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之分段

第一节

明史分段

一、明史分段私见

(此是一时所见,尚待详定,天挺。)

自元顺帝至正八年(戊子,1348)方国珍起兵起至明太祖即位前(洪武元年、至正二十八年,戊申,1368)为前期。1348—1368年,凡二十一年(至正八年至二十八年)。元末之乱与明之肇建,通史则并入元代,断代则应补述,故为前期。自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至武宗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为一期。1368—1521年,凡一百五十四年(太祖洪武31年、惠帝建文4年、成祖永乐22年、仁宗洪熙1年、宣宗宣德10年,共68年)。嘉靖以后宰相权重,朋党渐起,宦官骄横更甚,国力日蹙,外侮日亟,赋税制度亦有变更(万历一条鞭法),故以嘉靖划时代(为便利计,以即位之年起,下同)。在此期又分为两段:自洪武元年(戊申,1368)至宣宗宣德十年(乙卯,1435)为一段。1368—1435年,凡六十八年(详见上注)。《明史》九《宣宗本纪》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又卷十五《孝宗本纪》赞曰:“仁(仁宗洪熙)、宣(宣宗宣德)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盖此段为明代国势最强,民力最富时期。自英宗正统元年(丙辰,1436)至武宗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为一段(土木之败1449年,邓茂之起1446年,叶宗留)。1436—1521,凡八十六年(英宗正统14、景帝景泰7、英宗天顺8、宪宗成化23、孝宗弘治18、武宗正德16)。《明史》十六《武宗本纪》赞曰:“明自正统(英宗)以来,国势浸弱。”又卷十二《英宗后纪》赞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又卷十五《孝宗纪》赞曰:“成化(宪宗)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又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洪熙、宣德、弘治〕)卷十六《武宗本纪》赞又曰:“毅皇(武宗)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案:盖此段明之国威民力已渐替,幸赖旧德,尚可守成,得不灭亡。孝宗勤政爱民,武宗振奋一时,终不能望中兴也。

自世宗嘉靖元年(壬午,1522)至思宗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为一期,1522—1644年,凡一百二十三年。在此期又分为两段:自嘉靖元年(壬午,1522)至穆宗隆庆六年(壬申,1572)为一段。1522—1572年,凡五十一年(世宗嘉靖45年,穆宗隆庆6年)。《明史》卷二十二《熹宗本纪》赞曰:“明自世宗(嘉靖)而后,纲纪日以陵夷。”又卷十八《世宗本纪》赞曰:“若其时(指世宗嘉靖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又卷十九《穆宗本纪》赞曰:“穆宗在位六载……第柄臣相轧,门户渐开。”案:盖此段明世衰乱之象已见,外侮日亟矣。自神宗万历元年(癸酉,1573)至思宗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为一段。1573—1644年,凡七十二年(神宗万历48年〔四十八年九月后为泰昌元年〕、光宗泰昌1年〔即万历四十八年〕、熹宗天启7年、思宗崇祯17年)。《明史》二十一《神宗本纪》赞曰:“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门户纷然角立。驯至悊(天启)、愍(崇祯),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以至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又卷二十二《熹宗本纪》赞曰:“神宗(万历)末年,废坏极矣。”又曰:“重以帝(熹宗,天启)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又卷二十四《庄烈帝本纪》赞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沉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案:盖此段明代虽有张居正短期柄政时之励精图治,但国力已衰,外侮已深,灭亡之象已成矣。明代有中兴之望者一为武宗之初,一为神宗之初,惜为时均暂。

自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五月福王即位,至桂王永历十五年(辛丑,1661,清康熙顺治十八年)为后期。1644—1661年,凡十八年。——南明事通史可入清代,断代则宜兼述。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至永历十五年(1661),凡三百十四年。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崇祯十七年(1644),凡二百七十七年。

