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他的大名不仅在中国流传后世,且飞扬于世界。他之所以有如此的盛名,得力于一部公案小说《狄公案》,在其中,他被描绘成了一个有神奇断案能力的法官,非常引人入胜。
狄仁杰为人正直,多谋善断。一年内处理积案一万七千多件,被誉为“平恕”,武则天尊称他为“国老”。
其实,真实的狄仁杰和《狄公案》中的狄仁杰相去甚远。他确实是个名人,说得具体些是个名臣,一个在武则天时期最大的名臣。他以坚韧的努力以及万死不悔的精神,不仅缓和了当时的恐怖气氛,并在生前巧妙地设下了一个政治伏笔,从而改变了他身后的历史进程。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年轻时就以无畏和仁慈著称。在他入仕后,把这两种难得的禀质带进了官场。
他第一次显山露水,是在唐高宗仪凤年间出任大理寺丞,掌审狱量刑。一年中处理犯人一万七千多人,竟无一人叫冤,公正之誉不胫而走。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唐太宗昭陵上的一棵柏树,竟要被标榜孝道的唐高宗处死,是他站了出来,不避君主的盛怒,引经据典,据理力争,终于让唐高宗收回了成命。司农寺卿韦机奉迎唐高宗,将故太子李弘的恭陵造得过于壮丽;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唐高宗之宠,非法胡来,都在他的弹劾下受到了惩罚。
他对权贵不徇私枉法,而对百姓则充满了爱心。当他作为负责唐高宗巡幸的知顿使时,地方官为让君主满意,准备调集数万民工别开御道,他坚决予以制止,从而获得唐高宗“真大丈夫”的赞语。
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刺史,他治理有方,不仅改善了社会秩序,且和解了各民族之间较为紧张的关系,百姓为之竖碑颂德。御史郭翰奉旨考察地方官,进入陇右地区后,各地都有怨声,唯独宁州境内一片颂扬之声。
转任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正值越王李贞反武则天兵败,当地受牵连者达数千人,从中央来的司刑官敦促他快速行刑。他对这些人生出怜悯之心,一边请求司刑官缓期,一边给武则天打报告,为他们求情。武则天被他的报告所打动,将死刑改判为流放。
宰相张光辅率三十万大军平定了越王李贞,入豫州境后,将士们居功横行不法,并向狄仁杰求取财物。狄仁杰不仅加以拒绝,且当面严辞抨击张光辅放纵部下,滥杀无辜,扰乱地方,使豫州民怨沸腾,其乱远远超过了李贞,是“一贞死而万贞生”,若得皇上的尚方宝剑斩张光辅之首,自己万死不辞。张光辅无言以对,回朝后却打了小报告,使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刺史。
虽遭贬职,然狄仁杰的种种德声早已传入武则天的耳中,在几经转折后,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也即武则天做女皇的翌年,他被重新调入中央,得到了超乎寻常的重用,拜为宰相。
拜相后,武则天问他:“卿当年在豫州,很有政声,但也遭到了攻击,是否想知道是谁在攻击?”
他的回答很出乎武则天的意料,说:“陛下若是认为臣有过,臣当改;陛下若是明察臣无过,臣是万幸。臣不知是谁攻击,但能与他为好友,而不愿知道他的姓名。”
听了这话,武则天深加叹赏。
然重用归重用,叹赏归叹赏,武则天并没有给狄仁杰彻底的信任,还是将怀疑谁有异心即格杀勿论的准则加到了他的头上。由此,引出了狄仁杰的一番传奇经历。
在满朝文武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下,当了没多长时间宰相的狄仁杰,被酷吏来俊臣诬加了一项罪名:有谋反意图。接着,不由分说,将他投进了大牢。审讯是来俊臣亲自主持的。按照当时刑法的规定,如一审即承认的犯人,可以免去受刑。狄仁杰并非怕皮肉之苦,然他知道,一旦被施以惨无人道的刑罚,十有八九会毙命。他不愿作无谓的牺牲,为了争取上诉的时间,他一口承认了自己是在谋反,供词是:“大周革命,万物维新。我是唐朝旧臣,甘愿被诛。谋反是实。”
既然承认了谋反,狄仁杰进入了等待被斩首的日子。具体负责该案子的法官王德寿,以减缓死刑的条件,引诱他诬攀尚书杨执柔一同谋反。他大义凛然地拒绝了,并以头撞柱,弄得满脸是血。王德寿怕了,再也不敢向他提此事。
狱卒见狄仁杰在等死,放松了看管。狄仁杰借口要写遗书,让狱卒给他弄来了笔砚。趁狱卒不备,他拆开被褥,撕了一块布,在上面写了向武则天申冤的诉状,然后依样缝好。随后,对王德寿说:“天已热,请允许将被褥给家人拆洗。”
这是狱中很正常的事,王德寿同意了。
被褥送到家里,儿子狄光远取得诉状,立即入朝,向武则天呈报。武则天阅后,立即召见来俊臣,问是否有逼供。来俊臣隐瞒了真情。武则天派出使者,前往狱中,观看狄仁杰的情况。来俊臣强使狄仁杰穿戴整齐出见,并让王德寿代为写了一道《谢死表》,呈给使者。
随即,武则天召见了狄仁杰,问他:“为何承认谋反?”
