》一百二十《附明唐桂二王本末》:“(顺治九年,壬辰,永历六年1652)夏五月,李定国犯湖南。定南王孔有德率轻兵出河池(今广西县)向贵州,以大军驻柳州接应。孙可望乃谋入犯,(四路分图桂林、成都)①使李定国、冯双礼由黎平(贵州东南县)出靖州(湖南西南,今改靖县),②马进忠由镇远(贵州东部之中)出沅州(湖南西部之中,今名芷江县),会于武冈(湖南西部之南,今县)以图桂林。③刘文秀、张先璧由永宁(四川南部之中,今改叙永县)出叙州(四川南部之中,今改宜宾县),④白文选由遵义(贵州北部之中)出重庆,会于嘉定(四川西部之南,今名乐山)以图成都……定国进攻靖、沅、武冈,俱陷之。有德还守桂林。”
又,“秋七月,李定国陷桂林。李定国由西延大埠(西延镇在广西全县西百里)疾趋而进,大兵遇于全州(广西北部),不利,定国薄桂林,驱象来攻,城遂陷,定南王孔有德自经……定国分兵犯广西郡县,梧州、柳州相继陷。又遣白文选攻陷辰州(湖南西北部,今名沅陵)”。(陷桂林)
据 成 都 又,“冬十月,孙可望遣兵犯四川。可望遣刘文秀等入四川,进据成都,大兵退守保宁(四川中部之北,今名阆中县,其北入陕至汉中),文秀等悉众来攻,直薄城下,连营十五里,大兵迎击,大败之”。
孙 、 李 之 隙 又,“十一月,我大清兵击败李定国于衡州……尼堪等帅师南征,次湘潭。马进忠等遁去,大兵遂进,去衡山县三十里击退其众,兼程趋衡州,方列阵,定国兵已至,大兵奋力冲击,定国兵败走……退屯武冈……定国既连陷楚、粤诸郡,兵力益强,不复禀孙可望约束,可望忿甚。定国败于衡州,可望使人召之赴沅州议事,将以为罪而杀之,定国觉其意,辞不行。至是(顺治十年二月),定国率马进忠等犯永州(湖南南部,今名零陵)……吞齐等帅师自衡州进击,未至,定国已遁,度龙虎关而去,遂入广西。时大军已克复桂林府,定国乃据柳州”。
李 定 国 犯 粤 又,“(顺治十年,永历七年,1653)夏,李定国犯广东。孙可望憾李定国益甚……定国亦防可望袭之,益思据地自固。乃与马宝由怀集(广西最东部县,突入广东境)犯广东,攻围肇庆。大兵自广州来救,败之四会河口,定国移兵犯平乐(广西东部,桂林之东南),陷之……又攻高州、廉州 、雷州诸府(均广东西南部,在广西境南),亦俱为所陷”。
又,“(顺治十一年1654)冬十月,李定国陷高明。李定国兵猝至,陷高明(广东中部偏南,近广州,在广州西南),进围新城……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率师往援,次三水……败之于珊州……既抵新会,定国据险以拒,大兵奋击……定国大败,遁去。(顺治十二年,1655)春三月,李定国遁走南宁。
定国自新会败走,大兵追击及于兴业县境,又蹙之横州江,屡败之……定国率残兵自宾州(广西中部偏南,今名宾阳)走南宁,广东高、雷、廉等三府,三州,十八县及广西横州等二州四县悉平”。
孙 可 望 图 湘 鄂 又,“(顺治十二年,1655)夏六月,孙可望遣兵犯常德,败走。可望遣刘文秀、卢明臣、冯双礼等率众六万、船千余艘,分兵由常德攻岳州、武昌,而文秀自留攻常德,大兵设伏邀击之,焚获战舰甚多,贼众大败,明臣赴水死,双礼被重创走,降其将四十余人,文秀遁还贵州”。