二、明代十六帝

续表

28.11.7

续表

① 编者注:上表①— 为帝位顺序,(1)—(12)为辈份顺序。

三、明代版图

《明史》四十《地理志序》:“终明之世,为直隶者二:曰京师,曰南京。为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东,曰山西,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湖广,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广东,曰广西,曰云南,曰贵州。其分统之府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县千一百三十有八,羁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县六。编里六万九千五百五十有六。”

又,“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于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

案:上列府县数与《职官志》不合。见下页。

《明史》七十五,《职官志四》,府,“自宣德三年弃交阯布政司,计天下府凡一百五十有九”。

案:《地理志序》作百有四十,此或加羁縻府十九合计之也。

又,州,“计天下州凡二百三十有四”。

案:《地理志序》作州百九十三,加羁縻州四十七,合二百四十,与此不合。

又,县,“计天下县凡一千一百七十有一”。

案:《地理志序》作千一百三十有八,加羁縻之县大合一千一百四十四,亦不合。都司、卫所见下页。

《明史》四十《地理志序》:“两京都督府分统都指挥使司十有六,行都指挥使司五:曰北平,曰山西,曰陕西,曰四川,曰福建。留守司二。所属卫四百九十有三,所二千五百九十有三,守御千户所三百一十有五……”

《明史》七十六《职官志五》:“计天下都司凡十有六。”(原注:“十三省都司外,有辽东、大宁、万全三都司。”) 都指挥使司

又,各所“计天下内外卫凡五百四十有七,所凡二千五百九十有三”。

案:此条与上条卫数不同,所数相同。《明史》九十《兵志二》,卫所无总数。

38.4.21

四、年代、世系、制度,注意其因果关系

元末起兵者多,张士诚富而陈友谅强,何以太祖独能统一?

西洋学术于嘉靖、万历至中国,何以对中国学术无大影响而不能与西洋并驾齐驱而前进?

太祖政策极周密而末季何以兼有数代之祸?

鞑靼与女真,对外武力及文化何以不及汉唐元代?

五、明史的教学与研究

1.明史的分期

2.明史的几种简单参考书

3.明代几个重要人物

4.明史教学几个问题

皇帝 太祖 成祖 孝宗 神宗 熹宗 思宗

开国将领 徐达 常遇春

开国功臣 刘基

政治 张居正

武人 戚继光 俞大猷 李成梁

殖民 郑和

思想 王守仁 李贽

学术 焦竑 李之藻(西) 徐光启

明洪武元年(1368)至崇祯十七年(1644),共277年。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起兵至清康熙元年(1662),共314年。

前纪20年。

后纪17年——南明。

明277年。

洪武元年(1368)至正德十六年(1521),共154年。

①洪武元年至宣德十年(1435),共68年(太祖洪武31年、建文4年、成祖永乐22年、仁宗洪熙1年、宣宗宣德10年)。

②英宗正统元年(1436)至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共86年(英宗正统14年、景泰7年、英宗天顺8年、宪宗成化23年、孝宗弘治18年、武宗正德16年)。