回答是:“前时若不承认,早已死在鞭笞之下了。”
武则天又问:“那又为何作《谢死表》?”
回答是:“臣未曾作过此表。”
通过验证,《谢死表》知是由人代作。真相大白,来俊臣、王德寿是武则天有用的鹰犬,自然不便追问,狄仁杰却从鬼门关中逃了出来,被贬为彭泽令。武承嗣要求下达追杀令,武则天认为命令已出,不可更改,加以拒绝了。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东北因契丹军的进犯,形势非常吃紧。在冀州(今河北冀县)被攻陷后,河北为之震动。为加强东北的防御,武则天特调狄仁杰前去,担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惧怕契丹来攻,将百姓全部驱赶进城,修缮战具,从而将大片农田给荒芜了。狄仁杰到任后,立即让入城的百姓悉数返归农田,以确保收成。
他说:“契丹兵尚远,何必如此。万一兵来,我自抵挡,不关百姓事。”
契丹知道狄仁杰,见他镇守魏州,闻风而去。百姓编了歌谣颂扬他,并立碑记录了他的恩惠。
狄仁杰的人生宗旨,是为国为民。他在做着许多为民之事的同时,也在为恢复李唐王朝而努力。时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在争取太子之位,他们反复向武则天吹风,要求按照武姓安排皇嗣。而武则天在传子还是传侄的问题上,却一直犹豫不定。
再度拜相的狄仁杰,看准了火候,向武则天进言说:“太宗皇帝九死一生,得了天下,传于子孙。高宗皇帝又将李显、李旦二子,托付给了陛下。如今陛下想把皇位传给异姓之人,这恐非天意。况且,姑侄关系和母子关系相比,孰轻孰重,是明摆着的。陛下若立儿子为嗣,千秋万岁后,可得以配食太庙,永享香火。若立侄子为嗣,一旦侄子成为天子,岂会将姑妈附在他家的太庙中?”
武则天一脸冰霜地说:“立嗣之事,是朕的家事,请卿不要干预。”
狄仁杰不罢不休地说:“帝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中,哪一件不是陛下的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犹如人体一般,不可分离。臣备位宰相,岂能不预知天下大事?”
当然,这样的话,不止狄仁杰一人在说,说的人多了,武则天渐渐把倾向移到了儿子一边。
有一次,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朕昨晚做了一梦,梦见一大鹦鹉双翼皆折断,不知是什么征兆?”
狄仁杰为她释梦说:“鹦鹉,乃武者,为陛下之姓;双翼,为陛下二子。陛下如重新启用二子,那就会振翅高飞。”
从此,武则天断了立侄子为嗣的念头。不久,将李显迎回,立为太子。
在迎回李显后,狄仁杰又为李唐王朝的复辟做出了一个漂亮的政治设计。他一直在为朝廷推荐贤人,前后有数十人成了公卿。在一次武则天要他举荐佳士时,他问要这佳士作何用,武则天说是用为宰相,他举荐了张柬之。然武则天仅让张柬之从荆州长史升为洛州司马,狄仁杰再度力荐,终使张柬之成了宰相。就是这个张柬之,在后来武则天病重之际,会同其他四大臣,发动了拥护李显的政变,使李唐王朝得以复辟。
狄仁杰没有亲眼看到李唐王朝复辟,然史家将这功劳记在了他的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