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之死,也与胡惟庸有关,不是被胡惟庸毒死,而是被胡惟庸牵累。

宋濂与刘基是大同乡,原籍金华,移居浦江。他和刘基不同,在于不曾当过元朝的官,一度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而不肯就,隐在龙门山著书立说。到了龙凤五年(至正十九年,1359年),他才和刘基,一齐应朱元璋的征召,于三月间到达应天(南京)。保荐他们的,是李善长。和他们同去的,另有章溢、叶琛两个人。(其后章溢官至御史中丞,叶琛在江西洪都[南昌]当知府,死于叛将祝宗、康泰之手。)

宋濂比刘基年长一岁,来到应天之时,已有整整的五十虚岁。那时候,刘基是四十九岁,朱元璋是三十二岁。朱元璋对他,正如对于刘基一样,尊称为“先生”而不敢呼名叫姓,也不敢用官职委屈他。他对朱元璋讲《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同时作了太子朱标与其他皇子的老师。

到了洪武二年,他才受任为编撰《元史》的总裁官。《元史》编完了以后,朱元璋任命他为翰林院学士(正五品)。实际上,他如果始终不作朱元璋的官,倒要好些;一作了官,便在次年八月因懒得次次上朝而被降级为编修(正七品),在洪武四年调升为国子监司业(正六品),又因奉命考据祭祀孔子的典礼而未能按时交卷,被贬为浙江安远县知县(正七品),挨了一年光景,但不久便内调为礼部主事,于洪武五年改为詹事府赞善(从六品),总算升了半级,而且作了太子的正式老师之一。教书是他的本行,因此教得很好,赢回朱元璋的欢心,在洪武六年升他为翰林院侍讲学士(从五品),“知制诰,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这个从五品官,他当了四年,告老还乡。

他的《元史》不能算好,实际上这《元史》是“成于众手”的官书,他也不过是挂名总裁而已。他的文章,写得还可以。洪武元年朱元璋的《谕中原檄》,是他写的。除了不得不写的若干诏诰以外,他很喜欢替人家作墓碑墓志铭,也喜欢作送行的序与文集诗集的序。此外,题跋,小传,小游记,与某某建筑的记,也写得不少。他的文章趋向于淡雅,可说是桐城派的前驱,而没有桐城派的做作。

他在浦江忙于文字酬应,却不曾料到因孙儿宋慎与胡惟庸有往来而受到株连。宋慎被杀,他被流放到四川茂州,在洪武十四年死在中途的夔州(奉节)。