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三个嫡子(长孙皇后所生),总的排行第九,按说这皇位是轮不到他的。可让他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是,命运偏偏眷顾了他,使他成了九五之尊。
唐太宗的另外两个嫡子,是长子李承乾和四子李泰。
按照嫡长制,唐太宗在登位的当年,就将李承乾册封为太子。李承乾人聪明,也确实能干,很得父皇的喜爱。唐太宗有意培养他,授权他处理政务,并在出外巡游时,让他主持国政。然李承乾有个毛病,除喜欢声色外,还有同性恋倾向,常常在东宫中胡闹。但他善于遮掩,若知道东宫的某臣僚要进谏,必抢先作一番自我检讨。由此,倒也博得了不低的声誉。
本来,李承乾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将他的行为与政治道德规范相符,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皇位继承人。可他害了腿病,跛足,走路一拐一拐的,很不美观。唐太宗有些说不出的感觉。与李承乾身体形象成鲜明对照的是,被封为魏王的李泰,渐渐出落得仪表堂堂,并很是与唐太宗相像。此外,李泰还喜欢与士人交接,爱好文学,这点又和唐太宗脾胃相投。如此,唐太宗逐渐把感情转移到了李泰身上。
君主对儿子的移情,不同于一般家庭父亲对儿子的移情,其在政治权力问题上产生了一种可能性,即可能重新安排既定的皇位继承人的人选。对此,李承乾和李泰两人都敏感地体察到了这一点,即使他们本人还懵懂不清,他们周围的人也会及时加以提醒。他俩对此分别作出了反应,李承乾开始处处猜忌和防范李泰,李泰则开始酝酿取代太子之位。他们互相不择手段地捏造对方的罪状,欲将对方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唐高宗实施“建言十二事”唐高宗性情懦弱,优柔寡断,武则天以天后的身份向高宗上了一道奏章,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十二条意见,第一次较系统地阐述她的政治主张,史称“建言十二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徭;对外停用兵,以道德教化天下;不论宫里宫外一律禁止浮华淫巧;广开言路;杜绝谗言;学老子《道德经》;避免大兴土木,节省开支和劳力;父在母亡,为母守孝三年等,切中时弊。唐高宗视之为“富国强民”的良策,予以褒奖,并命令加以实施。
可是,他们都失算了。李承乾为情势所逼,铤而走险地策划政变,将矛头直接对准了唐太宗,事发后被废为庶人。李泰的所作所为,也惹恼了唐太宗,结果被囚禁了起来。
对儿子们争太子之位,唐太宗引以为鉴,特地立了一个制度,说:“自今以后,凡遇太子失德,而他王窥视者,两弃之。这当传之子孙,以为永制。”
太子还是要立的,在两个嫡子均失去皇位继承资格后,剩下的嫡子李治,成了别无选择的人选。李承乾、李泰鹬蚌相争,到头来,成全了本与皇位无干的晋王李治这个渔翁。
李治能成为皇嗣,不全是侥幸,他的与世无争,他的厚道,使一班大臣,如长孙无忌、李勣、房玄龄等从臣子的安全角度出发而看好他,由此积极支持他进入东宫。此外,他浓重的孝情,使对李承乾谋反寒透心的唐太宗看好他。在成了太子后,他参与处理国政的得体,又使他获得了从上到下的一致好评。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李治按部就班地登上了皇位(庙号高宗)。次年,改元永徽。
历来认为在初唐政治史上,伟大的君主只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人,唐高祖被排斥其外,而唐高宗的形象则更是庸碌无能。其实,唐高宗是有一定作为的,尤其在民族和外交事务上,更是独树一帜。
就在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将军高侃奉命兵击东突厥余部,生擒了车鼻可汗,并收降其众。唐高宗采取羁縻政策,释放了车鼻可汗,拜他为左武卫将军,率部移居郁督军山(今杭爱山)。至此,东突厥的领地全部归入唐朝的治下。为彻底解决对东突厥的管理问题,唐高宗在其领地内,上设狼山都督府,下隶单于、瀚海二督护府及二十二州,用原酋长做刺史、都督。
