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在晚年和秦始皇一样,想长生不老,爬到泰山顶上,希望和神仙会面。但是他的几千宫女,很多盼望他早一点死,好有机会放出宫来。因此,一边他在天天祷告,一边宫女们也在天天祷告,不过目的是相反的。他动了气,叫江充去调查,江充在宫女所住的地方,掘出很多的木头人,原来都是用来咒他早死的。这些宫女自然都治了罪。

江充并且在太子刘据那里也掘出木人。这究竟是江充诬陷太子,还是太子真想早一点继承大位,我们生在二千余年以后的今天颇难断定。总之,太子十分惶恐,就杀了江充,又矫诏发兵,与宰相刘屈氂所统率的军队巷战。他不幸战败,逃到一个小村镇里,为追捕官吏所逼,畏罪自杀。

这是汉武帝一生之中最惨痛的悲剧。太子死了,太子的儿子史皇孙也不知下落。史皇孙当然是姓刘而不姓史,因为母亲姓史,所以被人家称为史皇孙。史皇孙的儿子刘病己于是便流落民间,与贩夫走卒为伍。

所以汉武帝死的时候,便只好把皇位传给一个年纪很轻的儿子刘弗陵。这就是汉昭帝。一切大权落到霍光身上。霍光是汉武帝的好朋友,也有点亲戚关系。他为人很忠心,不过权柄实在真大,驾过丞相之上。他的名义是,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大将军”六个字尚不过是头衔,“录尚书事”便综揽皇帝宫内秘书处的事务,替皇帝代批公事。

昭帝在位十二年,霍光也当权十二年。继承昭帝的是一位昌邑王刘贺,因为不合霍光的意,被霍光废了。那位厮混在平民中间的刘病己(即刘询),因为是汉武帝的嫡系曾孙,便被霍光找了来,立为皇帝。

刘病己颇有一点刘邦遗风,也深知民间情形。他办起事来刚柔并用,所以内政外交都很有建树。是在他作皇帝的时候,汉朝的物价最低,米只卖五文钱一石。也是在他作皇帝的时候,匈奴向中国投降,呼韩邪单于自己跑到长安来上朝。这位刘病己在历史上被称为汉宣帝。

他儿子汉元帝刘奭,是一个忠厚人,从小熟读孔子之书。即位之后,便专用一班儒家,几乎年年大赦,作恶的人反而有恃无恐,幸亏当时社会经济表面上还可以敷衍得过,否则真要弄得盗贼遍地了。

有眼光的人士,包括儒家之一的贡禹,已经看出社会经济上的隐忧,也就是土地集中的倾向。讲起这一层来,话长得很。总之,在孔子以前的几百年,中国正当封建时代,土地属于贵族所有,地主便是贵族,贵族便是地主,动手耕田的人不是庶民,便是奴隶。庶民的地位,也许比西欧中世纪的农奴好些,但说不上是自由农或自耕农,因为他对于世据本邑的贵族多少还要负担若干租税与劳役。其后因贵族好战好赌好色,又加上生齿日繁,而逐渐没落,庶民虽未尝不也是生齿日繁,却能勤俭起家,甚至多生一个儿子,多得一分力,不像贵族之多生一个儿子多了一张嘴。庶民这才慢慢地抬起头来。说来奇怪,到了孟子以后,中国已经是一个平民社会了。贵族微弱得不成一个统治阶级。战国七雄每一个国家内部,国王高高在上,下面是广大的庶民之群,不再有一级一级的贵族夹在中间。自然,商鞅吴起之流,居心和贵族作对,树立王权;国与国间的交通发达,商人崛起,也是造成中国社会平等化的原因。

秦始皇之中央集权,全靠有了如此社会条件才能实现。否则,有了贵族夹在中间,他如何能直接统治全中国的老百姓呢?老百姓之中,除了商人与来源为工奴的工人以外,绝大多数为农人。由于当时地广人稀,既无贵族兼地主的阶级横亘其间,所以自耕农应该是比较多,耕别人家的佃农应该是比较少。不幸,商业资本刚好在这个时候发达起来,良田也成了投资对象,商人赚钱容易,赚了钱纷纷买田,做起资本家兼地主来了。有些靠勤俭起家而生齿不繁的自耕农,由于省下钱来无处可用或不肯花费,也投资在农田上,越买越多,由贫农升格为富农,由富农升格为地主。至于天性刻薄,仗着高利贷发财的人,不论其身份为商为农,自然也容易打买田的主意。

刘邦得了天下,为了酬庸一批功臣,所以裂土分封,封了若干王与侯,名义上是局部的恢复封建,实则不是。因为这些王侯是若干国的国君,并非若干国国内全部土地的地主。后来,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把王侯的统治权收归中央,仅给他们若干户的赋税,每户赋税之计算方法固定为每年二百文。就政治的观点来说,是一种改革。就经济的观点来说,流弊很大。因为这些王侯拿到了千户万户的二百文,很难用完,便学起大商人大地主的榜样,到乡下买田。

过上一两百年,乡下人的田几乎被这些王侯、大商人与大地主买个干净。当农夫的能继续做一个佃农还算是幸运的。然而佃农要把粮食拿出来和田主分,不比自耕农之自有全部粮食,所以便不容易维持一家的生活与应付嫁娶生死的大事,只得慢慢地离开农场,当一个短期仆役或长期仆役了。由长期仆役而变为终身奴隶,快得很。

在西汉盛极而衰的元帝之时,土地之集中与奴隶制度之复活是当时的两大问题。到了王莽,就拿这两个问题来标榜。王莽是谁呢?他是汉元帝的太太王皇后的娘家侄子。王皇后于元帝死后,活得很久,以老太太的资格大当其家,所以才提拔出一个王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