③世宗嘉靖元年(1522)至崇祯十七年(1644),共123年。

a)嘉靖元年至隆庆六年(1572),共51年(世宗嘉靖45年、穆宗隆庆6年)。

b)万历元年(1573)至崇祯十七年(1644),共72年(神宗万历47年、光宗泰昌1年、熹宗天启7年、思宗崇祯17年)。

明代凡十二代十六帝二百七十七年。

六、明代史目录

《明代史》,日本平凡社出版《东洋中世史》第四册,即《世界历史大系》第七卷。

第一篇 明之初期 清水泰次撰

第一章 开国

一 元末之大乱 245页

二 太祖之戡定 250页

三 民族主义之提倡 256页

四 洪武之政治 261页

第二章 继承

一 靖难之役 269页

二 永乐之达成 275页

三 仁宣之小康 282页

第三章 文学

一、诗文 289页

二、戏曲 292页

第四章 社会

一、都市 298页

二、祭祀 304页

三、教育 310页

第二篇 明之中期 清水泰次撰

第一章 土木之变前后

一、推移之萌芽 314页

二、北防之弛缓 320页

三、土木之变 323页

四、景帝英宗之对立 330页

第二章 国步之一进一退

一、天顺之功过 335页

二、成化之成败 340页

三、弘治之善政 346页

四、正德之妄政 353页

第三章 思想

一、哲学 359页

二、士风 365页

三、民俗 370页

第四章 特种阶级

一、僧侣 378页

二、宦官 383页

三、军队 388页

第三篇 明之末期 清水泰次撰

第一章 运势之陵夷

一、世宗英气之挫 394页

二、穆宗张居正之努力与神宗之一空 400页

三、命数尽 405页

第二章 文化

一、艺文 411页

二、道德 419页

三、外来之文物 424页

第三章 经济

一、通货 429页

二、盐法 436页

三、饥馑 441页

第四篇 明代之蒙古与满州 和田清撰

第一章 北元之朝廷

一、西北蒙古之反抗 445页

二、东蒙势力之崩坏 451页

第二章 永乐朝之北方经营

一、蒙古之情势 458页

二、成祖之北伐 461页

三、满州之经营 468页

第三章 瓦剌部之制霸

一、瓦剌之勃兴 472页

二、也先可汗 475页

第四章 鞑靼部之复兴

一、鞑靼部之再起 479页

二、达延汗之事业 481页

第五章 顺义王俺答

一、达延汗之儿孙 485页

二、俺答汗之征战 486页

三、喇嘛教之输入 494页

第六章 察哈尔部之盛衰

一、察哈尔部之东迁 498页

二、察哈尔部之衰亡 501页

第七章 明末之满洲

一、明末之满州 505页

二、清朝之兴起 507页

第五篇 明代之朝鲜 旗田巍撰

第一章 李朝之兴起 511页

第二章 中央集权之确立 519页

第三章 国力之发展与经国大典之完成 527页

第四章 党争之展开 533页

第五章 壬辰之役 537页

第六章 满洲之入寇 543页

第六篇 明与南海诸国及其交涉 山本达郎撰

第一章 洪武帝之方针 550页

第二章 郑和之出使 552页

第三章 安南经略 556页

第四章 贡舶与商舶 559页

第五章 葡萄牙人之渡来 562页

第六章 嘉靖时代之沿海 566页

第七章 吕宋贸易 568页

第八章 和兰人与英吉利人 571—573页 完

38.5.25

第二节

清史分段

一、明清年代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至思宗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凡277年。

清世祖顺治元年甲申(1644)至宣统三年辛亥(1911),凡268年。

自明太祖洪武元年至宣统三年,凡544年。

元顺帝至正八年戊子(1348)方国珍兵起。

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口通商定约。

自方国珍起兵至五口通商定约,凡495年。

二、清之年代

自顺治元年(1644)入关,至宣统三年(1911)逊位,凡268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当一半,故以乾隆二十年至六十年为清中叶最相宜,如为易记可以乾隆为中叶,在乾隆前共92年,乾隆后116年。