6.永历钱
刘献廷《广阳杂记》一:“清康熙二十二年,明永历三十五年也。钱大于康熙钱,重一钱六分,以红铜为之,每千文作银二两。”(原注 :“三十五,当作三十七,时距永历亡已二十一年,郑氏铸永历钱。”)
19.12.6
7.清初之民族运动日表
清顺治二年(1645),明福王弘光元年五月己丑,宣府妖民刘伯泗谋乱,伏诛(《清史稿·世祖本纪》,下同)。案:此所谓“妖民”疑即明末遗民。
六月丁卯,陕西妖贼胡守龙倡乱,孟乔芳讨平之。
七月戊辰,西平贼首刘洪起伏诛,汝宁州县悉平。
七月丁丑,故明总漕田仰陷通州、如皋、海门,讨平之。
八月丙午,降将金声桓讨明益王,并获钟祥王等九人。
九月庚戌,明鲁王将方国安击走之。
九月辛酉,明新昌王据云台山,攻陷兴化,准塔讨斩之。
九月庚午,明田仰寇福山,土国宝击败之。
十月戊子,明翰林金声受唐王敕起兵徽州,破斩之。
十一月丁卯,马士英、方国安窥杭州,击走之。
十二月乙酉,明黄道周寇徽州,击败之。
十二月丁未,固原贼武大定作乱。
顺治三年,明唐王隆武元年(1646)
正月丙寅,明潞安王、瑞昌王犯江宁,败之。
正月己巳,明唐王犯徽州,击败之,获黄道周,杀之,进克开化。
二月乙酉,明鲁王将刘福援抚州,屯泰败之。
二月丙申,潜山太湖贼首石应琏拥故明樊山王朱常 为乱,洪承畴击斩之。
顺治三年,明唐王隆武元年(1646)
五月戊午,金声桓克南赣,获其帅刘广胤。
壬戌,故明鲁王、荆王、衡王世子等谋乱,死。
乙丑,博洛遣图赖败故明鲁王将方国安于钱塘,鲁王遁台州。
六月乙未,张存仁遣将擒故明马士英,斩之。
九月己酉,故明瑞昌王谋攻江宁,官兵讨斩之。
丙寅,故明崇阳王攻歙县,副将张成功败之。
丁卯,故明督师何腾蛟攻岳州,击败之。
顺治三年,明唐王隆武元年(1646)
十月辛巳,金声桓遣将擒故明王朱常洊及其党了悟等。
十一月癸卯朔,博洛自浙江分军取福建,图赖等败故明阁部黄鸣骏于仙霞关。明唐王走汀州。阿济格、尼堪追斩之。
十二月癸酉朔,故明遂平王朱绍鲲及其党杨权等拥兵太湖,结海寇,詹世勋讨斩之。
庚戌,山东贼谢迁攻陷高苑,讨平之。
壬午,故明高安王朱常淇及其党江于东等起兵婺源,讨平之。
庚子,故明金华王朱由 起兵饶州,击斩之。
顺治四年,明桂王永历元年(1647)
(待续)
8.南明纪年
续表
续表
鲁王于顺治十三年去监国号,见《清史稿》传十一《张煌言传》。
郑氏于丁亥(顺治四年)仍称隆武三年,顺治六年始称永历三年,见《赐姓始末》及《清史稿》成功本传。
唐王于顺治二年称隆武(改元不在明年),见《行在阳秋》(隆武丙戌二年)。
《明季南略》卷十一,《明季稗史》卷二十《粤游见闻》。
29.6.5
叶向高 《女直考》
《明清史料》甲编八本 陈大洪
《建州女真考》《宝颜堂秘笈》
茅瑞澂《东夷考略》
耿精忠称裕民元年,见《赐姓始末》。
海上郑氏于康熙十三年入据漳、泉,仍称永历二十八年,见《赐姓始末》。
吴三桂称周,称昭武,吴世璠称洪化,见《圣武记·平定三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