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所谓行省,便是中书省或尚书省的“行署”,与明清两代的所谓行省,迥不相同。明清两代的行省,区域的性质很重,虽则在理论上行省的长官也是“中央官”,亦即暂时驻在地方上的中央官,而不是纯粹的地方官。

行省的规模,仿自中央的中书省或尚书省(都省),有右丞相或左丞相,虽则在元朝初年事实上是由都省的右丞相或左丞相,带了都省的官衔到“行省”去领导一切;元朝中叶不在行省设丞相,只有到末年才又如此。行省的真正主持人,是“平章政事”。平章政事之下有右丞、左丞与知政事。这些人,在都省的都被称为“宰相”。宰相这个名字在其他的朝代之中,和“丞相”二字同义。惟有在元朝,宰相是范围比丞相较广的名词。在宰相之中,只有右丞相与左丞相才是丞相。行省的右左丞相,当然仍是丞相,亦即地位最高的宰相,在名义上与中央的几位宰相地位相等,不过事实上当然要比都省丞相的权力低。至于行省的平章政事等等,也是如此。

成吉思可汗在蒙古帝国自身还没有“都省”以前,便已于1214年,亦即取得中都(燕京)以前的一年,设置了一个行尚书省在宣平,用以统治“山后”(长城以北)的降民。主持这宣平行尚书省的,是撒木合·把阿秃儿。

次年,成吉思可汗取得中都,立即设置中都行尚书省,以耶律阿海为“太师、行中都省事”。不久,耶律阿海跟随成吉思可汗西征,一度充任薛米思坚(撒马儿干)的留守,其后作了花剌子模旧壤与今日新疆南部莎车、疏附、库车等地的“都达鲁花赤”(民政最高长官)。

“行中都省事”的位置,在耶律阿海走后,交给了石抹明安的儿子,石抹咸得不。此人充任“燕京行省”,是在丙子年乃父去世之时,亦即蒙古军取得燕京的次一年。

在石抹咸得不之上,有木华黎。木华黎的官衔很长,其中有“都行省”三个字。所谓“都行省”,好比“都达鲁花赤”,是长城以南一切“行尚书省事”的人的长官。

木华黎而且可以用“承制”的方式(受权奉行皇帝意旨),随时委派任何人为任何地方的“行尚书省事”(简称“行省”)。例如,严实之先作不附地名的“行尚书省事”,其后又作“权山东西路行省”,便是由木华黎任命的。

木华黎死后,他的儿子“嗣国王”孛鲁在丁亥年(1227年)也“承制”发表了李全为“山东淮南行省”。

窝阔台可汗于庚寅年(1230年)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在燕京、宣德、西京(大同)等十个都会成立“十路课税所”。这些课税所,虽无行省之名,倒很像明清两代的“布政使司”。

次年,辛卯年,中书省在阴历八月间成立。似乎耶律楚材一时并不热心于在各地设立行中书省。原有的各地“行尚书省”,并未因中书省之成立而一概改称“行中书省”。

可考的新的“行省”长官,一个是孛罗忽勒的儿子塔察儿。此人是“行省、兵马都元帅”,会同了宋朝的孟珙打下金朝的蔡州(汝南)。另一个是刘敏,于窝阔台在位的最后一年(第十三年,1241年),受任“行尚书省”于燕京。

刘敏的前任的前任,是石抹明安的儿子,石抹咸得不。这位咸得不,于丙子年(1216年,取得中都的次一年)袭了父亲的封爵与官职,作“国公、太保、兼管蒙兀汉军兵马都元帅”。除此之外,添上“金紫光禄大夫、燕京行省”的头衔。

石抹咸得不远不如他的父亲。他不仅贪污,而且暴虐。戊子年(1228年)监国拖雷派了塔察儿与耶律楚材两人到燕京来查办他。不久以后,他就丢官,由他的弟弟石抹忽都华接任。再其后,到了1241年,石抹忽都华不知为了何事也丢了官(可能是病死),于是刘敏便被派来,作“行尚书省”。

刘敏是宣德人,自幼被蒙古军官收养,其后作了成吉思可汗的宿卫,学会了蒙古话与各部落的方言,其后随成吉思可汗西征,于木华黎死后奉派回中国,充任燕京的安抚使,颇受耶律楚材的赏识。

中央的“都省”叫做“中书省”,而燕京的行省,却沿袭金朝的旧名称,称为“行尚书省”。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似乎是很不一贯,“说不过去”的事。当时的人,却认为这是无关宏旨的“小不合理”。