创业期 1616—1643 二十八年 太祖、太宗 关外

统一期 1644—1722 七十九年 世祖、圣祖 入关

开拓期 1723—1795 七十三年 世宗、高宗 民族拓展

守成期 1796—1850 五十五年 仁宗、宣宗 外力侵入

衰亡期 1851—1911 六十一年 文宗、穆宗、德宗、宣统 外力压迫

36.10.1

三、清史之地位与难易

一、清史尚未成书,无一可资遵循之正史。此难者一事。

二、《清史稿》虽非成功之作,但《实录》、《方略》、《国史传》、诸家奏议俱在,可据之以考证《史稿》,故《史稿》尚非不可依据之书。此易者一事。

三、清室覆灭未久,故老尚存,史料易于搜讨。此易者一事。

四、清亡未久,是非未定,史实难于定论。此难者一事。

五、革命初期,于满清不无过分贬损,研究上更应客观。此难者一事。

六、清末主政者之子孙尚存,其所论不免偏倚。此难者一事。

36.10.1

四、近人研究清史之方法

一、大部分因袭日本人所作,此可不必论。

二、有依据国外著作者,如孟心史先生之据《朝鲜实录》,但异国远道不无错误。西洋耶稣会士著作亦可参考,但其误尤多。

三、有依据故老遗民之说者,如近人据张苍水诗证太后下嫁,但原出污蔑,徒快一时,不是深据。

四、有依据传闻野记者,如陈怀之《清史要略》、王照之《德宗遗事》,多据太监传说,稽之正史,时日错迕。

五、有钩稽正史,细检其隙,以求真实者,其法较善。

五、清史分段私见

自清肇祖猛哥贴木儿(《朝鲜实录》作斡朵里)至朝鲜始(事在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辛未,1391),至清太祖天命元年(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建号止为前期(1391—1616,凡二百二十六年,此期为满洲开国期)。

创业:1616—1643,二十八年,太祖,太宗

统一:1644—1722,七十九年,世祖,圣祖

开拓:1723—1795,七十三年,世宗,高宗

自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万历四十四年)至世祖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为一期。1616—1661年,凡四十六年(太祖天命11年;太宗天聪9年,崇德8年;世祖顺治18年),此期为清朝建国期。

自圣祖康熙元年(壬寅,1662)至高宗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为一期。1662—1795年,凡一百三十四年(圣祖康熙61年,世宗雍正13年;高宗乾隆60年),此期为清代全盛期,民族势力拓展极盛,国力极盛,文化极盛。

自仁宗嘉庆元年(丙辰,1796)至宣宗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为一期,1796—1850年,凡五十五年(仁宗嘉庆25年;宣宗道光30年)。此期为清代守成期,国力浸衰,外力浸入。清史本应以鸦片之战划时代,但道光以后为时无多,且现今中国国势仍受道光鸦片之战影响,所谓历史之因果尚未完,故不以道光以前为一段,而分之为三。

自文宗咸丰元年(辛亥,1851)至宣统三年(辛亥,1911)为一期。1851—1911年,凡六十年(文宗咸丰11年;穆宗同治13年;德宗光绪34年;宣统3年),此期为清代之衰亡期,虽有同治之中兴,却不能胜外力之压迫。

清入关以前 1391—1644  凡二百五十四年  254

入关以后  1644—1911  凡二百六十八年  268

世祖 福临 圣祖 玄烨 世宗 胤禛 高宗 弘历 仁宗 颙琰

宣宗 旻宁 文宗 奕詝 穆宗 载淳 德宗 载湉 宣统 溥仪

六、清史之分段——《孟森清史讲义》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清史在史学上之位置(1)(3)

第二章 清史体例(3)(5)

第三章 清代种族及世系(5)(8)

第四章 八旗制度考实(24)(16)

第二编 各论

第一章 开国

第一节 太祖(129)(97)

第二节 太宗(135)(101)

第三节 世祖(139)(104)

第二章 巩固国基

第一节 圣祖嗣立及亲政(161)(121)

第二节 撤藩(165)(124)

第三节 取台湾(178)(134)

第四节 治河(184)(137)

第五节 绥服蒙古(187)(140)

第六节 定西藏(195)(145)

第七节 移风俗(201)(149)

第八节 兴文教(210)(156)

第九节 盛明之缺失(215)(159)

第三章 全盛

第一节 世宗初政(234)(174)

第二节 雍正朝特定之制(238)(177)

第三节 武功之继续一收青海及喀木(257)(191)

第四节 武功之继续二再定西藏(263)(196)

第五节 武功之继续三取准噶尔(266)(198)

第六节 武功之继续四取回疆(281)(208)

第七节 世宗兄弟间之惨祸(303)(225)

第八节 雍乾之学术文化上——禅学(319)(237)

第九节 雍乾之学术文化下——儒学(328)(244)