紧接着在翌年,唐高宗着手解决西突厥重新叛乱的问题。时被唐朝册封为瑶池(今巴尔喀什湖)都督的西突厥人阿史那贺鲁,招集西突厥的流散之众,树起反旗,挥军南下,击破了忠于唐朝的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在千泉与双河(今吉尔吉斯山北)两地建立牙帐,自号为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的势力迅速发展,没多久,达到了数十万之众。西域诸国见状,纷纷背唐,归附沙钵罗。形势是严峻的,为夺回对西域诸国的控制权和打击阿史那贺鲁,唐高宗启动了强大的军事机器。先是调遣八万大军前去征讨,击败其处月部,俘获其首领朱邪孤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再次出征阿史那贺鲁,然出师不利,唐军遭到大败。次年,汲取教训的唐军调集了回纥等骑兵,变换战术,终于灭了西突厥,生擒阿史那贺鲁。战后,唐高宗将西突厥的故地划分为东、西二部,分别设置了昆陵、濛池督护府,以分而治之的办法,杜绝西突厥再闹独立。
东、西突厥问题的解决,使唐朝获得了一个安宁的北方。
继北方之后,唐高宗的视点转向了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时有三个国家:高丽、新罗、百济。这三国的对唐政策基本是:高丽持敌对态度,新罗持友好态度,百济持反复态度。其中,数高丽的国力最为强大,新罗次之,百济又次之。为能对抗唐朝,高丽多方拉拢百济,夹攻新罗,以清除唐朝在朝鲜半岛的政治影响。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百济在高丽的军事援助下,多次对新罗发动猛烈的攻势。新罗抵挡不住,国王金春秋向唐朝呼吁帮助。基于新罗的战略地位,唐高宗派出大军,前去救援。唐军没直奔新罗,而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术,进攻百济。百济不堪一击,唐军很快攻入百济的首都,百济国王扶余慈向唐军投降。灭了百济,唐高宗将其地并入唐朝的版图,设置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德安五个都督府,以管辖各州县,并同样用羁縻政策,让原酋长担任都督、刺史与县令。
高丽地处北半岛,新罗和百济同处南半岛,在百济消亡后,高丽已陷入唐朝势力的南北合围之中。由此,唐高宗将消灭高丽提上了议事日程,以完成隋炀帝、唐太宗的未竟事业。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三十五万唐军从水、陆两路,向高丽推进。进军是顺利的,外围战也是顺利的,然在次年初,兵临高丽首都平壤城下后,由于罕见的大雪,唐军缺乏足够的御寒物资,只能遗憾地撤退了。四年之后,也即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朝获得了天赐良机。高丽执政的莫离支(相当于唐朝宰相)泉盖苏文身亡,其子泉男生代掌其职。可当他出外视察时,其兄弟泉男建、泉男产发动了政变。泉男生本非亲唐之人,但迫于走投无路,只得向唐朝求救,以对付政变。唐高宗借此良机,以救援泉男生为名,再度进攻高丽。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军在元帅李勣的统率下,攻克了平壤。拿下高丽,唐高宗没还给泉男生,而是建为唐朝的领地,按层设置了都督府、州、县。与此同时,在平壤设置安东督护府,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督护,领唐军二万人,驻防高丽。
在唐高宗开边安疆之际,国内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起义。起义的领袖是个女子,叫陈硕真,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她与妹夫章叔胤,在浙东揭竿而起,自称文佳皇帝。连续攻克了桐庐、睦州、于潜(今浙江临安西)等地,声势颇大。唐高宗派军镇压,在地方军的配合下,陈硕真兵败身亡。
陈硕真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子,她的不寻常,不仅在于敢和官府对着干,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女性。她的称帝,虽是昙花一现,既未得正统政治的承认,也未得历史的承认。然谁都没注意到,这是个信号,一个女性要求参政的信号,一个女性问鼎最高政治权力的信号,一个真正的女皇将呼之欲出的信号。
唐高宗自然没注意到这个信号,他和所有的男性君主一样,以为君位是男性永恒的禁脔。其实,一种响应这个信号的变化,已悄悄地在他的宫廷中酝酿。
唐高宗体弱多病,先是他父亲的妃子、后成为他的妃子、继而又成为他皇后的武则天,借着他久治不愈的头痛目眩病,逐渐移夺了政柄。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的岁末,唐高宗病重驾崩,将政局留给了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