燕京的行尚书省,在刘敏受任不久以后,窝阔台可汗加派牙剌洼赤来共理行省之事。牙剌洼赤与刘敏争权,被乃马真(乃蛮氏)皇后换了,改派奥都剌合蛮来作刘敏的同事。“定宗”贵由可汗即位,杀了奥都剌合蛮,又派牙剌洼赤来。刘敏勉强继续干了八年,请求辞职,以儿子刘世亨继任,获准。这时候,已经是甲寅年,宪宗蒙哥可汗在位的第四年了。

刘世亨干到哪一年,无考。可能是干到了世祖忽必烈可汗即位以后。忽必烈一向对刘敏颇好,刘敏死在己未年,亦即忽必烈即位以前的一年。

忽必烈可汗在中统元年四月所设立的“中书省”,称为“行中书省”,却并未冠以“燕京”二字。这个“行中书省”的主官,是平章政事王文统。

三个月以后,中统元年七月,忽必烈可汗又叫“燕京路宣慰使”祃祃“行中书省事”。同时也任命了赵璧为平章政事。

元史》、《新元史》、《蒙兀儿史记》,都不谋而合地以为这两个“行中书省”是一个。其实,它们是两个。四月间所设立的“行中书省”是管理全国的,只是名义上为了和林尚在阿里不哥之手、暂时称为“行中书省”,而不直截了当称为“中书省”。七月间所设立的一个,是管理燕京一路的“行中书省”,虽则衙门的所在也是燕京。

伯颜深谋善断,甚得忽必烈赏识,官至中书左丞相。(图选自清末《历代名臣像解》)

由于把两个行中书省混为一谈,《元史》与《新元史》的宰相年表便“大胆假设”,祃祃为“右丞相”,同时也把赵璧和王文统放在一起。《蒙兀儿史记》的“宰相表”于依样画葫芦之余,“心有未安”,加上几个字的小注:“无丞相之称,但行六部首领而已。”

祃祃这个人,倘若是忽必烈的第一任右丞相,不该在《元史》中无传,也不该在次年三月“罢为燕京路宣慰使”(《新元史》)。其实他本来就是燕京路宣慰使,在兼了燕京行中书省的主官以后,仍旧是燕京路宣慰使。

《蒙兀儿史记》把次年三月,改为次年五月,把“罢为”改为“仍出为”较之《新元史》确是略高一筹。事实是:次年五月,忽必烈可汗把全国性的行中书省,正式改称为“中书省”,同时也把“燕京路的行中书省”取消。于是祃祃便“罢”为燕京路宣慰使,或“仍出为”燕京路宣慰使了。所谓罢,是罢的“行燕京路中书省事”;所谓“仍出为”是“仍为”,无所谓“出”,根本不曾“入”。

除了这昙花一现的燕京路行省以外,忽必烈也设了若干别的临时性的行省。例如为了奖赏刘整之叛宋,而叫刘整“行夔府路中书省事”。这夔府路行省到不了一年,便由于刘整之改任“行成都潼川路中书省事”,无疾而终。

伯颜伐宋,所带的头衔是“行省荆湖”(在荆湖一带代办中书省的政务,用现代的术语来说,是“行政院两湖办事处处长”)。其后,伯颜打到哪里,“荆湖行省”便跟着他到了哪里。伯颜运气好,打得超过了荆湖的地界。在打到建康之时,便把他的“行省”搬进了建康去。当时的官方文书,也就不再称他的行省为“荆湖行省”,而简称之为“行省”,不附地名。或是称它为“军前行省”。

伯颜的军前行省,到了宋恭帝投降、临安(杭州)易手之时,功德圆满。伯颜回京(大都),受任为“同知枢密院事”。行省的事务,交给了两个参知政事,阿剌罕与董文炳,留在临安处理。

五个月以后,至元十三年(1276年)六月,忽必烈创设两个新的行省,一个在临安,一个在鄂州(武昌),作为伯颜的所谓荆湖行省,亦即军前行省的继承者。临安的行省,其后发展为“江浙行省”,鄂州的行省,其后发展为湖广行省。

为了对付张世杰与文天祥,忽必烈又先后设立了所谓福州行省、赣州行省、泉州行省。这些行省衙门,一方面是“前进指挥站”,一方面是牢笼投机分子的工具,用行省的大小官职去诱降他们、监视他们。

张世杰与文天祥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及十月先后被解决,忽必烈便在至元十七年把赣州行省与泉州行省均并入江西行省。福州的行省改称福建行省。三年以后,泉州行省被抽出江西,划给福建。又过了两年,至元二十二年,整个的福建又被并入江西。忽必烈觉得仍旧有些不妥,到了次年又把福建改划进“江浙行省”。