第四章 嘉道守文

第一节 内禅(338)(251)

第二节 嘉道间兵事一——三省苗(355)(264)

第三节 嘉道间兵事二——三省教匪(373)(277)

第四节 嘉道间兵事三——海患(386)(287)

第五节 嘉道间兵事四——畿辅教匪(393)(292)

第六节 道光朝士习气之转移(399)(296)

第七节 鸦片案(419)(310)

第八节 鸦片案究竟(443)(327)

第五章 咸同之转危为安

第一节 太平军上(455)(336)

第二节 太平军中(466)(344)

第三节 太平军下(476)(351)

第四节 太平军成败及清之兴衰关系(457)(359)

第五节 平捻(493)(363)

第六节 平回(499)

第六章 光宣末造(嗣出)

第三节

为讲述便利之分段

一、明清史分段私见

自元顺帝至正八年(戊子,1348)方国珍起兵至明武宗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为一期(1348—1521),凡174年。

叙元末之乱,明之开国,清之原始,明初政治。此为便利教课计,故将明史前期,明史第一期,清代满洲开国期合为一。

①至正八年至洪武十五年(1382),凡35年,云南平定,内阁改制。

②洪武十六年至宣德十年(1435),凡53年。

③正统元年(1436)至正德十六年(1521),凡86年,其中正统14年、景泰7年、天顺5年、成化23年、弘治18年、正德16年。

明世宗嘉靖元年(壬午,1522)至清世祖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为一期。1522—1661年,凡140年。

①嘉靖元年至隆庆六年(1572),凡51年。

②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凡72年。

③顺治二年(1645)至十八年(1661),凡17年。

叙明世衰乱,清之建国,清之入主中国,与西学之东渐。合明史第二期,清代建国期为一。

清圣祖康熙元年(壬寅,1662)至宣宗道光三十年为(庚戌,1850)为一期。1662—1850年,凡189年。

叙清代民族势力之拓展,及国势之渐衰。合全盛期及守成期为一。

①康熙元年(1662)至雍正十三年(1735),凡74年。

②乾隆元年(1736)至乾隆六十年(1795),凡60年。

③嘉庆元年(1796)至道光三十年(1850),凡55年。

自文宗咸丰元年(辛亥,1851)至宣统三年(辛亥,1911)为一期。1851—1911年,凡60年。叙鸦片战争后之国势。

二、明清史之分段——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目录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对外

第一节 明初的武功(621)(497)

第二节 瓦剌的强盛(629)(501)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631)(503)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635)(506)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第一节 宦官的专权(639)(510)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641)(512)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第一节 清朝的先世(646)(515)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651)(518)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653)(520)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655)(522)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658)(523)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第一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661)(526)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663)(527)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667)(530)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一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670)(533)

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674)(536)

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678)(539)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一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681)(542)

第二节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683)(543)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686)(546)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689)(547)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691)(549)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693)(550)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695)(552)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民族

第一节 湘黔的苗族(697)(554)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699)(556)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702)(557)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第一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的建国(704)(560)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706)(562)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708)(563)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710)(564)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一节 乾隆时的衰机(711)(566)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713)(567)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节 西人的东来(717)(573)

第二节 基督教初入中国的情形(720)(575)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725)(579)

第四节 西南最初对待外人情形(729)(581)

第五节 五口通商(732)(584)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736)(587)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

第一节 太平军(742)(592)

第二节 捻匪(747)(595)

第三节 回乱(748)(596)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第一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751)(599)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754)(601)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759)(604)

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766)(609)

第四章 清朝和民国的兴亡

第一节 革新的原动力(768)(612)

第二节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770)(613)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拳乱(775)(616)

第四节 满蒙的危机(上)(781)(620)

第五节 满蒙的危机(下)(788)(626)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796)(631)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804)(638)

第二节 学校选举(809)(641)

第三节 兵制(812)

第四节 法律(815)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818)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823)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825)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