此外,征东行省,征交趾行省,缅中行省,都是赤裸裸的军事机构。征东行省在至元十七年八月创设,为的是一雪至元十一年以一万五千兵吞并日本不成之耻;然而这征东行省虽则是动员了十万人以上,仍旧达不到吞并日本的目的,于是在次年十二月被废去。两年以后,二十年正月,忽必烈又想打日本,把这征东行省恢复起来,恢复了两年又七个月,在二十三年正月再度取消;全国上下白忙了一阵,原定于二十三年八月出兵的计划胎死腹中。

成宗铁穆耳可汗在大德三年(1299年)五月,又把征东行省恢复。这一次,倒不是为了征服日本,而是为了镇压高丽。前两次设立征东行省,高丽的国王王暙一直是征东行省的两个左丞相之一。这一次,由于高丽国王王昛“不能镇服其众”,征东行省便不再设左丞相,而只设一个平章政事,以阔里吉思充任。不料这位阔里吉思并无镇压高丽人民的能力,成宗铁穆耳可汗一时又找不到比他适当的人选,于是就在大德五年十二月把征东行省作第三度的取消。

最后,在英宗硕德八剌可汗的至治元年(1321年),征东行省又被恢复。原因是,高丽王王焘在正月间来朝,为了笼络他而任命他为“征东行省”的左丞相。此后,直至元朝结束,征东行省未废,然而只是为了送给高丽的历任国王一个“征东行省左丞相”的虚衔而已。征东行省的所有官吏,统由高丽国王自选。行省衙门设在沈阳。

征东行省以外,有“占城行省”、“缅中行省”、及“安南行省”,其性质也是纯粹属于军事性的。占城行省设于至元十八年十月,于至元二十年九月并入湖广行省。缅中行省与“安南行省”均设于至元二十三年二月。缅中行省在至元二十七年结束。可能是在成宗大德四年八月或其以后。安南行省在至元二十四年正月,改为“征交趾行省”,于两年以后结束。到了至元三十年八月,忽必烈却又听了中书省的某一位平章政事的话,设立所谓“湖广安南分省”。这个分省,大概是在至元三十一年五月,成宗即位以后,被取消。

忽必烈派人征日本,征占城,征缅甸,征安南,没一次不失败。他在至元二十九年派人征爪哇,也是失败的,却并未设立什么爪哇行省或“征爪哇行省”,只是轻描淡写地任命亦黑迷失、史弼、高兴三个人作“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为了想征服琉球,成宗在大德元年二月特地把福建省改为“福建平海行省”,移省治于泉州。改了以后,刚满两年,不仅不再想“平海”,而且把整个福建行省也取消了,改设一个都元帅府与宣慰司于福建。

新旧元史百官志之中的十一个行省,除了征东行省的一设再设、与又设的经过,我已经详细说了以外,其余的十个行省也是常有变动。简言之,仅仅举“陕西等处”一个行省为例:

宪宗蒙哥可汗曾经派阿蓝答儿与刘太平“行尚书省事于京兆”,为的是稽查忽必烈及其部下在陕西河南经收的钱谷(据屠寄的世祖本纪。新旧《元史》的世祖本纪,只说这两人奉命至京兆钩考财赋)。

世祖忽必烈可汗在中统元年设立“秦蜀五路四川行中书省”;中统二年改为“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至元八年,把陕西部分的京兆等路改为中央直属,四川部分单独设省;九年,京兆等路还是设省,称为“京兆等路行中书省”;十六年,四川行省被取消;十七年,改京兆等路行省为“陕西四川行省”;到了十八年,又把四川分出去,二十一年,再把四川并回来;最后在二十三年,还是把四川分出去。从此,陕西单独成为一个行省,以至于元朝结束为止。它的正式名称,是“陕西等处”四个字而不是“陕西”两个字的“行中书省”。

其他九个行省,确定了名称与辖区而迄于惠宗即位不再更改的年代是:四川,成宗大德七年。甘肃,成宗元贞元年。河南江北,至元二十八年。湖广,成宗大德七年。云南,成宗大德七年。江浙,至元二十八年。江西,至元二十三年。辽阳,至元二十四年。岭北,仁宗皇庆元年。

惠宗妥懽帖睦尔可汗于即位以后,为了应付风起云涌的反元的汉人,在行省的划分上颇多更张。他在至正十二年闰五月割出原属河南江北行省的若干地区,设立“淮东江北行中书省”,以扬州为首府。同年十月,又在扬州设了一个“行枢密院”。他又于某一年设立了山东分省,在至正十七年正月叫这分省招募“义兵”,对反元的汉人作战。到了至正二十三年,亦即他丢掉大都的前五年,他并且增设了广西与胶东两个行省。这些设施,总而言之,不过是元朝行省制度的尾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